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专家系统在各行各业广泛地应用开来,近年来专家系统也被引入到口腔医学领域,医学专家系统将模拟医生的思路来协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分析,从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本文将对医学专家系统在我国口腔医学各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生物技术产业化——从实验室到工厂到产品[德]U.克拉格主编 曹竹安主译 高福主校 本书结合生物化工领域前沿进展,涵盖了工业生物技术工程化或产业化主要单元的共性技术,展示了近年来一些取得重大进展并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工业生物技术成果及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发酵及相关反应器开发,阐述了高压发酵中传氧、传热以及二氧化碳抑制和动力、能量成本的核算理论;从理论阐述到应用实例,展示了平行反应器系统、膨胀床吸附的生物化学工程研究技术;并进而概述了进行微生物发酵代谢流分析的方法和进展。酶催化及酶膜反应器:论述了生物学原理在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比较了不同辅因子再生体系的优缺点,阐述了酶催化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结合Degussa开发的膜反应器概述了其研究进展及应用实例。针对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下游处理,阐述了厌氧废水处理的工程问题和工艺进展,比较了不同萃取体系用于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笼养太行山猕猴的理毛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动物行为的归宿 ,无非是获取食物 ,避免伤害或得到最大的繁殖机会[1] 。当今 ,行为生态学已成为灵长类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在猕猴的种群生态[2~4 ] 、繁殖行为[5,6 ] 、取食行为[7] 及社会行为[1,8] 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理毛行为作为猕猴日常社会行为结构的一个重要补充已有一些定性描述[4 ,9~ 11] 。作者对笼养太行山猕猴的理毛行为做了长期观察 ,现将研究结果予以报道。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与设施选取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猕猴养殖场笼养且具有档案记录的 38只太行山猕猴为观察对象。成年猕猴为野…  相似文献   

4.
2015年《微生物学通报》共发表281篇文章,其中有关农业微生物的文章约占十分之一(27篇),而工业和环境微生物学文章各接近十分之一(25篇)。值得一提的是,在有关工业微生物的论文中,酶及其性质的研究有8篇。在8篇论文中,涉及霉菌的工作有2篇:冯颖杰等研究了一种米曲霉蛋白酶并且在酪蛋白磷酸肽制备中进行了应用[1]:邢欢等采用绿色木霉酶解了小球藻细胞壁[2];黄春凯等、成莉凤等分别研究了一株纤维素酶[3]和β-甘露聚糖酶[4];蔡昱萌等[5]、黄楠等[6]分别在脱氨酶的研究中取得了进展;李夏等[7]、夏苗苗等[8]开展了有关微生物基因调控以及遗传特性的工作。随着他们及其他国内酶学同行研究工作的深入,将有效促进我国微生物和酶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工业微生物及其产品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等诸多领域,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效的菌株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核心,而先进发酵技术和仪器平台对充分开发菌株代谢潜能也很重要。近年来,工业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快速进展,人工智能、高效基因组编辑技术和合成生物学技术逐渐广泛使用,相关产业应用也在不断扩展。为进一步促进工业微生物在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应用,《生物工程学报》特组织出版专刊,从微生物菌株的多样性和生理代谢、菌株改造技术、发酵过程优化和放大,高通量微液滴培养装备开发以及工业微生物应用等方面,分别阐述目前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工业微生物及生物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用干细胞转录因子OCT4、SOX2、c-MYC和KLF4进行体细胞重编程产生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近年来,iPS细胞的研究从产生方法、重编程机理及实际应用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由于iPS细胞的产生可取自体细胞,因而克服了胚胎干细胞应用的伦理学和免疫排斥等缺陷,为iPS细胞的临床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该文将对iPS细胞的产生方法、重编程机理及其在神经性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文献综述,反映近几年iPS细胞最新研究成果,并阐述了用病人iPS细胞模型探讨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症、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肌肉萎缩症及舞蹈症等5种常见神经性退行性疾病发病机理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研究是连接基础研究和医学实践,实现成果转化和产品应用的关键环节。2022年,人工智能提升了临床医学的研究效率,组学技术驱动了精准医学的发展,先进治疗药物领域取得较大突破。随着肿瘤、神经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领域研究重点的变化,真实世界研究和临床研究多样性获得更多关注。国际组织和监管机构对新技术研究及应用的伦理问题提出了更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监管要求。本文总结了2022年全球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进展与特点,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及其从“碎片式研究”到“高通量研究”到“定制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植物染色体分带及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植物研究中较重要和常用的技术手段。从它们的产生开始一直不断发展,已应用到植物研究中的很多方面。介绍了这两个技术的发展、原理和在植物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算法在生态环境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但在揭示自然科学现象规律时存在泛化能力不足、可解释性差等问题。为弥补这些不足,实现优势互补,将人工智能算法与具有物理机制的生态环境模型耦合研究已成为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研究方法。本文从应用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人工智能算法出发,概述了其分类和应用情况,重点梳理了人工智能算法与生态环境模型耦合研究的发展、现状及不足,提出了一个将人工智能与机理模型紧密耦合以重构机理过程的思路,分析了该网络部分参数的理论意义,提高可解释性和泛化能力的可行性,以及模拟机理过程运行的应用前景,并展望了人工智能算法与生态环境模型耦合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核酸探针已开始应用于临床诊断、法医鉴定、食品及加工检测,环境保护检测和农业畜牧业等领域中。美国临床化学会已把核改探针作为临床诊断的重点研究开发项目,在我国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核酸探针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自1957年伊萨克斯(Isaacs)和伦德曼(Lindeman)等发现和命名干扰素以来,干扰素的研究已从其特性、生产制备、临床应用到其功能与作用原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干扰素作为细胞经诱导剂诱导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在机体防御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已逐渐明了。  相似文献   

