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枯叶蛱蝶Kallima inachus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枯叶蛱蝶在四川峨眉山海拔450~1200 m地带一年发生3代,以第1代和第2代为主,以滞育成虫越冬.第2代成虫大部分在7月中旬后进入滞育状态,但3个世代的个体都可能存在于越冬种群中.在室内饲养条件下,第1代历期约为45~54天,第2、3代历期较长,越冬个体可达5~7个月.在日平均温度26.4~28.2℃,相对湿度63.2% ~84.7%条件下,卵期4~6天,幼虫期21~36天,蛹期10~15天.其寄主包括爵床科马兰属等多种植物.主要天敌有赤眼蜂、蜘蛛、蚂蚁和鸟类.  相似文献   

2.
对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第5代、第6代室内种群饲养结果显示,该虫的有效越冬虫源为第5代滞育的老熟幼虫,滞育率24.4%~33.1%,第6代棉大卷叶螟的发生对第2年的种群基数影响不大。滞育老熟幼虫的越冬存活率为60.0%~71.9%。次年越冬代羽化的成虫雌虫少,雄虫多,单雌产卵量平均为163.4~198.8粒。  相似文献   

3.
灰胸突鳃金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胸突鳃金龟是沙区的重要地下害虫,以幼虫为害花生等作物的地下部分。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表明:该虫1年多发生1代,以3龄和2龄幼虫越冬。幼虫期326.3天;蛹期24.4天。成虫羽化一般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雄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雌成虫趋光性较弱,成虫寿命20天。每头雌虫产卵8~74粒,散产在5~10cm深的松温沙土中。室内饲养:卵历期平均18.45天,田间观察卵孵化盛期在7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5.
环带锦斑蛾的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带锦斑蛾在江西南昌一年1~3代,以幼虫在寄主基部落叶层的叶片内越冬。根据其种群在生活史上的分化,可分为:连续发育型,一年3代;二代滞育型,一年2代;一代滞育型,一年1代。卵聚产于寄主枝秆、叶腋和叶片上。越冬幼虫6~7龄;非滞育幼虫5龄。成虫寿命,雌虫10~15天,雄虫7~10天。讨论了该虫生活史上的~α分散适应”对策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室内饲养方法,旨在为防治药剂筛选和农药毒理学实验,以及开展对甘蔗二点螟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深入研究提供发育良好的试虫。用玉米棒在室内继代饲养甘蔗二点螟,在第1、4、7、10代观察主要生长发育指标,评价其饲养效果,并在第5代与甘蔗苗+甘蔗茎段、玉米棒+甘蔗茎切片饲养进行对比,观察各生长发育指标及生命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用玉米棒饲养二点螟在第1、4、7、10代的孵化率和羽化率均在80%以上,幼虫存活率各代均在40%~60%之间,单雌产卵量在25~50粒之间;玉米棒饲养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及单雌产卵量均高于用甘蔗苗+甘蔗茎段、玉米棒+甘蔗茎切片饲养;玉米棒饲养的种群净增殖力R0(26.17)、内禀增长率rm(0.08)及周限增长率λ(1.09)均高于甘蔗苗+甘蔗茎段、玉米棒+甘蔗茎切片,且世代发育历期T(38.8)短,增加了世代数。因此,用玉米棒饲养二点螟,其多项发育指标优于甘蔗饲养,且饲养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在室内大量且继代饲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新入侵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葡萄花翅小卷蛾在吐鲁番市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周年发生规律,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性引诱剂定点监测、野外网室笼罩饲养以及室内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葡萄花翅小卷蛾生活习性及其种群发生规律。【结果】该虫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市1 a发生5代,以蛹在葡萄藤皮下越冬。越冬蛹翌年3月底—4月初(葡萄开墩)开始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清明节前后),中旬为羽化末期。