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属针叶角质层内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作者在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了松属l7种2变种针叶角质层内表面的结构特征。结果 表明,针叶角质层内表面的角质颗粒突起与凹陷雕纹变化不甚明显,但胞间凸缘的特征差异较 为显著,如单维管束松亚属(白皮松组除外)为红松型,双维管束松亚属为油松型,而白皮松组 则为白皮松型。此一特征为松属的分类研究,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 本文综合讨论了松属针叶的结构及角质层内、外表面结构特征,木材解剖,木材管胞内壁 的瘤层特征,树皮显微结构,以及染色体组型分析等资料,作者认为:松属中两个亚属的划分是符合自然的,同时将原属单维管束松亚属中的白皮松组分出来,自成白皮松亚属也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国产松属(Pinus)23种4变种4变型的针叶,进行了横切面及表皮结构的比较观察与描述,并综合列成检索表,以便从针叶解剖结构上来鉴别松属各种。综合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在横切面上可以将松属气孔分为红松型(单维管束亚属型)及油松型(双维管束亚属型);而此等气孔的外形与其“连接细胞”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表皮上可以根据气孔周围的副卫细胞的数目与形状,以及气孔间“连接细胞”两边有无石细胞存在,而可明显的区别松属的两个亚属。其他如皮下层的类型、树脂道的位置与数目、内皮层的性貭等,也可作为亚属内区分种的重要依据。另外,并讨论了白皮松针叶的解剖特征,认为此系反映出了松属二亚属之间的自然连系。细叶云南松针叶内维管束由两个合并为一个,可能是由于长期适应于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而产生的变化。广东松P.wangii Hu et Cheng var.kwangtungensis(Chun)Cheng et Y.W.Law应恢复为P.kwangtungensis Chun。而黄山松与台湾松的分合问题,则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萧氏松茎象危害与松树松脂量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是近年来暴发性松树害虫 ,主要危害 3种松树 :湿地松 (PinuselliottiiEngelm)、火炬松 (P .taeda)、马尾松 (P .massoniaanaLamb) ,其中以湿地松受害最为严重。为明确萧氏松茎象的危害与松脂流量的关系 ,作者对萧氏松茎象危害前后 3种松树 (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 )松脂流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松树受害植株和未受害植株间松脂总流量间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以马尾松松脂流量变化最大 ,对受害株和未受害株松脂流量t-测验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而湿地松和火炬松松脂总流量在受害植株和未受害植株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上述 3种松树松脂流量随时序动态变化的分析显示 ,松脂流量在 1年中以 5月到 6月之间为松脂流量高峰期 ,此后逐渐下降 ,到 3月中旬以后松脂流量又开始上升。就松脂流量时序动态而言 ,萧氏松茎象为害对马尾松松脂流量影响最大 ,对其它2个松树影响不明显。另外 ,不同松树树种在松脂流量及其时序动态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以马尾松脂流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松属植物种子油脂肪酸的分布及化学分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分析了6种双维管束松亚属树种: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Zucc.)、黑松(P.thambergii Parl.)、油松(P.tabulaeformis Carr.)、巴山松(P.henryi Mast.)、黄山松(P.taiwanensis Hayata)、马尾松(P.massoniana Lamb.)和2种单维管束松亚属树种:白皮松(P.bungeanaZucc.)及红松(P.koraiensis Sieb.et Zucc.)的种子油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这8种松属植物的种子油脂肪酸成分有相似的分布情况:最主要成分都是亚油酸C_(18:2(9,12));都同时含有3种Δ~5的不饱和脂肪酸:C_(18:2(5,9)),C_(18:3(5,9,12))和C_(20:3(5,11,14))。这两个特征可以作为松属(Pinus L.)的化学分类证据。结果还表明同一属内各种间的种子油脂肪酸成分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为从湿地松种子园现有的速生材用无性系中选择产脂力强、松脂品质高的优良无性系,并高效利用湿地松良种资源。该研究以湿地松第一代种子园内36个无性系为材料,测定其树脂质量流速以及胸径生长量,进一步采用GC-MS分析其松脂组分,并基于上述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对参试的36个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共鉴别出了21种松脂成分,包括8种单萜成分和13种二萜成分。(2)相关性分析显示,树脂质量流速(RMR)与单萜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枞酸型树脂酸呈弱的负相关,与海松酸型树脂酸无明显关联。(3)从松节油含量、树脂质量流速、枞酸型树脂酸、海松酸型树脂酸4个维度对参试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可将36个无性系分为三大类,并且各类型间差异显著,第1类的表现要远好于其他两类。(4)在产脂力高的基础上,6-44、4-11-1、1-38、3-64四个无性系单萜含量高,4-11-1、3-64、2-0420、3-468四个无性系海松酸型树脂酸含量高,而无性系2-173枞酸型树脂酸含量较高。