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高原地区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和胸围的比对,探讨高原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找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高原地区差异,进一步改善高原地区居民的健康状态,促进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为高原医学和高原人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高原地区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选择在西藏出生长大、经体检证明身体健康6-21岁藏族男女(父母3代藏族)共2813例有效样本(男,1417例;女,1396例),在知情同意情况下直接测量了身高、体重和胸围。印度、秘鲁、玻利维亚、智利等国家和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资料从文献中获取。去除不完整的无法比较及年代过于久远的材料,排除小样本及数据不全和不符合要求的样本,严格控制质量。所有测量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儿童青少年男女身高高于安第斯山男女。2)青藏高原儿童青少年的体重与安第斯山儿童青少年相近。3)青藏高原儿童青少年的胸围明显小于安第斯山儿童青少年。高原地区与非高原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相比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如发育水平低,胸径较大,生长发育指标普遍低于WHO(2007)和本国国内水平)。西藏藏族儿童青少年比安第斯山的发育好,两者具有不同的体质特征,这可能与生态环境、高原缺氧、遗传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4例红色毛癣菌致头癣的临床分析及近10年的文献复习,探讨红色毛癣菌致头癣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确诊的头癣4例,致病菌均为红色毛癣菌。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皮损特征、病程、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并对近10年与红色毛癣菌相关头癣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4例头癣,前3例为学龄前儿童,第4例为老年女性,仅1位有宠物接触史。病史显示,与儿童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足癣和甲癣,且有抠脚等不良习惯;第4例患有糖尿病和甲癣多年,且头癣与其甲癣的真菌培养鉴定结果一致,均为红色毛癣菌。经口服抗真菌药物规范治疗,4位患者均在4~8周内治愈。近10年来文献回顾发现,头癣中红色毛癣菌的分离率国内文献的数据是0.6%~15.8%,英文文献的数据是0.8%~28.8%。因红色毛癣菌而发生的头癣,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有红斑性鳞屑、脱发、渗出等病变,也有脓癣型和黑点型。结论红色毛癣菌导致头癣的报道并不少见。与患有浅部真菌病的家庭成员密切接触以及自身传播,可能是红色毛癣菌性头癣的主要传播来源。无论儿童或成人,只有提高对不同临床形式的头癣的认识和警惕性,把真菌学检查作为常规检查手段,才能有助于更多病例的确诊。  相似文献   

3.
茨盖羊是一个古老的半细毛羊品种,遗传性稳定,体质结实,耐粗放饲养管理,能够适应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1950年引入我国,在内蒙、青海、西藏和四川甘孜、阿坝等高原地区均能适应。  相似文献   

4.
茨盖羊是一个古老的半细毛羊品种,遗传 性稳定,体质结实,耐粗放饲养管理,能够适应 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1950年引入我国,在内 蒙、青海、西藏和四川甘孜、阿坝等高原地区均 能适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淡水与土壤有壳肉足虫最新分类名录及其区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回顾中国淡水与土壤有壳肉足虫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根据最新分类系统修订了已报道淡水与土壤有壳肉足虫的分类,共计3纲3目20科3属244种(包括52亚种).其中淡水种类37属233种及亚种,土壤种类1属64种及亚种,淡水与土壤共有17属53种及亚种.首次对中国淡水有壳肉足虫进行区系分析,用Jaccard共同系数分析西藏、贵州梵净山、湖南索溪峪、湖北东湖、江苏南京等5个地区的淡水有壳肉足虫区系相似性,区系相似性系数在0-0.25或0.25-0.5范围内,表明各地区间的区系为极不相似或中等不相似.采用模糊等价矩阵聚类法分析5个地区间的区系远近关系,结果表明其他4个地区与西藏的相似程度和地区间距离呈反比:西藏-贵州梵净山(0.35)>西藏-湖南索溪峪(0.324)>西藏-湖北东湖(0.22)>西藏-江苏南京(0.094).    相似文献   

