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深入理解肿腿蜂雌性抚育的行为学特征, 在室内连续观察了雌性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对子代幼虫的转移行为, 旨在明确雌蜂在子代蜂幼虫发育到哪一阶段时启动转移行为, 以及幼虫转移行为是否有节律。以黄粉虫Tenebrio militor蛹期在24 h内的蛹体为寄主, 根据子代蜂幼虫发育进程将其划分为低龄幼虫(1-2龄)、 高龄幼虫(3-4龄)、 老熟幼虫(自然脱落)和吐丝幼虫(开始吐丝结茧)等4个时期, 采取人工剥离(早期幼虫)或自然脱离(晚期幼虫)的方法处理子代蜂幼虫, 观察雌蜂对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 然后以子代蜂高龄幼虫为对象, 连续观察雌蜂的30次幼虫转移行为过程。结果表明: 雌蜂对所有发育时期子代蜂幼虫均用触角拍打进行探测; 但不转移低龄幼虫, 只转移其他阶段幼虫, 转移老熟幼虫和吐丝幼虫的瞬间概率分别是转移高龄幼虫的4.09倍和7.69倍。雌蜂转移高龄、 老熟和吐丝幼虫的比例分别为96%, 100%和100%, 没有显著差异(P≥0.05); 对高龄幼虫、 老熟幼虫和吐丝幼虫转移耗时平均分别为27.96, 34.04和32.49 s, 没有显著差异(P≥0.05); 平均转移距离依次为4.19, 7.18和 9.43 mm, 对吐丝幼虫的转移距离显著大于高龄幼虫(P<0.05), 但在高龄和老熟幼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雌蜂连续30次幼虫转移行为的趋势和节律分析表明: 幼虫转移前探测的幼虫数总体上随幼虫转移次序增加而减少, 在间隔1次和2次之间存在显著自相关, 幼虫转移耗时在间隔1次之间存在显著自相关, 但幼虫转移距离未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本研究结果说明, 管氏肿腿蜂雌性抚育中的幼虫转移行为只在子代蜂幼虫发育到较高龄期时启动, 且幼虫转移中的某些行为特征具有节律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以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雌成蜂及其子代为研究对象,探究母代雌成蜂抚育行为对其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揭示该寄生蜂的半社会习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0.532±0.021 g,平均值±SE)为寄主,在置于温度26±0.5℃、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0L∶14D的光照培养箱内的玻璃试管中按1头雌成蜂/0.1 g寄主单位重量的比例接蜂,分别在子代卵期、低龄幼虫期、高龄幼虫期、老熟幼虫期、吐丝幼虫期和茧蛹期取出母蜂组成6个不同的抚育处理,以全程均有母蜂抚育作为对照,观察子代蜂的生长发育及存活情况。【结果】当卵期缺失母蜂抚育时,子代低龄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明显延长,是对照的1.6倍;子代不同发育时期缺失母蜂抚育时,老熟幼虫发育历期比对照延长0.885 d。在卵期和幼虫期缺失母蜂抚育不利于子代存活,卵期缺失母蜂时子代蜂发育至老熟幼虫和吐丝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22.08%和17.43%,分别为对照的1/3和1/4。同时,在卵期、低龄幼虫期、高龄幼虫期和老熟幼虫期缺失母蜂时,其子代蜂感染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比例均高于40%,尤其是低龄幼虫期缺失母蜂后子代感染率高达65.68%,是全程均有母蜂抚育的11倍。【结论】管氏肿腿蜂母蜂抚育有利于子代生长发育,提高子代存活率并降低子代感病率,对管氏肿腿蜂种群的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硬皮肿腿蜂属Sclerodermus寄生蜂具有合作抚育子代的准社会行为,可有效利用防卫较强的大体型寄主,但亲缘关系是否影响其合作有待深究。本研究旨在探究管氏肿腿蜂S.guani母蜂与子代蜂间的亲缘关系是否影响抚育行为。【方法】以黄粉虫Tenebrio militor初化蛹为寄主,采取连续录像-回放观察的方法比较亲生和非亲生母蜂搬移子代幼虫的重要抚育行为,并观察子代蜂幼虫存活、化蛹、性比和体重等发育表现。【结果】亲生母蜂识别幼虫用时(32.73 s)与非亲生母蜂(19.64 s)没有显著差异,但在12 h内探查的幼虫数量(176头)比非亲生母蜂的多1倍。亲生母蜂转移一次幼虫的耗时(27.31 s)与非亲生母蜂的(41.55 s)没有显著差异;但2次搬运的间隔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亲生母蜂的间隔时间只有非亲生母蜂的60%。亲生母蜂与非亲生母蜂抚育的子代幼虫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均高达90%;但亲生母蜂抚育的子代蜂蛹至成虫羽化率略高于非亲生母蜂抚育的子代蜂,分别为95.5%和91.4%。