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鱼类的系统研究,迄今尚未看到;其南部地区的鱼类研究,过去亦不多见。1961年岳佐和、黄宏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主要在藏南地区进行了为时7个月的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采集调查。我们除在沿途的麻江(藏北)、昌都(藏东)等个别地点进行采集外,主要的考察地区是江孜、日喀则两个专区的部分水域。本文继“西藏南部的条鳅属鱼类”(1963)、“西藏南部的裸鲤属鱼类”(1964)等文之后,仅就裸裂尻鱼属鱼类共7种描记于下,其中:伍氏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wui,sp.nov.)为1新种:麻江凯氏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essleri makianensis,subsp.nov.)为1新亚种。  相似文献   

2.
1961年,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西藏综合考察队在西藏南部(江孜、日喀则两专区)地区进行了为时半年(5—10月)的野外综合考察。作者荣幸地参加了这项工作,采集了不少鱼类标本,于1962年在北京进行了室内资料整理。除鲤科的裸裂尻鱼属Schizopygopsis、裸鲤鱼属Gymnocypris及鳅科的条鳅鱼属Nemachilus已分别另有报告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四川省条鳅亚科鱼类分类研究的第一部分,对分布于四川省的副鳅属(Paracobitis)、条鳅属(Nemacheilus)和山鳅属(Oreias)鱼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这3个属分布在四川共有5种和亚种,其中乌江副鳅(Paracobitis wujiangensis sp.nov.)为新种。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河西走廊鱼类新种及新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河西走廊长约一千公里,其河流都是内陆水系,迄今有关此处鱼类的文献很少。为了能较详细了解此处鱼类情况,我们于1965年5月曾到敦煌、安西、酒泉、张掖及武威作了鱼类调查,共得鱼类3科6属9种。其中祁连山裸鲤 Gymnocypris chiliancensis、武威条鳅 Nemachilus wuweiensis 为2新种,叶尔羌条鳅甘北亚种 N.yarkandensis nordkansuensis 为一新业种。三鳔条鳅 N.(Triplophysa)hutjertjuensis Rendalh 在武威采得8  相似文献   

5.
1956年9月和1976年4月分别在青海省乌兰县的茶卡和西藏改则县的茶错(湖)支流采得一批鳅科(Cobitidae)鱼类,经鉴定是属于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的两新种茶卡高原鳅Triplophysa cakaensis sp.nov.和改则高原鳅Triplophysa gerzeensis sp.nov.,后者是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宣瑜同志采得。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兹将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拉萨河鱼类调查及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 其鱼类区系为隶属于裂腹鱼亚科、条鳅亚科和科的13 种鱼类以及裂腹鱼属的一个自然杂交种。最近十几年,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导致了大量的外来鱼类进入拉萨河水体。文章介绍了2004 年至2006 年对拉萨河鱼类进行采样调查的情况。目前在拉萨河, 鱼类组成包括以往记录的14 种鱼类: 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异齿裂鱼 S. o’connori (Lloyd)、巨须裂腹鱼S.macropogon (Regan)、双须叶须鱼 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尖裸鲤 Oxygymnocypris stewartii (Lloyd)、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 Regan、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裂腹鱼的一个自然杂交种、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wartii (Hora)、细尾高原鳅T. stenura (Herzenstein)、西藏高原鳅T. tibetana(Regan)、东方高原鳅T. orientalis (Herzenstein)、斯氏高原鳅T. stoliczkae (Steindachner)、短尾高原鳅T.brevicauda (Herzenstein)、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 (Regan); 8 种外来鱼类: 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黄黝鱼Hypseleotris swinhonis (Gunther)、鲤Cyprinus (C.) caupio Linna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Cuvier et Valenciennes)、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 2 个未定种。调查结果表明拉萨河鱼类资源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是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的减少和小型化以及外来鱼类入侵。文章针对这些情况作了分析和探讨, 并对土著鱼类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合理捕捞、严格禁渔期、控制外来鱼类、保护栖息地等。    相似文献   

