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水域江豚外形的地理变和江豚的三亚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域江豚外形的地理变异和江豚的三亚种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相似文献   

3.
渤海是黄渤海江豚种群的重要分布区,但是有关该区域江豚的种群数量的资料极其匮乏。2015年至2016年,采用截线抽样法在渤海水域开展了6个航次的目视调查,收集了渤海江豚的分布数据,首次评估了区域内的江豚种群数量,为制定有效的渤海江豚种群生态保护策略提供了基础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在2015年8月、2016年5~7月、9月和11月进行的6个调查航次共计8972 km的有效航程中,发现江豚87次、136头次。江豚在渤海各海湾和中部水域都可观察到;14:00-18:00时段、离岸15~35km范围内较易观察到江豚;黄河口外、秦皇岛东北侧老龙口和莱州外沿岸河口水域,江豚出现频次较多。各季节中,以5月在黄河口外20~40km范围内发现江豚的频次和数量最多。采用Distance 7.0软件估算渤海江豚种群数量,其中探测概率分别取值0.399、0.85和1时,渤海江豚种群数量估算值分别为7883头(CV=0.21)、3701头(CV=0.21)和3124头(CV=0.21),对应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441头/km2、0.066头/km2和0.056头/km2,均低于已报道的南黄海和日本海江豚种群相应值。受海上天气、调查条件和经验所限,本文估值可能存在偏差,但限于渤海江豚历史资料缺乏的现状,本文的结果对于认识渤海江豚的种群状况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豚血液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从长江中获得的江豚进行了血液学、血液化学特征的测定和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电泳图谱的研究。发现江豚的嗜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较高,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较低,具有嗜碱性粒细胞。江豚血红蛋白的电泳类型为Ⅰ-Ⅱ,即电泳相对迁移率在人类Hb S和Hb F之间,并有4条非血红素蛋白带(NHP)。用醋酸纤维薄膜作支持物进行电泳,血浆的总蛋白(TP)带可分成8条主要的区带,从阳极到阴极依次是:前白蛋白(ζ)、白蛋白(A)和6条后白蛋白带(PA);然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作支持物共可分成16条区带,其中14条后白蛋白带。脂蛋白(Lp)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可分成4条区带:α_1-脂蛋白、α_2-脂蛋白和β-脂蛋白,分别相当于聚丙烯酰胺凝胶上总蛋白带电泳图谱中的PA9、PA10和PA11,而前-β-脂蛋白和乳糜微粒在起点处。运铁蛋白(Tf)的电泳图为一条区带,相当于PA6。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锚定序列示踪(Comparative Anchor Tagged Sequences, CATS)法,选择人、小鼠及其它哺乳动物中已知的5对CATS引物,通过PCR反应从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基因组中扩增出相应的DNA片段,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和DNA直接测序等技术,进行江豚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位点的筛选.通过不同个体同源序列的比对分析,发现其中的4个DNA片段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出7个SNPs位点,即大约每370 bp出现1个SNPs.本研究为进一步利用CATS法获得江豚及其它野生动物种群的SNPs位点并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胚胎发育早期,江豚上颌生有短须;左侧1-3根,右侧2-3根.具有半月形外耳廓.雄性胎儿阴茎露于体外.脐带较短.胎儿运动器官(胸鳍、尾鳍和尾柄)发育较快.随着胚胎的发育,外耳廓消失,阴茎藏于体腔.江豚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这些形态学变化,再现了鲸类祖先在陆上生活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鲸类在二次入水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水环境的适应.此外.通过对收集的17头江豚胎儿资料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长江江豚胎儿的生长速度约为9.08cm/月(O.303cm/d),妊娠期为9.4个月,交配季节为6-8月份,分娩为3-5月份.    相似文献   

7.
长江江豚的无线电跟踪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无线电跟踪技术对生活在长江故道中的江豚进行了跟踪,较好地解决了无背鳍豚类的无线电信标的无损伤固定和淡水环境中信标的自动脱落两个技术关键。跟踪结果理想。  相似文献   

8.
