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人、小鼠和大鼠的BACEI基因的共有序列为干扰的靶标,设计4对干扰片段连接至带有GFP和U6 RNA聚合酶启动子的PRNATU6.1载体.将构建好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分别在RNA和蛋白水平上来检测BACEI和Aβ,以鉴定其干扰效率,并通过夹心ELISA的方法进一步在过表达蛋白APP和BACE1的HEK293T细胞体系中验证干扰质粒对Aβ1-42生成的影响.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β分泌酶的siRNA能干扰BACE1和Aβ 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效率分别达到90%和80%.Westem blotting和ELISA结果提示,β分泌酶的siRNA也降低Aβ1-42生成.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APPswe转基因小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 PFC)中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Aβ)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和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的表达相关性,进一步明确AD中β淀粉样斑块在神经胶质细胞激活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9只12月龄APPswe AD小鼠,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FC中Aβ、GFAP以及Iba-1表达,并分析Aβ与GFAP和Iba-1水平的相关性;使用免疫荧光双标法分别评价不同大小Aβ斑块分别与GFAP和Iba-1的共染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D小鼠前额叶皮质中Aβ水平高,则GFAP和Iba-1信号水平也较高;反之,Aβ水平低,GFAP和Iba-1的表达水平也较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β水平与GFAP(R=0.6677,P<0.05)和Iba-1(R=0.8257,P<0.05)的水平呈正相关,且与GFAP相比,Iba-1显示出与Aβ水平更高的表达相关性。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免疫荧光双标法结果亦表明小鼠PFC中较大的Aβ斑块所在区域GFAP或Iba-1荧光信号强度及范围亦大于较小的Aβ斑块所在区域GFAP或Iba-1荧光信号强度。结论:AD小鼠前额叶皮质中Aβ水平与GFAP和Iba-1的表达量呈正相关,表明Aβ形成在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Ca2+激活的小电导SK3钾通道在Cu2+-Aβ复合物(Cu-Aβ)所致小胶质细胞激活中的作用及下游信号通路。方法:应用Cu-Aβ激活BV2小胶质细胞,采用ELISA和Amplex Red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应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钾通道mRNA和蛋白水平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磷酸化。结果:(1)应用不同离子通道阻断剂以及不同亚型钾通道阻断剂预处理的实验结果表明,SK3通道可能介导了Cu-Aβ所致的小胶质细胞激活。(2)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Cu-Aβ可上调小胶质细胞内SK3 mRNA和蛋白表达。(3)通过转染SK3-siRNA下调小胶质细胞内SK3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下调SK3表达后显著抑制Cu-Aβ所致的小胶质细胞激活。(4)应用特异性信号分子阻断剂预处理的实验结果表明,PI3K/Akt信号和 ERK信号均参与了Cu-Aβ所致的小胶质细胞激活。(5)应用相关信号分子阻断剂预处理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在介导Cu-Aβ诱发的小胶质细胞激活过程中,SK3通道位于PI3K/Akt-ERK信号通路的上游。结论:SK3通道通过其下游的PI3K/Akt-ERK信号通路介导Cu-Aβ所致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表达及促进炎性水肿带相关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方法 收集27例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肿瘤标本(WHO II级10例、II-III级7例、IV级10例),磁共振成像确认水肿带及手术取材部位;格里斯试剂比色法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质谱分析不同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不同级别各5例)水肿带炎性分子含量;通过ClusterProfiler包以及Proteomaps和Metascape网页工具进行富集分析预测肿瘤分泌的NO与微环境中互作的蛋白质。结果 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及水肿带中存在NO,胶质瘤组织中的NO高于水肿带中的NO。在WHO II-III级和WHO IV级胶质瘤的水肿带中,有大量超氧化物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热休克蛋白、CD44抗原,白介素-8、白介素-24、凝溶胶蛋白、应激诱导磷酸蛋白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S100蛋白等炎症相关蛋白质的表达。信号通路分析提示,与II-III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相比,Ⅳ级胶质母细胞瘤水肿带中的基因更多地参与无氧代谢,如糖酵解。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基因显著参与多种氧化还原反应,如氧化还原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其中,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OS,iNOS)、NO、过氧亚硝酸阴离子(ONOO-)、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SOD-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瘤周围水肿带的形成是炎症反应的结果,胶质瘤细胞通过分泌NO调控SOD-1等炎性分子促进侵袭性炎性肿瘤微环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糖原动员是否对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研究构建了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糖原分解代谢关键酶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 GP)过表达转基因小鼠(GFAP-GP),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对GP的含量进行验证。