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鲫寄生车轮虫一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记述了寄生在鲫鱼鳃上的车轮虫属一新种——Trichodina paranigra sp.nov.。文中采用Lom(1960)所倡导的统一特定方法及由Van As & Basson(1989)提出的齿体各鉴定特征的定位描述,对本新种的各形态学特征(包括虫体外形、附着盘、齿体、辐线、中央颗粒、核器、口围绕体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对本种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研究。文中还为齿体定位描述模式图新增了两个参数。  相似文献   

2.
本报道采自广东阳江闸坡中华海鲶鳃上的锚首虫科四个虫种。包括一新种瘤钩小沙汉虫Chauhanellus tuberhamatussp.nov.。它以背中央大钩钩尖基部内侧具瘤状结构而区别于本属已记述的21个种。其余为菠沙汉虫C.flexiosus、海鲶血粳虫Hamatopeduncularia arii、和简单血梗虫.H.simplex。  相似文献   

3.
作者自武汉东湖采集的样本中分离出鬃棘尾虫Stylonychia pustulata,利用活体观察与蛋白银染色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并测定了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全序列;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大简约性法(Maximum Parsimony Method,MP)对该物种与GenBank中所有其它下毛目物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下毛目种类皆聚为一支,支持下毛目为单系观点;尖毛虫属和棘尾虫属物种聚类相互交错,因此结合形态学上分类标志的分析,对这两个属存在合理性提出异议,根据本文对同种不同种群的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alatus、尖毛虫Oxytricha granulifera以及鬃棘尾虫Stylonychia pustulata分子进化分析。说明在研究系统问题时同时给出模式种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两方面资料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三种分子标记研究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发育地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缘毛类纤毛虫的系统发育地位 ,利用RAPD方法得到了 9种缘毛类纤毛虫、 1种四膜虫和1种喇叭虫的 3个随机引物的电泳带谱 ;测定了 7种缘毛类纤毛虫rRNA基因中的间隔区 1(ITS1)和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 (SSrRNA)基因序列 ,并构建了相应的系统树。在比较和分析RAPD、ITS1和SSrRNA基因序列在缘毛类纤毛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适用范围的基础上 ,以SSrRNA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了缘毛类纤毛虫系统发育地位 ,结果表明 :①缘毛亚纲是单系的 ,作为寡膜纲中一个亚纲的分类地位是合理的 ;②缘毛类纤毛虫可能是寡膜纲中较高等的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在云南西南部发现的凤仙花属一新种——滇红凤仙花(Impatiens quintadecimacopii G.W.Hu&Q.F.Wang)和一新记录种——伸展凤仙花(I.porrecta Wall.ex Hook.f.&Thomson)。这两个种在形态上很相似,但在花色、侧萼片形状、旗瓣形状和蒴果颜色上明显有别。根据形态特征,这两个种应属于凤仙花亚属(I. subg.Impatiens)单花组(I. sect.Uniflora)。结合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与叶绿体atpB-rbcL间隔区序列开展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了这两个种关系紧密,以及它们在单花组内的系统位置。  相似文献   

6.
在对重庆地区进行鱼类寄生虫学的调查过程中,从鲫鳃表获得3种隶属于车轮虫属Trichodina Ehrenberg,1830的外寄生车轮虫,其中含一新种,短棘车轮虫Trichodina brevicirra sp.nov,其典型的鉴别性特征为其短细的齿棘。另外两种车轮虫分别为沃玛车轮虫Trichodina ngoma Van As&Basson,1992与网状车轮虫Trichodina reticulata Hirschman&Partsch,1955;沃玛车轮虫为亚洲新记录种。文章对网状车轮虫的3种群进行了详尽的比较讨论研究,尽管该三种群间存在着细微的种群内差异,但网状车轮虫的典型特征则显而易见地存在于三种群间,即为附着盘中央具有8-16个球状或卵圆形的中央颗粒。    相似文献   

