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玩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共同参与的一种互作性玩耍行为,个体间的行为彼此适应并相互影响。社会玩耍行为在灵长类物种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普遍发生,作为未成年个体一种重要的发育行为,其对个体的生存技能和成年后的繁殖成功具有重要影响。灵长类物种的社会玩耍不仅仅表现为追逐、摔跤、跳跃等一些常见行为,部分物种还发展出自己特有的行为。一般而言,社会玩耍在婴儿后期和青少年早期的发生频率最高,然后随着年龄增长直到成年时期,这类行为的平均发生频率将逐渐下降。未成年雄性个体要比同年龄段的雌性个体更喜欢玩耍,但常因物种、研究对象年龄等因素表现不同甚至相反;很多物种的个体喜欢与有亲缘关系的个体玩耍,或者与性别相同、年龄相仿、等级相近的个体玩耍。总之,非人灵长类个体社会玩耍的发育不但受环境参量如食物、场地等的影响,而且还与个体的年龄、性别、等级、亲缘关系等社群因素紧密相关。未成年个体在玩耍过程中,获得了身体机能的快速发育、完善了生存技能、建立了个体间的友好关系、增强了认识自身及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从而为顺利过渡到成年期和履行自己的职能打好基础,但有时却需要承担玩耍过程中受伤甚至死亡的风险。玩耍作为灵长类社会的一种行为文化,对其研究有助于对人类自身行为进化的不断认识,相信这方面的理论将会得到后来者的不断创新和丰富,也期望这方面的理念及经验能被及时运用到保护繁育等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揭示政策对三甲医院经营行为的导向、存在的问题,为新一轮改革进程中有关三甲医院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回顾性统计描述分析上海10所三甲医院1997—2006年收益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1999—2004年平均药品加成率持续快速递增,由13.0%跃升至30.9%,但2004年之后开始下降。(2)万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支出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卫生材料支出占医疗收入比重由1997年19.0%升至2006年29.3%;平均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收入比重经1999年跃升后维持在27%~30%之间。(3)1999年以来,10所医院平均医疗收入支出比从未超过1.00,总体呈略降趋势,反映医疗服务亏损率增加;同时,药品收入支出比一直维持在1.1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反映药品利润率增加。2004年后药品收支比呈下降趋势,在时间上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实施相吻合。(4)平均业务收入结余率、净资产结余率从未超过9.0%,2006年经费自给率低于100%。结论 (1)由于对医院实行“以药养医”补偿机制,为了维持盈亏平衡,医院是以不断增加的药品盈利来弥补不断增加的医疗服务的亏损,致使医院对药品依赖不弱反强。(2)在药品占医院收入比重受制于政策导向不断下降情况下,医院通过不断提高药品加成率来扩大药品盈利,但2004年上海开始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政策,抑制了医院药品加成率的增长趋势,导致药品盈利减少,最终将打破以药品盈利弥补医疗服务亏损的平衡。(3)医院经营状况呈现收入与资产快速递增,但医疗服务与药品收入结构没有显著改善,且医护人员工作负荷不断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秦岭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岭是中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探究秦岭地区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变化,对于实现该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利用In VEST模型产水模块,分析了秦岭地区2000—2015年产水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变化,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多年平均产水量和水源涵养量分别为156.96×108和61.51×108m3,各市域的水源涵养能力依次为商洛>安康>汉中>西安>宝鸡>渭南; 2000—2015年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显著,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水源涵养量以每年0.26 mm逐年增加,产水量和水源涵养量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与实际蒸散发分布相反; 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以未变化类型为主,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变化-65.2~14.4 mm,其中林地和草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分别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和下降;子流域尺度上与水源涵养功能相关性强的主要因子为干燥指数、降水和土壤饱和导水率,对产水功能影响较大的因子有干燥指数、降水和实际蒸散发。  相似文献   

4.
