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福建省啮齿动物的报道,最早见于地方的志书中,《福建通志》记有“(鼠吉)(鼠令)鼠似兔而小,尾多毳毛,善缘藤萝而走,取其须以为笔,……”。近代的调查有伍长耀(1934)关于厦门地区鼠类的调查记录;杨永年(1936)对龙岩地区的家鼠作了一些记述;郑作新(1947)在《邵武脊椎动物志》中记载了8科12属16种(包括兔形目);杨新史(1951)编著的《家鼠及其防治》和《鼠耳蚤》(1955)的报道中也都涉及到一些啮齿动物种类的记述。解放前,国外来闽调查的人,曾报道了啮齿动物(包括现在的兔形目)25种,分隶于8科14属。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曾进行了大规模的鼠类调查工作,发现了一些在我省的新纪录和新分布区。如银星竹鼠(Rhizomys pruinosus)、低泡鼯鼠(Petinomyselectilts)、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板齿鼠(Bandicotaindica)、大足鼠(Rattus nttidus)、小林姬鼠(Apodemussylvaticus)等。对啮齿动物的生活习性、王敦清等有过一些报道。林华英、洪震藩分别记述了福建啮齿动物  相似文献   

2.
额济纳旗和肃北马鬃山北部边境地区啮齿动物调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1979—1980年作者等人对内蒙古额济纳旗及肃北马鬃山北部边境地区的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地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归属古北界,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其生态地理动物群为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共发现啮齿动物14种,其中沙鼠亚科和跳鼠科的种类构成该地区啮齿动物区系的主体。子午沙鼠为当地的优势种,其它为常见种,它们分布广、数量多。另外,三趾心颅跳鼠、肥尾心颅眺鼠和短耳沙鼠等数量少、分布范围窄,为当地特有种。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啮齿动物的地理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省的啮齿动物,过去曾在局部地区进行过调查(伍律等,1958;董谦等,1962;林兰泉等,1965),我站自1961年以来对全省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工作。关于啮齿动物的地理区划问题,肖增祜等(1978)曾作过区划拟议,将辽宁省初步划分为三个动物地理省(辽东山地丘陵省、辽西山地丘陵省、辽河平原省)。本文根据1958—1981年全省啮齿动物的调查资料,将辽宁省划分为五个啮齿动物地理省,现作如下叙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啮齿动物的区系分布和地理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徽省啮齿动物区系情况,解放前Allen(1940)、Gee(1930)、Tate(1947),阿部余四男(1944)曾有过一些零星报道,解放后盛和林等(1963)、王岐山等(1966)、黄文几等(1978)也进行过调查,但就啮齿动物区系而言,尚缺乏完整的系统材料。我站从1958年起,开始对本省啮齿动物进行调查,重点主要在平原及丘陵地带,对皖南及大别山区调查较少。近年来,我们在皖南山区的祁门、休宁、绩溪、黄山、宁国、宣城、泾县、歙县、青阳及大别山区的金寨、霍山、岳西、潜山、舒城等山地进行了补点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结合以往的工作和文献作初步整理,并就啮齿动物的地理分布和优势种,综合自然地理等因素进行啮齿动物的地理区划。  相似文献   

