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在非酒精性肝脂肪变模型大鼠中的表达情况,以探求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分析各组在2、4、6、8周4个时间点血清ALT、AST、TG、TC的变化及肝组织RBP4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造模时间延长,造模组大鼠肝脏脂肪变越来越明显,血清ALT、AST、TG、TC逐渐升高(p<0.05)。造模组肝组织RBP4的mRNA的表达随造模时间逐渐增强;造模组免疫组化结果发现,RBP4的表达随造模时间逐渐增强(p<0.05)。结论: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中,RBP4的表达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增加,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因此RBP4可能作为一个敏感的指标反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形成过程中脂质代谢、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相关键因子的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Nrf2及其相关因子在NASH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以饲喂高脂饲料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分别于4、12周末处死,检测血清和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油红O染色法检测肝组织内脂肪沉积变化,常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计算NAFLD活动度积分(NAS),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Nrf2表达;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肝组织Nrf2及其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4周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C和肝组织TC、TG、LDL-C等指标较同期正常组均显著增高(P〈0.01,P〈0.05),12周模型组大鼠血清、肝组织脂质含量持续增高(P〈0.01,P〈0.05),肝组织HDL-C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比4周变化明显。②4周和12周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内沉积大量脂肪滴,肝细胞脂肪变严重,伴有肝细胞气球样变;且随着高脂饮食喂养时间的延长,肝组织内脂肪沉积以及肝细胞脂肪变程度明显加重,NAFLD评分、Nrf2表达强度均显著增高(P〈0.01)。③4周、12周模型组大鼠Nrf2、H01、NQOt、rGCS、GST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或抑制,且12周比4周变化明显(P〈0.01,P〈0.05)。结论:Nrf2及相关因子可能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NASH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脂肝宁预防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中药脂肝宁预防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酒精灌胃方法建立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造模同时给予中药脂肝宁(ZGN)药物干预,以硫普罗宁(TPN)为对照,检测血清肝功能和肝匀浆甘油三酯(TG)、氧自由基(ORF)、抗超氧阴离子(ASO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并对大鼠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酒精灌胃12周后大鼠形成酒精性脂肪肝,中药脂肝宁高浓度组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肝匀浆TG、ORF及MDA含量显著降低,而ASOA和SOD含量升高(P<0.05),肝脏脂肪变明显改善。结论中药脂肝宁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稳定肝细胞膜、抑制脂质过氧化来改善酒精所致肝细胞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分别给予维生素E、亚硒酸钠或两者合用干预5周,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检测肝组织UCP2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从而探讨维生素E和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解偶联蛋白2(UCP2)及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维生素E和硒两者合用组大鼠血清中TG、TC含量明显降低,SOD活力升高显著,肝组织中UCP2mRNA与蛋白表达下调明显。上述结果表明维生素E和硒合用降低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下调UCP2表达水平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分别给予维生素E、亚硒酸钠或两者合用干预5周,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检测肝组织UCP2 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从而探讨维生素E和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解偶联蛋白2(UCP2)及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维生素E和硒两者合用组大鼠血清中TG、TC含量明显降低,SOD活力升高显著,肝组织中UCP2 mRNA与蛋白表达下调明显。上述结果表明维生素E和硒合用降低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下调UCP2表达水平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血清生化指标和病理学的监测分析来建立标准的SD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采用直接饮酒法,于第8、12和20周时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并于第8、12周时随机采集5只大鼠肝组织,20周时采集剩余所有大鼠肝组织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模型组于第8、12和20周时体重增长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ALT、AST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8周和12周时TG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学结果显示肝组织从8周至20周呈现出酒精性脂肪肝、重度酒精性脂肪肝伴肝炎和酒精性肝纤维化等演变过程。结论:直接饮酒法可成功地复制出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通过监测分析可了解酒精性脂肪肝病变的整个过程,为今后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实验旨在研究轻断食对高脂高胆固醇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焦亡的影响。该研究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饲喂的对照组、高脂高胆固醇饲喂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组以及其相对应的轻断食组,饲喂16周后,收集大鼠腹主动脉血浆和肝脏标本,检测血浆ALT与AST的活性;检测肝脏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含量;HE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Western blot与qRT-PCR检测各组肝脏组织焦亡相关蛋白与基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消化道皮肤素D(gasdermin D,GSDMD)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IL-1β)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出现纤维沉积,血浆ALT、AST和肝脏TC、TG含量明显升高,焦亡相关蛋白与基因Caspase-1、GSDMD和IL-1β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轻断食组细胞脂肪变性显著减轻,无大量纤维沉积,血浆ALT、AST和肝脏TC、TG含量明显降低,焦亡相关蛋白与基因Caspase-1、GSDMD和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5)。