在小鼠大脑中动脉梗死/再通模型中,利用GFAP-GP小鼠促进再灌注后累积糖原的分解(糖原动员),通过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分析再灌注后GFAP-GP小鼠的脑梗死面积,Corner test和Grid-walking test检测再灌注后GFAP-GP小鼠的神经行为学功能。结果:GFAP-GP小鼠中GP的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增加,再灌注后GFAP-GP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脑糖原含量明显降低,梗死明显减少,肢体感觉与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糖原动员可改善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中胶质细胞选择性受累而神经元受累轻微的原因。方法EIF2B5-RNAi表达载体转染至人星形胶质细胞和人神经元,检测基础状态下及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后细胞凋亡和活力,检测参与ERS调控的已知和未知miRNA,筛选EIF2B5-RNAi人星形胶质细胞在ERS后miRNA变化。结果EIF2B5-RNAi人神经元相比,星形胶质细胞自发凋亡及细胞活力下降。较之神经元,更多miRNA参与星形胶质细胞ERS刺激后的调控,EIF2B5-RNAi组参与调控的miRNA数目显著减少。聚类分析发现,5条已知miRNA是通路连接的关键组分。结论 人星形胶质细胞在ERS后可能更加依赖众多促细胞增殖分化的miRNA修复,而EIF2B5-RNAi人星形胶质细胞存在自发凋亡,ERS后严重减少的miRNA可能导致细胞无法存活。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SS-31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延缓细胞衰老的调控效应。方法:将HEK293T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SS-31组。使用H2O2诱导应激性衰老模型,然后采用SS-31对HEK293T细胞进行干预。SA-β-gal衰老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衰老水平;JC-1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线粒体活性氧(ROS)荧光强度;AT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TP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P53,P21,Acetyl-p53,Sirt1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SA-β-gal阳性率高于空白组,应用SS-31后阳性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荧光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荧光强度上升,而SS-31组荧光强度较模型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膜电位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红色荧光强度显著下降,SS-31干预后,红色荧光强度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检测:模型组ATP水平低于对照组,SS-31组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模型组P53,P21及Acetyl-p53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组增加(P<0.05),而SS-31组较模型组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Sirt1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组降低(P<0.05),而SS-31组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S-31能够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延缓HEK293T细胞衰老。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下角质形成细胞内m6A甲基化修饰酶YTHDC1异常对促炎因子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Western blot和qRT-PCR实验检测氧化应激下角质形成细胞中YTHDC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siRNA转染至角质形成细胞以干涉YTHDC1表达,随后继续给予300 μM过氧化氢处理,通过Western blot和qRT-PCR实验检测角质形成细胞中促炎因子IL-1β蛋白和mRNA表达,进一步通过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IL-1β分泌,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水平。结果:1)过氧化氢刺激后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中YTHDC1表达水平较未处理组明显升高;2)干涉YTHDC1可以显著降低HaCaT细胞中IL-1β表达和上清中分泌;3)干涉YTHDC1后IL-1β mRNA稳定性下降,并且细胞存活率下降。结论:氧化应激下角质形成细胞中m6A甲基化修饰酶YTHDC1表达水平升高,通过提高mRNA稳定性促进IL-1β表达,可能是外界环境应激引起各种免疫性皮肤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中小胶质细胞的免疫监测和吞噬功能逐渐减弱并发生炎症激活。以往研究报道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1型(TRPV1)通道的激活可以缓解3xTg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炎症激活和吞噬功能障碍,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方法:首先,通过蛋白印迹法和免疫荧光实验测量3xTg小鼠大脑细胞核内组蛋白H4的12位赖氨酸乳酸化(H4K12la)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定位情况。其次,验证TRPV1的激活是否可以调控3xTg小鼠大脑细胞核内H4K12la的表达水平。最后,使用Imaris软件和流式细胞术分析TRPV1的激活对小胶质细胞炎症激活形态和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结果:蛋白印迹法显示3xTg小鼠大脑细胞核内H4K12la的表达水平上升,免疫荧光实验证明H4K12la与小胶质细胞共定位。