该研究定性分析了湿地松的松脂组分,定量评估了36个无性系的产脂力与组分含量,为湿地松脂用无性系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五针白皮松(Pinus squamata X.W.Li)是上世纪90年代描述的一种中国特有松树,目前野外只有立木32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前人认为这个种可能是白松亚属(subgen.Strobus)的白皮松(P.bungeana Zucc.ex Endl.)与松亚属(subgen.Pinus)的云南松(P.yunnanensis Franch.)的过渡类型,并将其归入白皮松组狐尾松亚组(subsect.Balfourianae)。本文试图在前人分子系统学工作的基础上,检测五针白皮松5个DNA片段,叶绿体基因rbcL、matK、rpl20-rps18间隔区和trn V内含子以及核糖体ITS,将五针白皮松放在整个松属中探讨其系统位置。4个叶绿体基因单独分析结果和它们的联合数据分析结果以及根据ITS得到的系统树均表明,五针白皮松是白皮松亚组(subsect.Gerardianae)的一个稳定成员,其可能的姐妹群是西藏白皮松(P.gerardiana Wall.)。对白皮松亚组的地理分布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10种松树的疱锈病菌锈孢子表面形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并进行比铰,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单维管束松类的五针松的红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为代表,包括华山松和西伯利亚红松;另一是以双维管束松类的云南松疱锈病菌(C. flaccidum)为代表,包括樟子松、油松、赤松、马尾松、黄山松、思茅松等。孢子表面突起的形状及环纹层次是识别这两种锈疱子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松疱锈病菌锈孢子表面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10种松树的疱锈病菌锈孢子表面形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并进行比铰,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单维管束松类的五针松的红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为代表,包括华山松和西伯利亚红松;另一是以双维管束松类的云南松疱锈病菌(C. flaccidum)为代表,包括樟子松、油松、赤松、马尾松、黄山松、思茅松等。孢子表面突起的形状及环纹层次是识别这两种锈疱子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红杉——东北木材之王红松是一种十分著名的松属树种,被誉为“东北木材之王”。因为它在我国仅自然分布在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林区——东北林区的最著名的森林树种;其树干高大挺拔、圆满通直,材质软硬适中,色泽美观,不翘不弯,是出色的建筑、造船、车辆、家具用材,在国产松属树种中可谓首屈一指。红松的针叶5针一束,叶鞘脱落,叶中只有一条维管束,被分类学家置于松届中的单纸管束亚属之中(另一亚属为双维管束亚属,叶鞘宿存,叶中有两条维管束)。红松重要的识别特征表现在球果上:它的球果特大,呈圆锥状长卵形,长9-14厘米…  相似文献   

10.
五针白皮松(Pinus squamata X. W. Li)是上世纪90年代描述的一种中国特有松树,目前野外只有立木32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前人认为这个种可能是白松亚属(subgen. Strobus)的白皮松(P. bungeana Zucc. ex Endl.)与松亚属(subgen. Pinus)的云南松(P. yunnanensis Franch.)的过渡类型,并将其归入白皮松组狐尾松亚组(subsect. Balfourianae).本文试图在前人分子系统学工作的基础上,检测五针白皮松5个DNA片段,叶绿体基因rbcL、matK、rpl20-rps18间隔区和trnV 内含子以及核糖体ITS,将五针白皮松放在整个松属中探讨其系统位置.4个叶绿体基因单独分析结果和它们的联合数据分析结果以及根据ITS得到的系统树均表明,五针白皮松是白皮松亚组(subsect. Gerardianae)的一个稳定成员,其可能的姐妹群是西藏白皮松(P. gerardiana Wall.).对白皮松亚组的地理分布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5种松属树种光合功能及叶绿素快相荧光动力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松属5种代表树种日本五针松、华山松、白皮松、油松和赤松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它们针叶的形态特征、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快相荧光动力学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5种松树的针叶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油松的针叶长度和密度最大;白皮松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但赤松的光合速率最大,日本五针松的光合速率最小.5种松树针叶的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正相关.5种松树的叶绿素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差异主要表现在J相和I相.尽管5种松树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以及到达最大荧光所需的时间(Tfm)差异不显著,但日本五针松的反应中心关闭净速率dV/dto和dVG/dto以及J相和I相的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j和Vi)显著大于其他4种松树,能量分配比率Ψo、φEo、φRo显著低于其他4种松树.这可能与日本五针松的质体醌库大小(Sm)、质体醌库还原速率(Sm/Tfm)和质体醌A(QA)的周转次数(N)最小有关.日本五针松的性能指数PI(ABS/CSo/CSm)和光合驱动力(DF)均显著低于其他4种松树,而赤松PI和DF最高.其中PI(Cso)和PI(CSm)与5种松树的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松树光合能力的荧光指标.  相似文献   

12.