6.
头癣是一种常见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头癣愈后可形成萎缩性瘢痕或永久性秃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明确头癣发病机制意义重大。目前头癣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尚无系统的相关研究综述。该文针对头癣发病机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镜下真菌-头发形态学变化、头癣与蛋白酶、头癣与宿主免疫等方面详细介绍最新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姜堰地区儿童头癣流行病学、传播方式、病原菌及治疗结果.方法 对我科2006年8月~ 2013年5月诊治的33例儿童头癣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3例儿童头癣中白癣24例、黑癣5例、脓癣4例;男19例、女14例;犬小孢子菌22例、紫色毛癣菌2例、须癣毛癣菌3例、断发毛癣菌3例、红色毛癣菌1例、石膏样小孢子菌2例.患者中有动物接触史的占42.42% (14/33).经口服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6~8周,每日用硫磺皂洗头,局部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均取得满意疗效.8周时治愈率分别为87.50%和88.24%,真菌清除率分别为100%和94.12%.结论 近年来本病增多的原因与喂养猫、犬等宠物有关,主要病原菌是亲动物的犬小孢子菌,经综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正>1定义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疾病。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分为白癣、黑点癣、黄癣及脓癣[1];根据临床表现是否存在炎症反应而分为非炎症性头癣和炎症性头癣[2];根据致病菌侵犯毛发方式不同分为发外型感染和发内型感染;根据致病菌不同分为小孢子菌头癣和毛癣菌头癣。2病原学及流行病学致病菌以皮肤癣菌、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毛癣菌属(Trichophyton)为主。根据皮肤癣菌在自然界的生态学及寄生宿主特点,可分为亲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国华东地区近18年头癣趋势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1993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华东地区的头癣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946例头癣患者,男410例,女536例;年龄20d~93岁;784例真菌培养阳性患者中,白癣473例、黑癣216例、脓癣94例、黄癣1例.主要病原菌为羊毛状小孢子菌470株、紫色毛癣菌154株、断发毛癣菌81株.其中,培养出亲人性皮肤癣菌(紫色毛癣菌32例、断发毛癣菌12例、红色毛癣菌8例)的头癣患者与各种动物有密切接触史.本研究显示头癣发病率2001年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但于2010年又出现新的上升趋势.结论 我国华东地区头癣患者中自癣发病率占首位,其主要致病菌为羊毛状小孢子菌.培养出亲人性皮肤癣菌的头癣患者与各种动物有密切接触,提示亲人性皮肤癣菌在人与动物之间有互相传染的现象.2010年新的上升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0.
基于MODIS-EVI的西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MODIS-EVI和气象数据,利用最大值合成法、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西南地区2001-2015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并分析了温度和降水对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1-2015年,西南地区植被EVI以0.1%/a的变化率呈波动增加趋势,但空间异质性显著,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2)西南地区以高和极高植被覆盖度为主,极低植被覆盖度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广西省北海-钦州、贵州省邵通-毕节-遵义、四川省广元-广安以及西藏那曲等地区,植被覆盖度呈减少趋势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拉萨-阿里地区和四川成都-阿坝州-甘孜州等地区;(3)植被EVI与同期温度和降水相关性较好,均以正相关为主。在0.05显著水平下,受降水驱动的区域呈斑块状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处,以及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受温度驱动的区域零星分布在各省、自治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受温度和降水共同驱动的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2%,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阿里地区北部,青海省的三江源地区以及四川和贵州两省交界处的小部分地区;西南地区大部分区域的植被EVI指数变化表现为非气候因素驱动。  相似文献   

11.
皮肤癣菌病是临床常见皮肤病,包括体癣、股癣、头癣、甲癣及手足癣等,其中足癣发病率最高.足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甚高,据1975年上海市对11万人普查,足癣的发病率为36.76%.在一些职业和集体中,甚至可高达80%~100%.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足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关于足癣在运动员、军人、矿工及青少年人群中的调查研究已有不少[1-4].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荆州地区头癣的病原菌的分布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2015年6月荆州地区127例经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鉴定为头癣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荆州地区头癣发病率于2006年最高,此后呈波动状态,整体呈下降趋势。共分离出127株菌株,主要致病菌依次为紫色毛癣菌(61.42%)、红色毛癣菌(14.17%)和须癣毛癣菌(11.81%)。4种临床类型依次为黑点癣(57.48%)、脓癣(24.41%)、白癣(17.32%)和黄癣(0.79%)。结论荆州地区头癣以黑点癣最为常见,主要致病菌为紫色毛癣菌。  相似文献   