5.
啮齿动物在哺乳动物中是一大类群,与人关系密切,广布于世界各地,据查到目前为止我国南方的八个省区,有85种之多,约占全国种数的53%,它们在自然界以摄取植物性食物为生(一级消费者),然后把自身供给肉食或杂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为食,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其中有些种类对人工垦植的农、林业生产有害,还有少数种类是病原体的携带者,传播疾病,危害人畜健康,为此研究啮齿动物的区系组成,地理分布有其重要意义。现就我室自1957年以来在广西、广东、福建、湖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鼠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张洁 《兽类学报》1984,4(4):265
在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为食物链的主要环节之一,研究鼠类群落结构及作用是评价北京地区环境生态的重要内容。有关鼠类群落的研究,国外已有较多报道(Hafner,1977;Grant和Birney,1979),近年来也引起我国动物生态学工作者的注意(刘季科,1979;钟文勤,1981;周庆强,1982)。而北京地区尚无这方面的报道。 根据我们1982年8月到1983年底在北京地区的调查,兽类区系中啮齿类约占34%,其中约一半种类为不同环境中的主要种类,现将鼠类群落结构的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东北的啮齿动物,过去曾进行过多次的调查报道,但对整个东北的啮齿动物地理区划,只见有对辽宁省和吉林省部分地区的初步报道。本文根据安文举1950—1983年在黑龙江省的两次调查;以及张赫武1951—1961年在吉林省从事鼠疫流行病的调查研究工作和1962年至现在于辽宁省的资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所作的初步探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蔡赫  卞少伟 《兽类学报》2015,35(3):288-296
2011-2013年,在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生境中设置31个样方,利用铗日法调查啮齿动物,同时记录各个样方10个环境因子。调查期间共捕获啮齿动物7种157只,总铗捕率为1.69%。优势种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大仓鼠,铗捕率分别为0.59%、0.25%和0.23%。铗捕率以人类居住区和农田最高,水域岸边次之,其它生境较低;种数和多样性较高值均出现在人类居住区和农田,最低值在盐碱地;均匀度除了水域岸边较低外,其它生境较高,表明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利用余冗分析法对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作物距离、草本盖度、水体盐度、灌丛高度是影响古海岸湿地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东灵山辽东栎林啮齿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9~ 2 0 0 1年采用标记重捕法对东灵山小龙门林场辽东栎林啮齿动物群落进行了 1 2次调查。共布 2 93 6笼日 ,捕得啮齿动物 2 68只 ,平均捕获率为 9%。啮齿动物群落包括三科四属 ,由朝鲜姬鼠(Apodemuspeninsulae)、社鼠 (Niviventerconfucianus)、棕背 (Clethrionomysrufocanus)和花鼠 (Eotamiassibiricus)组成 ,分别占群落的 85 5 %、8 6%、3 0 %和 2 6%;朝鲜姬鼠为优势鼠种。标记重捕调查表明朝鲜姬鼠重捕率无性别差异 (t =0 91 3 ,P >0 0 5 )。啮齿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低 高 低”年间波动趋势 ,差异不显著 (t=0 1 65 ,P >0 0 5 ) ;生态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反之 ,样地间无显著差异(t=0 0 64,P >0 0 5 )。可以认为该地区辽东栎林中啮齿动物群落结构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福建高海拔山区啮齿动物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8-1995年于福建高海拔山区不同景观进行啮齿动物区系组成与分布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标本4079只,经鉴定属2科5属12种。以古北界种类(黑线姬鼠、黑腹绒鼠、东方田鼠)3种占25%,东洋界种(针毛鼠、社鼠、青毛鼠、黄胸鼠、黄毛鼠、田小鼠)6种占50%,广布2种(小家鼠、褐家鼠)占167%,外来种1种(黑家鼠)占83%。  相似文献   

11.
1993年8月底和9月初,在新疆东部边界地带进行了啮齿动物区系调查,调查区域为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与甘肃省交界处。共捕获啮齿动物15种,分别隶属于2目4科13属。调查结果对于新疆东部啮齿动物的区系组成和地理区划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阿拉善地区啮齿动物区系组成与地理分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孙庆 《动物学杂志》1997,32(3):49-50
阿拉善地区啮齿动物区系组成与地理分布孙庆(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卫生防疫站临河市015000)关键词啮齿动物荒漠地理分布区系组成阿拉善阿拉善地区啮齿动物调查始于19世纪初俄罗斯的普尔热瓦尔斯基、科兹洛夫、波坦宁等来本地区进行动物采集,建国后李庆安、孙庆、王...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半荒漠与荒漠区的啮齿动物群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武晓东  付和平 《动物学报》2005,51(6):961-972
内蒙古广阔的半荒漠与荒漠区属于典型的大陆干旱区和极干旱区,东西界线基本与气候湿润系数0.2-0.05相吻合,包括了内蒙古境内的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典型荒漠的各类草地。1988-1993年和1998-2003年,在约380000km2范围内,根据地带性植被分布及其地形、地貌、土壤的特征,野外设置317个调查样地,采用铗日法调查啮齿动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共布放有效铗日157702个,捕获啮齿动物37种,选用其中的23种主要啮齿动物构成“样方-种多度(捕获率)”原始数据矩阵(23×317),应用快速聚类方法对该区域内啮齿动物群落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应用ArcView3.2软件,将啮齿动物的捕获量信息在1999-2000年TM卫星影像图上进行叠加,结果表明该地区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可分为9个。GIS技术分析得出的该区域内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分布图,很好地将植被的信息和生境中主要啮齿动物分布的信息同时合成反映出来,明确了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分布的区域和特征,可为区域性啮齿动物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灌丛高度对啮齿动物贮藏和扩散辽东栎坚果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路纪琪  张知彬 《动物学报》2005,51(2):195-204
本文选择高、矮两类灌丛生境, 于2002 年至2003 年在其中释放标记的辽东栎坚果, 并连续记录释放坚果的命运, 以了解生境差异对啮齿动物搬运、取食和贮藏辽东栎坚果的影响以及啮齿动物对微生境的选择等。研究结果表明, 大林姬鼠等啮齿动物对辽东栎坚果的短期取食非常强烈, 而分散贮藏的量则相对较少; 啮齿动物对辽东栎坚果的搬运距离在矮灌丛生境中显著大于高灌丛生境; 啮齿动物倾向于选择灌丛边缘和灌丛下方取食或贮藏辽东栎坚果, 这类微生境也有利于埋藏坚果的萌发。  相似文献   

