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 言 众所周知,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一般不能在其他动物体内进行正常的发育,我们又不能以人作为试验对象,故研究鸟疟原虫供研究人疟的参考极为重要。例如:阿的平和扑疟母星的治疟效验是从治疗芙蓉鸟(canary)的疟疾疟原虫(P.cathemerium)获得证明的。又如James氏和Tates 氏(1937)发现的红血球外型疟原虫以及Huff氏和Coulston氏(1944)阐明了疟原虫的红血球外循环,都是从研究鸟疟获得的成就。历来许多有关疟疾问题的重要发现,不少是由鸟疟中获得的。本研究企图从上海的常见蚊虫中,选择出一种最适宜于实验疟疾学应用的蚊虫,以备进行实验疟疾学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嗜人按蚊是我国的五种主要传疟媒介之一〔1〕。柳朝藩等(1986)〔2〕在筠连县调查,该蚊传播的疟疾占疟疾总数的94.3%,确定为高效传疟媒介。卫生部1989年颁发的《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规定,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地区应采取灭蚊措施防治疟疾。所以,掌握嗜人按蚊的区域分布是确定防疟策略的重要条件之一。现将四川省已知有嗜人按蚊分布的82个区县按行政区划报告如下。成都市:金牛区、青白江区、金堂县、双流县、新都县、彭县、大邑县、邛崃县、蒲江县、新津县。重庆市:江北区、九龙坡区、北碚区、双桥区、长寿县、巴县、綦江县、江北县、江…  相似文献   

3.
在疟疾流行区,L-精氨酸(L-Arg)被认为是一种对疟疾患者安全有效,能逆转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药物。实验主要研究L-Arg对实验性脑型疟疾的作用特点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在伯氏疟原虫(P.b ANKA)感染后给予L-Arg,C57BL/6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降低,但存活时间却缩短。LArg处理后,脾脏中CD4+T-bet+IFN-γ+Th1细胞百分率显著性增加,同时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TNF-α以及NO水平也显著性提高。然而,L-Arg处理后未见Treg细胞的百分率及IL-10的显著性变化。由此提示,L-Arg通过增加小鼠的Th1应答,在脑型疟疾发生时加速小鼠的死亡。因此,应重新评估L-Arg对脑疟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1967年北京《5.23抗疟计划》付诸实施,在全国多个研究单位协作下,组织植物化学与药理学等专业200多人,搜寻对抗耐氯喹恶性疟疾的新药.他们追索我国历代抗疟方剂,用约200种草药制成380多种抽提物,再筛查其对小鼠疟疾模型的疗效.最后确定,在60℃用乙醚萃取中药青蒿的黄花蒿所得第191号中性抽提物,对感染鼠疟和猴疟的小鼠与猴以及21例恶性疟、间日疟患者均能奏效.1972年11月,从该抽提物分离出相对分子质量0.282 kD的无色结晶,命名为青蒿素.它属于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继后青蒿素纯品的胶囊被用于临床数千例疟疾患者.2006年以来,为克服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改用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挽救了80个国家100多万人的生命.因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屠呦呦被授予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本文对青蒿素发现的争议,如何恰当评价其他科学家的贡献,以及开发植物界以外青蒿素新药源的近况,均作了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5.
人类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原本是林栖兽类的寄生虫,随着大陆的变迁,人类的活动,疟原虫才逐渐地扩散到人群中来,引起人类疟疾,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至今,全世界每年看成千上万的人死于疟疾。就目前所知人类疟原虫只有四种,其传播媒介仅限于按蚊属。本文以年表的形式记述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1987年间,各国学者对人类疟疾特别是疟原虫生物学和媒介研究的主要内容。年代人物主要内容公元前:1562—1066?甲骨文记载有古疟字“”,比意大利人称疟疾“malaria”约早2800年。402—222《山海经》有治疟药记载。三世纪《黄帝内经》明确记载…  相似文献   

6.
《昆虫知识》2011,(4):1115-1115
<正>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11年6月1日报道:科学家干扰蚊子嗅觉,为抗击疟疾带来新希望。新一代强效驱蚊剂有望在控制疟疾的斗争中开辟一条新战线,因为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方法能够干扰蚊虫测出人所处位置的能力。美国科学家发现,有3种化学品能够干扰蚊子感觉到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的能力。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正是  相似文献   

