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零模型是判定网络嵌套性的重要依据, 菌根共生关系网络经常出现高度非对称性, 该文通过探究矩阵非对称变化对基于不同零模型构建方法的网络嵌套性的影响, 试图为非对称网络零模型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不同零模型保守性不同, 增加限定条件减少零模型构建过程中的自由空间, 高度限定条件易导致第II类错误。高度非对称网络会增加基于完全随机(r00)零模型的矩阵温度(NT)偏离、降低配对重叠度(NODF)偏离, 标准化指数z-score值显示网络非对称增加后有助于NTNODF显著性判定。行或列限定对非对称网络嵌套性判定的影响存在差异, 列限定(c0)的网络嵌套性判定对网络非对称性变化的响应规律与r00零模型的响应趋势基本一致, 具有更低的嵌套性偏离和标准差值。行限定(r0, 包括行列限定(backtrack))零模型NT值和NT偏移随矩阵非对称性的变化保持稳定, 较之c0零模型在高度非对称网络中呈现更低的NODF偏离值。选用完全随机和限定零模型相结合的方法, 有助于更加准确判断非对称网络是否具有嵌套结构。高度非对称网络嵌套性判定中对行属性特征比较敏感, 不同非对称性网络间嵌套性水平相比较时选用r0零模型要优于r00和c0零模型。  相似文献   

2.
高福元  石福习 《生态学报》2015,35(7):2029-2037
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基于不同零模型的点格局方法,研究了常年积水环境条件下沼泽湿地主要优势种毛苔草、漂筏苔草、狭叶甜茅以及小叶章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0—200cm尺度范围内4种物种基本都偏离完全随机模型,表现为聚集分布,但偏离的程度不同;除了数量最少的小叶章种群外,其他3种物种都在一定尺度上偏离了泊松聚块模型;毛苔草和狭叶甜茅种群在极小尺度上偏离嵌套双聚块模型,但不显著,而漂筏苔草种群在所有尺度上符合嵌套双聚块模型。种群的实测值偏离完全随机模型的程度越大,越有可能符合符合泊松聚块模型,偏离泊松聚块模型的程度越大,越有可能符合嵌套双聚块模型。4种物种在0—200cm尺度范围内形成的聚块是由营养繁殖引起的,多个分株系统组成大聚块,而每个分株系统形成一个小聚块,聚块的形成加剧了种内竞争,使得种群的聚集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多度对寄生型网络嵌套结构的影响大于食草型网络 因为物种多度显著影响种间互作频率,分析食物网结构对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影响时,应基于能够反映物种真实偏好的网络(即偏好网),而不是直接观察得到的网络(即观察网)。食草网络中(植物为低营养级)的植物资源多度大于寄生网络中(动物为低营养级)寄主资源多度,因此我们假设:寄生网络的结构比食草网络的结构更易受到多度效应的影响。为验证这一假设,我们从已发表的文献中收集了80 个定量观察网络(包括34个植物-食草昆虫网络和46个寄生网络),应用有效多度模型去除物种多度对观察网络的影响,从而得出偏好网络。然后,我们应用weighted NODF和spectral radius两个嵌套系数表征网络嵌套性,分析了观察网和偏好网的物种链接数分布、相互作用均匀度、加权连通度和稳健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偏好网中,寄生网络的嵌套程度要低于食草网络,这可能是因为去除多度影响增加了种间作用频率的均匀度。偏好网的加权连通度和稳健性显著高于相应的观察网,表明偏好网比观察网具有更高的网络稳定性。未来的食物网研究不仅应关注互惠和拮抗网络的结构差异,还应该关注食草和寄生等不同类型拮抗食物网的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不同功能群的根部真菌可能会与植物差异性地互作, 并进一步影响地下真菌与植物群落构建。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方法检测了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常见植物的根部真菌; 采用网络分析法比较了丛枝菌根(AM)真菌、外生菌根(ECM)真菌, 以及所有根部真菌与植物互作的二分网络(bipartite networks)结构特性。从槭树科、番荔枝科、夹竹桃科、冬青科、棕榈科、壳斗科、樟科和木犀科等8科植物的根系中, 检测到297,831条真菌ITS1序列, 这些序列被划为1,279个真菌分类单元(OTUs), 其中子囊菌门748个、担子菌门354个、球囊菌亚门80个, 以及未知真菌97个。核心根部真菌群落(420个OTUs)中, 至少有三类不同生态功能的真菌常见, 即丛枝菌根真菌(40个OTUs, 占总序列数23.4%)、外生菌根真菌(48个OTUs, 13.9%)和腐生型真菌(83个OTUs, 19.8%)。尖峰岭山地雨林根部真菌-植物互作网络结构特性的指标普遍显著高于/低于假定物种随机互作的零模型期待值。在群落水平, 不同功能型的根部真菌-植物互作网络表现出不同或相反的结构特性, 如丛枝菌根互作网络表现为比零模型预测值高的嵌套性和连接性, 以及比零模型低的专一性, 而外生菌根互作网络呈现出比零模型预测值低的嵌套性和连接性, 以及比零模型高的专一性。在功能群水平, 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度在AM互作网络高, 而ECM互作网络低; 真菌的生态位宽度在ECM互作网络窄, 而在AM互作网络较宽。共现(co-occurrence)网络分析进一步揭示, ECM群落的物种对资源的高度种间竞争(植物、真菌高C-score), 以及AM群落的物种无明显种间竞争(低C-score), 可能分别是形成反嵌套ECM互作网络及高嵌套AM互作网络结构的原因。上述结果说明, 尖峰岭山地雨林中至少有两种及以上的种间互作机制调节群落构建: 驱动AM互作网络冗余(nestedness)及ECM互作网络的高生态位分化(专一性)。本研究在同一个森林内探讨了不同功能型的真菌-植物互作特性, 对深入理解热带森林的物种共存机制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甲胁虱是寄生于黄胸鼠体表的一种主要吸虱昆虫 ,在云南广泛分布。