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子出苗对种间关系和群落组成具有重要影响。种内研究表明种子质量与种子出苗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这种关系很少在物种水平进行检验, 尤其是在不同土壤埋藏深度条件下。为此, 该文开展了一个因子实验(10种植物和5种土埋深度(0、1、2、4和8 cm))以检验是否在不同土层中“种子质量-种子出苗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始终存在。该文在不同土埋深度播种50粒种子(重复5次), 连续30天观测种子出苗, 并提出了一个耐土埋性指标。结果表明: (1) 10种植物的最适出苗深度为0-2 cm土层; 6种植物的最大出苗率发生在1 cm土埋深度。(2)种子质量与耐土埋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种子质量越大耐土埋性越强, 适宜出苗的土层越深。(3)当土层较深(4或8 cm)时, 种子出苗率和持续出苗时间随种子质量增加而增大, 种子出苗率与持续出苗时间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些关系在较浅土层(0、1或2 cm)并不存在。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种子大小与出苗之间的关系, 以及种子出苗过程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四种沙埋深度对羊草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红媛  梁正伟  闫超  陈渊  黄立华 《生态学杂志》2007,26(12):2003-2007
模拟羊草种子自然埋藏深度状况,设计了0、1、2和3cm共4种沙埋深度实验,研究了其出苗率及幼苗生长对沙埋深度的响应。结果表明,羊草种子出苗率随埋深的增加呈下降趋势,0cm时出苗率最高为89.3%,1和2cm时分别为81.5%和78.5%,3cm时最低(73.5%),与前三者具有显著差异。埋深对地上株高生长动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播种后25d,0~2cm处理的羊草幼苗地上株高均高于3cm处理;播种后36d,4种处理的地上株高没有显著差异。此外,随着埋深的增加,羊草幼苗的根长、根数、根冠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叶片数呈下降趋势,绝对株高则呈上升趋势。表明1~2cm沙埋深度更适宜于羊草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而0或3cm埋深不利于其出苗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3.
沙埋对西鄂尔多斯珍稀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不同沙埋深度(0、1、2、3、5、7、10 cm埋深)处理,对内蒙古西鄂尔多斯4种珍稀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a)、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和长叶红砂(Reaumuria trigyna)种子萌发及幼苗出土情况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表层沙土(0 cm埋深)的种子几乎不萌发;除霸王外,其他3种植物在不同沙埋深度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差异显著(P<0.05);沙埋对4种珍稀植物的幼苗出土均有显著影响,出苗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遵循指数方程.霸王在2 cm沙埋深度的出苗率最高,其他物种在1 cm沙埋深度的出苗率最高.沙埋深度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五种荒漠植物幼苗出土及生长对沙埋深度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秋艳  赵文智 《生态学报》2006,26(6):1802-1808
研究了红砂、泡泡刺、花棒、白刺和沙拐枣5种荒漠优势植物的幼苗出土和生长对沙埋的响应,判断了幼苗的生长特征能否预测植物的定植能力。进行了0、1、2、3、5cm和8cm等6个沙埋深度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结果表明:每种植物的出苗率都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遵循着指数方程关系。红砂种子的最佳沙埋深度应为0-1cm,3cm已是出苗和存活的最大沙埋深度;泡泡刺、花棒和白刺种子的最佳深埋深度为0—3cm;沙拐枣在0—8cm各个深度都有出苗现象,且出苗率没有显著差异,但8cm深度的出苗率只有4%,最佳沙埋深度约为5cm。幼苗的生长高度受沙埋深度的影响显著,在同一时间,幼苗的最大生长高度并不在0cm表层,但红砂幼苗除外。泡泡刺、花棒和白刺在0—3cm的沙埋深度的幼苗生长高度大于5-8cm沙埋深度的生长高度,但沙拐枣幼苗在5cm深度的生长高度最大。5种荒漠植物幼苗的生物量受沙埋深度的影响不显著。在同一沙埋深度下,红砂的绝对高度生长率明显低于其余4种植物,沙拐枣的绝对高度生长率高于其余4种植物幼苗;5种植物的相对高度生长率对沙埋深度的响应并不敏感。绝对高度生长率与相对高度生长率并不能预示幼苗存活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沙埋对花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花棒(Hedysarum scopariium)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沙埋的响应,并为固沙造林、水土保持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了6种沙埋深度(0、1、2、3、4和5cm)对花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埋深对花棒幼苗出土率、首次出苗时间、单株叶片数、幼苗生长高度以及生物量的分配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种子出苗率在2 cm沙埋下达到最高(95.6%),在5cm沙埋下最低(43.4%);幼苗最大高度(11.6cm)、绝对株高(13.9cm)和最大地上生物量(26.7mg)均出现在2cm的埋深,幼苗最小高度(3.3cm)、最小根长(4.3cm)和最小地上生物量(5.3mg)出现在5cm的埋深;生物量分配随沙埋深度增大而更多地分配给地下部分.2cm的沙埋是花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深度.  相似文献   

6.
