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类线粒体DNA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而在种属数量上又最占优势的类群,其起源复杂,分布广泛,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鱼类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同其他脊椎动物的mtRNA一样,呈共价闭合环状,是细胞核外具自主复制、转录和翻译能力的遗传因子。与核DNA相比,鱼类mtDNA具有分子较小、结构简单、进化速度快、遗传相对独立性和母系遗传等特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制单位。由于鱼类线粒体DNA具有上述特点,以mtDNA作为分子标记,探讨鱼类的群体遗传结构与系统演化,已成为鱼类分子群体遗传学和系统学研究中的热点。综述了鱼类mtDNA的结构特征、进化和多态性检测方法及其在鱼类分子群体遗传学和鱼类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赣东北地区鱼类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东北地区共有鱼类135种和亚种,隶属于10目22科80属。其中纯淡水鱼类128和亚种,占总数的94.8%。鲤形目是最主要鱼类群,有95种和亚种,占纯淡水鱼类的74.2%。鲤科鱼类最丰富,有80种和亚种,占纯淡水鱼类的62.5%。此地区鱼类区系以东亚特有的江河平原鱼类为主要组成成分;此外,既有老第三纪原始类群的后裔种类,又有南亚暖水性类群鱼类,而且全北区冷水性类群鱼类也分布于此。与邻近水系比较,此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鰋鮡鱼类(鲇形目:鮡科)的隔离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分析认为喜马拉雅地区  鱼类的物种分化过程与青 藏高原的隆升有直接的关系,并可用隔离分化假说加以解释. 鱼类的祖先与目前 广布的纹胸 属鱼类和/或 属鱼类相似.在Tethys海封闭、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的初期,纹胸 属鱼类或经属鱼类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更新世后,随着碰撞的 加深,青藏高原逐步隆起并造就了山区水系的急流环境,  鱼类就是在这种环境因 子的压迫下从类纹胸 属鱼类产生的.目前跨喜马拉雅山分布的原 属就是  鱼类 中最原始的种类.在青藏高原的3次隆升过程中,随着该区域水系的发育,类似原 的 祖先被隔离在不同的河流中,从而导致了该类群物种的分化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形 成.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现存鱼类多达24000余种.是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类群.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性和重大的经济价值。与高等脊椎动物相比.其性别决定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大多数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很原始。性染色体的分化处于萌芽状态。在已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的1700多种鱼类中.大约有176种(占10.4%)发现有明显的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淡水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是淡水鱼类,就有八百多种,而且,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我国特有的。这些淡水鱼类,有许多是具有比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是珍贵的稀有鱼类。本文介绍两种珍贵鱼类,一种是我国特有的中华鲟,另一种是长江特有的白鲟。这两种鱼均被国家列为第一类重点保护的淡水鱼类。  相似文献   

6.
洞穴对于生物来说是一种极端环境,却孕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殊生物,洞穴鱼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依据是否具有洞穴适应特征,洞穴鱼类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大类型。中国是世界上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拥有130种有效种,其中有69种为典型洞穴鱼类。受岩溶发育和气候等影响,中国绝大多数洞穴鱼类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3个省、自治区。中国的洞穴鱼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威胁,人类经济发展造成的洞穴和地下水环境退化是最主要的威胁因素。  相似文献   