应用Iwao直线回归方法及其随机偏离度检验对太平洋甲胁虱在黄胸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根据Iwao直线回归方法 ,建立了M =12 .10 +4.76M (r=0 .75 ,P <0 .0 1)的回归方程 ,所得到的α与 β值 (α =12 .10 ,β =4 .76 )均明显高于判定界线值 0和 1。对α与β值进行随机偏离度检验 ,F =6 .0 7(P <0 .0 5 ) ,由此判定太平洋甲胁虱在黄胸鼠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分布 ,这说明太平洋甲胁虱对黄胸鼠的寄生是不均匀的 ,存在聚集并有形成大小不一的吸虱个体群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植物与传粉者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传粉网络。非对称特化是共生互作网络中的有趣现象和基本特点,也被认为是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结构特征之一。根据文献总结分析了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非对称特化的重要名词术语,并采用线性回归法深入分析了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地理变异模式,以及植物生活型和网络大小等传粉网络特征对非对称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粉网络大小与网络的交互作用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并随总物种丰度呈指数增长。25个传粉网络的线性回归斜率(Lβ)变异范围在0.002至0.031间,且斜率值随植物丰度(P)、传粉者丰度(A)、总物种丰度(R)、交互作用(I)及网络大小(M)上升而降低。海拔高度对传粉网络非对称性有一定影响效果,而纬度的变化并不显著影响传粉网络非对称性。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植物与其传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7,-0.026和0.200,表明草本物种比乔木物种非对称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在种群空间格局研究中,定量分析格局及其形成过程已成为生态学家的主要目标。在量化分析的众多方法中,点格局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而在选择零模型时,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以外的复杂零模型很少使用,实际上,这些零模型可能有助于认识格局的内在特征。为此,我们在研究实例中,选择完全空间随机模型(complete spatial randomness)、泊松聚块模型(Poisson cluster process)和嵌套双聚块模型(nested double-cluster process)对典型草原处于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仅能检测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格局类型;而通过泊松聚块模型和嵌套双聚块模型检验表明,在恢复演替的初期阶段,羊草种群在小尺度范围内偏离泊松聚块模型,而在整个取样范围内完全符合嵌套双聚块模型;随着恢复演替时间的推移,在恢复演替的后期,在整个取样尺度上,羊草种群与泊松聚块模型相吻合。这是很有意义的生态学现象。这一实例表明在应用点格局分析种群空间格局时,仅通过完全空间随机模型的检验来分析格局特征,或许很难论证复杂的生态过程,而选择一些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以外的较复杂的零模型,可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生态学现象,对揭示格局掩盖下的内在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切断背根 (L1)后脊髓Ⅱ板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 3 (NT 3)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成年雄猫 5只行单侧L1背根切断术 (对侧为非手术侧 )。术后 5天取L1脊髓制作2 0 μm厚冰冻切片 ,用BDNF及NT 3抗体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DNF、NT 3免疫阳性反应物在脊髓的分布 ,计数单位面积内Ⅱ板层BDNF阳性膨体密度及NT 3阳性细胞数。结果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DNF样免疫反应物在Ⅱ板层主要分布于神经膨体 ,NT 3样免疫反应物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均有分布。背根切断后 ,手术侧Ⅱ板层BDNF阳性膨体数量明显较非手术侧者减少 (P <0 0 1)。而手术侧Ⅱ板层NT 3阳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数量则较非手术侧者明显增加(P <0 0 1)。结论 背根切断后脊髓Ⅱ板层BDNF ,NT 3的表达发生不同变化。BDNF减少 ,而NT 3表达增多。提示BD NF和NT 3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菹草红色类胡萝卜素的拉曼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MgO 硅藻土 (1∶2 ,w/w)柱层析和硅胶G薄层层析 (TLC)从菹草中分离纯化了三种红色素r1、r2和r3,其极性大小排序依次为 :虾青素 >r1>r2 >r3>角黄素 >β 胡萝卜素。