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蛭蚓科Branchiobdellidae是兼有蛭与蚓两者特征的一类动物。我国过去只在螯虾体上发现两属,即蛭形蚓属Branchiobdella和冠蛭蚓属Stephenodrilus;后来梁彦龄(1963)又于米虾体上发现一个新属——米虾蚓属Caridinophila。关于蛭形蚓属,日本和我国总共报告四种(山口,1934;刘思诚,1964)。今作者又于东北地区三种螯虾体上得到三个新种,报告于下。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医科大学卫生系。  相似文献   

2.
冠蛭蚓属 Stephanodrilus主要分布于亚洲。日本和朝鲜既往报告15种(Yamaguchi,1934);我国除在河南产的米虾体内发现寄生型的平头冠蛭蚓 St.truncatus(梁彦龄,1963)之外,绝大部分种类均分布于东北特有的螯虾体上,已知的记录共有9种(刘思诚、张金安,1964;刘思诚,1964),故迄今我国共有10种。美洲、欧洲虽亦有螯虾的分布,近年来对其体上的蛭蚓的生态、食性以及种类特征等曾进行多方面的研究(Brown,1962;Yo-  相似文献   

3.
前言 蛭蚓是寄生于十足类河虾科(Potamobiidae)体表的一种环节动物;Odier(1823)第一次命名为Branchiobdella(蛭的一属);Pierantoni(1912)详细解剖观察之后,才定为寡毛纲的一科——蛭蚓科(Branchiobdellidae),并初步分为5个属:Cirrodrilus,Branchiob-della,Stephanodrilus,Bdellodrilus,Pterodrilus。其后,Michaelsen和Stephenson(1928—1930)又增添4个属:Cambarincola,Ceratodrilus,Xironodrilus,Xironogiton。总共9个属,亚洲只有冠蛭蚓(Stephanodrilus)和蛭形蚓(Branchiobdella)两属(山口,1935)。这两个属在我国仅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螯虾体上,因此,关于蛭蚓的资料和报导不多。作者在  相似文献   

4.
关于湖蛭属及其一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潼 《水生生物学报》1987,11(3):268-273
我国原有鱼蛭科湖蛭属两种,其中中华湖蛭广泛分布华中地区,严重危害鲤、鲫鱼。据对安徽巢湖的调查,鲤鱼的感染率较鲫鱼高,大个体的感染率又较小个体的高。此蛭每年4月上旬开始离开鱼体到湖底繁殖,12月下旬新生幼体开始侵袭鱼体。哲罗湖蛭则仅限于黑龙江流域。1964年在青岛附近的黄海以及1975年在秦皇岛附近的渤海从两种硬骨鱼体上共得到4条属同一种的大型湖蛭,经鉴定为冈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okae,这是该种在我国首次记载。1985年在厦门附近的南海从赤点石斑鱼鳍上得到两条同属一种的小型湖蛭,被定为新种福建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fujianensis sp.nov.)。本文给予此一新记录和一新种以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谭恩光 《生态学报》2008,28(12):6272-6281
综述中国蛭类研究如下内容:(1)生态学.山蛭生态学,包括山蛭的生态分布,海南山蛭(H. hainana)的种群动态,对温度、土壤湿度和pH值的适应,以及对温、光、湿的综合反应和人类经济活动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山蛭行为生态学,山蛭的运动包括慢缩短、快缩短、身体摆动和转动、洗刷运动、亲吻运动、觅食行为6程序,影响山蛭行为的一些因素以及对环境因素刺激的生态学意义;淡水水蛭生态学,包括浙江水田蛭类生活习性、广州水生光润金线蛭种群数量动态与水体化学因子关系、广州水田吸血菲牛蛭生活水体化学环境;山蛭和水生吸血菲牛蛭的觅食、生长动态、生命周期和生殖生物学;(2)形态学、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形态学包括山蛭机能组织学、山蛭器官系统解剖;分类学,中国蛭类动物有2亚纲(蛭蚓亚纲、真蛭亚纲)、3目(蛭蚓目、吻蛭目、无吻目)、9科、33属、111种,占世界蛭类物种数约1/6;动物地理学,包括世界山蛭科属动物地理,中国山蛭科动物地理、中国医蛭科动物地理.(3)蛭类的防治和驱避,淡水吸血蛭类防治所用农药种类,不同农药对海南山蛭的毒力( LD50、LD95)及使用,并比较了12种驱避剂对海南山蛭的驱避效果.(4)蛭类的医学利用,蛭素是蛭类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抗凝物质,蛭素有水蛭素(Hirudin)、山蛭素(Haemadin)和吻蛭素(Hementin).记述了蛭素的分离、纯化和功能以及有关分子生物学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栖寡毛类的研究 Ⅰ.仙女虫科和蛭蚓科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载仙女虫科(Naididae)1新种、1新亚种及蛭蚓科(Branchiobdellidae)1新属、2新种。其中蛭蚓科两种系特殊的种类,本科各已知种专以螯虾(Astacus,Cambarus,Cambaroides等属)为寄主,故只分布于出产螯虾的地区,国内仅东北有过记载。而这两个新种却寄生淡水小虾,分布于云南、河南两个尚未发现螯虾的省份。在不产螯虾的地区首次发现,对研究本科动物的生态、分布诸问题,都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医蛭科牛蛭属Poecilobdella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Moore(1930)报道有一种菲牛蛭P.manillensis曾在南京发见,但未附图,也未描述其特征。另据胡经甫(Wu,1930;48)记载有一种颗粒牛蛭P.granulosa分布于北京、苏州和福建。然而陈义(1962)和宋大祥等(1977)报道,他们未在这些地区采到牛蛭属的标本,因此这是有待进一步弄清的问题。笔者于1979年5至6月先后从武昌东湖以及毗邻安徽省的黄梅县各获得牛蛭属标本一条。经过详细地活体观察以及内部解剖,並与产于海南岛陵水县和广西贺县的牛蛭属标本作了比较,认为此两标本同属一种並是一新种。由于标本首先在湖北地区发见,故命名为湖北牛蛭Poecilobdella hubeiensis Yang,sp.nov.  相似文献   