13.
西藏城乡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富伟  白永平  周亮  车磊  汪凡 《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0):3544-3552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区内适宜人类生活的空间十分有限,居民点空间分布受多因素制约.为揭示西藏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采用高分影像,基于目视与机器解译结合提取西藏城乡居民点斑块数据,运用核密度、空间热点探测、GeoDetector等方法探索其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高原地区宜居地选址、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西藏城乡居民点呈聚集分布模式,整体密度分布差异较大;呈以拉萨市为高密度核心,昌都市、林芝市、阿里地区为低密度边缘的“核心-边缘”结构;高密度核心区拉萨市斑块密度多达220 ind·km-2,而低密度边缘区密度最大仅为5.7 ind·km-2,两个区域相差43倍.西藏城乡居民点规模高低值聚簇现象显著,大斑块高值数量稀少,小斑块低值数量绝对优势突出;大斑块高值占比仅为3.7%,集中分布于拉萨市和山南市,低值聚簇区占比达到67.2%,主要分布于羌塘高原的阿里地区和那曲市.西藏城乡居民点被划分成6种类型,形成了以“一江两河”地区和“三江流域”为中心的两个圈层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为大斑块主导型、中密度团簇型、高密度散点型、低密度散点型和高寒地无人型;拉萨市以中密度团簇型为主,占比为31%,山南市以低密度散点型为主,占比为38%,昌都市以低密度散点型为主,占比高达51%,阿里地区、那曲市和日喀则市均以高寒地无人型为主,其中,在阿里地区占比高达64%.不同影响因子对西藏城乡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差异性显著;人口和GDP对城乡居民点的分布均具有很强的决定性;此外,城镇居民点表现出强烈的道路指向性,农村居民点更多地表现为河流指向性.  相似文献   

14.
选取分离自西藏林芝和拉萨地区 1 1种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菌株 64株 ,并与 6株Rhizo biumleguminosarum、SinorhizobiumfrediiMesorhizobiumloti的参比菌株一起进行了 1 0 5项表型特征的测定 ,数值分类的结果表明 ,除菌株XZ8 6、XZ47- 7和XZ1 8- 1外 ,全部供试菌株在 80 %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 8个表观群 ,其中表观群 1、表观群 7分别由 1 3株和 7株西藏根瘤菌组成 ,是不同于已描述根瘤菌种的  相似文献   

15.
在西藏拉萨测量了藏冬系列3个冬小麦品种的冠层几何结构及冠层地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反射率,透过率和截获率,通过实测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高原地区冬小麦叶片比平原地区的更趋于直立,具有比平原地区低的消光系数,能够容纳较大的绿叶面积和有效穗数,当冠层的PAR的截获率趋于饱和时,高原地区麦田可容纳的最大绿叶面积可达8.6,是平原地区的1.4倍左右,开花到成熟期间的叶日积(LAD)大约可达平原地区的2倍  相似文献   

16.
1981-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武  王亚萍 《生态学报》2016,36(23):7886-7896
在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已走过35周年,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已经正式成立20周年。以“景观生态学”为主题词,检索得到1981-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学者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文献数量、文献期刊分布、文献所属研究机构、文献内容和文献国际影响力5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关于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几点认识。(1)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按发表文献数量状况可划分为3个阶段:1981-1989年,景观生态相关研究较少,学科处于引进、吸收的初始阶段;1990-2006年,文献数量迅猛增长,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学科发展成熟并壮大;2007年至今,景观生态学研究平稳发展,在思索中寻求创新。(2)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文献发表刊物以生态、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测绘和园林领域刊物为主,刊物影响因子差别明显,景观生态学专业期刊在我国大陆地区有所欠缺。(3)景观生态学研究机构主要为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和以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各研究机构发挥所处地理环境优势和自身学科特色,对不同类型景观展开深入研究。(4)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理论与技术方法、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尺度的相互作用机制、景观生态学的部门应用等,其研究主题包括城市、农业、湿地、园林、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景观可持续等众多方面,其研究范式正经历着从“格局-过程-尺度”向“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的变化过程。(5)就英文文献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而言,我国大陆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是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国际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西藏土壤中铜含是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引  言目前 ,西藏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原生状态 ,是至今地球上受人类活动影响和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 .所以 ,西藏是进行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和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最为理想的场所 .西藏的土壤中Cu含量数据 ,不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西藏高原表生环境中Cu的地球化学特征 ,而且还可以为这一地区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 ,也可以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土壤生态环境背景的永久性参比资料 .2 材料与方法2 1 供试材料样品采自北起唐古拉山 ,南至亚东、樟木、吉隆、普兰 ,东从金沙江 ,西到班公错—除羌唐高原北部以外的西藏广大地区 ,共计…  相似文献   

