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胸散白蚁幼期不同品级的发育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发现有假工蚁、假若蚁两种虫态。假工蚁由6龄和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假若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显微测量结果表明,黑胸散白蚁的胚后发育主要包括2个龄期的幼蚁期、6个以上龄期的工蚁期、4个龄期的若蚁期和有翅成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他虫态的分化来源,发现兵蚁由3~7龄工蚁分化发育而来,翅鳞型和长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6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短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微翅芽型补充生殖蚁既可由4~6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又可由假工蚁和假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无翅型补充生殖蚁由3~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提出了黑胸散白蚁群体中不同品级个体的可能分化途径。  相似文献   

2.
黑胸散白蚁幼期不同品级的发育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发现有假工蚁、假若蚁两种虫态。假工蚁由6龄和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假若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显微测量结果表明,黑胸散白蚁的胚后发育主要包括2个龄期的幼蚁期、6个以上龄期的工蚁期、4个龄期的若蚁期和有翅成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他虫态的分化来源,发现兵蚁由3~7龄工蚁分化发育而来,翅鳞型和长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6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短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微翅芽型补充生殖蚁既可由4~6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又可由假工蚁和假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无翅型补充生殖蚁由3~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提出了黑胸散白蚁群体中不同品级个体的可能分化途径。  相似文献   

3.
黑胸散白蚁新群体的建立及发展规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潘演征  刘源智 《昆虫学报》1990,33(2):200-206
经十年的室内配对饲养观察,黑胸散白蚁 Reticulitermes chinensisSnyder初期群体配对后5—10天开始产卵,胚胎发育期36—46天,幼蚁经历两个龄期,各龄8—13天,工蚁是幼蚁经两次蜕皮后分化出来,具有上颚自如活动,头宽0.71mm以上;前兵蚁蜕一次皮发育为兵蚁需经历10—13天,触角14—15节,头宽0.81—0.82mm,大于2龄工蚁,初期巢群最早3个半月左右产生兵蚁.当年配对的产卵期3至4个半月,产卵量16—45粒.饲养7—8年后的群体开始出现若蚁(长翅成虫的幼期).9、10年群体发育成熟即产生长翅成虫.解剖三个成熟群体中一个巢原始蚁王、蚁后均存在,另两巢发现原始蚁王、蚁后均死亡,其中一巢由群体内自行补充上了翅鳞型母蚁1头,无翅补充型生殖蚁1头(较小,性别不清),翅芽型3头.另一巢补充上了无翅型大腹母蚁1头,翅芽型1头.通过室内长期连续饲养观察,对该种白蚁新建群体发育成熟年龄及其内在因素已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将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与另外2个种群的白蚁按一定比例放置于同一培养皿中观察其斗争情况,研究黑翅土白蚁与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和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Snyder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实验一开始,双方的工蚁和兵蚁都立即进入激烈的嘶咬斗争,在不同配比下,开始5min内的斗争次数均在40次左右,5h后开始5min内的斗争次数陡然下降,几乎不发生争斗。各种群白蚁在其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均表现出显著的斗争优势;而在双方数量相当时,黑翅土白蚁工蚁的斗争能力明显强于另外2个种群的工蚁。结果表明,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黑翅土白蚁与家白蚁和黑胸散白蚁群体的偶然性融合,黑翅土白蚁很可能在其群体建立的地区中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5.
白蚁分飞与当地气象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观察了黑翅土白纹,家白蚁分飞期与泉州气象因子中的气温,湿度,降水,日照,气压的关系,及其分飞的始期。高峰期和末期的分飞规律,黑翅土白蚊的分飞期从3月中旬始至5月下旬结束,家白蚁的分飞期从5月个旬始至7月中旬结束。  相似文献   