化石介形类分类依据--壳体形态,包括壳体的大小、形状、装饰和诸如毛孔、叠覆、似犁状构造、喙、铰合构造等构造特征都与介形类的栖息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季节、纬度等)、水体的深度、化学性质和稳定程度,食物的富集程度和群落的组成及个体数量以及性别息息相关.因此,正确理解介形类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功能学,不仅能揭示介形类的生活习性,推测化石介形类的生活环境,从而为古环境和古群落生态重建提供依据,而且可以提高化石介形类个体发育、系统分类和演化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张树珍  樊卫国 《西北植物学报》2022,42(10):1728-1738
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野生毛葡萄(Vitis quinquangularis Rehd.)器官的钙含量、组分及其分布特征,揭示野生毛葡萄的需钙特性及其对高钙土壤的适应机制。该研究以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毛葡萄为材料,取样测定了40个样地的野生毛葡萄立地土壤的pH值、交换性钙含量及其根、茎、叶中钙和镁及其钙组分含量,分析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与不同钙组分间的关系,并观察野生毛葡萄叶片表面及根、茎、叶中的钙晶体。结果表明:(1)喀斯特地区野生毛葡萄总钙含量在器官中的分布表现为叶>根>茎,其分布特征与喜钙植物类似。(2)野生毛葡萄根、茎、叶中主要钙组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基本为草酸钙、果胶酸钙、水溶性钙、磷酸钙+碳酸钙、硝酸钙+氯化钙、硅酸钙(茎中稍有不同),根、茎、叶中草酸钙占所有钙组分总量和总钙含量的比例均最高,其次是果胶酸钙。(3)各样地野生毛葡萄叶片中Ca+Mg的含量范围在1.30%~4.07%之间,绝大多数在3.0%~4.0%范围内,表现出喜钙植物叶中高Ca+Mg含量的特性。(4)在喀斯特地区的野生毛葡萄体内,多种钙组分含量与土壤中的钙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野生毛葡萄叶片和根中储存有大量的草酸钙晶体,叶片中的草酸钙可通过气孔排出体外。研究发现,喀斯特地区野生毛葡萄属于喜钙植物,对喀斯特高钙环境的适应性强,叶片中钙的富集量大,有大量的草酸钙和果胶酸钙储存于体内,这种储钙特性和气孔的排钙行为对野生毛葡萄适应高钙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黑松(Pinus thunbergii)群落在中国东海和黄海海域的海岛广泛分布, 研究其功能多样性的纬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有助于揭示是否在高度隔离的片断化景观中, 同一植物群落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也具有显著的纬度地带性特征。该研究调查和测定了中国东部海域跨越13个纬度的27个海岛60个黑松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植物功能性状, 分析了生物因素(黑松优势度和物种多样性)与非生物因素(年平均气温、总太阳辐射和干旱指数)与黑松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并利用广义线性回归和方差分解揭示了各影响因素对黑松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相对影响。主要结果: 随纬度升高, 群落的黑松优势度和物种丰富度, 以及枝干性状和枝叶性状总体的功能丰富度、功能分散度、Rao二次熵均显著降低, 但叶片功能多样性无显著变化趋势。黑松优势度、物种多样性和气候综合解释了枝叶性状总体功能丰富度、分散度和Rao二次熵变异的63%、47%和39%, 枝干性状功能丰富度、分散度和Rao二次熵变异的56%、67%和53%, 对叶片性状功能多样性的综合解释度较低(21%-30%)。物种丰富度和辛普森多样性显著增加叶功能多样性, 香农-维纳多样性显著降低叶功能丰富度。干旱度显著增加枝叶性状总体和枝干功能多样性, 年平均气温显著降低枝干功能分散度和Rao二次熵。该结果表明, 中国东部海岛黑松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纬度格局, 气候因素和物种丰富度是决定黑松群落功能多样性纬度变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mir-17-92基因簇(mir-17-92 cluster)是脊椎动物的一个保守miRNA基因簇,在哺乳动物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发育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mir- 17-92基因簇又是一个癌基因,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尽管对mir-17-92基因簇的研究非常广泛,但其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鸡mir- 17-92基因簇的结构组成特点、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尚未见研究报道.该文根据同一miRNA基因簇的miRNAs在功能上相关的特点,以鸡mir- 17-92基因簇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开展了鸡mir- 17-92基因簇的基因组结构、miRNAs序列组成、靶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以及miRNAs结合位点分布特点等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鸡mir- 17-92基因簇调控MAPK、Wnt和TGF-β等多个重要细胞信号通路;miRNA结合位点分布分析显示,该miRNA基因簇多个成员共同作用于同一个靶基因,提示该基因簇的miRNAs成员以组合和协同的方式调控靶基因.该研究为深入了解mir-17-92基因簇如何调控癌症和发育中的关键细胞过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研究玉米秸秆及其生物质炭输入对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和碳降解功能基因(cbhI)丰度与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可为亚热带毛竹林土壤增汇减排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亚热带毛竹林为对象,设置对照(0 t C·hm-2)、玉米秸秆(5 t C·hm-2)和玉米秸秆生物质炭(5 t C·hm-2)3个处理,开展为期1年的野外控制试验,在试验处理后的第3和12个月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利用13C-固态核磁共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和cbhI功能微生物的数量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玉米秸秆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中烷氧碳含量,降低了芳香碳含量,而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处理则产生了相反的效果;玉米秸秆处理增加了cbhI功能基因丰度和青霉属、顶囊壳属、小皮伞属等优势菌种的相对丰度,而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处理则降低了这些基因的丰度。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cbhI优势菌种的相对丰度与烷氧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芳香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表明,玉米秸秆处理通过改变土壤烷氧碳含量,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联合布洛芬对创伤感染患者巨噬细胞分泌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及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创伤感染患者85例,其中重度感染39例,将所有患者按感染轻重进行平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应用布洛芬治疗,研究组应用黄芪多糖联合布洛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前臂屈指肌腱修复术后功能恢复效果的因素,以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及康复方案。