7.
1978年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保存的鳅科(Cobitidae)鱼类标本时,发现分別于1950和1963年采自云南滇池的两尾标本是属于条鳅亚科(Nemacheilinae)的一个新属新种——球鳔鳅属,新属Sphaerophysa gen. nov., 滇池球鳔鳅,新种Sphaerophysa dianchiensis sp. nov.。为了能得到较多的标本进行比较研究,作者曾数次到滇池及其周围河流采集,结果没有发现这种鳅,也没有发现有其他的条鳅亚科鱼类(曾经记录有四种),表明滇池的鱼类组成已有很大变化。1982年,在已故的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8.
作者等1961年5—10月在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领导下,在西藏南部地区的江孜、日喀则两专区的部分水域中进行了鱼类采集,并于1962年在北京进行了鱼类的种类鉴定及资料整理。本文仅报告该地区的裸鲤属(Gymnocypris)鱼类,共9种。其中新种和新亚种共5个:高体裸鲤(新种)Gymnocypris molicorporus sp.nov.;秉氏裸鲤(新种)Gymnocypris pingi sp.nov.;驼背裸鲤(新种)Gymnocypris gibberis sp.nov.;朱氏裸鲤(新种)Gymnocypris chui sp.nov.;宽口秉氏裸鲤(新亚种)Gymnocypris pingi orisolatus  相似文献   

9.
为了编著我国的鱼类志,作者于1984年10月至12月在广东和广西两省(区)采得一批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鱼类标本,经鉴定有三属五种,其中有一个新种,即稀有条鳅Noemacheilus rarus sp. nov.。另有一个新属和两个新种:间条鳅属Heminoemacheilus gen.nov.、郑氏间条鳅Heminocmacheilus zhengbaoshani,sp.nov.和叉尾平鳅Oreonectes furcocaudalis sp.nov.,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葆珊研究员和暨南大学郑慈英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卫同志提供的。根据我们的采集和原有的记载,广东和广西两省(区)的条鳅亚科鱼类共四属九种,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一条国际河流,是全世界鱼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流域之一,其中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域的条鳅科鱼类共记录37种,由于该类群分类鉴定较为困难,流域内仍存在未被发现、描述或准确鉴定的物种。2015至2019年,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澜沧江流域进行多次鱼类生物多样性调查,共发现3种未曾记录的条鳅科鱼类。对所采集到鱼类标本的重要性状进行测量,并与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形态特征比较,分别鉴定为长带条鳅(Nemacheilus longistriatus)、裸背南鳅(Schistura nudidorsum)和宽齿南鳅(S. latidens),均为中国物种新记录;其中,由于以前在中国记录的条鳅属鱼类均已移入南鳅属(Schistura),长带条鳅是目前中国分布的唯一条鳅属物种。本文对这3种新记录的条鳅科鱼类进行描述,对今后澜沧江条鳅科鱼类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澜沧江鱼类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的条鳅亚科鱼类(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云南省是我国鳅科(Cobitidae)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鱼类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但至今未曾有人作过系统报道。为了编著我国的鱼类志,作者分别于1978年4月至6月和1981年11月至1982年1月在云南省境内进行了条鳅亚科鱼类的调查。根据两次调查结果并结合有关资料,对该省的条鳅亚科鱼类作了初步整理,共5属24种,其中6个新种是第二次调查时发现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部分副模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现将整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境内水系复杂,鱼类种类繁多,但有关鳅科Cobitidae条鳅亚科Nemachilinae鱼类仅有零星记载。 为编著我国鱼类志的需要,曾于1978年4月至6月在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的澜沧江水系,以及云南西部的怒江水系和大盈江、龙川江(属伊洛瓦底江水系)等地,采得一批条  相似文献   

