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比较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对于膝骨性关节炎所导致的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将2014.01年至2016.01年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共计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按照使用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实验组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5 mg),贴于上臂。对照组使用塞来昔布,20 mg,口服,2次/日。用药后每周对其观察1次,4周为一观察疗程。使用VAS疼痛评分标准,骨关节炎指数(WOMAC),并发症等指标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判断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前的VAS评分及WOMAC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2周及4周两组患者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等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相对于塞来昔布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方面具有几乎相同的良好控制效果,在并发症方便也并无差异,但使用更加方便,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以选择合适的病人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周神经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膝骨关节炎疼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顽固性膝骨关节炎疼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膝周神经射频热凝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对照组单纯行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及OK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膝周神经射频热凝辅助治疗顽固性膝关节炎疼痛疗效显著,创伤较小,可促进关节功能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蛇志》2018,(3)
目的探讨小针刀与中药熏洗相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针刀剥离松解术治疗,治疗5天后,再给予活血通络祛风湿壮筋骨的中药熏蒸洗患膝;对照组采用西药对症疗法和电针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为1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采用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膝关节功能指数评分(Lysholm),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松懈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制益肾消痛丸联合中药塌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将64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对照组(n=32),对照组采用西药内服,治疗组采用益肾消痛丸联合中药塌渍,两组疗程15天,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缓解膝骨性关节炎疼痛。治疗组总有效率90.6%,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自制益肾消痛丸联合中药塌渍治疗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采用OXFord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3例25膝。结果:23例患者(25膝)随访3-8个月,无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及松动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56.9分提高至术后93.3分。结论: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短期疗效优良,成功的关键在于适应证的把握和手术技术的掌握,其远期疗效仍需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关节镜手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综合应用,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0例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常规关节镜手术,术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关节镜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LKSS评分,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对患膝的屈肌、伸肌力进行等速测定;在术前及术后2周测定外周血及患膝关节液IL-6、TNF-α、MMP-3表达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LK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提高(P0.05),关节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患膝伸肌PT、STW及TAE值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屈肌PT、STW及TAE值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外周血及关节液中IL-6、TNF-α及MMP-3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骨性关节炎可明显降低机体的炎症状态,改善关节的功能,增加患膝的伸肌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膝骨性关节炎常规治疗配合针灸推拿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早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灸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ysholm-I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Lysholm-I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早期应用针灸推拿配合常规治疗,效果显著,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9,(2)
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掌握疾病与自我保健知识率、WOMAC评分及再住院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掌握疾病与自我保健知识率分别为96.67%、93.33%、93.33%,均高于对照组的73.33%、63.33%、63.33%(χ~2=29.400、19.267、19.267,P0.05);WOMAC评分、再住院率分别为(52.70±15.53)分、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90±18.42)分、16.67%(t=2.402,P0.05;χ~2=35.267,P0.05)。结论中医辩证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可以显著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护理满意度,减少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塞米松棕榈酸酯、维生素B12、利多卡因联合使用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1(IL-1)、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2例每组。观察组采取塞米松棕榈酸酯、维生素B12、利多卡因进行关节腔内注射,对照组采取中药涂抹方案。评判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血清IL-1、MMP-3、TIMP-1水平、视觉模拟(VA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IL-1、MMP-3、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TIMP-1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IL-1、MMP-3、TIMP-1、VAS评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TIM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塞米松棕榈酸酯、维生素B12、利多卡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L-1、MMP-3水平,升高TIMP-1水平,缓解患者疼痛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采用OXFord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3例25膝。结果:23例患者(25膝)随访3-8个月,无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及松动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56.9分提高至术后93.3分。结论:活动半月板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短期疗效优良,成功的关键在于适应证的把握和手术技术的掌握,其远期疗效仍需观察。  相似文献   

11.
《蛇志》2019,(2)
目的探讨针刀配合臭氧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8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针刀治疗,试验组给予针刀配合臭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的VAS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6,P0.05)。试验组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2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10.642、9.821,P0.05)。试验组治疗优良率为93.02%(40/43),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72.09%(31/43),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18.079,P0.01)。试验组关节肿胀2例,骨质增生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8%(3/43);对照组关节肿胀1例,关节畸形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65%(2/43);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55,P0.05)。结论应用针刀配合臭氧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单个核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n=20)、骨髓组(n=20)及脐带血组(n=20),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小腿肌间注射。