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蚜种间竞争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蚜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不仅直接为害小麦,且传播黄矮病。不同地区,麦蚜发生程度及其优势种不同;同一地区,在小麦不同的生育期麦蚜优势种也会发生变化。有关这方  相似文献   

2.
我国稻螟研究新进展(一)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刘光杰  秦厚国 《昆虫知识》1997,34(3):171-174
水稻螟虫(主要指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是我国特别是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长江流域稻区(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因耕作制度的变更、水稻品种的更换等诸多因素,二化螟的为害仍然严重,王化螟的严重为害又呈上升趋势。为了有效、及时地控制稻螟的发生与发展,许多植保工作者在二化螟与三化螟的种群消长规律、回升原因、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技术、水稻受害补偿能力、为害损失、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防治策略与技术等方面,广泛深入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小麦蚜虫为害小麦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蚜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Fabricius)是河北省优势种群,其次是麦二叉蚜Schizphisgraminum(Rondani)、禾谷缢管蚜、麦无网长管蚜AcyrlhosiphondirhodumWalker。小麦蚜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国内已发表多篇论文,其防治指标均为400~500头/百株。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郭予元等[1]的防治指标为4.4头/茎,西北农大植保系赵惠燕等[2]防治指标为500头/百株,北京大学生物系李拮鹄鸣等[3]的防治指标为480头/百株。作者于1994~1996年对麦蚜进行了研究,确定穗期百株蚜量为2000头左右,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麦蚜虫是世界范围内小麦生产中一类重要害虫。针对麦蚜世代历期短、繁殖力强,具有趋光、趋化及迁飞等生物学及行为习性;在田间多呈聚集分布,且麦蚜易受寄主植物抗性、天敌、气象因素及农田生态条件等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影响等发生为害特点,本文阐述了我国小麦蚜虫田间调查、监测技术及防治策略,以期为我国小麦蚜虫综合防控提供基础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 关中地区是陕西省商品小麦生产基地。麦蚜是该地区主要的小麦害虫,除直接取食为害外,又是小麦黄矮病的重要传毒介体。据调查,在1949—1979年中,麦蚜大发生范围在十县以上,成灾面积达百万亩以上的年份共有6次,即1952年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大发生,1960、1966、1970、1973和1978年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猖獗成灾,造成了小麦的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6.
麦蚜复合种群发生期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蚜是曲阜地区小麦穗期的主要害虫,种类有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麦一叉蚜Schizaphumgraminum(Rondan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等,其发生或早晚不同年份间差异很大.为了及时准确作出预报,指导防治,笔者依据本站1982~1994年系统观测资料,对麦蚜复合种群发生期预报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整理1.互选取预报因子据13年系统观测资料,以麦蚜发生期(蚜量始达500头/百株的日期)为预报对象(y),为研究方便,令4月25日为儿将历年发生朝代换成自然数值,然后用单因子相关法选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麦蚜是京郊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不仅危害麦苗正常发育,还传播麦类黄矮病,往在造成严重减产。三年来,我们对麦蚜的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 一、麦蚜种类和发生特点 京郊为害麦类作物的蚜虫主要有四种: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麦无网长管蚜 Acyrthosi-phum dirhodum(Walker)、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um(Rond.)、禾谷缢管蚜Rhopalasiphum padi(Linnaeus)。田间检索表简列如下:  相似文献   

8.
粟穗螟发生为害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富  潘学贤 《昆虫知识》1991,28(4):211-215
<正> 粟穗螟 Mampava bipuntella Ragonot是四川省高粱穗部主要害虫之一,以取食高粱籽粒而直接造成为害,常年损失5—20%,严重影响了高粱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有效地测报及控制粟穗螟的发生为害,作者于1985~1989年对粟穗螟发生规律及综防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就粟穗螟发生为害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胡伯海  沈佐锐 《昆虫学报》1998,41(-1):156-162
考查我国农作物重大害虫历史发生状况,研究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sta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二化螟Chilo sup pressalis Walker、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麦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棉铃虫Helicoverpar armigera (Hubner)等害虫的长期发生规律,初步发现粘虫、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等长期变化有约16年周 期现象,稻飞虱、三化螟有12年左右周期性规律,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麦蚜、棉铃虫等发生周期约11年。根据害虫规律性作出“九五”期间发展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10.
枇杷害虫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枇杷发生常见害虫约35种。叶部主要害虫有枇杷瘤蛾、苹掌舟蛾,在6-8月份发生为害叶片;果实主要害虫有燕灰蝶、长卷蛾,在3-5月份发生为害果实。研究应用90%万灵WP和10%吡虫灵WP防治低龄瘤蛾幼虫,效果分别为92.61%和90.34%;采用喷5%齐螨素结合套袋(牛皮纸)保果能有效控制果蛀虫的为害,防效为96.5%。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棉铃虫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闫宏娟  李典谟 《昆虫知识》1999,36(3):174-177
1导言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是棉花蕾、铃期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造成大量落蕾、烂铃,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1]。我国各棉区均遭受棉铃虫为害。在河北省棉区,棉铃虫是棉花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发生量大,为害严重,近些年来使棉花产量遭受严重损失。为了对棉铃虫种群消长动态和时空分布规律加强了解,为各级领导和广大棉农提供有用的虫情信息,河北省植保总站和各省各区域植保站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棉铃虫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长期、中期、短期等…  相似文献   

12.
仵均祥  翟锁奎 《昆虫知识》1994,31(3):161-163
黄斑鹿尾甲Carpophilushemipterus(Linne)俗称酱曲虫、酱曲露尾虫、大曲虫,是酿酒大曲发酵初期最严重的害虫,各地大曲酒厂普遍发生。据1989年在陕西省西凤酒厂调查,该虫发生高峰期曲房内曲糠中幼虫平均密度达18头/g,虫量之多,实属罕见,成为大曲酒厂制曲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1988~1989年作者在陕西省西凤酒厂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对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1分布与为害黄斑露尾甲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但主要以热带和温带地区发生严重;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在大曲酒厂,主要发生于曲房,制酒车间地面缝隙和酒糟场偶而…  相似文献   