12.
《遗传》2021,(10)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组学数据量指数倍增长,多组学分析优势逐渐显现,人工智能应用也愈加广泛。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多组学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各自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同时也介绍了两者相结合应用的案例以及优势,最后简单阐述多组学分析和人工智能在现阶段面临的挑战,旨在为医学行业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助推精准医学发展应用。  相似文献   

13.
溶氧水平对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杉醇 (Taxol)是源自红豆杉提取物的一种高度衍生化的二萜类化合物 ,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紫杉醇对于卵巢癌、乳腺癌、胃肠道癌等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1] ,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并已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批准用于卵巢癌与乳腺癌的治疗[2 ] 。到目前为止紫杉醇仍然主要从树皮中提取 ,但由于红豆杉生长缓慢 ,天然资源非常有限 ,加快其替代来源的研究势在必行。利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生产紫杉醇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3 ,4 ] 。本文研究了摇瓶及 2 0 L反应器培养过程的溶氧水平对细胞生长及紫杉醇…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果胶酶的分子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多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国外在果胶酶分子生物学研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除在一些传统领域中的应用外,果胶酶的许多新的用途也正在不断地被挖掘和发现。本文从果胶酶的产生菌、果胶酶的理化性质、已克隆的果胶酶基因、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及果胶酶的用途等方面简述了微生物果胶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汪景山  渔光 《遗传》1982,4(1):29-30
胚胎培养的研究从本世纪(1904, Hanning) 开始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自二十年 代Laibach用胚胎培养技术得到了亚麻杂种胚 之后,已开创了植物胚胎培养应用于实际的新 时期。但是已有的工作表明,成熟胚离体培养 较容易;未成熟的幼胚,特别是发育早期的幼 胚,离体培养较困难,目前只有少数植物取得了 一些进展[1,2] 。山碴幼胚的培养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6.
从基因组学到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的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已实质性地跨入了后基因组时代,研究重心已从揭示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在分子整体水平对功能的研究[1]。这种转向表明目前已进入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 ics)以及随之产生的功能蛋白质组学(functional proteomics)等新学科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脑科学是理解人和自然的“终极疆域”,现已成为重要的科学和技术前沿领域之一。该文主要从研究计划、研究进展、产品研发与产业发展的视角分析2022年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的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加以展望。2022年,美国、中国等国家/地区的脑计划取得较大进展;在脑图谱绘制、脑发育与脑认知功能解析、脑疾病机制探索及类脑智能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取得重要研究突破;脑疾病药物研发管线丰富,将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未来,借助各类新技术,研究人员将在多尺度解析脑认知功能,识别其中的功能障碍,开发出多种有效的脑疾病治疗药物;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相互借鉴,推动类脑智能领域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数据治理和伦理安全的突破有助于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将工程学的设计思想和原理应用到生物学的研究当中。在短短的十年间,合成生物学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人们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人类解决诸如能源、环境、医疗、药物生产等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本文从合成生物学领域几个成功的研究实例出发,综述合成生物学已经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实际应用,并展望合成生物学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昆虫卵的超低温冷冻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Polge等 [1] 首次成功冷冻保存了人精子细胞以来 ,有关细胞冻存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与此同时 ,昆虫细胞和组织的冷冻保藏也在脊椎动物细胞冻存技术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方法[2 ] 。但这远不能使数量繁多、形式多样的昆虫种质得到有效保存。随着一些哺乳动物如小鼠 [3~ 8]、兔子 [9]、牛 [10 ,11]和人 [12 ,13]卵的冻存成功 ,80年代中期 ,人们开展了对昆虫卵的超低温 (-1 96℃ )冷冻保存研究 [14 ] ,经 1 0多年的努力 ,目前已有果蝇 Drosophilamelanogaster[15,16 ] 和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cer-ana[17]的卵经液氮保存后能…  相似文献   

20.
2015年中国医学遗传学稳步发展,众多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中国科学家在医学遗传学的诸多领域,如罕见疾病的致病基因、复杂疾病的易感基因、癌症的体细胞突变、遗传学新方法新技术、疾病相关微小RNA(microRNA,miRNA)、疾病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疾病相关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疾病相关可变剪接和分子进化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科学家在医学遗传学研究中逐步从常见变异延伸到罕见变异,从遗传学现象的描述到功能机制的确证,从单组学分析扩展至多组学数据整合,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同时,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本文概括性综述了2015年中国科学家在医学遗传学领域取得的若干重要研究进展,旨在追踪当前中国医学遗传学领域发展的前沿,与国内读者分享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