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0月解放军第401医院手外科收治的58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7例,年龄13-62岁,平均33.8岁)屈指肌腱在前臂损伤患者的伤因及手术方式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并进行随访,分析其受伤严重程度、手术方式、术后功能锻炼情况。结果:术后随访54例,失访4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6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54例前臂屈指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患手的恢复情况,其中优31例,良16例,中5例,差2例。指浅、深屈肌腱同时损伤较单纯指浅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粘连发生率较高,手功能的优良率较低(P0.05),合理应用防粘连技术和术后进行系统功能锻炼的患者术后手功能的优良率分别较未合理应用防粘连技术和术后未进行系统功能锻炼的患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手术切口是否合理的延长,术中操作是否重视无创操作,是否合理的应用防粘连技术以及缺乏系统的功能锻炼以及肌腱断端吻合质量是影响前臂屈指肌腱修复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RAPD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实验条件的优化进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夏铭  栾非时 《植物研究》1999,19(2):195-200
针对叶种红松和阔叶树种蒙古栎为材料,研究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的影响因素,优化了各种实验条件。RAPD对模板浓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从10-80ng/反应均可得到一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黄河干流河岸带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河岸带植被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以及迁徙或扩散的廊道,并对非点源污染物有着缓冲和过滤作用。黄河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地带。但是,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如农业灌溉和干流拦河水利工程的兴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水文情势,对河岸带植被发育带来了不利影响。另外,黄河两岸的加固硬化进一步破坏了河岸带植物的生存环境。然而,过去对于黄河河岸带植被仅有对个别河段的调查。为了解目前黄河河岸带植被现状,于2008年4-6月及2008年9-10月对黄河干流河岸带植被进行了两次系统调查,以期为黄河河岸带植被多样性的保护、河岸带的开发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对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对黄河干流河岸带植被进行了数量分类。共采集到木本和草本植物169种,隶属于37科124属。区系分析表明黄河干流河岸带植被区系地理成分多样。空间分布方面,中游河段草本植物无论在种类数、密度、生物量上都较上游和下游河段丰富。TWINSPAN将植被划分为17个群落,论述了各群落的特征。环境分析表明,影响黄河干流河岸带植被空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年均径流量和平均最大流速。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现生六种灵长类动物:懒猴、猕猴、灰叶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长臂猿以及与灵长类关系密切的树鼩的大脑两半球形态,功能的不对称性以及由此引起的行为不对称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脑两半球不对称现象均存在于上述几种动物中。因而,这种不对称性可能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4.
对懒猴、猕猴、豚尾猴、熊猴、红面猴、黑长臂猿、白眉长臂猿等七种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脑进行了形态学的比较研究。在所研究的七种灵长类动物中,其脑的发育程度是同它们的分类地位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5.
哺乳动物基础代谢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综述了影响哺乳动物基础代谢率的主要因素, 包括体重、系统发育、食性、气候和栖息地、季节、生活习性和繁殖, 以及激素、器官、线粒体和质子漏的理化特征等, 并对这些因素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探针DNA浓度与封阻DNA浓度的比例及杂交后洗脱条件的控制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此外,还对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染色体丢失、外源染色体无杂交信号、杂交信号的强弱、杂交信号过多(杂交背景重)或过少、噪音信号及杂交污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荒漠绿洲NDVI与气候、水文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利用1992~1996年NOAA/AVHRR逐旬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阜康气候、水文资料,分别对绿洲和荒漠进行了NDVI与气候、水文因子间的相关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绿洲与荒漠NDVI具有不同的季节变化规律;与绿洲NDVI相关显著的因子依次为气温、地下水位和降水,  相似文献   

18.
富营养化导致的湖泊、水库蓝藻水华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微囊藻群体形成,在水体表面的聚集是形成水华的重要策略之一。微囊藻群体形成有效抵御了草食性动物摄食、病毒、细菌的侵害,耐受不良环境因子(紫外辐射、高光强、重金属等)能力显著增强。文章探讨了野外微囊藻群体占优势的机制并综述了影响微囊藻群体形成的外源因子及作用机理,包括非生物因子(营养、温度、光照、重金属、微囊藻毒素、乙醛酸)、生物因子(草食性动物、细菌、鱼类、藻类)。基于现有研究,本综述还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1)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协同效应对藻类形态影响研究; (2)人类活动对浮游藻类形态及动态的影响研究;(3)藻类形态对沉水植物的响应在未来淡水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应用; (4)促进藻类群体形成的胞外多糖分泌在未来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陕西地区啮齿动物种数分布与生态因子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晓晨  王廷正 《兽类学报》1996,16(2):129-135
本文初步分析了陕西地区啮齿动物种数分布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地理概况,将陕西地区划分为七个啮齿动物地理区。对不同地理区内可能影响啮齿动物种数的4种生态因子与啮齿类物种数之间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雨量、森林覆盖率及面积与啮齿类物种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对秦岭、大巴山地区啮齿类的垂直分布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啮齿类物种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啮齿动物种数与景观类型也有密切关系,景观类型越复杂,啮齿类物种数越丰富。此外,农业活动对啮齿类物种数也有影响,即耕作区种数少于非耕作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