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省榆林地区属干旱、半干旱草原气候,平均气温8℃左右,无霜期134-169天,年降水3164-513.3毫米.区内有960万亩耕地,70%以上为低产田.长城沿线风沙区沙地就有1762万亩,急需改良培肥和绿化固沙,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过去榆林沙地改良的方法既费时又费工,投资量大,而且效益也不很好.从1992年2月开始,在美国O.E.I公司有关专家和技术  相似文献   

2.
我国从1991年开始引进美国高美施系列产品,在广东、山东、河北、陕西、山西、东北三省以及北京等地对几十种作物进行了多次试验和示范应用,效果非常显著,深受各地生产单位和农户的欢迎.这里主要介绍北京地区的试验结果: 粮食作物北京的顺义、通县、朝阳等区县以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分别对小麦、大麦、玉米、水  相似文献   

3.
1992年秋,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进行了喷施高美施(UA-102,下同)试验,结果如下: 试验品种为云南大叶,9年生茶园.设6个处理,3次重复,共18个试验小区.每个小区0.025亩,随机区组排列.6个处理分别为:①叶面喷清水(对照).②叶面喷高美施200倍稀释液.③叶面喷施500倍液.④叶面喷施800倍液.⑤叶面喷施500倍液+1%尿素.⑥土面喷施400倍液.每个处理共喷二次,茶芽萌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有关地、县,从1992年开始,进行了高美施试验和推广工作.现将部分工作介绍如下: 一、在蔬菜中的试验禹城县技术人员在大棚里处理二茬韭菜.1992年11月10日、18日分别用高美施400倍液喷洒.结果处理的韭菜高25厘米,对照高20厘米.24日喷第三次,结果株高38厘米,叶宽1厘米,叶厚、杆高、生长势强,一片墨绿色.对  相似文献   

5.
豆类中的珍品—四棱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四棱豆(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L.)DC.)又名翼豆,多分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加纳、尼日利亚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属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东南亚或非洲。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有零星栽培。特别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村寨有长期的栽培历史,它是傣族人民常用的一种药物。我国的广西、广东、海南岛等省区也有栽培。四棱豆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质缠绕藤本。根很多,具长的侧根,末端变粗成块根,有些  相似文献   

7.
刘江 《生命世界》1993,(3):10-11
1992年3月,北京市顺义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刘季从香港引进美国O.E.I公司生产最新有机腐殖酸液肥高美施(UA-102)1000公斤,在全县19个试点8000亩小麦田里,进行试验示范.经过2个多月的观察、考种,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一、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小麦是须根作物.由种子根(又称初生根)和节根(又称次生根)组成.在通常情况下,种子根有3-7条.节  相似文献   

8.
食用豆类药用有效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食用豆不但是人类植物蛋白来源之一.而且具有药用价值,可清热解毒、抗炎、利尿消肿,健脾补肾.作者采用中草药化学成分系统预试法,分析出食用豆类含花青素、鞣质以及生物碱,香豆素,黄酮类、皂甙、植物甾醇等生理活性物质.有些食用豆类含植物凝集素,具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杰  严建兵 《植物学报》2019,54(5):554-557
密植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夹角是影响玉米(Zea mays)密植的关键因子。中国农业大学田丰课题组最近克隆了2个调控玉米叶夹角的数量性状位点(QTL)——UPA1UPA2, 揭示了这2个位点的功能基因(brd1ZmRAVL1)通过油菜素内酯(BR)信号通路调控叶夹角。UPA2位于ZmRAVL1上游9.5 kb, 可与DRL1蛋白结合。另一个影响玉米叶夹角的蛋白LG1可以激活ZmRAVL1的表达; DRL1蛋白与LG1蛋白直接互作抑制LG1对ZmRAVL1的激活表达。玉米祖先种大刍草(teosinte)的UPA2位点序列与DRL1蛋白结合能力更强, 导致大刍草ZmRAVL1的表达受到更强的抑制, 下调表达的ZmRAVL1进一步使下游基因brd1的表达下调, 进而降低叶环区的内源BR水平, 导致叶夹角变小。将大刍草的UPA2等位基因导入到玉米中或对玉米中ZmRAVL1进行基因编辑, 在密植条件下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上述发现为高产玉米品种的分子育种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0.
刘杰  严建兵 《植物学报》1983,54(5):554-557
密植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夹角是影响玉米(Zea mays)密植的关键因子。中国农业大学田丰课题组最近克隆了2个调控玉米叶夹角的数量性状位点(QTL)——UPA1UPA2, 揭示了这2个位点的功能基因(brd1ZmRAVL1)通过油菜素内酯(BR)信号通路调控叶夹角。UPA2位于ZmRAVL1上游9.5 kb, 可与DRL1蛋白结合。另一个影响玉米叶夹角的蛋白LG1可以激活ZmRAVL1的表达; DRL1蛋白与LG1蛋白直接互作抑制LG1对ZmRAVL1的激活表达。玉米祖先种大刍草(teosinte)的UPA2位点序列与DRL1蛋白结合能力更强, 导致大刍草ZmRAVL1的表达受到更强的抑制, 下调表达的ZmRAVL1进一步使下游基因brd1的表达下调, 进而降低叶环区的内源BR水平, 导致叶夹角变小。将大刍草的UPA2等位基因导入到玉米中或对玉米中ZmRAVL1进行基因编辑, 在密植条件下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上述发现为高产玉米品种的分子育种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1.
12.
在农林生产上一贯采用常规发芽法测得种子发芽率作为判断种子质量的主要指标。种子发芽率是指在合适的发芽条件下,已萌发的种子占全部用来发芽的种子之百分比。在多数情况下,它与“田间出苗率”存在相关性,但有时也并不如此,即发芽率高时,田间出苗率并不高。这是由于种子整齐度,抗逆力和贮存条件引起的老化过程,往往不能用最适条件下的发芽率反映出来。因此从农林生产的角度着眼,需要的不是“发芽率”的指标。而是“出苗率”和“幼苗生长势”的指标。从而在种子生理领域就有一  相似文献   