以虾青素和 β 胡萝卜素为对照 ,运用显微拉曼技术对它们作了测试分析研究。在拉曼光谱的“指纹区”(<180 0cm-1) ,r1、r2和r3都在 15 2 7cm-1处有最强的特征谱线 ,对应的是c=c伸缩振动 (υc=c) ,r1在 116 2cm-1、r2和r3在 115 7cm-1有较强的特征谱线 ,对应的是c c伸缩振动(υc c) ,r1、r2和r3在 10 0 7cm-1有较强的特征谱线 ,对应的主要是甲基与碳链之间的摇摆振动 ;r1、r2和r3与虾青素及 β 胡萝卜素在 2 0 0 0— 4 0 0 0cm-1区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实验结果充分证明菹草红色素r1、r2和r3属于类胡萝卜素化合物 ,r1、r2和r3之间及与虾青素和 β 胡萝卜素的拉曼光谱都存在差异 ,说明它们的细微结构不同 ,其具体结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水文过程是沼泽湿地最基本的生态过程, 理解物种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其种群特征随水位环境变化的规律对于科学指导沼泽湿地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选择三江平原季节性积水与常年积水沼泽, 应用点格局方法中的完全空间随机模型、泊松聚块模型和嵌套双聚块模型分析了毛薹草(Carex lasiocarpa)、漂筏薹草(C. pseudocuraica)、狭叶甜茅(Glyceria spiculosa)、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 4个主要优势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 并测定了不同水位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密度和个体大小特征。结果表明: 在沼泽湿地中, 4个优势种群在0-200 cm的尺度范围内都偏离了完全随机模型, 表现为集体性聚集分布特征, 且聚集距离主要集中在0-50 cm之间。随着水位的升高, 毛薹草种群密度、个体生物量、株高和基径都呈显著增大趋势, 但其聚集强度变弱; 而小叶章种群密度和个体大小则显著降低, 其聚集强度增大; 漂筏薹草和狭叶甜茅种群密度、个体大小和聚集强度变化并不显著。在季节性积水区, 4个物种在小尺度上均偏离了泊松聚块模型, 符合嵌套双聚块模型, 即在大聚块中分布较高密度的小聚块。但是, 在常年积水区, 仅毛薹草、漂筏薹草和狭叶甜茅3个物种符合嵌套双聚块模型, 而小叶章种群则符合泊松聚块模型, 说明在高水位胁迫下小叶章种群空间格局的大聚块中不存在较高密度的小聚块。综上所述,水位环境胁迫主要通过影响繁殖分配、种内竞争、易化作用以及个体大小变异等生物学过程共同决定着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植物种群的斑块化分布特征, 不同零模型可以帮助解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用列联表研究纬度和海拔高度对红杉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列联表用于植物地理学研究。通过用列联表研究垂直高度与纬度对红杉(Larix potaninii)分布的影响,找出垂直高度、纬度及其交互作用等的效应,并且找出了红杉的分布中心。由于卡方检验,剩余分析,有序表连带测度,Log-线性模型拟合联合运用,Log-线性模型的运用有一些改进。本文初步证明,列联表用于植物地理学研究是可以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白介素-4和白介素-6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讨白介素 - 4(Interleukin- 4,IL- 4)和白介素 - 6 (Interleukin- 6 ,IL- 6 )在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患者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 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45例因肺癌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的肺组织 ,根据有无 COPD及吸烟史分为 COPD组、吸烟对照组及非吸烟对照组 (每组各 15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肺组织炎性细胞中 IL- 4和 IL- 6的表达。结果表明 :1.IL - 4和 IL - 6在 COPD组、吸烟对照组及非吸烟对照组患者肺泡局部浸润的炎性细胞中有表达 ,其中 COPD组IL- 4和 IL- 6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吸烟对照组及非吸烟对照组 (P<0 .0 5 ) ,但吸烟对照组及非吸烟对照组 IL- 4和 IL- 6表达强度无显著差别 (P>0 .0 5 )。 2 .三组中 IL - 4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 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 % pred)值之间均无直线相关关系 (r=- 0 .0 93,0 .0 0 2 45和 - 0 .2 5 2 ,P>0 .0 5 ) ;仅在 COPD组肺组织中的 IL- 6表达强度与 FEV1 % pre值呈直线负相关关系 (r=- 0 .6 3119,P<0 .0 5 ) ,其余各组未发现这种负相关关系。 3.COPD组 IL- 4与 IL- 6的表达呈直线正相关关系 (r=0 .5 99,P<0 .0 1)。结果提示 :1.IL - 4在 COPD患者细支气管及肺泡炎性细胞中表达增强 ,说明 Th2 型细胞因子可能也在 COPD发病  相似文献   

13.