实验表明,轻断食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1、GSDMD和IL-1β介导的细胞焦亡而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微生态制剂贝飞达(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高脂饮食所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2只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12只,贝飞达治疗组:8只,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于喂养12周末正常组及模型组各处死4只,经肝组织HE染色确定造模成功后,贝飞达治疗组给予贝飞达[0.113 g/(kg·d)]灌胃,于16周末全部处死.检测大鼠血清AST、ALT、TC、TG、LDL、HDL、血清内毒素水平,观察其肝组织学变化.结果 模型组于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出现脂肪肝,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ST、ALT、TG、TC、LDL、HDL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贝飞达治疗组大鼠各项指标较模型组均有显著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减轻.结论 微生态制剂贝飞达可能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减轻内毒素血症,从而调节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高脂饲料复制肥胖与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SD大鼠模型。方法:体质量100±10g的雄性SD大鼠140只,按照体重随机抽取120只用于模型建立,喂食高脂、高能饲料。连续8周后,将体质量大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96倍标准差的模型大鼠作为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O组),体质量小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0倍标准差的作为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OR组)。8周内动态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8周末每组随机取8只处死,比较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变化及肝指数、脂体比,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剩余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结果:NO与NOR组大鼠体重增长差距逐渐增大,至8w末,NO组体重显著高于NOR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脂肪重量和脂体比均显著升高,NO组脂肪重量显著高于NOR组(P0.05,0.01),但脂体比间未见显著差异;NO与NOR组TG、ALT显著升高(P0.05),其中NO组大鼠血清TG、TC显著高于NOR组(P0.05);两组肝重量和肝指数均显著升高,NO组肝重量显著高于NOR组(P0.05,0.01),但肝指数间未见显著差异,两组肝细胞内均弥散大量脂肪空泡。结论:利用高脂饲料成功建立肥胖与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SD大鼠模型,与人类发病特征相似,为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的研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PPARα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防治作用。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运动组。后两组喂食普通饲料的同时在实验前三周给予脂肪乳剂灌胃,以诱发脂肪肝。七周有氧运动后测大鼠体重、肝湿重、测血浆TC、TG、ALT、SOD及MDA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肝细胞PPAR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TC、TG显著升高(P0.05,P0.01),高脂运动组均无显著性差异。高脂组TC、TG显著高于高脂运动组(P0.01,P0.01)。2)高脂组PPARα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和高脂运动组(P0.01);高脂运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高脂组肝小叶结构模糊,肝窦界限不清,汇管区结构模糊,肝细胞肿胀,有空泡样改变,肝脂肪变性。高脂运动组肝脏仍有脂肪积聚,但肝细胞空泡消失,呈好转趋势。4)高脂运动组MDA显著低于高脂组(P0.01);高脂运动组SOD显著高于高脂组(P0.01)。结论:运动可以通过上调PPARαmRNA来促进脂肪酸氧化、降低血脂,从而有效预防肝细胞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11.
曹彦  易艳荣 《生物磁学》2011,(10):1817-1820
目的:探讨SOCS-3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吡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2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高脂饮食组(21只)。饲养8周后,从高质饮食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证实造模成功后,将该组余下的16只大鼠继续以高脂饲料喂养,并随机分为NAFLD对照组(8只);吡格酮干预组(8只),予以吡格列酮3mg·kg^-1·d^-1灌胃。16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检测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SOCS-3mRNA和SREBP-lcmRNA表达及肝脏病理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组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脂肪变水平及肝组织SOCS-3mRNA、SREBPlCmRNA表达显著上调。吡格列酮干预组sOCS.3mRNA、SREBP-1cmRNA表达较NAFLD组下调,且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脂肪变水平下降。SOCS-3mRNA表达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SREBP.1cmRNA表达水平、肝脂肪变成显著正相关。结论:SOCS-3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及上调肝组织SREBP-lcmRNA表达参与NAFLD发病,吡格列酮能抑制肝脏SOCS-3的表达,对NAFLD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PPAR-γ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探讨非酒精脂肪性肝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正常组)15只普通饮食,B(高脂组)15只高脂饮食。8周后,自两组各随机抽取2只大鼠处死,光镜观察证实脂肪肝造模成功,继续喂养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取血清做免疫生化检查,取肝组织标本,分别以光镜观察做出NAS评分,免疫组化和PCR法检测肝组织PPAR-γ蛋白的表达。结果:1.高脂饮食可以成功的复制NAFLD的大鼠模型;2.血清GLU、TC、TG、HDL-C、LDL-C在高脂组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显示:高脂组PPAR-γ表达量较正常组升高;结论:1.