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0个中国兰品种和8个大花蕙兰品种为材料开展了兰属植物间的杂交试验,比较不同组合的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1)54个杂交组合,共授粉582朵,获得杂交果实131个,平均结实率为22.51%;中国兰与大花蕙兰正交结实率(23.19%)高于反交结实率(9.27%)。(2)墨兰与大花蕙兰无论正交或反交均可获得较高的结实率,其亲和性高于春兰、建兰与大花蕙兰杂交的亲和性。(3)中国兰种间杂交亲和性较高,3类组合结实率均大于30%,但不同品种间杂交亲和性不一,春兰‘绿萼’,墨兰‘企黑’、‘白墨’,建兰‘金荷’,大花蕙兰‘黄金岁月’比较适宜做母本;春兰‘大富贵’,墨兰‘富贵’、‘白墨’,大花蕙兰‘月影’、‘日本绿’和‘黑珍珠’比较适宜做父本。  相似文献   

2.
《现代植物生理学》(第3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书号:978-7-04-034007-5出版时间:2012年6月定价:44.80字数:70万内容简介本书第1版入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2版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次修订侧重突出前沿,精简课程间交叉内容并配以数字课程,比如将"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单列一章;精简"植物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一章;配有50多个动画形象讲解知识点,在书中以相应标识加以标注等。本书有绪论和正文5篇13章,内容包括:细胞生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新疆分布的3种甘草属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和黄甘草(G.eurycarpa)的人工杂交试验,比较了杂交结果率、杂交种子的萌发参数、幼苗成活率等指标,并对杂交授粉后花粉管萌发、生长过程进行荧光观察,旨在探讨3种甘草属植物的种间杂交亲和性及杂交后代种子活力。结果表明:(1)种间杂交结果率最高为96.67%,最低为55.62%,说明3种甘草种间杂交配子亲和性较高;(2)荧光显微观察表明,各杂交组合在授粉后0.5~2h内花粉均可在柱头上大量萌发,在授粉后48h内花粉管均可到达子房与胚珠受精,说明三种甘草种间杂交不存在配子隔离障碍;(3)杂交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平均萌发时间和幼苗成活率与自然结实种子无显著差异,种间杂交种子活力较高,幼苗成活率均为75%以上。以上结果表明3种甘草属植物的同域分布区,在相同传粉途径下,这三种甘草属植物的种间隔离机制不完善。有发生自然杂交并形成杂交区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芥菜型多室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的种间远缘杂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芥菜型多室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 以下简写为芥×甘或甘×芥 的结实性、交配性以及不同甘蓝型油菜对交配性的影响等研究发现:芥、甘正反交形成的饱满种子数较少,其形成种子的能力弱,但是芥×甘与甘×芥杂交相比,芥×甘形成饱满种子的能力较强,受精能力以及杂种胚胎的发育能力也强,在授粉后的子房发育上二者无显著差异.所以,芥菜型多室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创建新资源时宜采用芥×甘杂交方式;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与芥菜型多室油菜正反交的结角率、受精指数、结籽指数和可交配指数均不相同,但可交配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因此,筛选可交配性强的甘蓝型基因型应着眼于可交配指数高的甘蓝型油菜亲本材料,根据本试验结果,芥菜型多室油菜与甘蓝型油菜93-221-1杂交形成的杂种胚具有较强的可发育性.  相似文献   

5.
