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于调查我国螳螂种类中,发现三种新记录,隶属三亚科。现报导如下: 广额螳螂亚科Photininac芸芝虹螳螂Iris polystictica(Fischer De Waldheim)1913 绿色,前胸背板细长,扩大部长椭圆形,沟后区边缘无细齿,具细齿;前翅绿色,长于腹端,前半部不透明,后半部透明,前翅不透明,其长不及腹端,腹后方6节背板外露;后翅基节微呈橙色,中域有少许黑斑,臂域中央有一紫黑色大斑,外侧具同心圆黑色横纹,无透明斑。前足基节具8—9个齿,近前缘有一列小颗粒,前足腿节所有的刺仅顶端黑褐色;拟阳茎圆锥形具大的侧齿。  相似文献   

2.
注:按近代昆虫分目,直翅目应包括四个目,直翅目、螳螂目、竹节虫目和(虫非)蠊目。可按照以下特征区分:直翅目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挖掘足。螳螂目Mantodea:头部三角形;前胸细长;前足为捕捉足。竹节虫目Phasmida:前胸短;体细长似竹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夜蛾科切根夜蛾亚科一新属新种。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京夜蛾属Jingia,新属 属征 雌 喙发达,下唇须斜向前伸,第三节小;额突起微呈球面形,其下方有一角质片状突起;眼大,圆形,无纤毛或睫毛;胸部被毛及少许鳞片;前足胫节短宽,端部内侧有一粗而短的爪;中足胫节端部有刺,后足胫节无刺;前翅稍窄,翅尖较尖,外缘斜直,8、9脉共柄,与10脉合成一副室;后翅翅脉三岔型,6、7脉共柄。  相似文献   

4.
在鉴定滇粤两省绒茧蜂标本时,发现我国新记录三种,报导如下: (1)稻三点螟绒茧蜂Apanteles amaris Nixon 形态。雌:体黑色;足除后足基节基半部黑色外,前足和中足、后足基节端半部、转节,腿节,胫节(末端色暗)均为红黄色;前翅中室密布有色微毛,翅痣有暗褐色边缘;中胸背板刻点细而密,盾纵沟上刻点粗糙;并胸腹节有模糊皱纹,中区不明显;腹部第一背板黑色,两侧平行,长明显大于宽,密布网状皱纹,两侧有较宽的暗红褐色膜质边缘;第二背板中域有模糊网状皱纹;产卵管鞘稍长于后足胫节。  相似文献   

5.
日本黄脊蝗的一种发音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日本黄脊蝗patanga japonica(I.Bolivar)在凉山州分布较广,主要为害甘蔗、玉米、高梁、水稻等禾本种作物,是该地区农作物的一大害虫。笔者观察到该蝗除具备飞翔中后足股节-翅脉摩擦发音器外,还具有另一种在停止状态下也能发音的发音器(后足内距-前翅翅脉摩擦发音器),现将后一种发音器介绍如下。 一、后足内距-前翅翅脉摩擦发音器的部位、构造与功能 后足内距-前翅翅脉摩擦发音器由音剉(前翅径脉中部之前的部分翅脉)和刮器(后足胫节  相似文献   

6.
短鼻蝗属Filchnerella Karny现已知5种。但这些种类的翅均不很发达,雄性前翅顶端不到达后足股节的端部;雌性前翅侧置,并较短于前胸背板之长。本文所记述的肃南短鼻蝗Filchnerella sunanensis新种的翅却比较发达,雄性前翅顶端明显超过后足股节端部;雌性前翅在背部毗连,并较长于前胸背板。但综观其它特征,本新种放在短鼻蝗属Filchnerella Karny中还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7.
妙趣螳螂     
康宁  康鸣 《生命世界》2008,(10):108-109
螳螂,亦称刀螂,属无脊椎动物,是昆虫纲螳螂目的通称。其头部三角形,有一对复眼、细长触角和自由转动的颈项;前足腿呈现大刀状,呵以灵活捕捉猎物。目前地球上已知1000多种螳螂,遍布世界各地,国内业已发现120~150种。螳螂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可捕食多种害虫,其中,中华大刀螳、广斧螳等是中国农业和观赏植物害虫的莆要天敌;螳螂的卵鞘称为螵鞘,有较高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昆虫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采自广东省深圳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的昆虫260种,其中尾目1种,蜻蜒目6种,非蠊目3种,螳螂目2种,等翅目1种,直翅目25种,纺足目1种,同翅目8种,半翅目45种,鞘翅目48种,脉翅目4种,鳞翅目78种,又翅目10种,膜翅目29种,天敌昆虫超过60种,其中3种系广东省新记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灯蛾科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拟火焰污灯蛾Spilarctia pseudoflammeoida,新种 雌蛾翅展48—50毫米;体橙红色;触角锯齿状;触角干背面与腹面黑色,两侧黄白色锯齿黑色;下唇须黑褐色,下方基半部橙红色;前胸足基节橙红色,腿节粉色,前足与中足胫节外侧黑色,内侧粉色,后足胫节全为粉色,跗节均为黑色;腹部腹面黄色,背面橙红色。末端两节膨大,黄色;翅橙红色,稍透明,前翅中带黑点从前缘外科至中脉折角,再向内斜,  相似文献   