高β-蒎烯含量思茅松松脂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质联用仪对5年生的40个思茅松高产脂嫁接无性系及1个对照松脂的组成成份进行分析,发现10个高β-蒎烯含量的思茅松无性系,与对照相比,松脂松节油化学组成中β-蒎烯平均质量分数(50.25%)约为对照(9.5%)的5倍;△3-蒈烯含量约为对照的3倍;异海松酸含量约为普通思茅松的8倍,可作为高β-蒎烯思茅松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 Walker)是松树的主要害虫 ,对其防治指标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1、2 ] ,但该虫对危害马尾松造成材积和松脂等损失量的定量比研究问题 ,未见详细报导。为此 ,本文通过人工剪叶模拟马尾松毛虫危害 ,采割不同剪叶量松树的松脂 ,利用回归分析 ,建立马尾松材积损失率、产脂损失量分别与失叶率的回归方程。并根据这些方程推算出马尾松毛虫各种虫口密度造成材积、松脂和经济上的损失量 ,为综合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科学依据。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福建省诏安县桥东镇林家村 ,地处东径 1 1 7°1 2′2 4″~ 1 1 …  相似文献   

14.
国产杜鹃花叶解剖与分类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熊子仙  杜青  王启德   《广西植物》2000,20(4):335-338+389
报道了分别隶属于杜鹃花属 ( Rhododendron)中 8个亚属的国产 33个种叶片的解剖特征。根据中脉维管束结构特点 :木质部与韧皮部的位置 ,木质部的形状 ,木射线排列的方式 ,可分为 5个类型 :( 1)圆形周韧维管束 ;( 2 )羽线肾形周韧维管束 ;( 3)扇线肾形周韧维管束 ;( 4 )近周韧维管束 ;( 5)下韧维管束。讨论了中脉维管束类型可能的演化趋势 :周韧维管束→近周韧维管束→下韧维管束。还讨论了 8个亚属中脉维管束所处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
闽北万木林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闽北万木林是我国中亚热带一处以常绿阔叶林为保护主体的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计有维管束植物160科580属1199种。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3个,热带亚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分别占本区野生种子植物属总数的60.6%、38%和1.4%。本区种子植物的93.2%与华东区系共有,82.7%与华南区系共有。据属的相似性系数和模糊聚类法分析,万木林与武夷山区系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庐山和九龙山等,再次为罗浮山和其他山地。万木林属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东地区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显示了闽北由华东植物区系向华南植物区系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熊子仙  杜青 《广西植物》2000,20(4):335-338,T003
报道了分别隶属于杜鹃花属(Rhododendron)中8个亚属的国产33个种叶片的解剖特征。根据中脉维管束结构特点:木质部与韧皮部的位置,木质部的形状,木射线排列的方式,可分为5个类型:(1)圆形周韧维管束;(2)羽线肾形周韧维管束;(3)扇线肾形周韧维管束;(4)近周韧维管束;(5)下韧维管束。讨论了中脉维管束类型可能的演化趋势:周韧维管束→近周韧维管束→下韧维管束。还讨论了8个亚属中脉维管束所  相似文献   

17.