7.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引起的疾病。人的疟疾有热带热、三日热、卵形疟疾和四日热四种。病原体都由翅斑蚊作传媒。流行区从赤道附近到亚热带地区范围很广。流行区内现有22亿人口;年患约2亿7千万;据推测每年死亡人数约270~300万,对于疟疾至今尚无有效疫苗。另一方面有耐药性的疟  相似文献   

8.
对辽宁省2019年的3例境外输入性三日疟疟疾病例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与诊断分析。 收集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资料汇总。根据疟疾实验室现有最新执行诊断标准《疟疾的诊断》(WS259-2015)的要求,对临床诊断的疑似三日疟患者采集抗凝血制作血涂片镜检、进行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上送全血到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复核,巢氏PCR检测并进行测序比对。3份病例患者外周血血涂片镜检薄厚血膜,虫体分期主要为环状体期、大滋养体期、配子体期和成熟裂殖体期,其中大滋养体期中疟色素呈深棕色、较大、沿边缘分布,发现寄生的红细胞通常不胀大甚至会缩小,配子体小而圆,根据镜下特点初步判定为三日疟原虫;RDT结果提示为感染除恶性疟以外的其他3种疟疾(三日疟、卵形疟、间日疟)的单一感染,省级参比实验室对于上送全血利用巢氏PCR检测技术进行复核检测;将扩增出的三日疟的目的片段产物序列送至上海维基基因测序公司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了100%。 同时使用血涂片镜检、进行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和PCR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均鉴定为三日疟,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表现确定为境外输入性三日疟病例。  相似文献   

9.
猴疟原虫的宿主属灵长类,而且它的生物学特征与人体疟原虫相近似,因而对于研究人类的疟疾具有重要价值。现在,疟疾的猴模型已较广泛地应用于有关疟疾的抗疟药药理、生理生化、免疫和病理等方面的研究。同吋,由于某些猴疟原虫可以传播给人而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Garnham(1966)、Eyles(1963)和Coatney等(1971)分别对猴疟原虫的资料作了较详细的叙述。目前在实验研究中常以Plasmodium cynomolgi作为间日疟型的代表,而以Plasmodium inui与Plasmodium coameyt分别代表三日疟型和恶性疟型。  相似文献   