2014年5-11月,在我国新疆阿尔泰山东部边界山区放置远红外相机32台,共拍摄到北山羊独立照片3308张。采用日活动差异指数α、昼行性指数β和活动强度指数γ对北山羊的在不同季节活动节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月份北山羊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和昼行性指数β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β=0.8313/24,表明在研究区域北山羊属于典型的昼行性动物。(2)春季于7:30-9:30和19:30-21:30、夏季于8:00-10:00和19:00-21:00、秋季于9:00-11:00和18:00-20:00北山羊每日有两个明显的活动高峰。独立多样本检验各季节活动峰型γ值差异显著,说明不同季节北山羊的活动节律存在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刘裕英  黄澄  吕艳  陈永烨  李胜玲 《生物磁学》2013,(36):7025-7027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N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CHF患者210例(CHF组),心功能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Ⅱ级88例、Ⅲ级96例和Ⅳ级26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自愿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血清hs.CRP、cTnI和NT.proBNP水平的差异及其与CHF患者心功能的心功能分级的相关系。结果:CHF组患者的血清hs-CRP.cTnI和NT.proBN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t),且CHF患者的血清hs—CRP、cTnI和NT—proBNP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hs—cI冲(F0.694,P〈0.01)水平,cTnI(r=0.782,P〈0.01)水平均与NT—proB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血浆hs.CRP和cTnI水平也呈显著正相关(r==0.649,P〈0.01)。结论:CHF患者的血清hs—CRP、cTnI和NT-proBNP水平与其心功能分级显著相关,有助于评估CHF患者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可能与CHF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选取在经济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应用的零膨胀模型(zero-inflated models)和栅栏模型(Hurdle models)对大兴安岭地区林火发生进行模拟,应用赤池准则(AIC)、似然比检验(LR)和模型残差平方和(SSR)对两类共4个回归模型——零膨胀泊松模型(ZIP)、零膨胀负二项模型(ZINB)、栅栏泊松模型(PH)、栅栏负二项模型(NBH)进行拟合分析,最终选取适合此林火发生特性的预测模型.模型的AIC和SSR值表明,ZINB模型对当地林火数据的拟合度最高.运用LR检验对嵌套模型(ZINB与ZIP,NBH与PH)进行检验,结果显示: ZINB和NBH均优于各自的嵌入模型,说明负二项(NB)模型对数据结构中的过度离散现象可以很好地模拟和解释.根据研究区林火实际发生规律和两类不同模型的应用假设条件判断,零膨胀模型更适合塔河地区的林火特性.  相似文献   

16.
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有关物种的数量和组成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已有较多的研究, 但是对于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知之甚少。揭示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垂叶榕(Ficus benjamina)榕小蜂群落为研究对象, 分别在西双版纳的干季和雨季采集了榕小蜂的种类和数量信息。比较了两个季节榕小蜂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共存网络的参数(例如网路直径、连接数、嵌套性和群落矩阵温度)变化。结果显示: 雨季榕果内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 koningsbergeri所占比例高于干季, 传粉榕小蜂的种群数量也高于干季, 而在干季非传粉榕小蜂的种类增加(干季15种小蜂, 雨季14种)。从榕树-传粉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统的适合度来看, 干季非传粉小蜂的增加对传粉榕小蜂和榕树的适合度是不利的。在干季, 共存网络物种间的连接数(干季0.95, 雨季0.47)多于雨季, 群落矩阵温度(干季23.24, 雨季2.64)也显著高于雨季。表明干季榕小蜂群落组成及种间关系较雨季更为复杂而多样, 高的矩阵温度暗示群落受到的干扰更大。  相似文献   

17.