高脂饮食可成功复制NAFLD模型;2.PPAR-γ在NAFLD大鼠肝脏成脂性改变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兔肝组织硫化氢(H2S)、一氧化氮(NO)浓度,探讨H2S、NO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0只日本大耳白兔数字法随机分为重度NAFLD组(重度组)、轻度NAFLD组(轻度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重度组给予高脂饲料160 g/(兔.d),轻度组给予高脂饲料80 g/(兔.d)+普通饲料80 g/(兔.d),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160 g/(兔.d)。均饲养13周。实验前后采集血浆标本,同步检测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肝组织匀浆检测NO、H2S浓度。肝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病理学。结果⑴TC、TG:饲养前重度组、轻度组、对照组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饲养后重度组TC、TG分别为(32.12±1.25)、(6.02±2.12)mmol/L,轻度组TC、TG分别为(18.34±2.10)、(4.39±1.93)mmol/L,均高于饲养前(P﹤0.01),饲养后重度组TC、TG高于轻度组(P﹤0.01)。⑵肝组织NO:重度组(132.4±20.7μmol/g蛋白)和轻度组(95.4±19.8μmol/g蛋白)肝组织NO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74.9±34.7μmol/g蛋白,P﹤0.01),重度组又显著高于轻度组(P﹤0.01)。⑶肝组织H2S浓度:与对照组比较,重度组和轻度组肝组织H2S明显下降(P﹤0.01),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下降更显著(P﹤0.05)。⑷肝脏病理学:重度组肝脏病理学改变呈重度NAFLD,轻度组呈轻度~中度NAFLD。结论 NO、H2S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通过干预NO、H2S防治NAFLD可能是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东方田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东方田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并观察测定其肝指数、病理、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6周龄湖南洞庭湖种群雄性东方田鼠70只,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饲喂高脂肪料,对照组饲喂高纤维料,分别于第2、4、6、8、12周处死,称量体重及肝重,计算肝指数,采血检测东方田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酰转移酶(r-GT)、胆碱酯酶(CHE)、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葡萄糖(GLU)、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取肝脏HE染色后做病理学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6周时肝脏出现了典型的脂肪肝特征,肝重和肝指数都明显升高(P<0.05),血清ALT、AST、r-GT、CHE、TC、FFA、GLU和LDL都明显升高(P<0.05),HDL和TG均明显降低(P<0.05)。镜检观察到模型组田鼠肝细胞逐渐呈现弥漫性脂肪变性,6周时大范围出现脂滴,8周时肝内出现弥漫性大脂肪滴,12周后出现炎细胞的浸润。结论采用高脂饲料成功诱发东方田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为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干预提供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PPARα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防治作用.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高脂运动组.后两组喂食普通饲料的同时在实验前三周给予脂肪乳剂灌胃,以诱发脂肪肝.七周有氧运动后测大鼠体重、肝湿重、测血浆TC、TG、ALT、SOD及MDA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肝细胞PPAR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TC、TG显著升高(P<0.05,P<0.01),高脂运动组均无显著性差异.高脂组TC、TG显著高于高脂运动组(P<0.01,P<0.01).2)高脂组PPARα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和高脂运动组(P<0.01);高脂运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高脂组肝小叶结构模糊,肝窦界限不清,汇管区结构模糊,肝细胞肿胀,有空泡样改变,肝脂肪变性.高脂运动组肝脏仍有脂肪积聚,但肝细胞空泡消失,呈好转趋势.4)高脂运动组MDA显著低于高脂组(P<0.01);高脂运动组SOD显著高于高脂组(P<0.01).结论:运动可以通过上调PPARαmRNA来促进脂肪酸氧化、降低血脂,从而有效预防肝细胞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研究紫檀芪调节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紫檀芪低剂量组(30 mg/kg)、紫檀芪高剂量组(60 mg/kg)、紫檀芪(60 mg/kg)+N-(4-(2,3-二氢-1-(2''-甲基苯甲酰)-1H-吲哚-5-基)-5-甲基-2-噻唑基)-1,3-苯并二氧唑-5-乙酰胺(ML385)(30 mg/kg)组,每组12只。模型组与药物干预组大鼠以高脂饲料饲养诱导NAFLD模型,对照组大鼠以普通饲料饲养,各组连续喂养12周。以紫檀芪和ML385分组处理14 d后(对照组以等剂量生理盐水处理),检测各组大鼠脂代谢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游离脂肪酸(FFA)水平]、肝指数、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6、IL-10、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凋亡相关蛋白及Keap-1/Nrf2/HO-1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SOD及CAT水平、肝组织Nrf2、HO-1、Bcl-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TG、TC及FFA水平、肝指数、ALT及AST水平、血清IL-17、IL-6、MDA水平、肝细胞凋亡率、肝组织Keap-1及Bax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紫檀芪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0、SOD及CAT水平、肝组织Nrf2、HO-1、Bcl-2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TG、TC及FFA水平、肝指数、ALT及AST水平、血清IL-17、IL-6、MDA水平、肝细胞凋亡率、肝组织Keap-1、Bax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紫檀芪低剂量组相比,紫檀芪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0、SOD及CAT水平、肝组织Nrf2、HO-1、Bcl-2表达水平升高(P<0.05),TG、TC及FFA水平、肝指数、ALT及AST水平、血清IL-17、IL-6、MDA水平、肝细胞凋亡率、肝组织Keap-1及Bax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紫檀芪高剂量组相比,紫檀芪+ML385组大鼠血清IL-10、SOD及CAT水平、肝组织Nrf2、HO-1、Bcl-2表达水平降低(P<0.05),TG、TC及FFA水平、肝指数、ALT及AST水平、血清IL-17、IL-6、MDA水平、肝细胞凋亡率、肝组织Bax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紫檀芪可能通过激活Keap-1/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NAFLD大鼠脂代谢水平,调节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减轻肝组织脂肪变性及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