8.
杨潼 《动物学研究》1980,1(4):541-546
医蛭科牛蛭属Poecilobdella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Moore(1930)报道有一种菲牛蛭P.manillensis曾在南京发见,但未附图,也未描述其特征。另据胡经甫(Wu,1930;48)记载有一种颗粒牛蛭P.granulosa分布于北京、苏州和福建。然而陈义(1962)和宋大祥等(1977)报道,他们未在这些地区采到牛蛭属的标本,因此这是有待进一步弄清的问题。笔者于1979年5至6月先后从武昌东湖以及毗邻安徽省的黄梅县各获得牛蛭属标本一条。经过详细地活体观察以及内部解剖,并与产于海南岛陵水县和广西贺县的牛蛭属标本作了比较,认为此两标本同属一种并是一新种。由于标本首先在湖北地区发见,故命名为湖北牛蛭Poecilobdella hubeiensis Yang,sp.nov.  相似文献   

9.
作者1984年在湖南洞庭湖区进行蚯蚓种类调查,继1983年后,又发现腔蚓属(Metaphire)蚯蚓二新种。记述于下: 1.二孔腔蚓,新种Metaphire biforatum sp. nov. (图1) 外部特征体长121—142mm,体宽5—6.2mm,体节数97—115。体色(福尔马林浸液中)褐色,背腹一致。自Ⅻ节起,沿背中线到体末端有一黑褐色的色带,宽约0.8mm。  相似文献   

10.
五种水蛭对不同P^H值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使用常规试验方法研究5种水蛭:宽身舌蛭(Glossiphonia lata)、八目石蛭(Erpobdella octoculata)、光润金线蛭(Whitmania laevis)、尖细金线蛭(Whitmania acranulata)和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对12个pH值的24—96小时急性生物效应。结果表明:稻田3个种(尖细金线蛭,光润金线蛭和日本医蛭)均较湖泊近岸2个种(八目石蛭和宽身舌蛭)对pH值的变化要敏感,其中尖细金线蛭最敏感(pH6.0—7.2),八目石蛭的忍耐限度最宽(pH4.0—10.5);当pH值在9.5时,稻田3种水蛭的死亡率在40%以上,其中日本医蛭高达70%;当pH值在3.0时,湖泊近岸2种在24小时内全部死亡,日本医蛭仅死亡10%。日本医蛭是华中农村地区一种主要吸血蛭类,生石灰是一种从稻田消灭蛭类的有效手段,然而水的pH值必须不低于8.6。  相似文献   

