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与血小板功能活化产物GMP-140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120例研究对象进行了血浆LDL、GMP-140水平的测定,其中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组4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40例,并与40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ACS患者血浆LDL和GMP-140水平均非常显著的高于正常人组(P<0.01),ACS组又高于SAP组(P<0.05),且血浆LDL与GMP-140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检测CHD患者血浆LDL和GMP-140水平的变化对CHD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疗效和预后观察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TNF-α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其-857、-86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同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TNF-α基因多态性. 冠心病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63 位点基因多态性在两组间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857位点分布无差异.血清TNF-α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炎性反应在冠心病病程中有重要作用,TNF-α的水平受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益生菌对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的影响及其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间诊断及治疗的SCAD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益生菌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予以稳定型冠心病标准治疗,益生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益生菌制剂,金双歧,2 g/次,3次/d,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液中TMAO、TNF-α、IL-6、IL-8、CRP水平及大便中双歧杆菌载量,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模型探究细菌载量与TMAO、TNF-α、IL-6、IL-8、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两组TMAO、TNF-α、IL-6、IL-8及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s>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Ps<0.05),其中益生菌组TMAO、TNF-α及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702,4.301,2.632;P=0.009,0.000,0.010)。治疗前两组患者大便中双歧杆菌载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益生菌组双歧杆菌载量显著提高(t=4.382,P=0.000),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歧杆菌载量与TMAO、TNF-α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r=-0.706,-0.427;P=0.000,0.017)。结论 益生菌可有效改善SCAD患者TMAO水平,其与TMAO、TNF-α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丛生蛋白(CLU)、颗粒膜蛋白140(GMP140)与冠状动脉病变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9例AMI患者为AMI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n=34)、双支病变组(n=50)、多支病变组(n=45),随访6个月并根据是否发生MACE将AMI患者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另选取同期55名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收集AM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LU、GMP140水平。分析AMI患者MACE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LU、GMP140水平对AMI患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AMI组血清CLU、GMP14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血清CLU、GMP140水平依次升高(P<0.05)。随访6个月后,129例AMI患者MACE发生率为25.58%(33/1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年龄增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KILLIP分级≥Ⅲ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CLU升高、GMP140升高为AMI患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LU、GMP140水平联合预测AMI患者MACE的曲线下面积大于CLU、GMP140单独预测(P<0.05)。结论:AMI患者血清CLU、GMP140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和MACE有关,可能成为AMI患者MACE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众多关于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展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上海地区、汉族就诊于我院的患者(123例),按入选排除标准,将入院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析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男性(81.4%vs 51.6%)、吸烟(49.2%vs 21.9%)、血清尿酸水平升高(6.10±1.2 mg/dl vs 5.37±1.5 mg/dl)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统计值分别为0.02,0.02,0.005。血尿酸水平升高与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成正相关,除单支血管病变外,双支血管病变患者尿酸水平为(6.11±1.07)mg/dl,对照组为(5.37±1.55)mg/dl,P0.05,三支病变患者尿酸水平为(6.84±1.29)mg/dl,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及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冠心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中,应重视对尿酸水平的监测。尿酸水平能否作为冠心病患者预后、转归的预测因子以及降低尿酸水平的治疗能否给冠心病患者带来收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SZ-51是一种抗人活化血小板单克隆抗体,并显示了很好的导向血栓显像与导向溶栓性能。为了减少该单抗的免疫原性以及能获得高效表达的SZ-51“人源化”单抗,我们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a-Lys17-51VK/Hu.a-Lys30-51VH/Hu。应用Lipofectin方法分别将重、轻链表达载体导入骨髓瘤细胞SP2/0中,并在相应的选择性培养基中进行耐药克隆筛选,经过体外长期传代培养和二次单克隆化,获得了一株高效表达重组SZ-51嵌合抗体的细胞株。培养上清中抗体蛋白的表达量为5mg/L,经Westernblot证实重组嵌合抗体具有与亲本鼠源单抗相同的GMP-140结合特性,而且能与鼠源SZ-51单抗竞争结合活化血小板。本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工程“人源化”SZ-51单抗可以作为导向载体进行导向显像与导向溶栓,并为今后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与血小板活性的相关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住院患者474例,按静息心率快慢分为三组,心率70 bmp为第一组(Q1)150例,心率位于70~85 bmp为第二组(Q2)265例,心率85 bmp为第三组(Q3)59例,三组患者均于病情稳定时行血栓弹力图(TEG)中MA值检测,同时随访3个月,观察和比较三组患者MA值变化及预后。结果:三组患者MA值分别为61.16±7.29 mm、62.02±7.46 mm、65.32±6.56 mm,第三组患者MA值与第一组或第二组患者MA值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三组经花生四烯酸(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和经二磷酸腺苷(ADP)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发现,静息心率高低与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疗效无相关关系(P0.05)。随访3个月,三组患者心绞痛、再住院、脑血管病及死亡的总发生率分别为28%、28.68%、40.67%。结论: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越快,MA值越大即血小板活性越高,静息心率的高低与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探讨血清脂肪因子chemerin水平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116名代谢综合征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合并冠心病组(CAD+,n=47)及未合并冠心病组(CAD-,n=69),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量每组血清的血清chemerin水平。