TRPV1的激活可以减少3xTg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中H4K12la的表达水平,缓解3xTg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炎症激活。结论:TRPV1可以通过抑制组蛋白H4K12la表达缓解AD小胶质细胞炎症激活。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究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cell-cycle checkpoint kinase 2,Chk2)在B淋巴瘤Mo-MLV插入区1(B cell-specific MLV integration site-1,Bmi1)缺失所致的肾脏早衰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取5周龄WT、Bmi1-/-、Chk2-/-、Bmi1-/-Chk2-/-小鼠肾脏,采用HE染色观察肾脏结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和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纤维化情况,采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 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观察肾脏衰老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观察肾脏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 Dismutase 2,SOD2)表达水平和定位。从5周龄WT、Bmi1-/-、Chk2-/-、Bmi1-/-Chk2-/-小鼠肾脏皮质中提取和分离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其SOD1、SOD2表达水平。结果:与WT小鼠肾脏组织相比,Bmi1-/-小鼠肾脏组织表现为体积变小、肾脏皮质厚度减少、肾小球数量减少,β-gal活性增加,SOD1和SOD2水平降低;与Bmi1-/-小鼠肾脏相比,Bmi1-/-Chk2-/-小鼠肾脏体积增大、肾脏皮质厚度增加,肾小球数量增多,β-gal活性降低,SOD1和SOD2水平增加。与WT小鼠肾脏皮质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相比,Bmi1-/-小鼠肾脏皮质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中SOD1和SOD2水平;与Bmi1-/-小鼠肾脏皮质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相比,Bmi1-/-Chk2-/-小鼠肾脏皮质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抗氧化指标SOD1和SOD2增加。结论:Chk2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促进Bmi1缺失所致的肾脏早衰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亟须寻找新的干预靶点。天冬酰胺内肽酶 (asparaginyl endopeptidase, AEP)在免疫和神经系统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观察了小鼠TBI模型中AEP的激活和变化,探讨AEP对脑损伤和修复的意义。方法:控制性皮层撞击法在小鼠右脑半球制作TBI损伤,在造模后的不同时间点,测定受损脑组织内的乳酸含量和AEP的活性变化,免疫荧光化学染色观察TBI之后3天的胶质细胞活化,以及AEP在其中的表达。结果:TBI造成乳酸在受损脑组织内逐渐堆积,导致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活化和增生,AEP的上调和激活出现在TBI的继发性脑损伤阶段,AEP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内均出现上调。结论:AEP有可能参与调控TBI引发的胶质细胞活化,在神经损伤和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外基质刚度变化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本研究基于成功构建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并制备不同刚度(0.7 kPa、40 kPa)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基底,将大鼠原代NSCs于不同刚度基底上培养。压电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组件1(piezo type mechanosensitive ion channel component 1,Piezo1)shRNA质粒转染NSCs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标志物双皮质醇(doublecortion,DCX)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细胞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组织及NSCs细胞中Piez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0.7 kPa基质刚度组相比,40 kPa基质刚度组中DCX阳性细胞数增加,而GFAP阳性细胞数减少,Piezo1蛋白表达量上升。脊髓损伤大鼠损伤组织Piezo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sham)组。40 kPa基质刚度条件下沉默Piezo1后,DCX阳性细胞数减少,而GFAP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制研究发现,沉默Piezo1导致IV型胶原及纤连蛋白表达下降。重组纤连蛋白逆转了Piezo1 shRNA对NSCs分化的影响,即DCX阳性细胞数增加,而GFAP阳性细胞数减少。结论 综上可见,硬基底刚度通过促进Piezo1蛋白表达,上调IV型胶原及纤连蛋白表达,从而调控NSCs细胞分化。本研究为基于生物材料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as9核酸酶(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9 nuclease,CRISPR/Cas9)技术建立USP30基因敲除的人胚胎肾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T cells,HEK-293T)细胞系,为开展宿主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0(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30,USP30)蛋白的功能研究建立了细胞模型;同时,初步探究USP30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根据Ensemble数据库查询USP30基因序列,定位USP30在基因组中不同转录本重叠区的第一个外显子段,设计并合成2对引导RNA (single guide RNAs,sgRNA),分别构建在pX459载体中;将pX459-USP30-sgRNA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并用嘌呤霉素处理,筛选出转染阳性的细胞,然后通过有限稀释法筛选单克隆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及测序检测USP30基因的敲除。