6.
黑胸散白蚁补充生殖蚁群体的发展与发育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幼年群体或成熟群体中,分离出部分工、兵蚁个体,待培养出补充生殖蚁并开始产卵繁殖后,转移到大容器内饲养,观察了由补充生殖蚁控制的群体的发展与发育。 结果表明:分离群体在产生补充生殖蚁的过程中,群内个体数量有较大变动,其变动保存串约为61.5%;补充生殖蚁群体的发展较快,其个体数是在变动保存下来的基础上,经过一个恢复期后的发展;补充生殖蚁群体的发育较早,是伴随着群体的发展而发育;在实验条件下,由100一300头个体组建的群体,在产生的补充生殖蚁开始产卵后2-3年就可发育,进入分化出长翅成虫的成熟年龄,野外的自然群体,因群内个体多,不会因生殖蚁的更替而扰乱群体的发展和发育进程,更不会中断一年一度的分飞活动;在补充生殖蚁群体中,能再次产生补充生殖蚁,再生补充生殖蚁的品级可出现翅芽型补充生殖蚁。  相似文献   

7.
根据翅和翅芽的有无、长短,把分离群体中培养出的黑胸敌散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uyder补充生殖蚁命名为翅鳞型、长翅年型、短翅芽型、微翅芽型和无翅型补充生殖蚁.在工蚁、兵蚁、若蚁组成的群体中,分化较复杂,能培养出多种类型的补充生殖蚁,而在工蚁和兵蚁组成的群体中多数只培养出无翅型补充生殖蚁,少数远能培养出微翅型补充生殖蚁.短翅型、微翅型、无翅型补充生殖蚁需要经历一个后熟期才能产卵.此外,还对分离群体产生补充生殖蚁的频率、数量及初期产卵能力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mosanus(Shiraki)幼蚁、工蚁、兵蚁触角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的研究,分析不同龄幼蚁、工蚁和兵蚁的触角感器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触角感器发育特点及不同个体的行为分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触角形态,分析触角节数、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结果】工蚁、兵蚁、幼蚁个体触角长度差异显著,触角长度顺序:工蚁>兵蚁>3龄幼蚁>2龄幼蚁>1龄幼蚁;触角感器共有9种类型,分别为短毛形感器、长毛形感器、短刺形感器、长刺形感器、锥状B?hm氏鬃毛、球状钟形感器、刺突状钟形感器、球状钟形感器与刺突状钟形感器中间型、长刺具泡状感器。工蚁、兵蚁缺少长刺具泡状感器。幼蚁触角感器种类和数量随龄数而增加,1龄幼蚁具7种感器,缺少球状钟形感器和球状钟形感器与刺突状钟形感器中间型2种类型;2龄幼蚁具有8种感器,缺球状钟形感器;3龄幼蚁具有全部9种类型感器。【结论】黑翅土白蚁幼蚁、工蚁、兵蚁触角节数和感器显著差异,可作为幼蚁龄数以及非生殖品级判别的形态指标,应用于白蚁非生殖品级行为多型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桉树幼林白蚁的危害、种类及区系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白蚁危害桉树幼林进行系统观察,得知白蚁危害桉树幼林的根部,而导致植株枯死类型分为三类,另尚有少部分植株是由于白蚁啃食树干 处树皮而在旱季枯死。蚁害多发生在桉树定植至山场的头4-6个月内,定植1年以后的桉树则很少因白蚁危害而死亡。同时,对桉树幼林的白蚁种类进行全面的普查,结果发现在三明危害桉树的白蚁种类有5种,它们是家白蚁、黑翅土白蚁、黄胸散白蚁、闽华歪白蚁、海南大白蚁,其中后三种为国内首次报道危害桉树,黑翅土白蚁为桉树白蚁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0.
刘明花  张小晶  薛薇  陈娇玲  刘鹤  吴佳  苏晓红 《昆虫学报》2014,57(11):1328-1334
摘要: 【目的】为了探讨圆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labralis补充生殖蚁对巢群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方法】对野外巢群进行调查研究, 及对婚飞成虫通过雌雄配对与补充生殖蚁隔离巢群进行人工饲养的对比研究。【结果】在野外巢群只发现1对原始蚁王蚁后, 而补充生殖蚁的数量最多可达到689头/巢。圆唇散白蚁有3种类型的补充生殖蚁, 即由工蚁转化来的无翅型补充生殖蚁、若蚁转化来的翅芽型补充生殖蚁和末龄若蚁羽化来的拟成虫型补充生殖蚁。实验室条件下婚飞配对群体和隔离群体建群1个月后的存活率分别为64%和96%。建巢初期婚飞配对群体的子代数目增长缓慢, 2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为6.3±1.54, 10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也仅为8.4±1.47; 而隔离建群补充生殖蚁2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为52.4±6.44, 10个月时的群体数量为164.3±20.85, 都高于婚飞配对群体。 此外, 野外巢群的补充蚁后跟原始蚁后一样都具有发达的卵巢。【结论】在圆唇散白蚁中补充生殖蚁是白蚁巢群主要的繁殖力量, 也是建立新巢群的重要繁殖品级。  相似文献   