13.
陈绪言  高刚 《西北植物学报》2024,44(6):1003-1008
【目的】横断山脉北部生物多样性丰富,最近10多年,有许多关于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考察报道。考察队于2023年6—8月在横断山北部开展了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结构调查,又获得了不少新的考察成果。【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对植物进行采集和拍照,制作标本,并进行分类鉴定,报道了采自西藏横断山北缘昌都察雅地区的8个西藏新记录种。【结果】分别为矮麻黄(Ephedra minuta Florin)、拧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炉霍杜鹃(Rhododendron luhuoense H. P. Yang)、千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 Maxim.)、长柱直枝杜鹃(Rhododendron orthocladum var. longistylum Philipson et M. N. Philipson)、南方雪层杜鹃(Rhododendron nivale Hook. f. subsp. australe Philipson et M. N. Philipson)、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细穗藜[Chenopodiastrum gracilispicum (H.W. Kung) Uotila]。【结论】新分布植物的发现对于西藏横断山区植物区系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凭证标本保存于宜宾学院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条鳅亚科鱼类的研究:Ⅱ.高原鳅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端华 《四川动物》1990,9(2):15-18
本文系四川地区条鳅亚科高原鳅属鱼类的分类研究。根据过去的记录结合标本比较分析了分布于四川的高原鳅属鱼类,整理出13种和亚种,对部分种类作了校订和补充。其中粗壮高原鳅TriplophysarobustaKessler和黑体高原鳅TriplophysaobscuraWang为省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5.
西藏拉萨河鱼类内寄生蠕虫的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对西藏拉萨河鱼类的体内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7种鱼类,其中6种隶属于裂腹鱼亚科,1种隶属于鳅科。在这些鱼类中,共发现了2种棘头虫和1种棘头虫未定种、3种线虫、3种绦虫及异肉吸虫属(Allocreadium)的种类。它们分别是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希蚋杆咽线虫(Rhabdochona hellich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舌状绦虫(Ligula sp.)和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sp.),以及寄生裂腹鱼的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spp.)。对青海新棘吻虫、杆咽线虫、东方短结绦虫、异肉吸虫和新棘吻虫未定种在鱼类中发育成熟的寄生虫进行了形态描述。从不同的裂腹鱼中获得的异肉吸虫属的种类未能鉴定到种;其他没有鉴定到种的寄生虫主要是利用鱼类作为中间寄主的种类,其种类鉴定则有赖于成虫的获得。迄今为止,青海新棘吻虫和裂腹鱼异肉吸虫(A.schizothoracis)仅在裂腹鱼类中被发现,可能表明裂腹鱼具有特异性的棘头虫和异肉吸虫。在所检查的7种鱼类中,除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没有发现蠕虫外,其他6种鱼都发现了4~6种蠕虫,显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5种裂腹鱼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0·6131~1·5434),而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的较低(0·2911);5种裂腹鱼寄生虫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相对较高,为(0·1732±0·2303)~(0·3751±0·2758),而裂腹鱼与细尾高原鳅的相似性则较低,为(0·0288±0·0877)~(0·0916±0·1618)。在这些寄生蠕虫中,以鱼类为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种类有4种,他们都以鸟类为终末寄主,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动物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沙鳅亚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总结过去将近一百年来有关中国的沙鳅亚科(Botiinae)鱼类的分类学资料,并根据我所多年来所采集的标本,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国沙鳅亚科鱼类的系统分类做了比较完整的综述。 本文将付沙鳅属(Parabotia)恢复为一个有效的属,因此沙鳅亚科在我国现有Botia,Parabotia和Leptobotia三个属,Botia属又分为Hymenophysa,Botias.str.,Sinibotia三个亚属。 本文简述了我国所产的22个种和2个亚种,其中云南沙鳅Botia(Hymenophysa) yunnanensis,漓江付沙鳅Parabotia lijiangensis,双斑付沙鳅Parabotia bimaculata,小付沙鳅Parabotia parva和桂林薄鳅Leptobotia guilinensis为第一次描述。付沙鳅属(Parabotia),薄鳅属(Leptobotia)及中华沙鳅亚属(Sinibotia),均为我国特有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系统整理了中国刺鳅属鱼类Mastacembelus,记述2新种,腹纹刺鳅M.strigiventus Zhouet Yang,sp.nov.和三叶刺鳅M.triolobus Zhouet Yang,sp.nov.及中国1新纪录种,云斑刺鳅M.oatesii(Boulenger)。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KIZ)鱼类标本库和西南林业大学(SWFC)。腹纹刺鳅与三叶刺鳅、大刺鳅的区别在于:背鳍、臀鳍与尾鳍基部大部愈合,但具缺刻相区分;体侧前部具4~5条褐色纵条纹,最下1条常断续,全部纵纹至肛门前方渐成网格交叉或断续;腹面亦具1条明显褐色纵纹,有时分歧形成小网格。三叶刺鳅区别于腹纹刺鳅及大刺鳅的主要特征包括:背鳍条、臀鳍条和尾鳍条数目均少;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在基部相连,在端部分开,能明显区分;除背部的黑色大斑块外,体无六角状环纹或锯齿状纹,腹面亦无斑纹;头长为头宽3.5倍以下,为吻长2.8倍以下。云斑刺鳅以下面组合特征区别于三叶刺鳅和腹纹刺鳅:背鳍条,臀鳍条数目均少,尾鳍条数目相对较多;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基部愈合;体侧具云状斑,背部具14~15个褐色斑块,腹面无纵纹或网眼斑;头长为头宽4.0倍以上,为吻长3.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8.
云南石林盲高原鳅的发现及其分类地位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石林盲高原鳅Triplophysa shilinensis Chen et Yang,sp.nov.是在我国发现的第四种洞穴条鳅鱼类。其鉴别特征为:眼睛完全退化;体半透明;须发达,鼻瓣延长成须状;体裸露无鳞;背鳍、尾鳍分枝鳍条分别为7和14根;体和尾柄较细长。在摒弃趋同演化特征后,综合形态性状并结合地理分布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类似于南盘江高原鳅的祖先曾广泛分布于滇东南一带,后来随着地下河的发育分别进入个旧卡房笆蕉箐溶洞和石林尾博邑溶洞。在溶洞间的地理隔离作用下,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各自形态特点,最终分别演化成为目前的石林盲高原鳅和个旧盲高原鳅。本文还依据朱松泉的条鳅分类系统,订正了如下2个种:个旧盲高原鳅Triplophysa gejiuensis (Chu et Chen)、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 (Yang et al.)。  相似文献   

