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总和,是40亿年以来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也是世界上的自然财富.它包括几百万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由这些生物与所在地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概念,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此外,人们还重视更高层次的多样性即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生物资源,有的已为人类所利用,而大部分它的潜在价值尚未被人们所发现.自然保护在20世纪40年代已开始受到重视.自80年代初以来,有关生物多样性国际会议频频召开,1992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  相似文献   

2.
地球野生生物多样性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不同自然区域都有自己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当然,彼此之间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一般说,湿热带低平地区的陆生生态系统具有最大的生物多样性,随着雨量减少和温度降低,生物多样性就逐渐减少。岛屿和小块具有独特生境的区域,生物多样性较之类似生境条件的大面积区域要少;但是,孤立的岛屿,环境特殊,特有种多,是其它地区所没有的。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既要包括不同自然区域生物多样性高  相似文献   

3.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论述了生物防治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提出生物多样性是生防作用物的必要来源,生物防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文中分析了自然界和农田生态系统中天敌的多样性和寄主专一性,并从外来种的治理、濒危物种和栖境的保护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生物防治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作者还强调应加强国际间天敌资源的交换,建立严格的天敌引种释放法规,以便开展更多的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项目。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家园—地球表层,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的有生命的物种和它们赖依生存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人类是在地球上有了生物圈之后才出现的,并成为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从有了人类以后,对生物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断地改变着生物圈。 早在145年以前,美洲的一位印第安酋长Sealth在斥责企图购买其部落土地的白人移民者时说过:“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这是1854年的事了,从那以后,全世界人口的增加,对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导致全球环境的恶化,生物多样性逐年减少,许多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但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灭  相似文献   

5.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许建徐键(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合肥230061)(安徽省食品发酵研究所,合肥23006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表述为:地球上...  相似文献   

6.
南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清潮 《生物多样性》2011,19(6):834-836
海洋对我们有很大的魅力,仅就生物多样性而言,我国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最早缔约和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国人民必须履行的共同义务,也是关系子孙后代生存的大事.1地理位置南海位于我国东南,面积约350 km2,平均深度为1,212 m,最大深度为5,377 m.它是一个长轴东北-西南向的边缘海,由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构成,四大岛礁群散布其中,西南还有北部湾和泰国湾两大海湾.南海东临菲律宾群岛,北靠华南大陆,南接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西接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南海周边共有9个海峡,与东海、太平洋、苏禄海、爪哇海和印度洋相连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欧、亚、非通道,在安全航运、经贸往来、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军事战略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评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有进展, 审议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后者是实现2050愿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 有助于达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物多样性资金机制现在是将来也是实施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保证。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信息交换所的数据, 目前各缔约方每年对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资额度占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比较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2015年时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入占GDP比例为0.255%, 在世界各国中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近年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连年增加, 2019年时已经达约0.6%。有研究表明, 目前全球每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缺口至少500亿美元, 未来十年还有更大的资金缺口, 而且当前已有生物多样性资金渠道比较单一, 并存在一些短板, 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要求, 急需建立新的资金机制, 调动更多资源, 推动203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和目标的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资金机制可以与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内的其他相关环境公约协同增效, 比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减缓等环境目标联系起来。中国作为COP15的东道国, 有积极协调磋商的责任, 力求在大会上推动形成一个新的资金机制, 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 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保驾护航。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机制将独立于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机制, 具有多样化投资渠道并引入绩效评估机制, 将经费与任务目标关联,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相似文献   

8.
前言个人的命运和人类的整体命运今后要由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中所必须的资源的来源,是人类不可替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进化史和文明史证明,人类的发生、生存和发展紧紧地依赖于生物界。生物多样性为当今人类提供食物:粮、油、肉、蛋、奶、蔬菜。据现在所知,地球上食用植物约8万种,其中大规模栽培的约150种,而小麦、水稻、玉米等20多种占世界粮食总量的90%。某些特性基因或基因的变异,有可能形成作物新品种和家畜新品系,使人类得到某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绿色植物吸收太阳的光能和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制造有机物质,而微生物又分解有机残落物为矿质养分,供应植物生长的需要,这个过程使生物多样性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植物,人类就无法生存。但是,在世界已知的265000种高等植物中,只有大约 150种被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只  相似文献   

