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重要农业害虫,其寄主范围较广。近年发现棉蚜严重为害一种新的寄主植物枸杞Lycium barbarum L.。枸杞是名贵中药材和食物,枸杞上生活的棉蚜的生活史特征尚不清楚。为了更好地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枸杞棉蚜,减轻枸杞的受害损失,本研究对栽培枸杞上棉蚜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在田间条件下,对青海栽培枸杞树上的棉蚜各蚜型和虫态进行了详细调查,记述了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生活史、寄主植物、习性、发生规律及天敌种类。【结果】枸杞树上的棉蚜为害嫩枝梢、叶片、花蕾和果实,引起枸杞果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枸杞棉蚜有6种蚜型,即孤雌蚜(有翅型和无翅型)、性母蚜、性蚜(性雄蚜和性雌蚜)和干母蚜,蚜型间的形态有明显差异,可用于区别不同的生活史阶段。枸杞棉蚜原寄主是枸杞,在青海一年发生10~16代,以滞育卵在枸杞树干和树枝上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产生干母,5月产生无翅孤雌蚜进行孤雌生殖,6月开始产生有翅孤雌蚜,在田间迁飞扩散,7月和8月田间出现两次蚜虫数量高峰,孤雌蚜一直延续至9月,田间开始产生性母蚜、性雄蚜和性雌蚜,在枸杞树上进行有性生殖,10月中旬是交配、产卵高峰期,随后卵进入滞育越冬。若虫共4龄。无翅型若蚜期平均10.22±3.32 d,有翅型若蚜期平均9.55±2.53 d;无翅型成蚜寿命平均10.10±1.07 d,有翅型成蚜寿命平均8.97±1.34 d;1代无翅型蚜虫总寿命平均20.32±6.31 d,有翅型蚜虫总寿命平均18.52±4.51 d;孤雌蚜繁殖后代中无翅型若蚜数量平均为17.86±5.66头/雌,有翅型若蚜数量平均为15.33±3.76头/雌。枸杞田捕食和寄生棉蚜的优势天敌有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和蚜茧蜂。【结论】枸杞树上棉蚜生活周期为全周期型。与其他寄主上的棉蚜比较,枸杞棉蚜体型更大、发育期更长、繁殖后代个数明显较少。在枸杞树上种群数量一年发生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7月和8月,有别于前人报道的其他寄主上棉蚜种群数量的1个高峰期出现在5-6月。这些差异可能与棉蚜对枸杞寄主和青藏高原环境产生生态适应性有关,其适应机制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产生有性世代能力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雪  刘向东 《昆虫学报》2008,51(1):40-45
为了明确寄主专化性是否会影响棉蚜的繁殖策略或生活史对策,采用低温和短光照组合(18℃,L∶D=8∶16)分别对棉花型和瓜型棉蚜进行有性世代的诱导,比较两寄主专化型棉蚜产生有翅蚜、雄性母、雌性母及无翅孤雌蚜的能力。结果表明:两寄主专化型棉蚜在产生有性世代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棉花型棉蚜在诱导后代中产生有翅蚜、雄性母和雌性母的比率显著高于瓜型棉蚜,并且雌、雄性母产生的时间明显早于瓜型棉蚜。瓜型棉蚜在诱导条件下产生无翅孤雌蚜的比率显著高于棉花型棉蚜,并且发现有不产生有性世代的营专性孤雌生殖个体,而在棉花型棉蚜中没有发现。产生性母蚜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均可同时产生孤雌胎生后代。寄主型与诱导时间长短对棉蚜有性世代的产生存在交互作用。采集于田间棉花和黄瓜上的棉蚜,也表现为棉花上的易产生有性世代,在诱导的第2代中产生性母蚜的比率显著高于黄瓜上的棉蚜,并且性母蚜比率在诱导的第2代与第3代间无显著差异; 但黄瓜上的棉蚜性母蚜产生比率第3代显著高于第2代。由此推测,棉蚜寄主专化性的形成与生活史特性的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徐清华  孟玲  李保平 《昆虫学报》2007,50(5):488-493
研究寄生蜂对寄主不同龄期的寄生策略通常采用适温下(≈25℃)培养的寄主进行试验。 为探究蚜茧蜂对高温下生长的寄主蚜虫的寄生反应及其适合度表现,在30℃条件下饲养寄主孤雌胎生无翅黑豆蚜Aphis fabae Scopli,获得不同龄期若蚜和刚羽化的成蚜,分别提供给可疑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ambiguous Haliday寄生,观察蚜茧蜂的寄生率以及后代性比、体型大小和发育时间等适合度相关特性。结果表明: 可疑柄瘤蚜茧蜂对1至4龄若蚜及成蚜均寄生,但偏向寄生较早龄期的若蚜,对成蚜的寄生率为28.0%,显著低于对1龄(400%)和2龄(42.8%)寄主若蚜的寄生率。后代雌蜂比例和体型随寄主龄期(体型)增大而减小,而发育历期则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格局。后代性比、体型大小及发育历期等适合度表现与此前适温(≈25℃)下得到的结果截然相反。因此推测,寄主黑豆蚜体型或龄期可能不是或不全部是可疑柄瘤蚜茧蜂评价寄主质量的依据,其他与寄主蚜虫内共生菌动态相关的线索(如行为的,化学的等)可能才是其评价寄主质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角倍蚜越冬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传溪  徐厚染 《昆虫知识》1997,34(3):159-161
五倍子系中国特产,是重要的化工和医药原料。角倍蚜Schclechtendaliachinesis(Bell)是生产五倍子的最主要致瘿蚜种。恒温试验表明,其越冬世代有翅型随温度从4.5℃升至18.0℃,平均世代历期从266.2天缩短至76.6天,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4℃,有效积温为1512.9日度;无翅型随温度从7.5℃升至22.0℃,平均世代历期从118.8天缩短至29.4天,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2.2℃,有效积温为557.4日度。  相似文献   

5.