分别于第0、12、24周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骨髓组静息痛评分、肢体冷感评分、麻木评分分别为4.56±1.04,3.67±0.84,2.72±1.07,F=15.093,20.292,31.463,P均0.001与脐带血组静息痛评分、肢体冷感评分、麻木评分分别为4.89±0.83,3.44±0.98,2.50±0.79,F=26.792,12.967,35.034,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周时,骨髓组间歇跛行距离、经皮氧分压、下肢皮肤的温度、静息状态下踝肱压指数分别为(310±65.5)m,(34.89±6.65)mm Hg,(32.29±1.33)℃,0.59±0.11,F=23.938,42.243,22.736,19.971,P均0.001与脐带血组间歇跛行距离、经皮氧分压、下肢皮肤的温度、静息状态下踝肱压指数分别为(318±64.9)m,(31.78±5.63)mm Hg,(32.83±1.02)℃0.61±0.07,F=25.726,13.542,38.113,33.510,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均无死亡、肿瘤、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病例报告。结论两种来源单个核细胞小腿肌间注射治疗T2DM下肢血管病变均安全、有效,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疗效不劣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用膝骨关节炎新西兰兔模型,观察白花丹止痛喷雾剂对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炎性细胞因子、自由基表达的影响,探讨白花丹及其新式外用方法在骨性关节炎中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药效基础。采用Muehleman木瓜蛋白酶膝关节腔内注射法造模,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他林组、白花丹喷雾剂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2、1、0.5 mg/m L),给药6周后,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含量;关节滑膜组织匀浆作丙二醛(MDA,TBA法)、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羟胺法)检测;取胫骨平台关节软骨制作石蜡切片,并行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以改良Mankin's标准进行评分。结果表明白花丹止痛喷雾剂可有效降低新西兰兔膝关节炎模型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值(P0.05);并有效降低滑膜MDA值、升高SOD值(P0.05);有效降低新西兰兔膝关节炎模型的平均关节炎指数(P0.05);且高、中剂量组在软骨结构、软骨细胞、甲苯胺蓝基质染色、潮线的完整性等项目评分中均优于扶他林组(P0.01或P0.05)。由此提示,白花丹止痛喷雾剂可有效抑制骨关节炎的发展,改善膝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形态,并能抑制炎性因子,同时可抗氧化,进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及对关节液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肝肾亏虚型KO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和观察组(40例,独活寄生汤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Lequesne指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关节液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的水平,关节液Wnt-5a mRNA、β-catenin mRNA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膝关节疼痛、腰膝沉重、下肢酸楚、活动不利、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equesne指数评分、WOMAC评分、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液IL-6、TNF-α、IL-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液Wnt-5a mRNA、β-catenin mRNA表达量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肝肾亏虚型KOA,可促进症状改善,提高临床总有效率,降低关节液炎症因子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移植脊髓损伤(SCI)模型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分离原代SD大鼠BMSC;(2)体外诱导BMSC向神经分化,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诱导分化后的BMSC神经标志Nestin、Neu N的表达;(3)运用改良的Allen撞击装置制备SD大鼠SCI模型,成年雌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组:损伤对照(n=6),BMSC细胞移植组(n=6),并选择在SCI后半小时内在蛛网膜下腔原位移植1×106 BMSC细胞注射治疗,对照组原位注射10μl PBS作为对照。每周对SCI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行为学评价。(4)在治疗后1个月处死SCI大鼠取脊髓样本进行冰冻切片检测Nestin、NeuN神经标记物表达情况,从而评判BMSC对SCI的治疗效果。计量资料结果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若不服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 (1)分离的BMSC纯度高、生物学特征稳定。(2)BMSC在体外神经诱导环境下可分化为神经细胞,对比正常对照组,神经诱导组Nestin与Neu N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t=11.49、6.76,P0.05)。(3)BMSC移植治疗SCI大鼠运动行为学功能显著改善,移植组比对照组治疗5周后的BBB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5);损伤导致组织形态学出现脊髓白质灰质结构性损毁,神经细胞大量丢失,而BMSC移植组Nestin、GFAP与Neu N表达细胞均较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6.59、15.46,均P0.05)。结论 BMSC移植可促进SCI后神经细胞的存活与再生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CI脊髓组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4月-2015年7月期间因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入院接受治疗的8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4例,行UKA手术,对照组45例,采用TKA手术方式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前均有明显膝关节疼痛,术后膝关节疼痛均明显改善,组间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23,P=0.2500.05);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HSS评分相对于术前均显著改善,研究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111.2±18.8)度高于对照组的(98.6±14.7)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87.6±13.7)分高于对照组的(73.2±1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膝关节屈曲至90度时间比对照组短,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2.303,P=0.0240.05)。结论: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采用UKA与TKA均能取得一定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改善膝关节功能,但UKA临床疗效较好,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BMSC移植组,每组30只。对照组和BMSC移植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只需要分离大鼠颈部组织,而不造MCAO模型。BMSC移植组在MCAO模型术后1天经尾静脉注射1 mL/3×10~6 BMSC,对照组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于MCAO术后1 d、3 d、7 d、14 d、21 d、28 d、35 d、42 d、49 d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NSS),术后2个月对BMSC移植组及对照组大鼠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AP2、TUJ1、Ⅷ因子、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治疗后的第7天至第35天,BMSC移植组mNS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BMSC移植组MAP2、TUJ1、Ⅷ因子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GFAP表达量显著低于于BMSC对照组(P0.01)。结论:BMSC移植可以促进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冯会成  黄迅悟  孙继桐  胡明  常青 《生物磁学》2011,(10):1904-1906,1884
目的:探讨膝痛风性关节炎的关节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至2009年共35例单膝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喀随机分为2组:A组22例,给予药物治疗,同时行关节镜下检查及清理术;B组13例,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ROM改善情况。结果:关节镜治疗组22例病例中无关节镜手术并发症发生,关节镜治疗组在Lysholm、VA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方面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膝痛风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有较显著的特点,膝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疗效,为药物治疗膝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评价应用医院自制制剂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60例病人,均经过临床X线检查确诊,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外敷二号敷药,对照组外用扶他林乳胶剂四周后,通过WOMAC量表和本体感觉进行疗效评估,总结其疗效。结果:治疗四周后,对照组的晨僵、活动困难分和关节被动角度重现(PAR),主动角度重现(ARA),被动运动阈值测量值(TDPM)与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二号敷药对膝骨关节炎治疗可以达到缓解晨僵,提高活动度和改善本体感觉,在临床治疗提高疗效上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盐酸氨基葡萄糖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28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各组均以8周为一个疗程。用流式细胞仪微球阵列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WOMAC评分、疼痛VAS评分的变化及疼痛缓解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和TNF-α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WOMA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血清IL-1β和TNF-α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WOMAC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和疼痛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能明显改善KOA患者膝关节功能,缓解膝关节局部的疼痛,可能与其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L-1β和TNF-α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