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小室培养法对食线虫丝孢菌节丛孢及其相关属的分生孢子发育类型进行了研究。报道了21个种的发育类型并描述了节从孢属部分代表种的详细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节丛孢属分生孢子的发育类型为全壁芽生合轴式产孢,单顶孢属和隔指孢属的发育类型为全壁芽生式产孢。此发育学的研究结果不赞成小属分类观,支持了大属分类观,为这类群菌的分类和以此为基础的属征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节丛孢属丝孢菌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捕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节丛孢属捕食线虫真菌的8个种,11个菌株,对松材线虫(Bx)和拟松材线虫(Bm)进行了捕食力的测定。结果显示节丛孢属真菌对这两种线虫的捕食能力既存在种间差异,也存在同种不同菌株间的差异。指状节丛孢的3个菌株Ad-1,Ad-2,Ad-3菌株对两种线虫均表现出较高的捕食率,接川7d后对Bx和Bm的捕食率分别达到了98.08%,91.16%,86.3%和96.28%,90.45%,85.38%;同一菌株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捕食没有选择性。此外,通过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繁殖真菌的筛选实验,肯定了利用拟松材线虫代替松材线虫进行生防菌株筛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温度和氧对节丛孢属食线虫真菌产生捕食性菌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泽荣  缪作清 《菌物系统》1999,18(4):450-452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分离自我国部分省区的捕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蘑菇堆肥线虫(Aphelenchoides composticla)、小杆线虫(Rhabditis sp.)和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的节丛孢属菌18个种,其中2个新种,7个我国新记录种。新种是贵州节丛孢Arthrobotrys guizhouensis K. Q. Zhang sp. Nov.和秀丽节丛孢 A. venusta K. Q. Zhangsp.Nov.。此外,文中还列出了节丛孢属18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分离自我国部分省区的捕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蘑菇堆肥线虫(Aphelenchoides composticla)、小杆线虫(Rhabditis sp.)和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节丛孢属菌18个种,其中2个新种,7个我国新记录种。新种是贵州节丛孢Arthrobotrys guizhouensis K.Q.Zhang sp.nov.和秀丽节丛孢A.venusta K.Q.Zhang sp.DOV.。此外,文中还列出了节丛孢属18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张克勤  周薇 《真菌学报》1994,13(2):99-106
本文报道了分离自我国部分省区的捕食根结线虫、蘑菇堆肥线虫、小杆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的节丛孢属菌18个种,其中2个新种,7个我国新记录种。新种中贵洲节从孢Arthrobotrys guizhouensisK.Q.Zhang sp.nov。和秀丽节丛孢A.venustaK.Q.Zhang sp.nov。此外,文中还列出了节丝孢属18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寡孢节丛孢菌对羊捻转血矛线虫幼虫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5株寡孢菌在体外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第3期幼虫的捕食效果。结果表明:5株寡孢节丛孢菌对捻转血矛线虫幼虫的捕获率分别为88.65%、79.00%、74.72%、87.09%、80.91%,具有较高的捕杀线虫效果。寡孢节丛孢菌对捻转血矛线虫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线虫周围形成捕食菌网。  相似文献   

8.
节丛孢属真菌抗反刍动物消化菌株的体外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食线虫真菌对动物寄生线虫病进行生物防治是寄生虫学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获得能够通过动物消化的食线虫菌株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本采用模拟反刍动物瘤胃和真胃的消化道作用,对84株节丛孢属的食线虫真菌进行了体外抗消化筛选。结果表明:共有23株通过了24h瘤胃液的处理,通过率为27.38%;16株同时还通过了4h盐酸-胃蛋白酶的处理,通过率为19.04%。  相似文献   

9.
利用节丛孢属捕食线虫真菌的 8个种 ,1 1个菌株 ,对松材线虫 (Bx)和拟松材线虫(Bm)进行了捕食力的测定。结果显示节丛孢属真菌对这两种线虫的捕食能力既存在种间差异 ,也存在同种不同菌株间的差异。指状节丛孢的 3个菌株Ad 1 ,Ad 2 ,Ad 3菌株对两种线虫均表现出较高的捕食率 ,接种 7d后对Bx和Bm的捕食率分别达到了 98.08%,91.16 %,86.3 %和 96.28%,90.45 %,85.38%;同一菌株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捕食没有选择性。此外 ,通过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  相似文献   

10.
祝明亮  缪作清 《菌物系统》2000,19(3):342-347
对来自不同地方的7个弯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musiformis Drechsler)的9个厚皮单顶孢(Monacrosporium eudermatum(Drechsler)Subram)标准菌株用4个随机引物(OVW-18,OPW-16,OPM-1,OPK-19)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扩增谱带聚类分析结果不能将弯孢节丛孢和厚皮单顶孢的菌株分开,具有附属丝的菌  相似文献   

11.
节丛孢属rDNA ITS区RFLP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朢FLP方法对捕食线虫真菌节丛孢属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以ITS1和ITS4为引物对该属10种12个菌株的核糖体DNA转录间区(ITS)进行了PCR扩增,4种内切酶(AluI、HaeIII、HpaII、TaqI)酶切。结果表明该属的ITS区长度没有明显差异,其长度范围在658~705之间,酶切图谱能体现不同种间的多态性,根据4种内切酶酶切结果,利用UPGMA法构建的节丛孢属分子系统树,基本体现了属内不同种间的亲缘关系,从分子水平证明了节丛孢属形态分类上的合理性,同时对该属属征的扩大提出疑议。  相似文献   