李霞  徐秀秀  韩兰芝  王沫  侯茂林 《生态学报》2013,33(14):4370-4376
系统研究了稻纵卷叶螟在6种不同水稻品种(常规粳稻武育粳3号,杂交粳稻宁粳1号,常规籼稻TN1,杂交籼稻汕优63,超级杂交籼稻两优培九,超级杂交籼粳稻甬优9号)上取食后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卵巢发育进度、繁殖力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武育粳3号和宁粳1号能显著延长稻纵卷叶螟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降低其存活率,延缓卵巢发育进度,降低成虫繁殖率,并提高成虫的飞行能力;不同水稻品种间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影响从大到小排列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常规籼稻>杂交籼稻>超级杂交稻.这说明,幼虫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存活、生殖和飞行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鱼类杂交不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本文分析研究了鲮鱼属间杂交和亲本自交的胚胎发育时序和热量要求、胚后发育的形态特征、以及胚胎染色体组等方面的差异;并讨论了这些差异与各种杂交不亲和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地指出,决定鱼类杂交不亲和性的主要因素是亲本间核型的差异和核质间的矛盾程度。双亲的核型差异较大时,杂交胚胎往往在发育中途夭亡而成活率极低,甚至完全得不到仔鱼。核型相同或相似的亲本,其杂交子代的成活率一般甚高;但也可能与核型著异较大的组合一样,因核、质基因组表达的模式或调控机制等存在着差异,以及它们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有矛盾,乃使胚后发育的速率与顺序失调而出现各种畸形胚;畸形的出现标志着一些特定细胞分化的专一性代谢作用停滞,而胚后幼体必然趋向死亡。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杂交F1的倍性和生育性能, 对杂交F1的染色体核型和红细胞核DNA含量进行分析和测定, 并运用组织学方法对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共124尾杂交F1的性腺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1)杂交F1染色体2n=48, 核型公式2n=26 m+20 sm+2 st, NF=94, 未发现端部着丝点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等结构; (2)杂交F1相对DNA含量为对照组鸡血的1.29倍, 其绝对DNA含量为(3.21±0.61) pg/N, DNA指数为0.92; (3)经解剖观察和切片鉴定, 杂交F1卵细胞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卵细胞第Ⅰ—Ⅴ时相均发育正常, 可完成排卵并产生后代, 为正常发育型; 另一类卵细胞发育到第Ⅴ时相后, 卵黄颗粒减少, 油滴增加, 呈无卵黄空洞状, 为异常发育型。杂交F1精巢包括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 无成熟精子; 部分精小囊内精细胞量极少, 多为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 生产实践中暂未发现可以排精的杂交F1个体。研究表明,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获得的杂交F1为二倍体, 部分雌性可育, 雄性可能为败育群体。  相似文献   

8.
通过杂交和自交实验,对重唇石斛授粉亲和力和结实性进行分析,并对其开花期间花粉及蕊柱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显微观察,以探讨重唇石斛的最佳杂交授粉时间.结果表明:(1)花器表面结构差异较大,唇瓣、药帽、萼片表皮布满突起、钩刺等,花瓣表皮较平滑;(2)杂交时以重唇石斛为父本或母本均具有选择性,但作为父本亲和力强,杂交结实率可达100%,作为母本杂交结实率最高为60%;自交结实率非常低,为4.3%;(3)花粉培养的最佳配方为30%蔗糖+0.15 mg·L-1 CaCl2;(4)花开第4天后花粉发育饱满,第5~12天花粉发芽率稳定大于70%,蕊柱的乳突细胞于开花第6~10 天时发育饱满.研究表明,重唇石斛花开第5~12 天为最佳授粉时间.  相似文献   

9.
庄平 《广西植物》2018,38(12):1588-1594
该研究以杜鹃花属5亚属3组17亚组38种和共计91个可育组合及109个不育组合的杂交结果为依据,通过杂交可育指标频度分析,初步揭示该属植物种间可交配性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根据育性等级频度的研究,可得到种间可交配性排序结果,即亚属级:常绿杜鹃亚属内杂交杜鹃亚属内杂交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杜鹃亚属×映山红亚属常绿杜鹃亚属×映山红亚属常绿杜鹃亚属×羊踯躅亚属常绿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杜鹃亚属×羊踯躅亚属;亚组级:银叶杜鹃亚组×同亚属的其他亚组云锦杜鹃亚组内杂交云锦杜鹃亚组×银叶杜鹃亚组银叶杜鹃亚组×杜鹃亚属各组三花杜鹃亚组内杂交云锦杜鹃亚组×同亚属其他亚组云锦杜鹃亚组×杜鹃亚属各组常绿杜鹃亚属的其他亚组×杜鹃亚属各组。(2)种间可交配性与亲本间的亲缘关系及染色体倍性有明显的关联,与分类系统中所反映的类群亲缘关系契合,原始的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如常绿杜鹃亚属可能比较进化类群具有更广泛的可交配性。(3)坐果率、绿苗率、绿苗系数和单位可育种子数量及其等级频度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杜鹃花属植物杂交可育性数量特征,但也分别存在某些局限性,建立综合评价方案和可育性等级频度指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植物远缘杂交的障碍及其克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的远缘杂交是指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型之间的杂交,包括同属植物的种间杂交和不同属植物的属间杂交。通过植物的远缘杂交可将其它种的有益性状(如抗病、抗虫、抗逆性强、优质)的基因资源导入栽培种,在作物、蔬菜和花卉育种中广泛应用。因而它是育种工作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1.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 aysL.)及鸭茅状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es L.)杂交后,由于胚乳组织不能正常形成,从而导致胚很难在母本小麦植株上发育至成熟。通过对杂交后的胚不同发育时期的子房内源IAA、玉米素(Z)及玉米素核苷(ZR)和ABA 的ELISA 分析,发现远缘杂交后的胚发育过程中子房内源IAA 的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发育的子房;而且Z+ ZR 和ABA 的含量的动态变化也和正常自交发育的子房不同,然而IAA/(Z+ ZR)和IAA/ABA 的比率变化在远缘杂交与正常自交的子房之间有某些相似趋势。IAA、Z+ ZR和ABA 与这3 种激素之和的比率变化在上述两类子房中也有相似之处。可以推断,植物胚胎的正常发育需要多种激素的动态平衡及某一时期某一激素的主导性作用。远缘杂交后的胚之所以不能够顺利发育至成熟,除了缺乏胚乳组织的营养保护之外,或许也和其内源激素的水平及多激素平衡体系偏离常规动态变化有关联  相似文献   

12.