13.
麦蚜包括麦长管蚜、玉米缢蚜和麦二岔蚜等数种,是西南区小麦的主要害虫。为了掌握麦蚜的发生、发展规律,1954-1955年在重庆北碚西南农料所麦田内进行了麦蚜消长情况的观察。同时在附近生产队麦地进行定时定地的调查,并先后到四川省铜梁、巴县、合川、成都、内江、简阳、隆昌、江津和贵州省遵义、贵阳、安顺、大定等地调查了198块麦田(包括不同土壤、地势、品种、播种期)。兹将研究结果整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洪誉 《昆虫知识》1998,35(4):197-200
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是我地小麦穗期的主要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受虫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其发生期(穗蚜量达500头的日期)不同年份间差异很大。为了及时准确作出预报,指导防治,笔者应用模糊因素加权综合评判法对麦长管蚜发生期预测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研究方法1.1选取预报因子麦长管蚜的发生期主要受温度、降雨量等气候因素的影响。笔者对本站1982~1994年13年的系统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与发生期相关性较好的预报因子2个:X1,3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相关系数r1y=…  相似文献   

15.
麦长管蚜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麦蚜在我国分布广、为害重,又传播病毒病,是小麦的重要害虫。近年麦蚜的发生为害有增长的趋势,有些地方反映农药防效下降、用药次数增加。本文介绍1983—1987年5年中采用6个省市的8个地区麦蚜种群对6种农药进行了点滴法毒力测定。探明了张掖和高台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对氧化乐果产生10—15倍抗药性。用英国Rothamsted试验站的比色板试验法进行生化测定,结果同生物测定一致。作者认为该法是一种探测蚜虫抗药性简便可行的定性方法。用北京室内饲养的麦长管蚜以16种新老农药品种用点滴法进行了敏感水平测定,建立了麦长管蚜对16种供试农药的毒力基线。这对探测麦蚜抗药性、监测其抗药性动态变化打下一定基础。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田间药效试验和20多万亩的大面积示范推广,作者提出杀螟松是防治麦蚜较理想的候选农药品种,以替换当前使用的药效已下降的乐果和氧化乐果、替换当前使用的毒性很高的杀虫剂甲胺磷。  相似文献   

16.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granarium Kirby)是安徽淮北麦区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常普遍发生,局部为害,有些年份为害很重。为了解麦长管蚜在皖北麦区的为害程度和消长规律,作者于1961—1963年进行了有关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蒙古土潜(蒙古拟地甲)Gonocephalum reticulatum Motschulsky在莱西县普遍发生,是农作物、果树、蔬菜和瓜类等苗期的主要害虫。自1981年以来为害逐年加重,毁苗重播现象屡见不鲜,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作者为了摸清规律作好防治,在1987~1988年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麦蚜的阶段性为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测定麦蚜为害后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朗:麦蚜为害后,可使小麦穗粒数减少18.60%,千粒重下降45.24%,机位数达到30.19%。为害性表现为小麦灌浆前期六于灌浆中后期。小麦灌浆后期,由于蚜虫的为害,面粉中的氨基酸总量和主要氨基酸含量、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麦蚜是体型小、生活周期短的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尤其是高温的变化十分敏感。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是影响麦蚜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气候变暖对麦蚜影响的野外观测、预测模型及模拟试验的研究进展。气候变暖将导致麦蚜的主要分布和为害区向高纬度地区转移;气候变暖增加了生长季的有效积温,导致麦蚜始见期、迁飞期、盛虫期等物候发生期提前;温度升高提高了麦蚜的越冬存活率,使温带地区春夏季种群数量增加;处于不同营养级的物种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不尽相同,气候变暖可能影响麦类作物-麦蚜-天敌昆虫多营养级系统的种间互作。麦蚜的耐热性较差,气候变暖导致的高温幅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夜间最低温升高、极端高温幅度和频率增加等典型特征对其有深刻影响。高温的幅度、持续时间对麦蚜的存活和繁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夜间变暖导致麦蚜存活线性下降,进一步恶化了日间高温对蚜虫的不利影响;极端高温事件的幅度和频率影响麦蚜的种群增长参数,不同种类麦蚜对极端高温事件的非对称响应改变了麦蚜种间的相对适合度、时间和空间上的群落结构和物种间的相对优势度。麦蚜可通过爬行和跌落等行为来缓解气候变暖造成的高温胁迫,在研究气候变暖对麦蚜影响的同时,应充分考虑麦蚜对气候变暖的适应和缓冲能力。如何人工模拟气候变暖趋势下温度的变化模式,精巧设计试验反映气候变暖主要特征,开展接近自然界变化的温度模式对麦蚜的影响和麦蚜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响应研究,将是未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褐飞虱的分布和为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国文  唐启义 《昆虫知识》1997,34(1):50-51,61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us(Stal)是亚洲产稻国家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了解褐飞虱在国内的常年分布和不同地区的发生程度,是长期趋势预测的基础材料之一。根据全国各地多年发生的实况和有关植保部门、科研教育等单位的研究资料,就褐飞虱在中国的分布和为害进行整理如下。褐飞虱在中国的发生为害历史较长,但正式记述为1926年[1],记述1921、1924年在江苏、上海大发生。据邹钟琳先生当时对稻飞虱为害史料查考结果认为,惟有费君耕所作稻虱考查录中,1624年(明天启四年)胡震亨编的“浙江海盐县图经”记载,公元匕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