结果:CAD+组患者的血清chemerin水平较CAD-组患者显著升高(129.83±29.18 vs 94.01±23.54 ng/mL;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hemerin水平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冠心病存在独立相关性(优势比1.565,95%可信区间1.104-2.876;P<0.05)。结论:血清chemerin水平是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清chemerin可能是预测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冠心病风险的重要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小而密集低密度脂蛋白(sd-LDLc)水平,探讨sd-LDLc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按照试验入选标准收集我院近年门诊或住院患者131例.其中,隐匿型57例,心绞痛型46例,心肌梗死型28例.应用美国贝克曼公司CX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sd-LDLc水平,观察各组间的sd-LDLc数值变化,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解sd-LDLc对冠心病的影响及临床意义.结果:sd-LDLc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成正相关,(p<0.01).结论:血浆sd-LDLc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联系,对于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炎症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敏感指标是心血管的一个危险标志物;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子;尿微量白蛋白作为早期肾损害的独立指标,综合三者或许可从不同方面对冠心病的发生或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影响,探讨AS的发生机制。方法以高脂饲料复制家兔实验性AS模型,分阶段检测家兔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观察主动脉内膜病理学变化;分析主动脉内膜增生程度及AS斑块面积与血浆脂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高脂组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和内膜增生程度明显较对照组增加(P<0.01),血浆LDL-c水平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动脉内膜增生程度及AS斑块面积均与血浆LDL-c水平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837,P<0.001)。结论提示血浆LDL-c水平升高,是致AS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巨噬细胞新型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PM)膜上存在能结合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A类清道夫受体(SR-A),但用配体印迹技术研究制备MPM膜蛋白,发现还存在一种新型ox-LDL膜结合蛋白,其分子量低于SR-A,为92kD它不结合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与配体的结合也不受还原剂的影响,但唾液酸酶处理则明显减弱其与ox-LDL的结合,未标记ox-LDL能竞争性抑制(^125I)ox-LDL与92k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短期中等剂量序贯长期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合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基线低水平患者冠脉斑块消退效应,使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为斑块消退评估依据。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接受IVUS指导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ACS合并LDL-C基线低水平患者随机分组为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3个月序贯低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9月组与初始低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12月组。分别测定基线、治疗后1、3、6、12月血脂,术后1年复查冠脉造影及IVUS,选取中度非罪犯冠脉斑块进行消退效应研究,并收集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研究入选56例患者,51例患者完成研究。2组患者年龄、性别、LDL-C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3、6、12月,两组(Total Cholesterol,TC)、LDL-C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不同程度升高(P0.05),TC、HDL-C组间无差异,3月后序贯治疗组LDL-C水平明显低于单一治疗组(P0.05)。序贯治疗组(Triglyceride,TG)治疗12月出现有统计学意义降低(P0.05),单一治疗组TG降低无统计学差异。序贯治疗组冠脉斑块容积减少明显优于单一治疗组(P0.05),斑块容积减少及斑块容积减少百分比分别为2.68±2.251.14±1.99(mm3)、34.60±30.3711.73±20.71(%)。Logistic回归显示LDL-C降低与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是斑块消退的重要决定因素。结论:短期中等强度序贯长期低强度阿托伐他汀治疗和长期低强度阿托伐他汀治疗均可导致ACS合并LDL-C低基线水平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消退,而前者效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抽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住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210例(≥75岁),随机分为甲组,乙组,对甲组给予10 mg/d的瑞舒伐他汀药物口服治疗,乙组给予20 mg/d的瑞舒伐他汀药物口服治疗,其它协同药物服用方法均采集。收集患者开始服用瑞舒伐他汀药物前及服用后1月、6月、12月的血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彩超结果,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观察这些指标服药前后变化的情况。结果: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1月、6月、12月后两组患者指标相比较,乙组患者较甲组患者TC、TG、LDL-C、hs-CRP、IMT降低更明显,而HDL-C升高水平则明显高于甲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血生化指标ALT及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瑞舒伐他汀相关严重不良反应例数,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均无因心脏不良事件(MACE事件)而终止实验的患者。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可以获益,高强度的瑞舒伐他汀药物获益更显著,并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The use of the fluorescent probe diphenylhexatriene (DPH) for monitoring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peroxida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DPH incorporation into LDL results in a high fluorescence signal which decreases with time after addition of cupric ions. A strong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decay of the DPH fluorescence signal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thiobarbituric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 HPLC and spectrofluorometric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DPH is destroyed during the time course of the copper-induced LDL peroxidation. The decrease in DPH fluorescent signal is prevented by addition of EDTA, vitamin E and drugs which protect LDL against peroxidation such as probucol or calcium antagonists. The high fluorescence of DPH allows the use of very small quantities of LDL (less than 5 μg/ml LDL protein). We thus suggest that DPH could be of use for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LDL autooxid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in vitro testing of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ntioxidant compounds.  相似文献   

16.