丁香属植物有性杂交试验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8~1989年在哈尔滨市第三苗圃进行了丁香属(Syringa L.)植物种间(内)杂交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的亲和性差异很大,在试验的18个杂交组合中有5个杂交组合得到了发育正常的杂种F1代种子,但结实率不同,其中以白丁香与洋丁香为亲本的杂交组合,无论是正交或反交,杂种F1代的结实率均达86%以上,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而以重瓣洋丁香为母本,白丁香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杂种F1代结实率仅有8%,亲和力显著下降。(2)丁香种间杂交可以获得成功。杂种F1代长势旺盛,花色变异丰富,瓣性遗传性较强,已发现若干符合育种目标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技术对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与白菜(B. pekinesis)种间正反杂交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芥菜型油菜与白菜正交授粉后, 花粉在柱头上能正常萌发, 多数花粉管沿花柱到达胚珠完成受精, 且受精方式有珠孔受精、合点受精和中部受精, 少量花粉管生长不正常, 出现花粉管顶端膨大扭曲, 花粉管分支等异常现象; 反交授粉后, 花粉在柱头上萌发时柱头乳突细胞产生强烈胼胝质反应, 影响花粉管生长, 只有少量花粉管通过花柱到达胚珠完成受精。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正反杂交后杂种的胚胎发育, 正交杂种胚胎发育较早, 胚和胚乳生长较正常, 杂种胚一般均能发育至成熟; 反交杂种胚发育至心型期便不能继续发育, 胚乳也停滞在游离核阶段并最终败育。综合分析 表明, 芥菜型油菜与白菜正反杂交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受精不亲和性。  相似文献   

14.
所谓植物雄性不育 (male sterility)是指植物体中雄蕊发育由于受到某些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育不正常 ,无有效花粉形成 ,但这种影响对雌蕊发育的影响很小或无影响 ,雌蕊能正常发育和正常受精的 1种不育现象 ,在植物界是很普遍的。据 Kaul报道 ,已经在 4 3科 ,16 2属 ,32 0个种或种间杂种中发现雄性不育。1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基础植物雄性不育根据其是否遗传可分为遗传性不育和非遗传性不育。前者是指其雄性不育特性可以在世代间传递 ,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后者是指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雄蕊发育受阻 ,而导致花药发育不正常所形成的雄…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蚕豆的抗病性、抗虫性和着荚性,人们试图将其与野生近缘种进行种间杂交,但因杂交幼胚早期败育,至今未获成功。解决杂交幼胚的发育问题已成杂交成功的关键。作者以自交授粉15天的幼胚珠为材料,确立了由幼胚珠离体培养经继代直接成苗的方法,获得可正常开花结实的完整植珠。以蚕豆为母本与5个近缘种进行了种间杂交,对杂交20天的杂交幼胚珠进行了离体培养,经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试管苗。为克服蚕豆与近缘种杂交幼胚的败育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何天明  吴玉霞 《西北植物学报》2011,31(11):2231-2234