19.
李勇  张亮  黄泽强  李捷 《动物学杂志》2017,52(6):1082-1083
<正>江西副沙鳅(Parabotia kiangsiens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副沙鳅属,仅分布于长江水系信江(刘瑞兰等1986),在珠江水系未见分布(郑慈英1989,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等2005)。2015年7月在广西桂林市大圩镇漓江(25°10′52″N,110°24′21″E)采集到鳅科鱼类2尾,采集的标本有吻须两对,颊  相似文献   

20.
副棘鳅属(Paracanthocobit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条鳅科(Nemacheilidae),分布范围西起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东至老挝和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2022年7月,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采集到一批副棘鳅属鱼类标本,经形态性状和分子系统比较,确认为曼德勒副棘鳅(P. mandalayensis),为中国新记录种。本文对中国境内曼德勒副棘鳅进行了形态描述并提供了物种鉴定的分子依据:该种的主要特征为下唇中央部分有一对中断而膨大的片状结构,密布乳突;尾柄基部上缘有一眼状斑;雄性具有眶下沟;侧线完全;腹鳍基部具腋鳞;背鳍有10?分枝鳍条;尾鳍有4 ~ 8条黑色条带。此外,基于系统发育树和间断地理分布推测,曼德勒副棘鳅种内可能存在隐存种,同时对沙副棘鳅(P. botia)中国分布的记录提出了质疑。这一研究为高黎贡山地区的鱼类资源调查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东南亚地区副棘鳅属物种的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