豆蚜有翅蚜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吕利华  陈瑞鹿 《昆虫学报》1993,36(2):143-149
本文研究拥挤、寄土质量、温度和蚜型等因子对大豆蚜(Ahis glyeines)有翅蚜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豆蚜无翅胎生成好个体间的拥挤是有翅蚜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低密度下拥挤反应随密度增大而增强,但过度拥挤会导致反应的降低。无翅若好间的拥挤不能导致其本身发育为有翅胎生蚜。 2.寄主质量能改变无翅胎生成蚜对拥挤的反应。每笼2头经成熟叶片处理的无翅胎生成蚜后代中有姻蚜的比例高于幼嫩叶片和对照(无叶片)处理,且饥饿不能促进有翅蚜的产生。3.温度能影响有翅蚜的产生。较高的温度(30℃和25℃)较21℃对有翅胎生蚌的产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4.不同母蚜型产生有翊蚜的能力不同。有翅胎生蚜间的拥挤也能使其在后代中产生少量的有翊蚜,但对拥挤的敏感程度低于无翅胎生蚜。  相似文献   

6.
棉花蚜虫为害时间长,发生普遍,长期利用农药进行防治已出现利少弊多的现象。由于连续使用化学药剂,棉蚜的抗药性迅速增强,污染环境,杀死棉蚜的天敌,破坏棉田的生态平衡,棉蚜危害年年加重。为改变这一现状,采用棉田间种胡卢巴驱避蚜虫,效果显著。胡卢巴(Trigonella人enum-g。ecumL.)全株具特殊香味,不受棉蚜危害,而且对棉蚜具驱避作用。棉田间种胡卢巴能够增加地面覆盖面积,改善田间生态条件,有利于天敌栖息活动,减少棉蚜危害。据调查间种胡卢巴的棉田有翅蚜发生量一直很少,无翅蚜增长缓慢。”而且,无翅蚜发生高峰期比…  相似文献   

7.
甘明  苗雪霞  丁德诚 《昆虫学报》2003,46(5):598-604
在25℃下研究了日本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japonicus Ashmead对寄主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龄期的选择和被寄生豆蚜的龄期对蚜茧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合虫态寄主中,日本柄瘤蚜茧蜂通常选择较小龄期的若蚜寄生,其中2龄若蚜的相对被寄生率最高,为26.4%;其次是1龄若蚜,为20.6%;无翅成蚜与3、4龄有翅若蚜和成蚜的相对被寄生率较低。日本柄瘤蚜茧蜂的寄生延长了豆蚜若蚜的发育,其中1龄若蚜被寄生后,1~3龄历期显著延长;有翅3龄若蚜被寄生后,3、4龄历期明显延长;但无翅和有翅4龄若蚜被寄生后的发育历期均不受影响。各龄若蚜被寄生后羽化的成蚜寿命明显缩短,其中,被寄生的1龄若蚜不能发育至成蚜,其它较早龄期被寄生的若蚜羽化的成蚜繁殖力均显著降低。寄生时寄主的发育期也影响寄生蜂的发育,2龄豆蚜被寄生时的日本柄瘤蚜茧蜂个体发育最快,为194.10 h;1龄寄主被寄生时蚜茧蜂的发育最慢,需215.80 h。并对不同发育期蚜虫总蛋白质和总糖原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8.
棉蚜种群动态预报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80—1989年河南棉区棉蚜种群动态分析表明,棉蚜为害可分为苗蚜和伏蚜两个时期,根据环境因子(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和不同危害期,建立了2个模糊预报模型,并取得了较满意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9.
棉蚜在木槿上的扩散迁飞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木槿和棉株上棉蚜自然种群消长动态、扩散及迁飞动态研究表明,木槿上棉蚜两种水平空间格局4月20 日~5 月6 日一直都是聚集格局,东向方位数量偏多,以株为单位第4 、第10 株偏多,5 月6 日后扩散引起了格局变化;天敌中大草蛉与棉蚜数量之间相关,棉蚜与各种天敌总量极相关,天敌对棉蚜种群数量影响程度的顺序关联度显示为龟纹瓢虫> 食蚜蝇> 大草蛉;4 月18 日~5 月16 日木槿上棉蚜种群增长模型为线性模型;气象因子中前一天的大气相对湿度与木槿上棉蚜成若蚜总有翅率相关显著;大田棉蚜成蚜有翅率与提前2天木槿上棉蚜成蚜有翅率之间极相关.  相似文献   

10.