对4个组合35个香梨F1代单株的花粉发育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结合花粉量调查对F1代群体的典型单株进行了花药解剖研究。结果表明:(1)香梨杂种后代的花粉发育类型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即正常发育型、少粒空壳型和完全败育型,其中雄性不育类型(少粒空壳型和完全败育型)占到整个杂交后代株系的42.8%。(2)花药解剖观察显示导致花粉空粒化进而完全解体的主要原因是药壁组织的异常发育。推测梨的雄性不育性可能受1对纯合的隐性基因控制,人为杂交导致的基因重组使隐性基因纯合后在杂交后代中高频率表达;同时发现,其花粉发育也受环境影响,树体的营养状况可影响花粉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Ha-ras.c-fos、c-myc、v-erbB、mos五种癌基因片段为分子探针,应用斑点杂交技术,对CWE纯系小鼠脑组织发育的四个时期(胚胎期、新生期、性成熟期、体成熟期)的RNA进行分子杂交分析。发现:在实验各期中这几种癌基因的表达有较明显的变化。Ha-ras、c-fos、c-myc基因的表达在胚胎期和新生期脑组织中较高;v-erbB基因的表达在性成熟期脑组织中较高;mos基因在实验各期均无表达。DNA斑点杂交结果:小鼠脑组织发育各期均未观察到癌基因扩增现象。Southern杂交结果:CWE小鼠发育的各期均显示:5.4kb、3.4kb、1.8kb、1.0kb四条c-fos基因区带;7.4kb、4.5kb、3.4kb三条c-myc基因区带。结果表明:不同细胞癌基因在小鼠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中有不同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大花蕙兰与兰属植物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大花蕙兰、墨兰、建兰、纹瓣兰、兔耳兰等兰属植物的种间远缘杂交实验。在52个杂交组合中, 86.5%的杂交组合具明显的子房膨大和果荚发育, 但授粉4个月后未变黄落果的杂交果仅占组合数32.7%, 经胚胎培养获得植株的杂交组合只占组合数的19.2%。大花蕙兰×墨兰与墨兰×大花蕙兰的杂交成功率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制作骨骼肌石蜡切片研究了鳜、斑鳜及斑鳜(♀)×鳜(♂)杂交一代不同发育时期(孵化后10D、20D、30D、60D、90D)骨骼肌肌纤维的生长特征,同时,利用q PCR技术分析了肌肉中myostatin、Myo D、myogenin三个基因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3种鳜鱼全长均随日龄呈增大趋势,种间生长差异显著,鳜生长最快,斑鳜最慢,杂交一代介于斑鳜和鳜之间。不同发育时期,3种鳜鱼骨骼肌肌纤维数目较为接近,增生生长种间无明显差异,而肌纤维平均直径大小与其生长快慢间呈正相关,表明不同鳜鱼种间生长差异主要由肌肉肥大生长引起的。鳜、斑鳜和杂交一代myostatin m RNA在D20出现表达高峰,之后表达量呈下降趋势。Myo D在D10、D20表达水平较高,后期表达水平下降;Myogenin在D20时表达量最低,之后,鳜表达量升高最为明显,杂交一代次之,斑鳜保持平稳。不同种类鳜鱼肌肉生长差异与3种基因表达差异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在种子共生萌发过程中与真菌有着较为专一的共生关系, 为探讨这种共生关系在种间杂交后代上的进化和适应, 深入理解兰科植物和真菌共生关系的形成机制, 该研究利用能有效促进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和齿瓣石斛(D. devonianum)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并具有较强专一性的胶膜菌属(Tulasnella)真菌SSCDO-5和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真菌FDd1, 开展真菌对铁皮石斛和D. tortile种间杂交种子萌发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真菌与种子共生培养68天时, SSCDO-5菌株和FDd1菌株都能有效地促进杂交种子形成原球茎和幼苗, 两个接菌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来源于铁皮石斛的SSCDO-5菌株不但没有表现出优势, 反而在杂交石斛幼苗形成率上低于来源于齿瓣石斛的FDd1菌株(SSCDO-5: (22.13 ± 6.62)%; FDd1: (29.53 ± 5.51)%); SSCDO-5菌株和铁皮石斛在幼苗形成和发育阶段的共生专一性并没有在杂交后代上得到遗传或表现, 或者说是杂交打破了这种专一性的共生关系, 使得杂交后代能够和不同的真菌建立新的共生关系。该结果不支持关于共生真菌专一性是石斛属植物杂交后代形成的重要限制因素的假设, 推测石斛属植物在幼苗分化和发育阶段与真菌这种专一性的共生关系是在适应特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