 羊柴 (Hedysarum leave)、柠条 (Caragana korshinskii)、籽蒿 (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与油蒿 (Artemisia ordosica)为鄂尔多斯高原广泛分布的植物种,也是该地区飞播选用的主要植物种。由于飞播为鄂尔多斯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手段,而飞播后植物种子的出苗率与土壤水分及沙埋密切相关。因此,上述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对水分和沙埋反应的研究对当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温室控制实验,对4种植物萌发特性及出苗与水分和沙埋深度的关系进行研究,阐明了种子萌发最适合的水分条件和沙埋深度。结果表明,4种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最适宜的供水量都接近于当地种子萌发时期的平均降水量, 最适宜的沙埋深度为0.5~1 cm, 过多的水分和过深的沙埋会降低种子萌发与出苗,反映了4种植物对沙区环境的生态适应。4种植物最适宜的供水量均为123 ml,羊柴、柠条、籽蒿和油蒿的最适沙埋深度分别为:0.5、1.0、0.5和0.5 cm。根据实验结果及当地气候特点,鄂尔多斯地区的飞播时间应由6月初提前至5月中下旬,以提高飞播植物的出苗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沙埋深度和种子大小对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植被群落中占优势的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种子萌发、出苗、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埋深度显著影响柠条锦鸡儿的种子萌发率、休眠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生物量.在0.5-2cm的浅层沙埋下,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生物量最高,休眠率最低;沙埋深度≥4 cm时,柠条锦鸡儿的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生物量随着沙埋深度增加显著降低,而休眠率却显著升高;沙埋深度≥12 cm时,柠条锦鸡儿种子不能够出苗,幼苗也不能够存活.种子大小对柠条锦鸡儿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生物量影响显著.在各个沙埋深度下,不同大小的柠条锦鸡儿种子间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当沙埋深度≤6 cm时,不同大小的柠条锦鸡儿种子在同一沙埋深度下的出苗率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当沙埋深度≥8 cm时,在同一沙埋深度下,大种子的出苗率显著高于中种子和小种子的出苗率,而中种子和小种子出苗率间没有显著差异.0.5-10 cm的沙埋深度中,除6 cm和8 cm深度下中种子和小种子萌发幼苗的生物量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深度下,大种子萌发的幼苗的存活率及生物量显著高于同一沙埋深度下中种子萌发的幼苗的存活率及生物量,后者又显著高于小种子萌发的幼苗的存活率及生物量.可能正是种子萌发对沙埋环境的忍耐或响应能力以及种子的多态性提高了柠条锦鸡儿在毛乌素沙地的适合度,为其在流动或半流动沙丘环境中成功定居并形成优势群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碟果虫实种子萌发对策及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荒漠地区1年生植物碟果虫实为材料,通过温度、光照、GA3和沙埋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影响的研究,旨在探索其种子萌发对策及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1)碟果虫实种子在0h光照的条件下,萌发的最佳恒温是20℃,萌发率为(18.00±141)%,最佳的变温是15℃/25℃,萌发率为(28.00±2.31)%。(2)除了5℃/25℃,碟果虫实在变温条件下的萌发率极显著高于恒温下的萌发率(P<0.01)。(3)碟果虫实种子萌发时属于需暗型,而且存在休眠现象。(4)在野外沙埋的条件下,碟果虫实的出苗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极显著下降(P<0.05),适宜的出苗深度为0.00—2.00cm,最佳的出苗深度是0.50cm,出苗率为(16.80±2.85)%。(5)碟果虫实种子萌发具有迅速萌发和推迟萌发两种对策;根据种子萌发率和种子活力可以推断,碟果虫实具有持久性土壤种子库的特点。结合碟果虫实萌发时的自然生存环境和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出其种子萌发对策与栖息地的生境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以科尔沁沙化草地的裸斑为研究对象,布设种子捕捉器监测生长季传播到裸斑的种子数量、物种组成,并人工播种监测裸斑中出苗情况,研究可获得种子数量和出苗对裸斑植被恢复的制约.结果表明:沙生植物3种,种子数为71 ~623粒·m-2,非沙生植物9种,种子数为73 ~410粒·m-2;裸斑中沙生植物的出苗数(9.3 ~22.3株·m-2)高于非沙生植物(0 ~3.4株·m-2);沙生植物在裸斑的出苗率最高为沙蓬(12.2% ~34.1%),其次是乌丹蒿(4.5% ~10.3%),小叶锦鸡儿(0~0.5%),非沙生植物狗尾草出苗率为0~6%,蒲公英为0 ~0.4%,其余植物种出苗率为0;沙生植物裸斑出苗数(9.3 ~22.3株·m-2)高于植被区(7.7株·m-2),而非沙生植物在裸斑的出苗数(0~3.4株·m-2)低于植被区(4.5株·m-2).可见,裸斑植被恢复中,沙生植物的可获得种子量制约高于出苗制约;非沙生植物的可获得种子量制约与出苗制约相当.  相似文献   

10.