7.
南海石斑鱼苗种肠道微孢子虫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组织病理分析、超微结构观察以及分子特征分析对石斑鱼(Epinephelus spp.)苗种肠道微孢子虫病病原进行了鉴定。其为一肠孢虫属新种, 命名为石斑鱼肠孢虫(Enterospora epinepheli sp. n.), 专性寄生于细胞核内, 发育过程与肠孢虫属模式种黄道蟹肠孢虫(Enterospora canceri)一致。早期单核裂殖体通过一层简单的电子薄膜与宿主细胞核质隔离。随后, 单核裂殖体发育形成多核裂殖原质团。此时, 细胞核出现明显肥大, 有的甚至被裂殖子胀破。裂殖原质团进一步发育形成多核产孢体, 并开始出现许多高电子密度的囊泡状结构。这些与极丝及锚状盘有关的囊泡状结构聚集在藕核周围, 并组装形成微孢子虫特征性结构(挤出装置)前体。随后, 产孢体原生质团通过连续分裂形成一个个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与细胞核直接接触, 并直接发育形成成熟孢子。成熟孢子椭圆形, 孢子长(1.56±0.31) μm (1.07—1.96 μm), 宽(1.08±0.98) μm (0.93—1.28 μm)。 孢壁分为3层, 外壁电子密度高, 厚(15.51±0.95) nm (9.87—26.18 nm), 内壁为电子透明层, 较外层更厚(81.13±2.71) nm (57.16—110.81 nm), 最里面为孢质膜。极丝为同型极丝, 共5—6圈, 分2排排列。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该微孢子虫寄生于肠道上皮杯状细胞核内, 肠壁脱落的内容物中也发现大量的微孢子虫。序列比对发现该种与之前报道的石斑鱼肠道微孢子虫待定种(Microsporidium sp.)序列基本一致, 与其他相似性较高的种类的遗传距离在0.162—0.225。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显示肠胞虫科的种类明显分为两支, 石斑鱼肠孢虫和肠孢虫属其他种类及毕氏肠胞虫聚为一个独立分支, 但不与该分枝中任何种类形成姊妹支。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黏孢子虫病的传播途径,在2018-2019年期间作者调查了异育银鲫养殖池塘,从底栖寡毛类苏氏尾鳃蚓中共检测出10种放射孢子虫.基于形态特征鉴定,10种放射孢子虫分别属于6个集合类群,其中雷氏放射孢子虫1种、桔瓣放射孢子虫2种、新放射孢子虫2种、三突放射孢子虫2种、棘放射孢子虫2种和匈牙利放射孢子虫1种;这些物种中...  相似文献   

9.
鲫鱼寄生车轮虫一新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记述了寄生在鲫鱼(Carassius auratus)体表和鳃上一种新的车轮虫(Trichodina carassii sp.nov.),虫体直径70(54.6—80.4)μm,附着盘直径58(51.6—67.2)μm,齿环直径32(27.0—36.2)μm,齿体25—30个,齿环中央有7—14个旧齿体残余物形成的颗粒结构。大核马蹄形。小核短杆状,在大核一端的外侧,其位置略有变动。口沟390—400°。齿钩镰刀状,齿棘较直,侧面具有若干个缺刻,末端钝圆或平截,近锥体的后方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小突起。    相似文献   

10.
多子小瓜虫的形态、生活史及其防治方法和一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引言 小瓜虫是一种身体比较大,肉眼能见的原生动物,寄生在各种淡水鱼的上皮粗械和鳃系粗械中,剥取寄主的上皮细胞和红血球为生。同时,由于它在粗械中不停的活动和钻营的结果,上皮粗械引起病态的浮肿,形成白色突出的小点,故有“白点”病之称。  相似文献   

11.
本种于2000年从四川阆中林木害虫龙眼裳卷蛾幼虫体内发现分离.孢子卵圆形(3.1μm±0.3μm×1.6μm±0.2μm),孢子发育中呈现出八孢子囊孢子和二孢子母细胞类型,为变形孢虫属的典型特征,分别形成单核孢子和双核孢子,极丝圈数分别为7~9圈和10~12圈;从宿主、大小、极丝、发育等的差异检索表明:为微孢子虫门变形孢虫属Vairimorpha Pilly,1976 1新种,定为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 sp.nov..  相似文献   

12.
1985年,我在参加由安徽省芜湖市科委、卫生局和九华山管理处联合组织的九华山植物资源调查中,采到一种兰科毛兰属植物,经鉴定系葡萄毛兰Eria reptans(Fr. et Sav.)Makino。本种只记载分布于日本和我国台湾岛,而在中国大陆是地理分布新记录。同时,毛兰属也是安徽省地理分布新记录的属。  相似文献   

13.
我国侏罗纪脉翅目化石一新属一新种(脉翅目:蚁蛉总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描述脉翅目化石一新属一新种,精细华蛉Siniphes delicatus gen.et sp.nov.,标本采自辽宁省北票市晚侏罗世义县组地层中。讨论了华蛉属的科级分类问题。新属可归于蚁蛉总科,但科级位置不能确定。模式标本保存在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报道南海鱼虱,引起的石斑鱼鱼虱病病理变化的研究结果。南海鱼虱对青石斑鱼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桡足幼体期对寄主组织的大量摄食,导致鳃部组织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使寄主的生理功能受损害而引起病变。患病鱼的红细胞数、血清钠、钾、钙、血糖、尿素氮、胆固醇,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含量与健康鱼比较,仅见红细胞数减少和血清钙的增加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6.
前言文献中累积的关于移植两栖类胚胎组织到幼体或成体的实验研究,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一方面,关于瘤肿形成的问题,自从 Cohnheim 1877年提出了瘤肿形成的胚胎学说以后,很早就有人将弄碎的胚胎组织注射到成体。Belogolowy(1918)将两栖类  相似文献   