亲生母蜂与非亲生母蜂抚育的子代雌性比例没有显著差异,均偏雌(约90%),子代雌成虫体重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管氏肿腿蜂母子亲缘关系虽对抚育行为略有影响,但对子代发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寄主体型大小对肿腿蜂生殖潜力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寄生蜂准社会行为的进化以及为大规模繁殖和利用肿腿蜂的生物防治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和寄主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幼虫为材料,为雌蜂终身连续提供称重的寄主,观察逐日产卵量及在无抚育条件下其子代蜂发育至成虫的表现,分析产卵时期(早、中和晚期)、寄主体重对产卵量及其子代发育指标的影响。【结果】寄主体重和产卵期均影响管氏肿腿蜂终身产卵量,产卵量随寄主体重增大而呈二次函数式增大,但随产卵期延长而大幅减小。寄主体重和产卵期互作影响管氏肿腿蜂子代蜂存活率、岀蜂数、成虫体重和性比等子代发育指标,表现在:(1)产卵早期所产子代蜂的存活率随寄主体重增大而略降低,产卵中期所产子代蜂存活与寄主体重无关,产卵晚期所产子代蜂的存活率可能与寄主体重无关;(2)产卵早期和晚期产子代蜂的羽化成虫数和性比不受寄主体重的影响,但产卵中期产的子代蜂出蜂数随寄主体重增大而增加,性比随寄主体重增大而逐渐减小;(3)产卵早期产的子代雌蜂体重随寄主体重增大而呈二次函数式增大,而产卵中期产的子代蜂体重不受寄主体重的影响。【结论】寄主体型大小对管氏肿腿蜂早期产卵量及其子代蜂发育表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雌成蜂为研究对象,拟探明寄生蜂密度对其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为该寄生蜂行为生物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0.350~0.450 g)为寄主,设置8种不同雌蜂密度(1~8头/寄主),对比分析不同雌蜂密度下,管氏肿腿蜂的寄生行为和效能,以及雌蜂生殖力和子代适合度变化。结果表明,随雌蜂密度增加,管氏肿腿蜂蛰刺发生前历时、寄主麻痹历时及产卵前历时均缩短。基于Hassell-Varley数据模型分析(E=0.9023×P-0.9378),雌蜂的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逐渐变小,雌蜂间的干扰降低了寄生效能。雌蜂生殖力随其密度增加而降低,单雌平均产卵量及产雌量明显下降,雌蜂密度为1头/寄主时,单雌产卵量分别是4头/寄主和8头/寄主处理下的1.4倍和2.4倍。子代适合度也随雌蜂密度增加而变化,子代发育历期明显缩短,低龄幼虫存活率和单雌体重均下降。雌蜂密度为1头/寄主时,其子代发育历期最长,平均为26.7 d, 8头/寄主时最短,平均为24.0 d。雌蜂密度为1头/寄主时...  相似文献   

6.
赵琪  孟玲  李保平 《昆虫学报》2020,63(3):327-333
【目的】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 spp.在寄生蜂中独有雌蜂合作繁育的准社会行为。本研究旨在明确该合作繁育行为在非自然寄主天牛上有何表现。【方法】随机选取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体重范围0.16~0.44 g),个体称体重后分别接1, 2和4头已交配但尚未产卵的川硬皮肿腿蜂S.sichuanensis雌蜂即母蜂,观测母蜂产卵前期和子代发育表现等参数,分析寄主体重(连续自变量)和接蜂数(分类自变量)对这些参数的影响。【结果】对所有观测参数的分析未发现寄主体重与接蜂数这两因素之间存在互作影响,说明这两个因素独立影响观测特征。川硬皮肿腿蜂母蜂产卵前期随寄主体重增大而逐渐延长,但在母蜂数较多的情况下产卵前期缩短:接4头蜂处理下产卵前期比接1和2头处理下的产卵前期分别缩短18.3%和20.6%。按照母蜂平均产子代蜂数量(蜂均产蜂量)计算,接1头蜂处理下的蜂均产蜂量分别是接2和4头蜂处理下的蜂均产蜂量的1.5和3.3倍;蜂均产蜂量不受寄主体重的影响。子代蜂性比(雄蜂占比)在接蜂数较多处理下略有增大,但仍然极端偏雌;性比不受寄主体重的影响。子代卵至成虫存活率在接4头母蜂处理下最低,比接1和2头母蜂处理下分别降低37.4%和30.5%;子代卵至成虫存活率不受寄主体重的影响。子代蜂体型(后足胫节长度)随寄主体重增大而增大,但不受接蜂数的影响。【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在合作利用体型较大的非自然寄主时,母蜂数量比寄主体型大小对川硬皮肿腿蜂的合作繁育行为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管氏肿腿蜂在双条杉天牛幼虫上的产卵行为,其行为过程包括聚集、检验、蛰刺、清理寄主、取食、游走、产卵、休息.在不同寄主上,管氏肿腿蜂卵的分布存在差异:在桑虎天牛幼虫上卵大部分横向排列在寄主体表,两侧和背腹面卵的数量差异极显著;在黄粉虫幼虫体表卵的分布是随机的,卵的排列方向无规律性.从接蜂到产卵,有产卵经验的雌蜂所需的时间显著短于无产卵经验的雌蜂.  相似文献   

8.