通过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比较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在野生型和USP30基因敲除HEK-293T细胞中的复制差异。【结果】Western blotting及测序证实USP30基因敲除单克隆细胞系构建成功。进一步实验发现,SVA在USP30基因敲除细胞中的复制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细胞。【结论】成功构建USP30基因敲除的HEK-293T细胞系,首次证明USP30对SVA的复制具有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揭示USP30相关免疫反应和SVA感染过程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也为开展宿主USP30蛋白调控病毒复制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工具和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鹏  赵颖  朱平  方唯硕 《生物工程学报》2011,27(11):1655-1666
为了获得活性良好的重组人β-分泌酶 (β-secreatase, BACE1),用于研究其与抑制剂的作用模式,构建了携带β-分泌酶proBACE1和BACE1编码序列的重组表达质粒pPIC9K-MetBACE22和pPIC9K-MetBACE46,通过电击法转入毕赤酵母GS115中,分别得到重组子9k-B22和9k-B46。重组菌株在诱导表达培养基中诱导外源基因表达,结果显示9k-B22的上清活性明显高于9k-B46的上清活性。9k-B22表达上清浓缩后经HisTrap亲和柱纯化得到的蛋白具有良好的BACE1活性, SDS-PAGE/高碘酸-希夫试剂染色发现其为糖蛋白,并且其糖基侧链可以被Endo Hf完全切除,得到50 kDa左右的两条蛋白带。肽质量指纹图谱鉴定发现,这两个蛋白分别与proBACE1和BACE1匹配。活性检测发现糖基化BACE1和去糖基化BACE1的活性均低于HEK-293细胞表达的商品BACE1,这说明糖基化及其类型对BACE1的活性非常重要。然而已知的BACE1抑制剂对三者的抑制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糖基化并不影响与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经过一系列培养条件优化BACE1纯化产量提高到1 mg/L,这为发现并优化BACE1新型抑制剂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脑外伤是青年人最主要的致死与致残疾病。脑水肿是脑外伤的严重并发症,其形成与脑内最主要的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 AQP4)关系密切。AQP4对水的转运与其在星形胶质细胞胞膜上的极性分布有关。肌营养不良-肌萎缩蛋白复合物(dystrophin-dystroglycan complex, DDC)可能与AQP4的锚定及极性分布有关。肌萎缩蛋白(dystroglycan, DG)是该复合物的核心成员,但其对AQP4锚定及极性表达的作用目前并不清楚。脑外伤后,AQP4的表达改变是否与DG有关,其二者表达变化的调控机制均不清楚。为了揭示以上科学问题,为临床治疗脑外伤后脑水肿提供理论依据,分别进行在体、离体及离体干扰实验。研究发现脑外伤后,AQP4、α-DG、β-DG的表达,于6 h增至峰值,后逐渐减弱,于24 h降至最低,48 h再次表达上调。在此过程中,其表达变化规律虽基本一致,但确实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在星形胶质细胞划伤后,DG与AQP4及p-ERK的表达改变完全一致;抑制及激活ERK信号通路后,分别导致DG与AQP4的表达下调及上调。以上结果证实,脑外伤后,DG参与AQP4在星形胶质细胞的锚定,但并非AQP4极性表达的专属锚定蛋白质;机械损伤后,早期ERK信号通路激活,并上调DG及AQP4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视黄酸诱导基因6(STRA6)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干眼症(DED)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T2DM合并DED患者129例(T2DM合并DED组)、单纯T2DM患者117例(单纯T2DM组)、85名体检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根据DED病情程度将T2DM合并DED患者分为轻度组(61例)、中度组(36例)、重度组(3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FABP4、STRA6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DED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IL-1β、FABP4、STRA6水平对T2DM合并DED的预测价值。结果:T2DM合并DED组血清IL-1β、FABP4、STRA6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对照组,单纯T2DM组血清IL-1β、FABP4、STRA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血清IL-1β、FABP4、STRA6水平高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血清IL-1β、FABP4、STRA6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DM病程延长和糖化血红白蛋白、IL-1β、FABP4、STRA6升高为T2DM合并DED的独立危险因素,BUT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IL-1β、FABP4、STRA6水平联合预测T2DM合并DED的曲线下面积为0.916,大于血清IL-1β、FABP4、STRA6水平单独预测的0.784、0.782、0.788。结论:T2DM合并DED患者血清IL-1β、FABP4、STRA6水平升高,是T2DM合并DE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DED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血清IL-1β、FABP4、STRA6联合检测对T2DM合并DED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建立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顺铂(DDP)耐药细胞株,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调控三阴性乳腺癌DDP耐药的机制。