郑明清  郑元润  姜联合 《生态学报》2006,26(8):2474-2484
飞播固沙作为一项快速而有效的现代化治沙措施,已成为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手段。但此项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飞播后成苗率较低等。以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羊柴(Hedysarum laeve)、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与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为研究对象,人工控制7个沙埋深度和9个水分梯度,研究4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对沙埋和单次供水的响应,阐明多大的单次降雨才能保证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及出土幼苗的维持时间。结果表明,对于柠条和羊柴质量相对较大的种子而言.种子主要在供水量10.20mm,埋藏深度为0.5.2cm的条件下出苗,但在埋藏深度为5cm时这两个物种仍有少量种子能够出苗;而对于油蒿和籽蒿质量相对较小的种子而言,种子主要在供水量10.20mm,埋藏深度为0.5cm时出苗,当埋藏深度为1.5cm和2cm时不能顺利出苗。沙埋深度0.5cm条件下,4个物种具有最高的出苗率和出苗速率。在试验期内(30d),柠条、羊柴和油蒿出土幼苗分别在单次供水量为5、7.5mm和7.5mm时全部死亡,在单次供水量高于15mm时4个种的出土幼苗死亡率大多低于50%,且随供水量的增加出土幼苗死亡率降低。结合毛乌素沙地降雨特点与本次实验结果,0.5cm的沙埋及7.5mm以上的单次降雨是上述4种植物自然条件下出苗较好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种群繁殖和扩散机理,并为其防控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了不同沙埋深度(0、1、2、3、4和5cm)对醉马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埋深对醉马草幼苗出土率、首次出苗时间、幼苗生长高度以及生物量的分配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率在2cm沙埋下达到最高(92%),在5cm沙埋下最低(58.7%);幼苗最大高度(10.8cm)出现在3cm的沙埋,最小高度(6.3和7.1cm)出现在0和5cm的埋深;埋深为2cm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最大,埋深5cm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最小;最大根长(约5cm)和最小根长(1cm)分别出现在2~3cm和5cm的埋深。2~3cm的埋深是醉马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深度。  相似文献   

12.
沙埋对无芒雀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沙埋对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中多年生禾草无芒雀麦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种子能在深度≤12cm的沙埋中萌发,≤8cm的沙埋中出苗.在此范围内,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无芒雀麦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逐渐降低.沙埋深度在植株高度的33%时,无芒雀麦1周龄和2周龄幼苗均全部存活,且总生物量≥对照(未沙埋幼苗);当沙埋深度增至植株高度的66%时,1周龄和2周龄幼苗的存活率分别降至70%和25%,生长也受到抑制;而遭受全部沙埋时,1周龄和2周龄幼苗均不能存活.遭受沙埋后,无芒雀麦幼苗分配较多的生物量用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其生物量分配模式改变可能是无芒雀麦幼苗对沙埋环境的重要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鄂尔多斯珍稀濒危植物长叶红砂种子萌发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珍稀濒危灌木长叶红砂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荒漠植被中的古老残遗物种,对维持荒漠植被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长叶红砂种子特性,及其在不同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和沙埋等环境因子中的萌发策略.结果表明:长叶红砂种子具有高活力、高萌发率、耐贮存的特点,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均能很好地萌发.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恒温20 ℃~25 ℃或变温15 ℃/25 ℃,萌发率高达93%.土壤含水量为2%时,种子开始萌发;土壤含水量为12%时,其萌发率最高,达89%.长叶红砂种子适宜的沙埋深度为1 cm,>5 cm沙埋不出苗.沙埋深度对出苗率和幼苗生长高度的影响显著,而对幼苗质量的影响不显著.水分条件和沙埋深度是制约长叶红砂种子萌发和出苗的主要因素,而种子的高萌发率增加了幼苗生存的风险,不利于其应对荒漠极端环境变化.这种特性是长叶红砂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沙埋对六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了沙埋对科尔沁沙地6种优势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进行0.2、4、6、8、10和12cm等7个深度沙埋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沙埋处理时,沙蓬萌发差异显著。而差不嘎蒿2锄埋深与其他埋深的发芽差异显著,其他4种植物0cm埋深与其他埋深的发芽差异显著;沙埋对所有植物幼苗出土均有显著影响,埋深增加,出苗率减小;繁殖体大的物种与繁殖体小的物种相比,能从更深沙层中出苗,幼苗出土最大深度排序为苦参>东北木蓼≥沙蓬>山竹子>雾冰藜>差不嘎蒿.  相似文献   

15.