长江天鹅洲故道江豚的集群规模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4月 ,选择使用岸上定点观察、流动观察和水上流动观察 3种观察方式 ,对长江天鹅洲故道内约 2 0头江豚的集群状况进行了一个周年的监测 ,共观察到江豚集群 5 88次。结果表明 :天鹅洲故道内江豚以集群的方式迁移和活动 ,集群规模从 2— 2 0头不等 ,一般分成 2个 9— 11头规模的亚群体 ,2个亚群体活动范围相对独立 ,其活动主要为D区和H区。每个亚群体又常分成规模较小的核心群体 ,其中 3头集群最多。一年中春、秋和冬季江豚集群状况基本相同 ,而夏季有所差别。天鹅洲故道江豚集群在白天期间有 3个高峰期 ,主要发生在9:0 0— 11:30 ;12 :30— 16 :15和 17:15— 18:0 0 ;正午时间 ,江豚的集群活动处于相对低谷。江豚集群相对集中在天鹅洲故道D、E、F、G和H区域 ,占 70 % ,江豚在上下区域集群相对较少。根据江豚集群规模在天鹅洲故道的时空分布规律 ,作者对长江天鹅洲保护区江豚群体的保护与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现状评价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45  
张先锋  刘仁俊 《兽类学报》1993,13(4):260-270
作者根据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对江豚进行考察的资料和收集到的标本,系统分析评价了长江中下游江豚的种群现状,主要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上至宜昌(距河口1669公里),下至长江口,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均有分布。分布型式是沿长江纵向呈集群性分布,横向呈趋岸性分布;2.长江中下游江豚种群数量估计为2700头。其数量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夏季的SPUE值仅为冬季的48.7%—58.6%;3.长江中下游江豚群体以1—5头最为常见,占88%;4.理论推算长江中下游每年新产生个体为539头,年出生率为20%;5.通过分析比较长江中下游和中国沿海以及日本Inland Sea江豚种群数量变动趋势,推测长江中下游江豚很可能进行“江—海”、“海—江”长距离大规模的迁移,这种迁移与生殖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江豚头骨的一些特征作了观察,如膨大的颅腔形成,楔状的头骨外形,上颌骨、鼻骨套迭于额骨表面,鼻骨不参与鼻腔的构成,不形成鼻旁窦等;对额嵴、切齿骨后部隆凸的功能,江豚的捕食方式等作了相应讨论。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及其支流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肖文  张先锋 《兽类学报》2002,22(1):7-14
在1997 年11 月至1998 年11 月的134 d 中, 大致按一年四季, 分4 次对鄱阳湖及其主要支流中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数量的季节变动、分布、行为、江豚栖息地环境、人类活动对江豚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江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湖区, 赣江、信江、抚河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和支流入湖的湖口附近。冬、春、秋3 个季节鄱阳湖水系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分别为91 头、431 头和260头。即, 鄱阳湖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00~400 头,其种群数量随季节、水位、鱼类资源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江豚的古籍记载及现代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高安利  周开亚 《兽类学报》1993,13(3):223-234
中国古文献中关于江豚的记载最早出现于约1800余年前。在历代文献记载中江豚的名称有13个。自1829年科学命名以来,已发表江豚的论文和涉及江豚的论著共130余篇。包括形态解剖、遗传、生化、寄生虫、生态、保护、饲养、声学、分类等各个领域。其中形态学论文36篇。对江豚的大多数器官系统已作了解剖学和组织学层次的研究,今后的形态学工作将更多联系重要的生理功能。遗传和生化方面的工作还是初步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如:分子杂交、DNA内切酶谱、指纹图和序列分析等将在90年代得到更多应用。对江豚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今后应着重有关种群数量、社群结构、运动和水污染、渔具及其他环境变化的影响等的研究。并应进一步开展对长江和沿岸海域江豚的生态学考察,对我国的江豚种群状况做出比较准确的估算。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尽可能定量化和模型化。分类学工作应引入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数学方法。作者最近的研究认为全世界现存的江豚可分为形态差异比较明显的5—6个种群,隶属于3个不同的亚种。中国水域的3个种群分属3个亚种。  相似文献   

13.