方法:采用小剂量间歇诱导法建立MDA-MB-231耐药细胞株(MDA-MB-231/DDP),在MDA-MB-231/DDP中构建TGF-β1沉默细胞并分为TGF-β1沉默组(sh-TGF-β1)、阴性对照组以及对照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TGF-β1含量。另取MDA-MB-231细胞和MDA-MB-231/DDP细胞分为MDA-MB-231组(正常培养MDA-MB-231敏感细胞)、MDA-MB-231-DDP组(正常培养MDA-MB-231 DDP耐药细胞)、TGFβ1-shRNA组(MDA-MB-231 DDP细胞转染TGFβ1-shRNA慢病毒载体)和MDA-MB-231-DDP+3-MA组(MDA-MB-231 DDP细胞给予5mM 3-MA处理2 h)。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耐药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计算耐药指数及逆转耐药指数,RT-qPCR检测TGF-β1含量,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GF-β1、自噬相关蛋白LC3-I、LC3-II表达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流的变化,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建立DDP耐药细胞株MDA-MB-231/DDP,耐药指数为5.231;MDA-MB-231/DDP细胞的TGF-β1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较MDA-MB-231细胞显著上调(P<0.05)。DDP耐药细胞MDA-MB-231/DDP中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表达较MDA-MB-231细胞显著升高(P<0.05);应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后MDA-MB-231/DDP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表达显著下降(P<0.05);沉默MDA-MB-231/DDP细胞的TGF-β1基因后,DDP耐药细胞株的耐药指数从5.231下降到3.404,同时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表达降低(P<0.05),且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黄色和红色斑点的显著减少,表明自噬受到抑制。结论:TGF-β1与三阴性乳腺癌DDP耐药有关,其机制可能是增加自噬引起MDA-MB-231细胞DDP耐药。通过沉默TGF-β1可降低自噬水平,恢复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对DDP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工业酵母菌株的蛋白质表达通常存在表达量低、分泌效率低的问题。[目的] 考察失活Yapsin蛋白酶Yps1p和Yps2p对β-葡萄糖苷酶在酿酒酵母An-α菌株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首先构建得到未折叠蛋白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指示菌株An-α(leu2::UPRE-lacZ)即An-αL,然后分别失活其YPS1和YPS2基因,导入以YEplac195为载体的β-葡萄糖苷酶表达质粒(简称BG),进行生长和酶活分析评价。[结果] 菌株An-αL的YPS1和YPS2基因失活对其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Yeast Extract Peptone Dextrose,YPD)培养基中的生长未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导入质粒BG后将在酵母浸出粉胨纤维二糖(Yeast Extract Peptone Cellobiose,YPC)培养基中生长的最大OD600分别提高了21.9%和7.4%;最大总酶活值为0.087 5和0.068 6 U/(mL·OD600),是对照菌株相应值的2.268倍和1.778倍;分泌比例提高了19.4%和22.2%;β-葡萄糖苷酶表达水平与β-半乳糖苷酶酶活水平所代表的UPR信号响应值之间呈现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YPS1和YPS2基因失活有助于改进酿酒酵母An-α菌株中β-葡萄糖苷酶的分泌表达。  相似文献   

19.
该文探讨了S24795激活星形胶质细胞α7胆碱能受体(α7 nicotinic receptors,α7 n ACh Rs)上调内源性αB-晶状体蛋白(αB-crystallin,Cryab)并抑制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集聚的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分离24 h内新生乳鼠大脑皮质培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并鉴定;体外制备Aβ1-42寡聚体;将细胞分组处理。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Cryab、Phospho-Akt、Aβ寡聚体的水平。结果显示,S24795可以显著上调星形胶质细胞内源性Cryab蛋白质,该上调效应能被(methyllycaconitine,MLA)或LY294002抑制;S24795能够显著上调磷酸化Akt水平上调,该上调效应能被MLA或LY294002抑制;在细胞裂解液及培养基中,S24795显著增强星形胶质细胞对Aβ聚集的抑制作用,该效应被LY294002抑制。该研究结果提示,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S24795激活星形胶质细胞α7 n ACh Rs上调内源性Cryab的表达,从而进一步抑制Aβ集聚。这为进一步研究S24795抑制Aβ集聚的可能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究小檗碱联合松果菊苷抗人脑胶质细胞衰老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依托泊苷诱导人脑胶质细胞衰老,使用小檗碱与松果菊苷联合干预,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色观察衰老阳性细胞比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衰老相关蛋白FoxO1、CAT、SOD2、 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小檗碱联合松果菊苷可显著减少依托泊苷诱导的衰老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强细胞活力,显著降低G2/M期细胞比例,显著提高FoxO1、CAT、SOD2、Bcl-2的蛋白水平。结论:小檗碱联合松果菊苷可显著抑制依托泊苷诱导的人脑胶质细胞衰老,可能与增强细胞活力、推进细胞周期进程、降低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抗凋亡等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