11.
扩头蔡白蚁Tsaitermes ampliceps(Wang&Li)和黑翅土白蚁Odotoermes formosanus(Shiraki)是分布广泛的食木性昆虫,群居生活,具有复杂的品级分化.本试验研究了低等白蚁扩头蔡白蚁不同品级的消化和生殖系统结构,并与高等白蚁黑翅土白蚁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扩头蔡白蚁的消化、生殖系...  相似文献   

12.
张方耀  李参 《动物学研究》1993,14(3):270-270,269,282
Roonwal及其合作者(1967—1987)对白蚁翅面微刻点(Wing microsculpturing)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至少存在8种类型的微刻点,并对其进化、分类学和生态学意义进行了讨论。但他们的观察主要是在光镜下进行的,电镜下的观察极少。国内尚未见有关的报道。我们对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的翅面微刻点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严少辉  彭晓涛  孙叙 《昆虫知识》2012,49(6):1559-1564
对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成熟群体进行室内自然条件分离饲养观察,结果表明:单品级分离群体和多品级分离群体均能产生补充型生殖蚁,产生补充型生殖蚁的概率与分离群体内的个体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分离时间和气温对产生补充型生殖蚁的历期影响较大,1、4、6、9月分离的群体产生补充型生殖蚁的历期分别为78.50、46.00、32.17、26.00d,经分析差异显著(P<0.05)。分离群体能迅速产出有翅成虫羽化分飞,在分离后2年就可发育进入羽化分飞的成熟年龄,分离时间对产生羽化分飞的历期有一定影响,6月分离的多品级分离群体产生羽化分飞的历期平均为659.3d。单品级翅芽若蚁分离群体可产生羽化分飞,且存在反季节羽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鼻白蚁科是社会性昆虫白蚁的一个重要类群,包括许多世界性大害虫,且在等翅目昆虫系统发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概述了应用于鼻白蚁科系统发育研究的系统分类学方法,探讨了鼻白蚁科系统发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鼻白蚁科不具有单系性,其系统发育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kiraki和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Skiraki)在我国是分布广,为害大的二种重要害虫。家白蚁危害建筑材料、房屋、橡胶、塑料、地下电缆、尼龙等有机合成材料,部分金属和农林作物,危害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而黑翅土白蚁严重地为害堤坝,我国南方各省水库堤坝为害率达53—92%,严重地区发生漏水的占20%,为害农林作物亦很严重。对它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防治方法,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但对它的生殖行为、孵化、脱皮习性,目前尚少有较系统的资料。因此,本试验试图通过家白蚁和黑翅土白蚁初期群体的形成,进行较详细的观察,为深入探讨白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提供真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三明地区林木白蚁种类、分布及危害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三明全区范围内设点普查,得知共有林木白蚁2科9属22种,其中中华葫白蚁、海南大白蚁、普见家白蚁、大头家白蚁、高山散白蚁为福建省首次发现危害林木。黄翅大白蚁、闽华歪白蚁、大近歪白蚁、歪白蚁、中华葫白蚁、小象白蚁、海南大白蚁、普见家白蚁、大头象白蚁、蛋头蔡白蚁、黄肢散白蚁、高额散白蚁、高山散白仪、细颏散白蚁、武宫散白蚁、尖唇异白蚁为本地区首次发现危害林木。三明地区白蚁优势种有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和家白蚁。黑翅土白蚁等白蚁对林木造成严重危害,已成为当前林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三明地区林木白蚁区系分布有以下特点:1)林木白蚁种类多,分布广泛,危害较为普遍;2)土白蚁、大白蚁是危害林木的主要类别;3)全区范围白蚁发生情况是由北向南蚁种延增,危害趋重。  相似文献   