长岛海域是黄渤海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的热点分布区域之一。为了掌握长岛海域东亚江豚的种群密度与分布特征,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用截线抽样法进行了5次东亚江豚目视考察。5次考察总航程2 421 km,共发现东亚江豚614次,1 156头次。相同月份调查种群遇见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不同月份种群遇见率差异极显著(P <0.01),提示东亚江豚种群在该水域可能存在季节性迁移。按照考察月份对数据进行合并处理,长岛海域5月和10月东亚江豚平均种群密度为(0.56±0.11)头/km2(0.46~0.68头/km2)和(3.63±0.25)头/km2(3.38~3.88头/km2),平均种群数量为(20 209±202)头和(2 971±681)头,这在目前已知所有东亚江豚分布区中是最高的。尽管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差异显著,但东亚江豚种群在长岛海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砣矶岛-大钦岛西北侧和东南侧均为高密度分布区,因此...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域江豚种群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杨光  周开亚 《动物学报》1997,43(4):411-419
运用PCR产物的银染测序技术,测定了中国水域江豚长江豚长江种群、黄海种群和南海种群共12头个休的2个长度分别为317bp和245bp的mtDNA控制区序列,并以此分析了江豚种遗传变异。结果表明:中国水域江豚各种群的控制区序列所定义的单倍型互不相同,无共有的单保型。以2个mtDNA控制区片段的核苷酸序旬,以及把2个片段合并后产生的较大片段的序列,用MEGA软件中的UPGMA法构建的系统树把江豚聚类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域江豚颅骨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高安利  周开亚 《兽类学报》1995,15(3):161-169
本文根据144号江豚骨骼标本(其中长江种群标本40号,黄海种群标本59号,南海种群标本45号),选用42项颅骨测量变量,研究了颅骨在各地理种群之间的差异。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表明:长江江豚成体的颅基长比较小。南海种群吻长小于其它两个种群,而吻宽则最大,长江种群次之,黄海种群最小。黄海种群的前颌骨宽、颧宽、眶前突最大宽和眶后突最大宽比其它两个种群的小。黄海种群的上颌齿较多,而南海种群则下颌齿较多,长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窄脊江豚东亚亚种体内几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长江口窄脊江豚东亚亚种(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体内微量元素的积累和分布情况,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2014年春季收集的3头雌性和3头雄性个体的心、肾、肝、肌肉、肺、胃和肠7种器官组织样品,进行了锌(Zn)、硒(Se)、铜(Cu)、钼(Mo)、钴(Co)、铬(Cr)、锰(Mn)、钒(V)和镍(Ni)9种元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按干重计算江豚体内Zn、Cu和Se的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59.15±33.87)μg/g、(15.85±15.07)μg/g和(7.31±5.49)μg/g;Cr和Mn平均含量次之,分别为(3.16±2.70)μg/g和(2.35±2.94)μg/g;Co、Mo、Ni、V平均含量较少,分别为(0.30±0.48)μg/g、(0.19±0.30)μg/g、(0.12±0.18)μg/g和(0.04±0.12)μg/g。研究发现,肠道、肝和肾的微量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其他组织器官,除Cr以外的其他微量元素在一些组织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如Zn(P0.05)和Mn(P0.05)在肠道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和心,Se在肝(P0.05)和肾(P0.05)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余6种组织,Cu(P0.05)和Mo(P0.05)在肝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余6种组织,Co(P0.05)在肾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Ni在胃壁(P0.05)和肠道(P0.05)中含量显著高于肌肉和肝。同时发现,Mn和Cr的总体平均含量在雌雄性别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Mn雄性显著大于雌性(P0.05),Cr则雌性显著大于雄性(P0.05)。此外,这9种元素在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江豚个体间也并不稳定,个体间的平均变异系数达121.08%。长江口水域窄脊江豚东亚亚种体内各组织器官内的元素含量总体上明显低于黄海、渤海的东亚亚种江豚和北部湾海域的印度洋江豚(N.phocaenoides)。与人体相比,长江口东亚亚种江豚体内Zn、Se和Mo的含量低于人体,Cu和Co含量高于人体。  相似文献   

17.