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可以同时分析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 为了解生态群落的稳定性机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纳板河、勐仑和勐腊(补蚌)三个地点采集了树栖性蚂蚁及树木的种类和数量数据, 对蚂蚁-树组成的二分网络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3个采样点物种的多样性、网络指标以及群落指标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零模型的方法比较了3个样点的标准化网络参数差异。结果表明: 蚂蚁和树木的物种数以及树的异质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都呈现出勐仑 > 纳板河 > 补蚌的趋势。树木-蚂蚁的灭绝曲线系数大小关系同样为勐仑 > 纳板河 > 补蚌, 灭绝曲线与树的物种数及异质性指数大小趋势一致, 而与蚂蚁的异质性指数并不吻合。根据Z值的绝对值来看, 网络参数(加权嵌套性、平均连接数、特化水平、模块性、连接度)与群落参数(灭绝曲线系数、生态位重叠)的大小趋势相同, 表现出勐仑 > 纳板河 > 补蚌的趋势。综上所述, 蚂蚁-树互作网络的稳定性(灭绝曲线系数)主要由树的数量和异质性指数决定。网络的加权嵌套性和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接数也能促进群落的稳定性。而在一个特化的(数值越大表示专性互作越多)和模块化(具有较多密切互作的节点单元)的网络中, 当低营养级物种灭绝时高营养级物种数量将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18.
下肢长骨骨重的非对称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测量82副中国成年下股长骨即股骨,胫骨和腓骨的重量,在两侧骨重相差>1%时,则股骨、胫骨和腓骨及其三骨总重均以非对称性为多,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除腓骨重具有明显侧别差异外,其余无显著性侧别差异,对腓骨侧差解释为:①腓骨主要机能是肌的附着,而下肢对踢和足趾取物具有明显的侧别差异;②以两侧骨重相差>1%时为非对称性的标准,由于腓骨绝对重量较小,在两侧相差<0.5克时即多属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渭北旱塬黑垆土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下6种耕作方式,即连年翻耕(CT/CT)、免耕(NT/NT)、深松(ST/ST)和免耕/深松(NT/ST)、翻耕/免耕(CT/NT)、翻耕/深松(CT/ST)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T/CT相比,NT/NT、ST/ST及3种轮耕措施减小了土壤力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NT/NT、ST/ST和NT/ST措施增加了20~5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WR0.25)和平均质量直径,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在0~10 cm土层,NT/ST、CT/NT、NT/NT和ST/ST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T/CT处理.随着土层加深,各耕作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但3种单一耕作处理(ST/ST、NT/NT和CT/CT)下降幅度大于3种轮耕处理(CT/NT、ST/CT和NT/ST).与CT/CT相比,其他5种耕作方式均增加了农田0~200 cm土层的土壤蓄水量、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NT/ST处理作物产量和WUE分别显著提高了15.1%和27.5%.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WUE与0~200 cm土层生育期和休闲期的蓄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且生育期蓄水量与0~50 cm土层的WR0.25呈显著正相关,与PAD呈显著负相关;其中,20~50 cm土层的WR0.25、PAD与玉米产量、生育期蓄水量以及WUE关系最密切;生育期蓄水量和WUE还与0~1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结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免耕/深松是最适宜于渭北旱塬区黑垆土春玉米种植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空腹血糖(FPG)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门诊确诊的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FPG,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Hb A1c。取Hb A1c7%为A组;Hb A1c7-10%为B组;Hb A1c10%为C组,将与其相对应的FPG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52例总体FPG(8.96±3.54)mmol/L;Hb A1c(7.87±2.16)%,r(总)=0.777684;其中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A组66例,FPG(6.82±1.06)mmol/L、Hb A1c(6.17±0.50)%,r(A)=0.33668(P0.05);B组62例,FPG(9.16±2.35)mmol/L、Hb A1c(8.15±0.95)%,r(B)=0.40925(P0.05);C组24例,FPG(14.34±4.56)mmol/L、Hb A1c(11.83±1.67)%,r(C)=0.43877(P0.05)。其Hb A1c与FPG的结果分析显示,随着FPG水平增高,Hb A1c也相应升高,二者呈正相关。结论:联合检测血糖和Hb A1c对糖尿病的治疗、预后判定具有显著意义,是评价血糖控制方案的金标准,建议定期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