17.
张方耀  高其康 《昆虫学报》1994,37(4):435-439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3种木白蚁(平阳堆砂白蚁Cryptotermes pingyangensis、叶额堆砂白蚁C.Havilandi和侧角楹白蚁Incisistermes laterangularis)和2种草白蚁(东方原白蚁Hodotermopsis orientalis和尤氏原白蚁H.Yui的翅面微刻点。微刻点类型有:乳突:基部宽5.0-20.6μm,长3.0-19.7μm,翅面中央密度可达2070-3375乳突mm2;瘤状突起:基部直径15.0-58.6μm,翅面中密度282-356突起/mm2;粉刺状突起:基部直径2.4-4.8μm。此外,还发现有长11一57μm的毛。同种白蚁的前、后翅和翅的背、腹面之间,微刻点类型没有明显的差异。最后初步讨论了白蚁翅面微刻点的分类学和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3种木白蚁(平阳堆砂白蚁Cryptotermespingyangensis、叶额堆砂白蚁C.havilandi和侧角楹白蚁Incisitermes laterangularis)和2种草白蚁(东方原白蚁Hodotermopsisorientalis和尤氏原白蚁H.yui)的翅面微刻点。微刻点类型有:乳突:基部宽5.0—20.6μm,长3.0-17.7μm,翅面中央密度可达2070—3375乳突/mm2;瘤状突起:基部直径15.0—58.6μm,翅面中央密度282—356突起/mm2;粉刺状突起:基部直径2.4-4.8μn。此外,还发现有长11—57μm的毛。同种白蚁的前、后翅和翅的背、腹面之间,微刻点类型没有明显的差异。最后初步讨论了白蚁翅面微刻点的分类学和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蓉  苏晓红  王云霞 《昆虫知识》2009,46(5):732-735
为探讨白蚁工蚁品级性腺不育的原因,采用组织学观察与测量对尖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 Tsai et Hwang的工蚁和繁殖蚁的卵子发生各阶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成熟工蚁的卵子发生与繁殖蚁相比,仅有卵母细胞的分化期和生长期,没有卵黄形成期,其分化期和生长期的卵母细胞大小与繁殖蚁这2个时期的卵母细胞大小呈显著性差异;生长期时,工蚁的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之间出现较大间隙并且呈现萎缩退化状态;工蚁卵子发生相当于雌性繁殖蚁末龄若虫水平。该结果将为工蚁不能生殖提供组织学上的证据,同时又表明了工蚁具有潜在生殖能力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高温处理及交配产卵实验,探讨了高温对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发育与生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高温条件对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产卵量、产卵前期、寿命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34℃以上高温导致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延长。高温处理4龄若虫使羽化后的雌成虫产卵量减少。高温处理不同日龄雌成虫也致使其产卵量减少,其中以1日龄短翅型、3日龄长翅型的产卵量影响最大。高温处理后褐飞虱寿命缩短。高温恒温处理,对短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影响不大,但能延长长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而高温变温处理致使短、长翅型雌成虫的产卵前期均延长。高温变温对褐飞虱生殖的影响程度大于高温恒温。高温处理组雌、雄成虫与对照组相应的成虫交配试验表明,高温对雌性的影响大于雄性。实验初步确定34℃为对褐飞虱发育与生殖产生影响的临界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