13.
分光光度法测定豆类及其粗蛋白质中的色氨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昕 《生物学杂志》2000,17(5):33-34,44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测定各种豆类试样及粗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的分光光度法讨论最佳试验条件及试剂用量,反应物在410nm处具有最大吸收波长ε=1.103×104L·mol-1·cm-1,回收率93.50-110.20%,相对标准偏差RSD<2.61.  相似文献   

14.
炭疽病是重要的世界性植物病害,造成大豆、绿豆等品质变劣,产量损失严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大豆炭疽病的发生情况、炭疽菌种类及其特征,为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和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美国O.E.I公司经过40多年的研究,推出高美施(KOMIX)系列产品,其中UA-102是近几年开发的有机腐殖酸液肥(活性)营养素,是一种高浓缩的有机腐殖酸复合肥.具有极其明显的增产效果.这种高科技产品目前已推广到世界各地60多个国家.我国从1991年开始引进,从各地试验结果看出,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目前在我国已有22个省市全面开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高美施有机腐殖酸液肥对粮食、油料、蔬菜、果树、牧草等农作物的增产率为30-112%,高美施系列产品已推广到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近年来开始引进该产品,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施用试验,增产增收的效果非常显著,现已建厂生产.高美施产品包括UA-102、UA-105、UA-106活性N素、活性NK素和特速素等六个品系将全面投放市场.本文试以目前我国推广使用的高美施UA-102为例,针对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简要论述高美施产品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细菌型黄豆豆豉、黑豆豆豉、绿豆豆豉、豌豆豆豉、足豆豆豉、红豆豆豉和赤小豆豆豉的功能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7种豆豉的水分含量均在45%-55%的范围内;黄豆豆豉、黑豆豆豉、豌豆豆豉和绿豆豆豉具有较强纤溶酶和酰胺酶活性,其中黄豆豆豉的纤溶酶和酰胺酶活力最高,分别为(149.07±6.63)IU/g和(120.07±0.39)U/g;7种豆豉都具有一定[DPPH·]清除能力,清除能力大小为黄豆豆豉黑豆豆豉绿豆豆豉豌豆豆豉足豆豆豉红豆豆豉赤小豆豆豉,黄豆豆豉[DPPH·]清除率达到(98.14±1.01)%;不同豆豉的酸可溶性多肽含量差异较大,黄豆豆豉为(82.79±3.14)mg/g,豌豆豆豉为(42.63±1.17)mg/g,其它5种豆豉的多肽含量均在25-29 mg/g之间;黄豆豆豉、黑豆豆豉、绿豆豆豉和豌豆豆豉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达到了(38.89±2.27)mg/g、(32.91±1.13)mg/g、(27.80±0.79)mg/g和(34.12±1.57)mg/g,而其它3种豆豉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仅为黄豆豆豉的1/2左右。功能性成分分析表明,黄豆是制备细菌型豆豉的最适原料。  相似文献   

18.
19.
20.
碱性7S球蛋白和豆类胰岛素在豆科植物中广泛存在,对生长发育起着胰岛素信号通路样调控作用。碱性7S球蛋白是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糖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结构上与胰岛素受体有相似点,能和胰岛素及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和Ⅱ结合。豆类胰岛素含37个氨基酸,3对二硫桥键,结构上属于抑制型胱氨酸结构模体,某些疏水残基在拓扑结构上和胰岛素存在相似之处,能调节植物生长。豌豆胰岛素在象鼻虫(Sitophilusoryzae)、豌豆蚜虫(Acyrthospiphonpisum)和果蝇(Drosophilaalbomicans)中发现单一的膜结合位点,可用作昆虫毒素。文章总结了碱性7S球蛋白和豆类胰岛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