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花芽上,4月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第1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羽化结束;第2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3代成虫于7月底开始羽化,8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4代成虫于8月底开始羽化,9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越冬代幼虫10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大部分幼虫更趋向于在老树的藤皮下化蛹。成虫的飞行、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多发生在黄昏。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花序萼片以及花蕾上;第1~3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果实表面,第4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二次开的花絮上,卵单产,单雌产卵量为20~40粒左右。第1代幼虫取食葡萄花絮,第2~4代幼虫危害葡萄果实,并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糖醋液(红糖:醋:酒:水=6:3:1:10)对成虫有一定的诱杀效果。【结论】该虫在吐鲁番1 a发生5代,各世代划分明显,越冬代发生数量最大,无世代重叠现象,随温度升高各世代和虫态的发育历期缩短,幼虫在葡萄整个生长季节均造成危害,第3、4代幼虫危害成熟果实,引起果实大量腐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观察、室内饲养等方法研究了酢浆灰蝶Pseudozizeeria maha(Kollar)的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在南京地区,该蝶幼虫以酢浆草科Oxalidaceae的黄花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L.)为食,1年5代,世代交替发生。酢浆灰蝶在10月末以蛹在枯枝落叶或土壤表层浅洞中越冬,越冬代成虫次年5月始见、中旬为高峰期,5月中旬始见第1代卵及幼虫,6—10月间各月各虫态均同时发生,期间每月中下旬为成虫活动高峰期。幼虫共4龄,野外2~4龄幼虫具迁移、避热与适蚁行为。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卵期为3~4d,幼虫期为22~26d,蛹期为6~7d。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观察、室内饲养、野外调查等方法研究黑脉蛱蝶Hestina assimilis(L.)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生境状况。该蝶幼虫以榆科朴属(Celtis spp.)植物为食,在南京地区1年发生3代,10月下旬以4龄或5龄幼虫在寄主植物的落叶中越冬,翌年4月初越冬幼虫眠起活动。越冬代成虫5月上旬始见、中旬为高峰期;第1代7月上旬始见、中旬为高峰期;第2代9月上旬始见、中旬为高峰期。幼虫共5龄,在室内饲养的条件下,卵期为4~5d,幼虫期为28~42d,蛹期为7~8d。  相似文献   

11.
昆虫病毒的经卵传递,对于昆虫种群中病毒病的自然发生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前人已有一些报道,作者在利用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防治赤松毛虫工作中,对赤松毛虫CPV经卵传递的现象进行了观察,报道如后。 材料和方法 CPV系中国林科院林科所提供。将CPV悬液浸湿松枝,室内晾干后饲喂6—7龄幼虫,室外选择虫口密度较大的林地,在幼虫6—7龄时用CPV悬液喷雾防治。分别收取室内和防治区松树上的虫蛹,单个置于灭菌玻璃容器中,成虫羽化后,检查蛹便有无多角体。解剖部分成虫观察肠道病变,检查中肠有无多角体,另部分成虫置养虫笼中产卵,幼虫孵化后,单个饲养于灭菌容器中,逐日检查记载子代病死虫数。用扫描电镜检查雌蛾外生殖器和卵的表面有无多角体。  相似文献   

12.