7.
拉萨河流域外来鱼类的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当前拉萨河流域外来鱼类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0、2012及2014年对该流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水体环境进行了调查。共捕获4目6科17属25种鱼类,包括13种外来鱼类和12种土著鱼类。在42个采样点中的19个发现了外来鱼类,包括12处的湿地、6处的河流及1处水库采样点。外来鱼类基本都分布在下游,除了鲫(Carassius auratus)分布到了上游,鲤(Cyprinus carpio)、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分布到了中游。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土著鱼类是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东方高原鳅(Triplophysa orientalis)和西藏高原鳅(Triplophysa tibetana),最常见的外来鱼类为泥鳅、鲫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典范对应分析表明,该流域的鱼类群落同时受局域和区域环境因素的作用,二者对鱼类群落变异的总解释量为33.9%。海拔、圆石的比例和沙的比例与鱼类群落结构的关系最为紧密。今后应当开展外来鱼类的监控和清除工作,减少人为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以促进该地区外来鱼类的防控工作及土著鱼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长江下游近口段近岸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潮汐的影响,于2016—2017年在靖江样点、2017—2018年在常熟样点分别进行连续4个季度的鱼类调查,同步收集潮汐强度数据。结果表明:靖江样点共监测到鱼类61种,隶属于9目18科47属,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刀鲚(Coilia nasus)、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为主要优势种;常熟样点共监测到鱼类41种,隶属于8目14科34属,鲢、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鳙、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鲫(Carassius auratus)为主要优势种;靖江样点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大于常熟样点,Pielou指数则小于常熟样点; SIMPER分析表明,靖江和常熟样点周年群落组成平均相似度分别为64.5%和64.7%,样点间平均相异度为61.1%;不同季节各潮汐周期内鱼类群落多样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95%置信区间内,靖江样点物种数、渔获重量、Shannon指数与采样日最大潮差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与最大潮差呈显著正相关(P0.05),渔获尾数与最大潮差相关不显著;常熟样点物种数与最大潮差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余指标与最大潮差相关不显著。本研究为长江下游近口段近岸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为该江段鱼类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最令人感兴趣的事物之一,是外星究竟有没有生物存在?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模样?迄今仍有许多人还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着神秘的外星生物。有趣的是不少国内外同行在参观我们收藏的洞穴鱼类标本后,不约而同地戏称:“这是来自另一个星球上的鱼类”。的确,它从形到色,与地表鱼类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对黑暗的洞穴实在太陌生了,直至近20年来,它被纳入鱼类学和洞穴学的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大亚湾渔业资源,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对大亚湾进行了4航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结合距最近大陆距离、距最近大岛距离、水深、水温、盐度、叶绿素a、总氮、总磷、鱼类的最大体长和捕捞努力量(CPUE)这些参数,研究了大亚湾鱼类的群聚特征。结果表明,大亚湾鱼类呈嵌套分布格局,鱼类最大体长对嵌套格局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格局的形成支持选择性迁入假说;大亚湾鱼类全年与四季的嵌套最友好位点均在湾口杨梅坑和大辣甲北部海域,此两海域为大亚湾鱼类的主要群聚区,大辣甲北部海域是鱼类的产卵场繁殖区,杨梅坑海域是鱼类的主要育肥区,均应优先进行保护和管理,是开展大亚湾鱼类增殖放流的最适宜海域。  相似文献   

11.
一、动物与化学因素的选择 根据鱼类的感觉机能和地震前兆因素,我们认为化学因素、电场和弹性波可能是震前引起鱼类异常的因素。在环境保护和鱼类化学讯号研究工作中证明化学因素对鱼类行为有很大  相似文献   

12.
正据《科学通报》最新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我国云南发现了两亿四千四百万年前一种新的鱼化石,命名为光泽肋鳞鱼。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卵胎生新鳍鱼物种。光泽肋鳞鱼的发现为研究新鳍鱼类的早期演化和繁殖方式提供了重要信息。据介绍,新鳍鱼类是辐鳍鱼亚纲最大的演化支系,几乎分布于地球上各种水环境。除了多鳍鱼和鲟鱼,其它所有的现生辐鳍鱼类都属于新鳍鱼类。新鳍鱼类  相似文献   

13.
鱼类Toll样受体及其信号传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的一个重要类群, 在其生存与进化的过程中, 免疫系统担负着保护鱼类免受病原感染的重任, 其中Toll样受体家族等介导的先天性免疫是鱼类抗病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并在连接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反应中起着桥梁作用. 虽然从无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 Toll样受体家族内多数成员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上都较为保守, 但是鱼类作为最低等的脊椎动物, 在其进化过程中又形成了一些特有Toll样受体分子, 其剪接类型也更丰富; 鱼类Toll样受体家族介导的免疫识别、免疫信号传导、激活和调控方式与高等脊椎动物也不尽相同. 文章主要综述了鱼类Toll样受体的结构、种类、功能、多样性、免疫信号传导及其调控特点, 为深入了解鱼类的免疫反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珠江水系鱼类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珠江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河,是我国重要淡水渔业生产基地和水生生物资源基因库。珠江鱼类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鱼类种质资源方面举足轻重。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其鱼类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甚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各种水工建设和过度捕捞使得渔业资源急剧衰退,鱼类空间分布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对珠江全流域13个站位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采集渔获物10119尾,隶属于94种72属17科。鲤科鱼类占显著优势,其次种类较多的依次为鲿科、鳅科。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方法对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江鱼类被划分为3个类群,即以餐、南方拟餐、黄颡鱼等小型鱼类为主的中上游类群、以赤眼鳟、鲮鱼、广东鲂等中型鱼类为主的中下游类群和以罗非鱼为主的重要支流类群。同时发现中下游物种多样性高,上游及河口江段多样性低的格局。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鱼类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年均气温、降雨量、年均径流量、河流宽度与透明度是珠江水系河流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年均气温是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最关键因子之一。与历史资料对比后发现,珠江鱼类种类明显减少、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研究是珠江水系野生渔业资源长期调查的一部分,研究结果将对渔业资源的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南鲤科鱼类脑的形态学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河南省10个亚科13种鲤科鱼类脑的显微结构作了观察,并就栖息于不同水层的鱼类作了比较。端脑的最外层是一层没有神经细胞的原脑皮,纹状体成为端脑本部的主要组成部分。鱼类脑的形态学构造与其生活环境、捕食习性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鱼类对糖的利用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认为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低下[1],鱼类被视为具有先天性的“糖尿病体质”[2]。糖(没有特别说明时本文指可消化糖)是最廉价的饲料能源,因此,鱼类营养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便是如何提高对饲料糖的利用。近20年来,关于鱼类糖营养的研究比较活跃,在糖的生理功能、鱼类对饲料糖的利用特点、影响因素和需求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回顾前人的工作,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发现在关于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大小这一问题上有重新认识的必要。现就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作一评述。1糖的生理功能糖类按其生理功能可分为可消化糖类(或称无…  相似文献   