该文研究了野外条件下不同深度的沙埋对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以及温室条件下种子大小对不同深度沙埋后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埋深度显著影响沙鞭的种子萌发率、幼苗出土率和种子休眠率。沙子表面的种子不能萌发。2 cm的浅层沙埋时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出土率最高,1 cm 沙埋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出土率次之。沙埋深度超过2 cm之后,沙鞭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出土率与沙埋深度呈负相关。2 cm的种子休眠率最低。从2 ~12 cm,种子休眠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幼苗能够出土的深度(1~6 cm),幼苗首次出土所需的时间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延长。种子大小对沙鞭的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深层沙埋(6 cm)时,与小种子相比,大种子产生的幼苗的出土率较高。从2~6 cm,大种子形成的幼苗的茎长度都较长。  相似文献   

16.
外来杂草小花山桃草种子休眠萌发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龙昌  徐蕾  冯佩  董雷鸣  张媛媛 《生态学报》2014,34(24):7338-7349
种子萌发和出苗是植物一生中对环境胁迫最为敏感的阶段,外来植物在这一时期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是决定其入侵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室内外试验研究了小花山桃草种子休眠特性以及贮藏时间、果皮、温度、p H值、水势、盐分和埋土深度对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蒴果中4粒种子的大小差异显著(P0.01),但它们的活力和萌发率差别不大,4粒种子活力均高达96%以上。休眠解除后,萌发率均高达98%以上;坚硬果皮的机械阻碍是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在室温储藏条件下,种子萌发率随贮藏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贮藏1个月,萌发率提高到54%(贮藏前为0)。贮藏3—6个月时,萌发率达最大值(98.5%—99%)。贮藏1a后,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显著下降,但萌发率仍高达90%以上;在室外,有10.5%的蒴果前两粒种子(果实柱头端)同时萌发出苗。室外埋藏1a后,蒴果中未萌发的3粒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45.5%、90.5%和88.5%;小花山桃草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5℃,15—25℃最适于种子萌发,25℃最有利于幼苗生长;小花山桃草能忍受一定的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盐浓度和水势为0.15 mol/L和-0.5 MPa时,种子萌发率分别为33.5%和9%。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50%;小花山桃草对p H值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在p H值为5—9范围内均可萌发;小花山桃草种子在土壤表面的出苗率为43%,埋土深度2 cm时,出苗率最高(89.5%),埋土深度大于10 cm时,不再出苗。小花山桃草种子休眠萌发特征以及出苗特点是其快速入侵的基础。研究结果为预测小花山桃草潜在分布范围以及提出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知彬 《生态学报》2001,21(3):374-384
辽东栎萌生丛零散地分布在北京山区,虽然其种子量很大,但自然状况下的实生苗非常稀少。鼠类搬运并吃掉大量散落在地表的辽东栎种子,但鼠类是否影响辽东栎的自然更新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在于了解:(1)将种子埋入土层内后对辽东栎种子出苗率的影响;(2)环境因子(如坡向、地表植被等)对辽东栎种子出苗率的影响。1996年9月24日,选取5块样地(Site),在每块样地各设置1条样线(Transect),每条样线上设置若干样点(Plot),样点间隔10m,用于种子埋藏实验,在每个样点设置6条平行线(Parallel transect),间隔10cm,各埋入10粒种子,种子间隔2cm;第1、2、3、4、5、6条线的埋藏深度分别为0、2、4、6、8、10cm。分别于1997年6月15日和10月4日调查出苗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和秋季辽东栎种子出苗率均与埋藏深度呈正相关,埋藏通过改善湿度和减少鼠类等动物的取食而增加了出苗率,其贡献分别占18%和12%。但鼠类对埋入土层内种子的取食率依然很高(87%)。辽东栎种子在阴坡和阳坡的最终出苗率都很高,但阳坡地要早于阴坡。夏季辽乐栎种子出苗率均与地表植被覆盖度负相关,地表植被可能是通过与辽东栎种子竞争水分和养分而降低辽东栎种子出苗要早于阴坡。