17.
革索螨属在我国首次发现及一新种记述(蜱螨亚纲:寄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索螨属Gamasodes系Oudemans于1939年建立,迄今属中共有8种。我国尚未有过本属纪录。本文绘图描述了新种中华革索螨Gamasodes sinicus sp.nov.,模式标本采自山西五台山的山麻雀Passer montanus(Linnaeus)窠中,存放在贵阳医学院。  相似文献   

18.
系统整理了中国刺鳅属鱼类Mastacembelus,记述2新种,腹纹刺鳅M.strigiventus Zhouet Yang,sp.nov.和三叶刺鳅M.triolobus Zhouet Yang,sp.nov.及中国1新纪录种,云斑刺鳅M.oatesii(Boulenger)。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KIZ)鱼类标本库和西南林业大学(SWFC)。腹纹刺鳅与三叶刺鳅、大刺鳅的区别在于:背鳍、臀鳍与尾鳍基部大部愈合,但具缺刻相区分;体侧前部具4~5条褐色纵条纹,最下1条常断续,全部纵纹至肛门前方渐成网格交叉或断续;腹面亦具1条明显褐色纵纹,有时分歧形成小网格。三叶刺鳅区别于腹纹刺鳅及大刺鳅的主要特征包括:背鳍条、臀鳍条和尾鳍条数目均少;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在基部相连,在端部分开,能明显区分;除背部的黑色大斑块外,体无六角状环纹或锯齿状纹,腹面亦无斑纹;头长为头宽3.5倍以下,为吻长2.8倍以下。云斑刺鳅以下面组合特征区别于三叶刺鳅和腹纹刺鳅:背鳍条,臀鳍条数目均少,尾鳍条数目相对较多;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基部愈合;体侧具云状斑,背部具14~15个褐色斑块,腹面无纵纹或网眼斑;头长为头宽4.0倍以上,为吻长3.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的寄生于小麂Muntiacus reevesii Ogilby和赤麂Muntiacus muntjak vaginalisBeddaert大肠和盲肠的麂结节线虫,新种Oesophagostomum(Hysteracrum)muntiacum sp.nov.,系尹文真(1973)从赤麂报道的Oesophagostomum(Hysteracrum) sp.Yen未定种的补充定名报道。新种虫体较细小,雌、雄虫的体长均不达5mm;具10个外叶冠,20个内叶冠;雌虫阴道横向和尾较细长等特征,显著区别于结节线虫属Oesophagostomum Molin的后突亚属Hysteracrum Railliet et Henry线虫中迄今报道的各个种。  相似文献   

20.
记录狭摇蚊属2新种:海南狭摇蚊Stenochironomus hainanus sp.nov.,尖狭摇蚊S.mucronatus sp.nov.和1中国新纪录种:印拉狭摇蚊S.inalemeus Sasa。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南狭摇蚊,新种Stenochironomus hainanus sp.nov.(图1 ~3)本种与花翅狭摇蚊S.nublipennis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S.hainanus sp.nov.的翅透明,无色斑;S.nublipennis翅具色斑。正模♂,中国海南省昌江县坝王岭自然保护区, 1988-05-10 ,灯诱,王新华采。副模2 ♂♂,同正模。词源:hainanus,地名,为标本采集地名。尖狭摇蚊,新种Stenochironomus mucronatus sp.nov.(图4 ~7)本种与麦氏狭摇蚊S.macateei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S.mucronatus sp.nov.腹部背板Ⅰ~Ⅴ浅黄色,腹部背板Ⅵ~Ⅷ浅棕色,生殖节深棕色,肛尖尖状,呈三角形;S.macateei周身浅黄色,肛尖呈棒状。正模♂,中国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步云村,1993-05-06 ,灯诱,王新华采。词源:源于拉丁语,mucronatus, "尖状",意指肛尖的形状。印拉狭摇蚊Stenochironomus inalemeus Sasa,2001中国新纪录(图8 ~12)观察标本: 1 ♂,中国福建省永泰县青云山风景区,2002-09-19 ,灯诱,王新浦采; 3 ♂♂,中国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国家自然保护区,1988-04-20 ,灯诱,王新华采; 2 ♂♂,中国四川省甘孜县雅江,1996-06-14 ,灯诱,王新华采; 1 ♂,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周公河, 1996-05-18 ,灯诱,王新华采;1 ♂,中国陕西省周至县, 1994-08-10 ,灯诱,卜文俊采;1 ♂,中国陕西省凤县,1994-08-01 ,灯诱,卜文俊采; 1 ♂,中国陕西省留坝县, 1994-07-29 ,卜文俊灯诱。分布:中国(福建、广东、四川、陕西) ;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