幼虫密度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不同幼虫密度饲养条件下,研究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生长发育及繁殖的情况,明确幼虫密度对该害虫的室内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本实验设置5个幼虫饲养密度即1,5,10,20和30头/瓶(750 mL),分别观察5个饲养密度下该虫的各个龄期及整个幼虫发育历期及存活率、蛹重、蛹期以及成虫生殖情况。【结果】幼虫密度对该虫幼虫各龄期及整个幼虫发育历期及存活率、蛹重、蛹期以及成虫生殖情况均有显著性影响。整个幼虫发育历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缩短,10头/瓶达到最短(18.27 d),之后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延长;幼虫至蛹的存活率随着密度增高而显著下降,30头/瓶最低(39.37%)。蛹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延长(10头/瓶除外)。蛹重和每雌产卵量均以1头/瓶最高,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雌雄蛾寿命均以10头/瓶最长,与1和5头/瓶没有显著性差异。生命表分析显示:二点委夜蛾的种群增长指数以5头/瓶最高,幼虫密度过低或者过高均不利于种群增长。【结论】幼虫密度是影响二点委夜蛾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甜菜夜蛾人工饲料及饲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人工继代繁殖甜菜夜蛾饲料配方及饲养方法 ,测定了各虫态发育历期、幼虫死亡率、化蛹率、羽化率、蛹畸形率及不同世代蛹重。采用改进的饲料配方饲养的深圳种群 ,第 2代幼虫死亡率、化蛹率、蛹畸形率、羽化率分别为 7 8% ,97 3 % ,2 7%和 93 8% ,第 2 ,5 ,9,1 2代平均单头蛹重分别为 1 1 9 7± 1 6 1 ,98 3± 1 1 4,94 3± 1 2 6和 82 4± 9 6mg,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 1 1 3 7 2± 63 3 ,684 5± 5 3 7,45 6 9± 40 2和 3 91 7± 45 6粒。人工饲养的甜菜夜蛾 ,卵、幼虫、蛹、雌性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 2 5~3 5 ,1 0~ 1 2 5 ,7~ 8 5和 8~ 1 4天 ,完成一个世代需要 2 1~ 2 5天。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水稻种群与茭白种群光周期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用水稻和茭白分别饲养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的光周期反应。光周期反应曲线显示,用水稻饲养茭白种群或用茭白饲养水稻种群,无论是在短光照还是在长光照条件下,绝大多数幼虫被诱导进入滞育,丧失了各自原有的光周期反应特性,表明这两个种群已分化到仅适应其本身寄主的程度。用水稻饲养的茭白种群仅有5%~6%的个体化蛹,且其幼虫期较用茭白饲养的延长了15~18天;而用茭白饲养的水稻种群有30%~40%的个体化蛹,其幼虫期与水稻饲养的仅相差3~8天。茭白种群用水稻饲养时32日龄幼虫体重仅为茭白饲养的53.1%,而水稻种群用水稻饲养时32日龄幼虫体重为茭白饲养的79.5%。这些结果表明,茭白种群不适应取食水稻,而水稻种群对取食茭白则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根据这些结果,我们认为:(1)这两个种群已出现种下分化的迹象;(2)茭白种植不会对水稻田二化螟的发生产生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丽峰 《昆虫学报》1959,(6):540-547
一、大叶黄杨尺蠖(Abraxas miranda Butler)是重要的园林害虫之一,为害卫矛科的两种植物,即:大叶黄杨与爬行卫矛。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贵州及东北等地。 二、大叶黄杨尺蠖在上海一年发生三代,但在室内饲育可完成四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一代成虫自4月上旬开始羽化,幼虫自4月下旬开始为害,至5月下旬进入蛹期。第二代成虫自6月上旬开始羽化,幼虫自6月中旬开始为害、直至8月下旬进入蛹期。第三代成虫自8月中旬开始羽化、幼虫自9月上旬开始至11月中旬进入蛹期。 三、根据室内饲养,成虫的寿命第一代雄虫平均7.8天,雌虫平均9.6天;第二代雄虫平均11天,雌虫平均15.4天;第三代雄虫平均9天,雌虫平均10天;第四代雄虫平均12天,雌虫平均14.5天。卵期第一代为14.5天,第二代8.6天,第三代9天,第四代12天。幼虫期第一代平均34.9天,第二代平均23.4天,第三代平均25天,第四代平均58天。蛹期第一代平均11.4天,第二代平均45.8天,第三代平均15.9天,第四代为越冬蛹。 四、成虫飞行力很弱,白天栖息在大叶黄杨树下或附近草丛中,晚上活动,趋光性不强。成虫羽化多在下午3—5时,羽化后即可交尾,一般交尾时间为6—7小时,最长可达11小时,交尾后7小时即行产卵,每一雌蛾可产卵360余粒。 五、幼虫共五龄,羽化后3、4小时就开始取食,受  相似文献   

16.