11.
关于鱼蛭属及其一新种的记述(蛭纲:鱼蛭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蛭科鱼蛭属Piscicola是主要寄生在淡水或半咸水鱼体上的一类水蛭,据Soós(1965)记载,全世界共有10种,其中美洲5种,欧洲2种,亚洲2种,另外还有一世界性种。其后(1976)又将分布欧洲的Cystobranchus fasciatus和C. respirans划归本属。这一属的身体呈圆柱形,颈部和躯干部的区分不明显,完全体节为14环,身体两侧的搏动囊甚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了姬蝽科的11个新种和在中国首次记录的3个种,讨论了云南棒姬蝽Arbela yunnana Hsiao和四川棒姬蝽A.szechuana Hsiao的种的地位,认为前者是一个独立的种。而不是A.nitidula St(?)l的同物异名,后者与A.tabida(Uhler)极相近,但有一定的区别,是否是一个独立种,尚须进一步研究。Stenonabis venosus Hsiao(nec Poppius)1964是一个错误鉴定,应该是S.uhleri Miyamoto 1964。 黑胫光姬蝽Rhamphocoris tibialis,新种(图1)  相似文献   

13.
从南极海纽喀姆湾(南纬66°17′,东经110°32′)的南极鱼属Notothenia鱼体上得到两个海蛭标本。经鉴定为多皱海蛭Pontobdella rugosa Moore,1938和椎蛭属Notobdella的一新种。前者的环带后区环的分割明显并因许多大、小结节变得崎岖不平。在一完全体节(ⅫⅠ-ⅩⅫⅠ)里环的通常大小关系是8_2(?)a_1>b_5=b_(60)扭椎蛭新种Notobdella streptocheles sp.nov.呈S形弯曲井从稍膨大的中部向两端渐渐变细。在前吸盘上没有眼。尾吸盘与躯干部的最大体宽相等。在—完全体节(Ⅹ-ⅩⅩⅣ)里环的通常大小关系是a_1=a_2>b_3=b_(60)嗉囊有6对盲囊和一个后嗉囊盲囊。  相似文献   

14.
1961年,我所岳佐和同志参加我院西藏综考队,于6、7月间,在藏南羊卓雍湖附近,采得水蛭共五种,经初步研究鉴定是(1)宁静泽蛭Helob-della stagnalis Linne, 1758;(2)整嵌原扁蛭Protoclepsis tessellata O. F. Muller, 1774; (3)墨西哥盾蛭Placobdella mexicana Moore, 1899; (4)尺蠖鱼蛭Piscicola geometra (Linne), l761; (5)#deAg Pite,cola oltcacea Harding, 1920. #th  相似文献   