17.
昆虫抗冻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冻蛋白是一类与冰晶有亲合力,能够与冰晶结合并抑制冰晶生长的蛋白或糖蛋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已经分别从鱼类、昆虫、植物、真菌和细菌中发现多种抗冻蛋白。其中已知鱼类抗冻蛋白有5种,也是研究最详细的。但是,近几年来发现昆虫抗冻蛋白活性普遍比较高,因此受到研究人员重视,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讨论昆虫抗冻蛋白的结构特点、抗冻活性、作用机制和应用,并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以期望对昆虫抗冻蛋白的研究进行比较系统化的整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伊犁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外来鱼类适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9年,在我国伊犁河流域的6个断面开展了鱼类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伊犁河流域现有鱼类共计29种,大多属于鲤形目。鱼类群落组成与20世纪末期相比发生了变化,银色裂腹鱼、短头鲃、银鲫、鲢、北方泥鳅在本研究中未出现,尤其是银色裂腹鱼,截至目前为止的鱼类资源调查中,均无捕获记录。历史研究中未见的乌鳢与大口鲇在本研究中有捕获。外来鱼类的出现率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对鱼类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显示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多样性较低,下游干流和上游支流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现阶段,我国伊犁河流域主要的优势种外来鱼类有鲤、和鲫。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对鲤、和鲫的适生区域进行预测,与鱼类资源调查获得的鱼类实际分布区对比,显示鲤和在我国伊犁河流域的分布范围与预测结果是吻合的,而鲫在进入伊犁河流域之后开始向上游支流河段扩散。由于这几种外来鱼类在一开始引入的时候未采取管控措施,又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且伊犁河流域的鱼类多样性较小,因此极易形成规模并扩散。外来鱼类的入侵,会对土著鱼类造成巨大的威胁。基于本论文研究结论,应当将已发生生态位漂变的鲫其作为重点关注种类,关注外来鱼类的生活史对策,深入研究外来鱼类的入侵机制和诱因;对上游支流河段的生境进行监测,关注气候和水文变化,尤其是土著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变化,尽可能减小人类活动干扰;对伊犁河流域的鱼类资源进行长期监测,关注鱼类群落结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增加对土著鱼类的增殖放流;严格控制进出口贸易和增殖放流时夹带的外来鱼类。维护我国伊犁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黄鳝Monopterus albus(Zuiew)骨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仲辉 《动物学研究》1981,2(3):215-222
鱼类的骨骼系统在研究鱼类分类和亲缘关系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此外,许多鱼类的年龄和生长的测定,也必须依靠某些骨骼作为鉴别材料。关于研究鱼类骨骼的文献虽不少,但有关黄鳝骨骼系统的专门文献尚未见到,就作者所知,C、T、Regan(1912)曾著有“合鳃鳗的解剖与分类”一文,W、K、Gregory(1933)著有“鱼类头骨”一书,都论及合鳃目的头骨,但均较简单,为此,有必要对黄鳝骨骼作详细的探讨,它将给予研究本国鱼类形态学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特征及其形成的地史原因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武云飞  谭齐佳 《动物学报》1991,37(2):135-152
本文以作者大量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对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提出青藏高原鱼类6科26属114种的名录及各水系间鱼类共有属种的比较图。首先阐述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组成的单纯性与复杂水系的概况,进而找出青藏高原与新疆等干旱地区间的鱼类区系和高原内部各水系间的鱼类区系的相互联系。第二部分,通过分布特征的分析确定青藏高原鱼类分布的三大特点,即在外泄河流上有明显的地理分界;在东南外围水域中呈点状分布,在垂直高度上有明显的地带性。最后,基于区系特征的分析,联系有关古地理、古气候和鱼类化石资料,探讨了形成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地史原因。认为适应于温暖水域生活的原始鲃类和鳅类,在早第三纪时已广布于东亚和中亚地区。青藏高原现代鱼类区系不是由一个起源中心辐射或跨阻传布所形成的,而是通过喜马拉雅运动的三次重大地质历史事件产生隔离,导致青藏高原鱼类与其它地区鱼类的分离而形成的,其分别是:1.喜马拉雅地槽闭合引起“西康群山”再次隆起构成中亚与东亚鱼类区系的分离;2.喜马拉雅山隆起引起中亚与南亚鱼类区系间分离;3.阿尔金山等山脉再度隆起构成中亚地区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分离,最后完成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鱼类区系的雏形。 此外也论述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东部分界线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