10.
三峡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黄真理 《生物多样性》2001,9(4):472-481
三峡工程导致长江水文情势改变,水库淹没和移民搬迁,成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的,主要的因素,本文根据最新调查和研究成果,评述了三峡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介绍了正在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水库淹没和移民搬迁是影响陆生生物的主要因素。三峡库区有144个植物群系,6388种高等植物,3418种昆虫,500种陆生脊椎动物,其中36个植物群系受到部分或全部淹没影响,4种地方特有植物的野生种群遭到淹没(1种全淹,3种部分淹没)。水文情势改变是影响水生生物的主要因素,长江水系共有鱼类350种,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等1085种。其中三峡工程对部分珍稀大型水生动物,40余种特有鱼类和“四大家鱼”的影响值得重视,我们将通过建立长期的生物监测站,设立保护区和保护点,采用人工繁殖放流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三峡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避免因三峡工程而造成物种丧失。  相似文献   

11.
12.
王伟  周越  田瑜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2022,30(10):22459-451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总体来看,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主要围绕关键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等保护对象的状态以及变化两个层面进行, 并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保护了多少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能否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然而, 在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面, 还缺少针对上述研究领域的系统性综述。为此, 本文系统梳理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系、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保护成效等近20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以及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系主要围绕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多样性在某一阶段的状态开展研究, 致力于探究自然保护地“保护多少” “代表性如何” “在哪儿保护”等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同时, 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会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自身演替等发生时空动态变化, 基于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 各国学者在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和单个自然保护地进行了大量的保护成效评估研究, 并逐渐发展出了自然保护地内外配对分析方法以提升保护成效评估的精度, 进而识别出不同自然保护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对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出了展望, 主要包括: (1)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状态和变化; (2)开展多目标协同的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布局; (3)强化自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对象的识别、调查与监测; (4)提升自然保护地的质量和连通性; (5)探究自然保护地管理措施与保护成效的关联机制。本文可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制定与实施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优化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是国家公园保护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等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了各类保护地,自然环境得到恢复。Chen等(2019)发现,近30年来全球的植被叶面积在增加,中国植被仅占全球植被面积的6.6%,却为全球植被叶面积净增长贡献了25%,  相似文献   

15.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biotechnology too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pecial issue is dedicated to the in vitro tools and methods used to conserv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rare and threatened plant spec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pecies that are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because of the rapid los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habitat come mainly from resource-poor areas of the world and from global biodiversity hotspots and island countries. These species are unique because they are endemic, and only a few small populations or sometimes only a few individuals remain in the wild. Therefore, the challenges to support conservation by in vitro measures are many and varied. The editors of this invited issue solicited papers from experts from Asia, Africa, Europe, Australia, and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This compilation of articles describes the efforts in these diverse regions toward saving plants from extinction, and details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in vitro and cryopreservation methods. In addition, these contributions provide guidance on propagation of rare plants, including techniques for large-scale propagation, storage, and reintroduction. The in vitro techniques for conserving plant biodiversity include shoot apical or axillary-meristem-based micropropagation, somatic embryogenesis, cell culture technologies and embryo rescue techniques, as well as a range of in vitro cold storage and cryopreservation protocols, and they are discussed in depth in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In the framework of initiatives, aiming at a better definition of biodiversity in microorganisms and of its role in ecosystem function, the biology of yeasts is revisited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ir ec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The limited number of different species isolated from, as well as the exceedingly low yeast cell counts in, most natural environments are discussed and possible explanations presented. The impact of the use of molecular taxonomic techniques of classification on the extent of biodiversity within yeasts is also debated,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repercussions of more aggressive pre-isolation treatments of sample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