15.
锥栗不同树体结构对光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锥栗树体结构与光能利用的关系,从而为栗园标准化管理及优质丰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8年生华栗4号锥栗为试材,研究了锥栗不同树体结构的相对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阐述了不同树体结构对锥栗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3种锥栗树形(开心形、小冠疏层形及自然圆头形)树体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P_n)呈双峰曲线型峰值均出现在10:00,次峰值均在14:00,其中以开心形树体10:00的P_n最大为9.97μmol m~(-2)s~(-1);(2)锥栗不同树体结构的光合参数差异显著,开心形锥栗树体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显著低于小冠疏层形和对照处理,表明开心形树体的光合性能较强;(3)叶绿素荧光参数显示开心形锥栗树体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树形及对照;(4)锥栗不同树体结构光合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P_n、蒸腾速率(G_s)、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0)、ETR及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开心形锥栗树体在光能利用效率方面优于自然圆头形和小冠疏层形有利于锥栗增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大鹅观草(Roegneria grandis,2n=4x=28)的染色体组组成,为其正确的分类处理提供细胞学依据。该研究通过人工远缘杂交,成功获得3株大鹅观草与蛇河披碱草(Elymus wawawaiensis,2n=4x=28)属间杂种F1植株。杂种植株形态介于两亲本之间,不育。亲本及杂种经I2-IK溶液染色后进行花粉育性检测,结果显示Roegneria grandis和Elymus wawawaiensis的花粉可育,育性高达94.6%和90.5%;杂种F1不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结果显示,亲本花粉母细胞配对正常,均形成14个二价体,以环状二价体为主,Roegneria grandis有频率很低(0.04/细胞)的单价体出现;杂种F1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形成6.46个二价体,变化范围为5~8;在观察的83个花粉母细胞中,有35.2%的花粉母细胞形成了7个二价体,形成6个二价体的细胞占42.59%,较少细胞形成8个二价体;平均每个细胞形成14.66个单价体,变化范围为10~18;平均每细胞观察到0.14个三价体;杂种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为14.66 I+6.46 II+0.14 III;平均每细胞交叉数为9.83,C值为0.35。结果表明:(1)R.grandis与Elymus wawawaiensis有一组染色体组同源的St染色体组,另外一组染色体组不是St或者H染色体组,Roegneria grandis的染色体组组成不是St Stg;(2)较低频率的三价体(平均0.14个/细胞),可能是由于R.grandis的St和Y染色体组间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也可能是染色体易位等原因导致,对于Y染色体组的起源还需深入地研究;(3)在不同地理来源的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中St染色体组同源性不同,R.grandis与来自于北美的Elymus lanceolatus与E.wawawaiensis的St染色体组较与分布于亚洲的E.sibiricus和E.caninus的St染色体组同源性反而更高,其原因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综述中国蛭类研究如下内容:(1)生态学。山蛭生态学,包括山蛭的生态分布,海南山蛭(Hhainana)的种群动态,对温度、土壤湿度和pH值的适应,以及对温、光、湿的综合反应和人类经济活动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山蛭行为生态学,山蛭的运动包括慢缩短、快缩短、身体摆动和转动、洗刷运动、亲吻运动、觅食行为6程序,影响山蛭行为的一些因素以及对环境因素刺激的生态学意义;淡水水蜂生态学,包括浙江水田蛭类生活习性、广州水牛光润金线蛭种群数量动态与水体化学因子关系、广州水田吸血菲牛蛭生活水体化学环境;山蛭和水生吸血菲牛蛭的觅食、生长动态、生命周期和生殖生物学;(2)形态学、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形态学包括山蛭机能组织学、山蛭器官系统解剖;分类学,中国蛭类动物有2亚纲(蛭蚓亚纲、真蛭亚纲)、3目(蛭蚓目、吻蛭目、无吻目)、9科、33属、111种,占世界蛭类物种数约1/6;动物地理学,包括世界山蛭科属动物地理,中国山蛭科动物地理、中国医蛭科动物地理。(3)蛭类的防治和驱避,淡水吸血蛭类防治所用农药种类,不同农药对海南山蛭的毒力(LD50、LD95)及使用,并比较了12种驱避剂对海南山蛭的驱避效果。(4)蛭类的医学利用,蛭素是蛭类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抗凝物质,蛭素有水蛭素(Hirudin)、山蛭素(Haemadin)和吻蛭素(Hementin)。记述了蛭素的分离、纯化和功能以及有关分子生物学内容。  相似文献   

18.
滆湖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5月-2010年2月对滆湖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采集到底栖动物共35种,隶属于3门25属;优势种类为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克拉泊水丝蚓(L.claparedeianus)、中华河蚓(Rhyacodrilussinicus);滆湖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为374.1ind·m-2,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最大,占年均密度的77.4%,最大密度出现在夏季,春季最低,St14年均密度高于其他站点;滆湖底栖动物的年均生物量为17.78g·m-2,软体动物对生物量的贡献最大,占年均生物量的97.4%,夏季生物量最大,冬季最低,St14年均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各个站点;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密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生物量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H’)、Margalef多样性指数值(D)、Pielou均匀度指数值(J)和BI指数值表明滆湖水体处于中度到重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9.
地龙类药用动物的比较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我国中药地龙类药用动物主要有14个种,分别隶属于钜蚓科、正蚓科和链胃蚓科4个属。包括参环毛蚓Phereti- ma aspergillum(E 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Michaelsen)、栉盲环毛蚓Phere- tima pectinifera(Michaelsen)、湖北环毛蚓Pheretima hupeiensis(Michaelsen)、直隶环毛蚓Pheretima tshiliensis(Michaelsen)、白颈环毛蚓Pherctima califomica(Kinberg)、中材环毛蚓Pheretima medioca(Chen et Hsu)、秉前环毛蚓Pheretima pracpinguis(Gates)、秉氏环毛蚓Pheretima carnosa(Goto et Hatai)、异毛环毛蚓Pheretima diffringens(Baird)、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Savigny),背暗异唇蚓Allolbophora caliginosa subsp.trapezoides(Ant.Duges)以及日本杜拉蚓Drawida japonica(Michaelsen)。本文对我国地龙类原动物主要种类进行了分类及形态描述,并编制了检索表和检索图,以供鉴别,为地龙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0.
蚓蛛属在我国只记载过一种,即始状蚓蛛Ariamnes flagellum(Doleschall),1857(苏州)。笔者于1982年6月14日在安徽黄山汤口采得一种蚓蛛,计21,经鉴定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