江豚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是鲸目(Cetacea)鼠海豚科(Phocaenidae)的一种小型齿鲸,在淡水和海洋中均有分布。关于江豚染色体的研究,国外文献中尚未见记载,国内亦无报道。Pilleri和Gihr(1972,1975)根据江豚的形态解剖学的研究,认为我国产的江豚和印度洋的及日本海的江豚不属同一个种,但国际上对此尚有不同意见。因此,搞清江豚染色体的核型,将可有助于澄清江豚属的的分类问题。本文就我国长江产江豚的染色体核型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长江江豚基因组大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波  王丁  张先锋  郭政  张菁 《动物学报》2006,52(4):731-737
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公鸡(Gallusdomesticus)红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测定了23头长江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iaeorientali)的基因组大小(或称C值)。实验过程中采用了保存在3中不同条件下的长江江豚的全血样品,用3种不同的方法提取白细胞。为了获得本实验所用的公鸡红血细胞DNA含量的准确值,首先以人(Homosapiens)的C值为标准,对其进行了校正。然后其C值(2C=2.35pg)用于长江江豚的基因组大小测定。结果发现:长江江豚的单倍体DNA含量为3.27pg/C,由此得出其基因组大小为3.17×109bp;雌性和雄性的C值分别为3.25pg和3.29pg,野外长江江豚和豢养长江江豚的C值分别为3.30pg和3.05pg。对雌雄个体之间以及不同生长条件下长江江豚的C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1)不同性别的长江江豚基因组大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2)豢养条件下的长江江豚和野生长江江豚之间的基因组大小有明显差异,豢养条件下的长江江豚的基因组明显小于野生条件下的长江江豚。据此推测必要环境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对长江江豚的基因组DNA含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2007-2018年辽宁海域发现的39头死亡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进行了外部形态参数测量和生长规律分析,并通过观察牙齿中的生长层组对2014-2018年的27头江豚个体进行了年龄鉴定.结果表明:死亡江豚以0~4龄个体为主,雄性21头,雌性18头;同龄雌雄个体间的体长、体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江豚样本的体重与年龄(Y=137e^-2.475exp(-0.205t))、体长与年龄(Y=232(1-0.680e^-0.161t)均极显著相关(P<0.01),且随年龄增大,体重、体长均增加但增速下降.死亡江豚的发现时间在不同的海域存在差异:黄海北部海域集中在每年的3-6月,以大连星海湾至老虎滩沿岸为多;渤海的辽东湾海域主要在每年的10-11月初,多发现在大连长兴岛以北的海域.辽东湾海域江豚的死亡多发生在渔业作业期,可能与渔业生产活动有关.研究还发现,在一年中辽东湾海域死亡江豚集中出现的时间与斑海豹的分布期存在交替现象,是否与两种海洋哺乳动物适应海水温度能力、种群间的食物竞争以及季节性迁移等因素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于2021年11—12月,设置12条考察路线,采用同步目视考察法,对包含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和赣江下游的江西水域长江江豚数量和分布开展了考察,结合历史资料,探讨了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规律及江湖迁徙关系。结果显示, 11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17群次、454头次, 12月考察观测到长江江豚236群次、569头次,受水位和天气等环境条件影响,两次考查观察到的长江江豚数量差异显著(t=–2.23, P<0.05)。11月和12月江豚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长江江西段,江豚主要分布在湖口石钟山-彭泽三号洲水域;鄱阳湖适宜水深范围水域都有长江江豚分布,其中吴城望湖亭-渚溪河口、都昌船厂-黄金咀-三山-瓢山水域是江豚高密度分布区;赣江下游,长江江豚分布在扬子洲渔业村附近水域。两次考察目击率分别为1.00和1.08次/km,均高于往年调查结果,由此推测,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可能有所增长。鄱阳湖通江水道蛤蟆石-石钟山水域,两次考察分别仅发现3头和2头长江江豚,推测调查期间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和鄱阳湖之间的迁移行为较少,未来需进一步管控江湖迁移水域的人类活动,促进江湖迁移。吴城望湖亭-渚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