夏季辽东栎种子出苗率均与地表植被覆盖度和高度相关不显著,从夏季到秋季,从东栎种子出苗率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埋藏在深处或阴坡处的种子出苗较晚的缘故。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新疆野杏(Armeniaca vulgaris)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对果肉和埋土深度的响应,以期为新疆野杏的天然更新与实生苗培育提供理论参考。通过2种果皮结构(有果肉和无果肉)的种子在不同埋土深度(地表至18.0 cm的14个梯度)对新疆野杏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果皮结构和埋土深度对新疆野杏种子萌发与成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果肉和埋土深度显著影响野杏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与质量(P<0.05)。埋土深度<3.0 cm不利于成苗,埋土深度>6.0 cm时,萌发能力与幼苗生长量随埋土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0~6.0cm为适宜埋土深度。无果肉种子萌发优于有果肉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成苗率、活力指数分别增长了37.18%、3.88%、37.18%、26.59%,幼苗高、基径、叶片数量、根冠比、幼苗质量指数分别增长了36.99%、7.48%、68.69%、20.61%、14.29%,其萌发能力与幼苗生长量显著高于有果肉种子(P<0.05)。有无果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指标与埋土深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无果肉处理对新疆野杏种...  相似文献   

19.
该文在玻璃温室内的遮阴环境下,采用盆播方法研究了辽东栎种子特征(大小和种皮)和播种深度(0、3、6、10 cm)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辽东栎大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值和萌发指数在所有播种深度均高于小种子。其中非去皮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和萌发指数在0 cm播种深度的不同大小种子间差异显著,去皮种子所有萌发参数在6和10 cm播种深度的不同大小种子间均差异显著;去皮可促进大种子萌发,但抑制小种子萌发;不同大小种子所有萌发参数均在0 cm播种深度最大,在10cm播种深度最小。(2)不论有无种皮,大种子萌发幼苗的叶片数、单株叶面积、总干物质质量和根冠比在所有播种深度均大于小种子萌发幼苗;去皮种子萌发幼苗的株高、基径、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和总干物质质量在所有播种深度均不同程度地小于非去皮种子萌发幼苗,但前者根冠比在0、3、6 cm播种深度大于后者;随着播种深度增大,幼苗株高、叶片数、单株叶面积、总干物质质量和根冠比等生长参数均呈减小趋势,但基径随播种深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柠条种子萌发对不同光照强度和沙埋深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种子萌发对光照强度和沙埋深度的响应,在不同光强(55.4%自然全光照(natural sunlight,NS)、18.9%NS、5.5%NS和2.2%NS)和沙埋深度(0、0.5、1.0、2.0和4.5 cm)下,研究了柠条种子的萌发特征。结果表明:光强对柠条种子的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影响显著;沙埋深度显著影响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光强与沙埋深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萌发率、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柠条种子的萌发率、萌发速率和萌发指数在除0 cm外的其他沙埋深度均随着光强的减弱逐渐减小;活力指数在0 cm沙埋深度随着光强的减弱表现为增大趋势,而在其他沙埋深度随着光强的减弱持续减小或波动性减小。在55.4%NS、18.9%NS和5.5%NS光强下,萌发率在1.0 cm沙埋深度最大(分别为45.0%、30.6%和27.5%),0 cm沙埋深度最小(分别为22.2%、22.1%和20.0%),萌发速率、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均在0.5~2.0 cm沙埋深度最大;在2.2%NS光强下,所有萌发参数均随沙埋深度的增大逐渐减小,其中萌发率、萌发速率和萌发指数在1.0、2.0和4.5 cm沙埋深度均显著小于0 cm沙埋深度(P0.05),而活力指数在0 cm沙埋深度与其他沙埋深度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研究表明,光照和沙埋是影响柠条种子萌发的重要环境因子,沙埋可增大种子萌发对光照的依赖;适度沙埋在强光下促进柠条种子萌发,但在弱光下则抑制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