10.
脑疟所引起的严重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疟疾宿主体内免疫应答紊乱是引起脑疟发生的重要机制。目前在疟疾流行区,疟疾患者常常伴有蠕虫感染,但感染虫株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感染途径不同均会影响感染结局。为探讨前炎症免疫应答在混合感染中的作用地位,采用日本血吸虫和ECM模型来探讨相关免疫机制。通过建立混合感染模型,监测原虫血症水平和宿主生存期;FACS检测脾脏中DC亚群、巨噬细胞、Treg以及相关功能分子CD86、TLR4、TLR9的表达水平;ELISA和Griess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TNF-α、IFN-γ和NO的分泌水平。日本血吸虫感染增加ECM小鼠体重,降低原虫血症,延长小鼠生存期。混合感染抑制ECM模型小鼠脾脏DC亚群和巨噬细胞的数量,TLR9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ELISA和Griess检测结果显示混合感染显著降低ECM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NO的表达水平,同时增加Treg的数量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感染会通过抑制前炎症免疫应答来缓解ECM的发生,从而延长宿主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疟疾的复发机理,关系着疟疾的治疗和预防,特别是对间日疟关系极大。因此,这方面的探索一向未曾间断过。Bignami等(1910)提出疟疾复发是由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所致,但Cooper等(1950)将间日疟隐性阶段的大量血液转种于易感者并不产生感染,而给血者此后又出现复发。Shortt和Garnham(1948)根据在接种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子孢子后102天的恒河猴肝细胞内发现了潜隐性裂殖体,认为它是继发性红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报道中,来自牛津大学等处的科学家或许找到了靶向作用疟原虫的新途径;如今疟疾每年影响着超过40万人的生命,而且大部分患者都是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引发的感染,然而生活在疟疾经常爆发区域的人们天然状态下就会获得一种特殊的免疫力来帮助机体在成年时抵御疟疾感染,因此发现抵御疟疾疫苗的可能性手段就是从分子水平上来揭示这些特殊群体机体天然免疫反应的过程。当恶性疟原虫感染机体并且在红细胞中隐藏时就会引发严重致人死亡的疟疾发生,此前很多研究都表明,机体中保护性免疫反应的主要组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对大连市自2011年至2014年上报的50例疟疾进行检测分析,了解疟疾流行现状及趋势,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大连市疟疾消除防治策略与监测手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镜检法、快速检测法(RDT)和巢式PCR三种方法,对上报50例疟疾感染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并以巢式PCR进行虫种鉴定。同时,对上述50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至2014年上报的50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每年病例数分别为12例、16例、10例和12例。其中恶性疟占82.0%、间日疟占6%、卵形疟占6%、三日疟占2%和未分型占4%。境外感染49例,主要来自非洲。感染者以建筑工人最多,占40%,其次是捕鱼工,占34%。结论 大连地区存在着疟疾感染和流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加强本土或外来疟疾疫情的监控,积极严查防控传染源,防止疟疾传播和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按蚊是我国平原地区的传疟媒介,研究中华按蚊的生态学,对于疟疾的流行病学及预防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理年龄及生殖营养环的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按蚊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分析其传疟的作用,作为防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广大人民健康和工农业生产的常见病、多发病。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疟疾治疗药物长期停留在氯喹、奎宁上,当前国内外对氯喹出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奎宁由于本身毒性大,其原料植物金鸡纳宜林地区比较局限,不能满足疟疾治疗的需要。寻找无抗药性、毒付作用小的疟疾治疗药物,对保护疟区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从1967年以来,筛选了数百种抗疟中草药。1973年初发现黄花蒿(Artemisiaannua Linn.)及大头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f.macrocephala Pamp.)的乙醚提取部分具有较强的抗疟作用。进一步分离得到其抗疟有效成分黄花蒿素(Huang-huahaosu),分子式为C_(15)H_(22)O_5,结构式如图1。这是一个具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是与已知抗疟药完全不同的,为我国首次发现的一个治疗疟疾的新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黄花蒿素经鼠疟筛选,具有明显的抗疟作用,而且毒性很小。1974年  相似文献   

16.
间日疟原虫是导致人类感染疟疾的4种疟原虫之一。由于间日疟具有较强的遗传多样性和更易复发等特点,间日疟原虫的防治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其中疫苗的研发是重要的防控手段,传播阻断疫苗作为可以阻断传播的疫苗,相关方面的研究却刚刚起步。综述了间日疟传播阻断疫苗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旨在为间日疟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外自60年代中期起重视疟疾病因性预防研究工作。但报道的多是伯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方面的资料。约氏疟原虫1965年被发现、1974年被用于疟疾病因性预防药物筛选研究,关于各品系小鼠对约氏疟原  相似文献   

18.
正澳大利亚科学家近日研究揭示了疟原虫如何引发机体的炎性反应,相关研究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疟原虫如何破坏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为后期科学家们通过增强机体关键的免疫力来开发新型疟疾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来自沃尔特与伊丽莎-霍尔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的科学家们发现,在临床和严重性疟疾中驱动机体免疫反应的相同炎性分子也会抑制机体产生保护性的抗体来抵御疟疾发生,文章中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为何机体免疫系统不会在疟疾感  相似文献   

19.
<正>Science:疟原虫触发人体产生吸引蚊子的气味科学家可能发现了疟疾感染者招引蚊子的部分原因。疟疾是经蚊子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蚊子喜欢叮咬已感染上疟疾的人,而且明显是由某种气味引起的。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瑞典研究人员说,他们鉴定出疟原虫分泌出的一种物质触发人体产生这种气味,而且这种气味仅为蚊子所察觉到。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寄生虫研究  相似文献   

20.
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可分别引起恶性疟和间日疟。采用疫苗防治疟疾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Pfs25和Pvs25抗原是2种疟疾传播阻断期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简要综述了根癌农杆菌、酵母菌、腺病毒、牛痘病毒和杆状病毒等微生物介导的疟原虫Pfs25和Pvs25疫苗的研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