15.
路纪琪  刘彬 《四川动物》2008,27(3):435-435
2007年11月进行河南啮齿动物调查时,在位于伏牛山南坡的河南省镇平县二龙乡山林中捕获一只活体啮齿动物,经鉴定为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标本存于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生物标本馆.该种为河南省哺乳动物分布的新纪录(路纪琪,王廷正,1996;路纪琪等,1997),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兽类区系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浙江省兽类区系过去有一些报道。Swinhoe(1874)曾记录宁波附近的毛冠鹿;Ping(秉志,1924)记录过定海1只幼抹香鲸;Sowerby(1933)又记述过浙江啮齿动物3种和Allen(1938-1940)浙江兽类43种;Ellerman & Morrison-Scott(1951)记录浙江兽类26种;崔秀亭等(1959)报道了庆元县小型哺乳动物22种;诸葛阳(1962)报道过杭州市郊区啮齿类和食虫类12种;温业新等(1981)记述了浙江翼手类19种。最近我们查看了浙江博物馆收藏多年的兽类标本40种,其中为本省新记录的有9种。根据我们在1958-1960年、1962-1964年对本省兽类作过的调查资料,特别是1979-1981年比较系统地对杭州、加兴、金华、丽水、温州及舟山等地区的二十多个县,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典型草原啮齿动物密度与牧草损失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啮齿动物密度对牧草损失量的关系,对于计算草地经济损害水平至关重要,可以为草地畜牧业管理决策提供指导。本研究于2012 - 2016 年,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应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对啮齿动物密度以及9 月份植物地上生物量进行调查,用啮齿动物密度及其日食量来估算鼠类对牧草的损害程度,确定牧草损失量。研究结果表明:(1)啮齿动物密度与牧草损失量的最佳拟合曲线是三参数S 型曲线,为:Loss = k/(1+e a - rdensity);(2)当啮齿动物密度>906 个标准鼠单位/hm2 时,牧草产量发生最大损失(牧草产量损失比=23.30% );(3)根据所拟合的曲线,得出该类型草地啮齿动物对牧草损害的危害阈值为174 个标准鼠单位/hm2 。  相似文献   

18.
一种地下啮齿动物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啮齿动物挖掘形成的土丘数量变化以及分布是其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方法是计数法和填图法,存在工作量较大和误差较高等缺点。实时动态控制系统技术(RTK)是一种高精度的GPS测量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本文以甘肃省天祝县抓喜秀龙乡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分布区为调查区域,利用RTK技术实现了高原鼢鼠土丘数量和分布情况调查,并结合Arc GIS软件实现了土丘数量及其相对种群密度变化的统计分析。RTK技术在研究其土丘空间分布特征、相对种群密度(以土丘数量代表)以及草地危害评估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此方法不仅可用于地下啮齿动物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还可用于地上啮齿动物洞口数量和分布的调查。  相似文献   

19.
路纪琪 《四川动物》1995,14(4):162-162
河南省啮齿动物新纪录路纪琪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新乡453002本文作者在进行河南省啮齿动物调查时,于1994年6-8月在大别山区的商城、罗山采到一组啮齿动物标本。经鉴定,其中有2种为河南省啮齿动物新纪录。现报道如下。1.大足鼠Rattusnitidus...  相似文献   

20.
开垦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并对动物群落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功能多样性恰恰能体现环境或干扰胁迫导致的群落结构差异。但有关啮齿动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研究并不多见,为此,我们在2018至2020年的4月、7月和10月利用铗日法对开垦区和未开垦区的啮齿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选择并量化了与其营养、生活史、生理、形态及活动节律等相关的5个功能性状,以探讨开垦对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以及性状组成和功能多样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开垦区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未开垦区,开垦改变了啮齿动物群落性状组成;(2)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与蛰眠、繁殖周期和食性等功能性状显著相关;(3)开垦区春、秋季群落功能丰富度和功能均匀度高于未开垦区,各季节群落功能离散度显著高于未开垦区;而未开垦区夏季群落功能丰富度高于开垦区,秋季群落功能均匀度高于开垦区;(4)开垦区和未开垦区群落功能丰富度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二者在不同季节间差异较大;开垦区群落功能均匀度最高值出现在春季、功能离散度最高值出现在秋季,二者在季节间差异均较小;未开垦群落功能均匀度最高值出现在秋季、功能离散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二者在季节间差异均较大。上述结果说明,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与土地开垦和季节相关联,开垦会从啮齿动物群落的生态空间利用程度、资源利用、种间竞争及生态位等方面影响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