12.
对来自不同地方的7个弯孢节丛孢(ArthrobotrysmusiformisDrechsler)和9个厚皮单顶孢(Monacrosporiumeudermatum(Drechsler)Subram)标准菌株用4个随机引物(OPW-18、OPW-16、OPM-1、OPK-19)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扩增谱带聚类分析结果不能将弯孢节丛孢和厚皮单顶孢的菌株分开,具有附属丝的菌株没有被聚在一起,菌株间地理起源上的亲缘关系也没有体现,证明RAPD分析不能作为节丛孢属和单顶孢属的属间鉴别分析,附属丝地捕食线虫真菌不具分类学意义,不能以之作为成立小掘氏霉属的证据,系统聚类关系与地理来源基质也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菌物学报》2017,(5):573-581
本文探究了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分生孢子器的发育过程。发育初期,多根菌丝频繁分隔及分支,菌丝细胞变短呈近球形,菌丝围绕其中心点不断接触缠绕,并逐渐扩展,即通过多丝合生的方式形成分生孢子器原基;随着分生孢子器原基的不断成熟与壮大,其内厚壁细胞紧密围绕成空腔,空腔多次发生后形成多个相对独立、且均与中心腔室联通的腔室结构;在腔室发育的过程中,腔室内壁细胞逐渐发育形成长短不一、具有分支结构的分生孢子梗,并在其顶端通过内壁芽生式、单生的方式产生成熟的腊肠形分生孢子,孢子脱落后聚集于空腔内;随着中心腔室的成熟,分生孢子器逐渐突出于植物表皮,遇到合适的环境时,分生孢子角挤破表皮形成孔口,释放出分生孢子。成熟的分生孢子器一般位于寄主植物的皮层部分。  相似文献   

14.
节丛孢属rDNA ITS区RFLP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祝明亮  张克勤 《菌物系统》2000,19(4):498-503
利用PCR-RFLP方法对捕食线虫真菌节丛孢属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以ITS1和ITS4为引物对该属10种12个菌株的核糖体DNA转录间区(ITS)进行了PCR扩增,4种内切酶(AluⅠ、HaeⅢ、HpaⅡ、TaqⅠ)酶切。结果表明该属的ITS区长度没有明显差异,其长度范围在658-705之间,酶切图谱能体现不同种间的多态性,根据4种内切酶酶切结果,利用UPGMA法构建的节丛孢属分子系统树,基于体现  相似文献   

15.
朱燕萍  武侠  谭超  金静 《菌物研究》2012,10(2):97-99,112
短柄链蠕孢(Dendryphion nanum)为暗色丝孢菌,其分生孢子棒状,5~20个隔膜,暗褐色,串生。试验通过玻片培养观察研究了该菌分生孢子的产生方式及发育类型。结果表明:该菌的分生孢子是由产孢细胞的顶端向外突起并生长膨大而形成,因而属于全壁芽生式产孢方式。  相似文献   

16.
人工诱导粟长蠕孢菌分生孢子产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慧 《真菌学报》1990,9(4):329-331
  相似文献   

17.
莫明和  章靖等 《菌物系统》2001,20(3):368-372
利用牛粪、土壤等基质诱导捕食线虫真菌指状节丛孢产生孢子捕食器官,孢子捕食器官形成过程与正常情况下捕食器官的形成基本相似;不同基质诱导孢子捕食器官的能力不同。同种内不同菌株间形成孢子捕食器官的能力也有异别,预培养实验,温度处理实验的结果表明基质中诱导孢子捕食器官的主要诱导因子可能是某些化合物,这些物质在100℃下基本上丧失诱导活性;在诱导孢子捕食器官的过程中,基质中的微生物所起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8.
19.
高仁恒  刘杏忠  张克勤 《菌物学报》1995,14(Z1):103-108
本文报道了来自我国云南及长白山地区的捕食真菌及其相关丝孢菌的8个新记录种,即纺锤孢指隔孢(Dactylella atractoides),狭长孢指隔孢(D. stenomeces)、顶毛孢单顶孢(Monacrosporium acrochaeturn),泡环单顶孢(M. aphrobrochum),异孢单顶孢(M. heterobrochum),瘤捕单顶孢(M. phymatopagum),三叉霉(Tridentaria sp.)及龟头轮枝孢(Verticillium balanoides).  相似文献   

20.
多头节丛孢[Arthrobotrys polycephala(Drechsler)Rifai]和附胞隔指孢[Dactylella haptospora(Drechsler)Zhang et al.)是两种极不常见的捕食线虫丝孢菌,A.polycephala为国内新纪录种。通过对这两种菌的形态观察发现:A.polycephala的大、小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后代同母体,小分生孢子一般为单端萌发,大分生孢子为两端萌发,并且小分生孢子可以继续发育形成大分生孢子。这两种菌均形成类似厚垣孢子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