10.
1.樟巢螟绒茧蜂Apanteles locastrae You et Tong,新种(图1) 雌 体黑色。触角、各足基节、后足转节、腿节、胫节端部3/4、跗节、腹部、产卵管鞘黑色;下颚须基节、翅痣褐色,下颚须2—5节浅黄;前足转节、腿节基部1/4,中足转节、腿节基部3/4、胫节端部1/2,前缘脉、痣后脉、翅痣边缘暗褐色;足的其余部分和产卵管黄褐色,后足胫距白色;翅基片黑褐色。  相似文献   

11.
记述采自东北黑龙江省及吉林省蝗总科2新种,即网翅蝗科的北安雏蝗Chorthippus beianensis sp.nov..新种近似于琼根河雏蝗Chorthippus genheensis Li et Yin,主要区别为触角中段一节的长度为宽度的2.5倍;前翅中脉域宽为肘脉域宽的4倍(♂);后翅仅达前翅长的1/2;雌性前翅仅到达第3腹节背板后缘;后足股节仅上膝侧片黑色.另1新种为剑角蝗科的宽肘迷蝗Confusacris amplicubitus sp.nov.,该种近似于短翅迷蝗Confusacris brachypterus Yin et LI,主要区别为触角中段一节的长度为宽度的3~4倍(♂)或2倍(♀);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最狭处宽与长度相等(♂)或为长的1.4倍(♀);前翅超过后足股节中部;前翅肘脉域宽为中脉域宽的2.3倍;雌性前翅径脉域黑色,不具淡色纹;后足股节膝侧片及胫节基部非黑色.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了隶属于螳螂目、花螳螂亚科的大齿螳属 Odontomantis Saussure 1871三新种。1.短翅大齿螳 O.brachyptera sp.nov;2.长翅大齿螳 O.longipennis sp.nov.;3.西藏大齿螳O.rizangensis sp.nov.文中描述了各新种的形态特征并与近似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宽额广腹螳螂属Hierodulella隶属于广腹螳螂族Hierodulae,是Giglio-Tos 1912年建立的,与广腹螳螂属Hierodula近缘。主要识别特征是额盾片宽度较高为大,前胸背板扩大部两侧边缘明显弯曲,横沟之后急剧变狭,沟后区后端具2隆起,前翅前缘域网孔较大。全世界已记述3种,均分布于印尼松巴哇岛,龙月岛、苏拉威西岛等地。本文记述广腹螳螂属1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京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吴燕如  周勤 《昆虫学报》1991,34(3):364-366
角胸泥蜂科 Nyssonidae 一般为小型或中型,体黑色或红色,具少数黄斑。为Gorytin及Larrin的盗食寄生蜂。 本科主要特征为:前胸背板领片横行突起,短于小盾片;中足胫节具两个端距;后足腿节正常;并胸腹节后侧缘具齿或尖角状突起;前翅第一肘室在翅痣前的长度不超过该室总长的1/2;前翅径室顶端尖或圆,无副室;后翅轭叶小,不超过臀区的1/2;腹部第1节腹板有两条显著的纵隆脊,但无中隆脊。  相似文献   