从幼苗形态学特征探讨红豆杉科各属间的系统演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根据幼苗的形态学特征,尤其是子叶的结构、说明在红豆杉科中最原始的属是榧树属,其幼苗为留土萌发,植株粗壮;子叶肥厚,有吸收功能,叶肉不分化,其细胞中充满淀粉粒:维管束在子叶的上部或顶部为单束2条,下部合并成双束1条。其次是穗花杉属,幼苗为出土萌发,植株粗壮,下胚轴的下部肥厚;子叶稍肉质,叶肉不分化,质体淡绿,有一定的光合功能,但主要是积累淀粉,维管束双束1条,在子叶的顶端趋于分裂。最进化的是红豆杉属和白豆杉属,可能还有澳洲红豆杉属,其幼苗为出土萌发,植株纤细;子叶薄,叶状,叶肉分化成栅栏和海绵组织,维管束单束1条。本科中族的划分和属的系统排列,从原始到进化,应该是:族1.榧树族(1.榧树属);族2.穗花杉族(2.穗花杉属);族3.红豆杉族(3.澳洲红豆杉属,4.红豆杉属,5.白豆杉属)。  相似文献   

18.
高山松(Pinus densata Mast.)是西藏东南部山地的主要用材树种。分布广,更新能力强,生长良好,其林分(立木)各生长指标在半湿润区向湿润区过渡地带优于半湿润区,在半湿润与半干旱交汇区最差。高山松立木产脂量中等偏下,平均单株年产脂量2.5~2.8kg,低于低中纬度低海拔生长的松树,高于华北、东北的松树。高山松立木松脂产量随立木胸径增长而递增。一般在相对湿度50%以上,日间气温15~25℃为适宜采脂期。采脂季节在5月中旬~9月中下旬。高山松的松脂和松节油质量均属上乘,高山松针叶也可作饲料添加剂的原料。高山松是西藏林区综合多效利用的丰富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对江西产酸模属(Rumex L.)7种植物进行了叶形态结构的显微观察.结果表明:(1)叶片上表皮均有气孔器分布,表皮上普遍具有腺体和异细胞,叶肉中均含有晶体细胞,晶体类型为簇晶;(2)下表皮细胞特征及气孔类型、叶肉细胞的分化及排列方式、中脉维管束数目等特征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可以作为属下种级鉴定指标;(3)小酸模在气孔类型、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排列紧密程度、中脉形状及维管束数量等特征上与同属其它种类具有显著的差异,形态解剖学证据支持小酸模亚属(Subgen.Acetosella(Meisn.)Rech.)的成立;(4)根据酸模属植物气孔器类型的演化阶段,并结合孢粉学、形态学等证据,认为酸模属处于蓼科植物系统演化的较低或中等地位.通过对酸模属植物叶形态结构的比较观察,为探讨该属的系统演化关系及属下分类提供叶解剖学证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PCR扩增测序及种间比对,对获得的6种马尾藻18SrRNA、COI和ITS基因部分同源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8S rRNA基因同源序列长度为1 673 bp,其中保守位点1 668个,可变位点3个,简约信息位点1个,单变异多态位点2个;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4%、21.4%、24.4%、27.8%.(2)COI同源序列长度为643 bp,其中保守位点567个,可变位点76个,简约信息位点28个,单变异多态位点47个;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0.0%、17.6%、19.1%、23.3%.(3)ITS同源序列长度为1 539 bp,其中保守位点1 272个,可变位点193个,简约信息位点55个,单变异多态位点138个;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5%、26.5%、17.1%、32.9%.(4)基于Kimnra双参数模型计算遗传距离,选用褐藻纲部分物种为外源,构建18S rRNA,COI和ITS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用COI和ITS基因构建的发育树与利用形态学进行的分类较为一致,真马尾藻亚属(Sargassum)的张氏马尾藻(Sargassum zhangii)、全缘马尾藻(Sargassum integerrimum)、匍枝马尾藻(Sargassum polycystum)、亨氏马尾藻(Sargassum henslowianum)、灰叶马尾藻(Sargassum cinereum)亲缘关系较近,先聚为一支,再与反曲叶亚属的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聚为一支,然后与其他亚属的聚为一大支;而用18S rRNA基因构建的发育树中,亨氏马尾藻先与半叶马尾藻聚为一支,后与真马尾藻亚属的聚为一支,最后与其他亚属的聚为一大支.从序列的保守度分析,18SrRNA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可用于属以上单元鉴别分类;COI和ITS基因多态性较高,可用于种间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