平均单管出蜂量、子代蜂的平均千头重和平均体长是评价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人工繁育效果的三项重要指标.试验测定并分析了利用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幼虫作为中间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时,在不同虫蜂量条件下对这三项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接蜂时选用的种蜂与寄主的量对繁蜂效果存在不同影响,种蜂量对出蜂量无显著影响,对子代雌蜂千头重和体长均存在显著影响;寄主量对出蜂量、子代雌蜂千头重和体长影响显著.繁蜂生产中,采用规格为12mm×50mm指形管繁蜂时,多选用5只青杨天牛幼虫和4~5头种蜂.也可以根据防治实际中目标害虫的虫口密度及单株放蜂数量来确定每管的接入寄主数和种蜂数.  相似文献   

9.
短时高温胁迫对斑痣悬茧蜂发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倩  孟玲  李保平 《生态学报》2017,37(8):2838-2843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包括平均气温上升,而且诸如热浪的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和程度也增大。寄生蜂虽在寄主体内完成生长发育,也会受到极端气温的影响。为探究短时高温对寄生性天敌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幼虫发育表现的影响,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为寄主,分别对1—6日龄子代蜂进行39℃、持续4h的高温胁迫处理,以发育全程进行适温(昼29℃、夜26℃)处理为对照,观察子代存活、发育历期、羽化和成虫寿命等发育指标。高温胁迫处理1日和5日龄子代蜂幼虫使幼虫存活率下降,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36.1%和28.6%;高温胁迫可延长子代蜂幼虫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2、3、5日和6日龄子代蜂幼虫使幼虫发育历期分别延长了5.0%,5.2%,7.0%和12.1%;高温胁迫处理5、6日龄子代蜂幼虫使羽化出的成虫体型(用后足胫节长度表示)比对照分别减小1.8%和2.6%。高温胁迫处理对子代蜂蛹发育历期、羽化率以及成虫寿命等均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说明,短时高温胁迫对斑痣悬茧蜂高龄幼虫的负面影响比对低龄幼虫大。  相似文献   

10.
夏诗洋  孟玲  李保平 《昆虫学报》2012,55(9):1069-1074
在寄生蜂行为生态学研究中, 通常将寄主体型大小作为寄主品质的主要性状来探究寄生蜂的搜寻行为机理, 而忽略寄生蜂体型大小的意义。为揭示聚寄生蜂雌蜂体型大小对其产卵决策的影响, 在严格控制寄主菜粉蝶Pieris rapae蛹体型大小(体重)的情况下, 于室内观察了不同体型大小的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雌蜂的产卵行为, 并调查了子代蜂数量(窝卵数)、 性比和体型大小的变化。结果表明: 雌蜂在寄主上的驻留时间随其自身体型增大而缩短, 但随寄主体重增大而延长。窝卵数和余卵量受到雌蜂体型大小的显著影响, 均随雌蜂体型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 但子代蜂性比不受雌蜂体型大小的显著影响 (P>0.05)。子代雌、 雄性体型大小均与雌蜂体型大小无关, 但子代雌蜂体型随寄主体重增大而增大。结果证实, 雌性蝶蛹金小蜂体型大小影响其部分产卵决策。因此, 在建立聚寄生蜂产卵决策模型中应考虑雌蜂体型大小这一重要变量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