15.
记述采自浙江临安地区尖顶蚱属Teredorus 1 新种,黑翅尖顶蚱Teredorus nigropenn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动物所标本室(3♀♀).黑翅尖顶蚱,新种Teredorus nigropennis sp.nov.(图1~3)本种与巴山尖顶蚱Teredorus bashanensis Zheng,1993相似,主要区别:侧面观,背板上缘肩前略波状,肩后平直;前胸背板后突到达后足胫节中部,前胸背板总长为超出后足股节顶端部分长的4.7倍;前翅长为宽的3.0倍;后翅到达后突的顶端;中足股节的宽度狭于前翅能见部分的宽度.正模♀,浙江临安(清凉峰),海拔950 m,2012-06-20,陆春文采.副模2♀♀,同正模.  相似文献   

16.
陈一心 《昆虫学报》1991,34(4):472-474
本文记述夜蛾科一新属二新种。新种的模式标本均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银白冬夜蛾属 Argyromatoides 新属 属征 喙发达,下唇须短,向前伸,额有一弧形横脊状突起,其下有角质片,两侧并有齿状短突,雄蛾触角线形;前足胫节内侧有一长弯爪;腹部背面无毛簇;前翅窄长,翅尖较尖,外缘斜;后翅M_2自中室横脉下方发出。雄蛾前翅反面在中室前有长毛簇,后翅反面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东亚飞蝗骨骼肌肉系统研究的第二部分,详细记述和讨论胸部的骨骼及肌肉,包括足及翅;并且与非洲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oides (Reiche et Fairmaire))、卡罗来纳蝗( Dissosteiracarolina (Linnaeus))及沙漠蝗( Schistocera gregaria (Forskal))等作了比较。根据第五龄蝗蝻翅芽的气管分布及成虫翅脉基端与翅关节片的关联,我们对于前、后翅的肘脉及臀脉等作了探讨。我们看到有六对肌肉为以往有关蝗虫解剖的文献中所没有报导过。它们是:前足基节前旋肌(77)、前足转节腹提肌(83)、中足转节第二背提肌(117)、中足转节前腹提肌(118)、中足转节后腹提肌(119)、后足转节背缘后提肌(150)。我俩认为前足基节前旋肌的发现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一肌肉对于前足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胸部肌肉的总数是103对,其中38对属于前胸,35对属于中胸,和30对属于后胸。文章的最后部分讨论了16对肌肉,其中9对属于中胸和7对属于后胸。作者将这些肌肉统称为初羽肌,因为这些肌肉仅出现于各龄蝗蝻及初羽化的成虫,而在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很快消失。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采自四川横断山脉的绒茧蜂属一新种。正模和配模标本保存在湖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副模标本分别保存在湖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和西昌农业专科学校植保教研 背刺蛾绒虽蜂Apanteles belippicola新种 雌峰 体黑色,有白色微毛。上颚褐色,下颚须乳白色;后足胫距淡黄或灰白色;除前、中、后足基节黑色,后足腿节末端、后足胫节端部三分之一,各足跗节为褐色(跗节基节基部色浅)外,各足其余部分均为黄色;前翅前缘脉、翅痣、痣后脉均为褐色,其余脉为浅褐  相似文献   

19.
崔建新  彩万志 《昆虫知识》2007,44(1):138-142
鞘翅型蝽类昆虫前翅发达,与甲虫的前翅相似。类群涉及鞭蝽型、蝎蝽型、细蝽型、臭虫型、蝽型中的栉蝽科、裂蝽科、小潜蝽科、固蝽科、蚤蝽科、涯蝽科、网蝽科、盲蝽科、长蝽科、缘蝽科共10个科。它们的生境多样,包括水底小石块下面、水生植物上、海岸潮间区石隙中、蚂蚁巢穴中、沙漠灌木植物上、土中、沙砾中、枯枝落叶层和苔藓上,这些生境的共同点是其对前翅的保护功能的选择压力明显大于对前翅飞行功能的选择压力。此类昆虫的前翅特化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膜区完全退化或极度退化,由革区和爪区(愈合或不愈合)构成鞘质前翅的主体;另一类膜区发达,占鞘质前翅的主体;大部分前翅鞘质化的蝽类属于第一种类型;仅个别长蝽科的昆虫属于第二类,如巨膜长蝽Jakowleffiasetulosa(Jakowleff)。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采自湖北省武当山地区微翅蚱属一新种。武当山微翅蚱Alulatettixwudangshanemsissp.nov.,该新种近似于云南微翅蚱AlulatettixyunnanensisLiang,主要区别为颜面隆起侧面观在侧单眼处明显凹陷;前胸背板上缘中央略凹陷,前线几平直,后突顶端中央凹陷;前、中足股节下缘波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