In diabetes mellitus the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is accelerated. The interaction of glucose with athero-genic lipoproteins may be relevant to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is vascular damag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glucose-modifi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on human monocyte chemotaxi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s of oxidation and glycation in the generation of chemotactic LDL. Cu(II)-mediated LDL oxidation was potentiated by glucose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and increased its chemotactic activity. Incubation with glucose alone, under conditions where very little oxidation was observed, also increased the chemotactic property of LDL. Neither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DETAPAC) nor aminoguanidine, which both inhibited LDL oxidation, completely inhibited the chemotactic activity of glycated oxidised LD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oth oxidation and glycation contribute to increased chemotact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17.
人可溶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甲醇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箭  李元   《生物工程学报》2002,18(1):40-44
为获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配基结合结构域在甲醇酵母中的分泌表达 ,首先用RT PCR方法以人肝癌Bel 740 2总RNA为模板扩增了编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配基结合结构域的基因片段。核酸测序分析表明克隆到的DNA片段的序列与报道的人LDLR的cDNA序列相同。然后构建了甲醇酵母表达质粒pPIC9K sLDLr ,并将其线性化后用电穿孔法导入PichiapastorisGS115。分别用SDS PAGE、Westernblot和Ligandbindingblot对GS115 pPIC9K sLDLr上清中的重组sLDLR进行鉴定。SDS 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表达的sLDLR的表观分子量为 36kD。Ligandbindingblot分析表明表达的sLDLR具有配基结合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8.
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VLDL R)属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 R)超家族 ,结构上与LDL R极为相似 ,而在结合特性、组织分布及生理功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VLDL R配体结合域中的重复序列参与配体的结合 ,并已初步确定受体N端的 4个重复序列中含有与配体结合的重要位点 ;在哺乳动物体内 ,VLDL R主要分布于脂代谢活跃的组织细胞 ,如 :心肌、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等 ,表明其与脂质尤其是甘油三酯的代谢密切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 (AS)的病变斑块组织中该受体的表达量很高 ,推测VLDL R参与了AS的病变过程 ;在不同的细胞内 ,VLDL R及其亚型的表达并不一致 ,并发现与各种生理、病理变化相关 ,已经发现多种转录因子参与VLDL R表达的调控 ;基因敲除研究也不断揭示VLDL R新的功能意义 ,特别是发现了VLDL R在脑的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信号作用 ,这些研究已使人们对VLDL R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研究已经证实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发生呈负相关,因此,HDL-C水平的调控成为CAD治疗的研究热点.HDL水平高低与其自身的产生和代谢密切相关,而HDL的产生和代谢主要由相应的调控基因决定,有研究表明,血浆HDL-C水平具有显著的遗传基础,遗传率达到40%~60%,提示研究影响HDL-C水平的遗传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候选基因、全基因组连锁以及近来的全基因组关联(GWA)研究已鉴定出影响血浆HDL-C水平的多种遗传变异,但这些遗传变异并不都与CAD相关,对于其功能性作用还未阐明.本文将分别对HDL的结构、产生和代谢,以及HDL-C水平相关的遗传性因素进行总结,并着重结合候选基因分析以及近来GWA研究的遗传学发现,阐述造成HDL-C水平变化的重要因子.提示运用综合性方法研究影响HDL-C水平的遗传性因素对于阐明HDL-C与CAD的关系,揭示CAD治疗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