烟草粉斑螟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烟草粉斑螟是烟叶及卷烟贮存期的重要害虫。本工作研究了烟草粉斑螟的生活史、习性及影响消长的主要因子。在湖北省该虫一年发生2~3代,在26~30℃,相对湿度70~90%对,卵历期5~7天,幼虫期29~50天,幼虫5~6龄,蛹期6~18天。幼虫蚕食烟叶成孔洞,老熟幼虫在烟叶表面或麻袋及仓库隐蔽处吐丝结茧化蛹。烟叶从收购入库至贮存各环节均可遭受为害,以卷烟厂贮存过程受害最甚。通常高、中档烟叶受害重于低挡烟叶,其烟草粉斑螟种群密度随着贮存期的延长呈线性增加。烟叶含水量达13%时,幼虫发育迅速,为害重;含水量低于10%时,幼虫发育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沈阳地区国槐尺蠖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宝玲  柳丽婷  佟忠勇  宋菁 《昆虫知识》2010,47(6):1194-1200
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对国槐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 Bremer et Grey各虫态(成虫、卵、幼虫、蛹)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国槐尺蠖的行为习性、生活史以及田间种群消长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槐尺蠖在沈阳一年发生3代,无世代重叠,以蛹在树下松软土壤中越冬。国槐尺蠖幼虫共有7龄,1~4龄取食量小,5龄以后食量大增,进入暴食期,取食量占全幼虫期的80%~90%,而且随着虫龄的增长,其存活率增加。国槐尺蠖幼虫发生期为5月到9月,6月上旬、中旬至7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9月以后种群呈递减趋势,老熟幼虫开始入土化蛹越冬。  相似文献   

18.
为明晰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人工气候箱800μL/L与400μL/L两种不同CO_2浓度下,用人工饲料连续饲养粘虫3代后,分析其发育历期、体重、存活率等种群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CO_2浓度处理下各世代的粘虫均能正常发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为:幼虫成虫蛹卵,幼虫1-3代的发育历期在两种CO_2浓度下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1);CO_2浓度倍增条件下的蛹重和成虫体重较对照条件下明显下降;CO_2浓度倍增对粘虫的性比影响不大,但可导致粘虫雌成虫寿命缩短,单雌平均产卵量和单雌日均产卵量下降。高CO_2浓度下第1代粘虫种群的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分别延长了1.19和1.24 d,1-2代粘虫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呈下降趋势,至第3代略有回升,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高CO_2浓度条件下粘虫1-3代的存活率分别为44%、31%和33%,分别较对照条件下对应世代粘虫的存活率低10%、27%和22%,其中第2、3代粘虫的存活率在两种CO_2浓度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第1代粘虫在高CO_2浓度下存活率明显下降,至第3代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随着世代的延长,粘虫对高CO_2浓度的适应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9.
苍耳杆野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良成  潘桐 《昆虫知识》1994,31(6):363-365
苍耳杆野螟是寄生在苍耳上的1种重要药用昆虫。在湖南(常德)每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五龄)在苍耳茎杆蛀道内越冬。室内自然变温下(22.2~25.0℃)饲养,卵期为4.8天,幼虫期为23.6天,蛹期为见11.8天,成虫期为6.1天。每雌可产卵124~585粒,块产。一、二龄幼虫食叶,三龄后蛀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我国3代粘虫的种群构成还少有研究,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问题也不清楚。为此,需厘清3代粘虫发生区的风场动态和迁出种群的去向,为明确各地的虫源关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家气象局的高空气象记录,分析高空风场;利用HYSPLIT平台模拟华北粘虫夏季迁出种群的迁飞轨迹和落点分布。【结果】在夏季风盛行的背景下,3代粘虫主要来自于与其发生区相邻的偏南地区(约占45%),如鲁东、苏皖鄂、浙北、赣北、湘北等;另一个主要来源是西北区(包括晋陕甘宁,约占10%)和华北北部(内蒙古及以北区域,约占7%);在某些年份,西南地区也会提供约6%的虫源。另外,还有约30%的虫源来自于发生区域内的相邻地方,属于当地前代滞留虫源的近距离迁飞;而东北区对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构成则只有极微的贡献(约0.2%)。从山西和陕西起飞的1代成虫则主要是北迁,有将近30%的个体迁入了华北3代粘虫发生区,约23%迁入内蒙古及以北地区,还有约4%迁入西北的甘肃宁夏、约5%迁入东北区,另有27.5%的个体近距离迁飞落在本省境内。晋陕种群南向迁飞的比率不大,只有大约10%的个体迁入3代粘虫发生区的南邻区域。【结论】华北3代粘虫的暴发属于小概率事件,如此大范围的潜在虫源和如此局部的发生区,以及复杂的天气系统给我国华北地区3代粘虫的预测预警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需要研究部门与推广部门通力合作,做更多的实证研究和个例分析,逐渐深化对3代粘虫暴发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