18.
记录中国裸眼蚜蝇属Citrogramma 11种 (包括1新种)。文中给出黄色裸眼蚜蝇C. amarilla、阿里山裸眼蚜蝇C.arisanicum、黑腿裸眼蚜蝇C. citrinoides、柑桔裸眼蚜蝇C.citrinum、卡氏裸眼蚜蝇C. currani、吉德裸眼蚜蝇C. gedehanum及新种西藏裸眼蚜蝇Citrogramma xizangensis sp. nov.等种的异名录、形态描述、特征图及分布,研究标本保存于陕西理工学院动植物标本馆。清丽裸眼蚜蝇C. clarum、褐翅裸眼蚜蝇C. fumipenne、松村裸眼蚜蝇C. matsumurai、素木裸眼蚜蝇C.shirakii等作者未见标本,文中仅列出异名录及分布。西藏裸眼蚜蝇,新种Citrogramma xizangensis sp. nov. (图36~41)体长:♂10mm,♀11mm;翅长:♂8mm,♀9mm。本种近似Citrogramma amarilla Mengual,两者颜黄色,后胸腹板具毛,胸部侧板黄色,翅透明,翅膜具微刺,腹部黄色带伸达背板侧缘,但新种雄性前足腿节后腹侧具1列黑色长毛,后者前、中足腿节主要具黑毛,仅基部具黄毛;新种雌性第2背板具1对狭长黄斑,后者第2背板具横带。正模1♂,西藏林芝,2008-09-26,潘朝晖采。副模:1♀,西藏林芝,2008-09-26,潘朝晖采;1♂,西藏林芝,2008-09-24,潘朝晖采。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模式产地。  相似文献   

19.
西藏鱼类的系统研究,迄今尚未看到;其南部地区的鱼类研究,过去亦不多见。1961年岳佐和、黄宏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主要在藏南地区进行了为时7个月的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采集调查。我们除在沿途的麻江(藏北)、昌都(藏东)等个别地点进行采集外,主要的考察地区是江孜、日喀则两个专区的部分水域。本文继“西藏南部的条鳅属鱼类”(1963)、“西藏南部的裸鲤属鱼类”(1964)等文之后,仅就裸裂尻鱼属鱼类共7种描记于下,其中:伍氏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wui,sp.nov.)为1新种:麻江凯氏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essleri makianensis,subsp.nov.)为1新亚种。  相似文献   

20.
有壳虫(Testacea)是一类常见的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在分析地球三极(北极、南极、西藏)地区有壳虫种类名录(62属315种)基础上,对有壳虫区系特征、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极地区已记录25科51属232种;南极地区20科30属131种;西藏地区22科42属173种.三个地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属均为砂壳虫属(Difflugia)、匣壳虫属(Centropyxis)、梨壳虫属(Nebela)、鳞壳虫属(Euglypha)和表壳虫属(Arcella);5个属的种数分别占北极、南极、西藏总种数的51.3%、63.4%和60.1%.此外,3个地区共有种数是73(23.2%),共有属数是24(38.7%);仅在1个地区记录的种数是167种(53.0%).在三极地区40个亚区域,苔藓鳞盖虫(Assulina muscorum)和旋匣壳虫(Centropyxis aerophila)的分布最广泛,出现频率均高达90%.聚类分析显示,三个地区种水平相似性系数为51.3-56.3%,属于中等相似,北极和西藏相似系数最大.相似性分析表明,虽然有壳虫具有较强的长距离被动扩散能力,但是一些大于100μm的种类不是全球性分布.有壳虫的地理分布格局与个体大小、生境类型、地质历史事件等密切相关,分析结果受物种鉴定标准、样品数量、空间尺度大小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