曹林  李保平 《生态学杂志》2006,25(11):1380-1383
采用单选试验,观察了可疑柄瘤蚜茧蜂(Tysiphlebus anbiguus)对不同发育时期黑豆蚜的寄生选择及其后代生长发育适合度相关特征,以检验寄主大小与其质量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黑豆蚜(Aphis fabae)1~4龄和成蚜均被寄生,但对2龄若蚜的寄生率最高(35.25%),对成蚜寄生率最低(14.75%);寄生低龄蚜虫的羽化率显著高于高龄若蚜和成蚜。寄生2龄若蚜的发育历期(8.4d)最短,而寄生1龄若蚜最长(9.3d);寄生2~4龄蚜虫的后代蜂体型显著大于寄生1龄和成蚜;寄生4龄若蚜的后代中,雌蜂比例(75.74%)显著高于1龄若蚜(62.89%)和成蚜(65.19%),但与寄生2~3龄若蚜无显著差异。寄主黑豆蚜的质量从高至低依次为2龄〉3龄=4龄〉成蚜〉1龄,因此,对可疑柄瘤蚜茧蜂而言。寄主大小与其质量并非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荆Vitex negundo提取物对棉蚜Aphis gossypii的生物活性,并明确其中的有效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杀虫植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不同有机溶剂、超临界CO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3种提取方法,分别从黄荆的种子和叶片中提取活性物质。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各提取物对棉蚜无翅成蚜的杀虫活性;并采用酸水提取法提取了其中的生物碱,采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黄荆生物碱对棉蚜生长发育及蜜露产生的影响。【结果】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甲醇种子提取物和水蒸气蒸馏得到的叶片精油对棉蚜无翅成蚜杀虫活性高,1 200 mg/L处理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86.98%,65.01%和85.27%。黄荆生物碱对棉蚜无翅成蚜有一定的忌避活性,20~40 mg/m L处理12 h时,忌避率在50%以上;对棉蚜无翅成蚜毒杀活性略低于黄荆种子二氯甲烷提取物,LD30浓度处理存活成蚜的产仔量和蜜露分泌量均较对照明显降低,处理到第10天棉蚜已经全部死亡,而对照组棉蚜第10天的存活率却为70%,生物碱处理后的9 d平均单雌棉蚜累计产仔量比对照减少了57.66%。排蜜频率、总排蜜量及单滴蜜露重量较对照处理组分别降低了13.18%,20.00%和8.79%。【结论】黄荆种子二氯甲烷提取物杀棉蚜活性最高,其中的生物碱是主要的杀蚜活性成分且对棉蚜生长发育及产仔和蜜露分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1983年棉花蕾铃期棉蚜发生情况。从7月上旬到9月上旬发生量超过往年同期的10倍。绘出了蚜虫数量的对数值和生理时间关系图,描述了棉蚜种群下降过程中年龄结构变化及其与寄生率变化的关系。在棉蚜种群下降过程中Ⅰ龄若蚜占百分比下降表明成蚜生殖力下降。高密度组Ⅱ龄若蚜百分比下降,表明Ⅰ龄若蚜死亡率增大。高密度组成虫比例下降是因为有翅若蚜比例高。上述年龄结构变化和寄生率关系密切,表明蚜群下降到低水平时寄生率上升不完全由于寄生蜂增殖,而Ⅰ、Ⅱ龄若蚜比例下降、有翅若蚜增加和高龄若蚜比例上升中是重要原因。棉株不同位置棉蚜寄生率没有差异。寄生率和单位面积内的蚜虫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酸水溶液提取法获得黄荆(Vitex negundo L.)种子总生物碱粗品,通过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黄荆种子总生物碱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无翅成蚜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黄荆种子总生物碱对棉蚜无翅成蚜的触杀毒力较高,对单头棉蚜无翅成蚜的LD50为0.073 μg;用质量浓度0.500、1.000、2.000、4.000和8.000g·L-1总生物碱处理棉蚜无翅成蚜后24、48和72 h的忌避中浓度(AFC50)分别为1.256、1.720和3.923 g·L-1,具有一定的忌避和持续控制作用;用总生物碱LD30剂量(每头0.045 μg)处理棉蚜无翅成蚜,其存活时间较对照缩短7d,单头雌成蚜的繁殖力较对照降低了30.43%;单头棉蚜无翅成蚜每天的平均排蜜频率和排蜜量分别较对照减少了4.26滴和27.10 μg,差异达显著水平.在离体条件下,黄荆种子总生物碱对棉蚜无翅成蚜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0.778、1.901和4.216 g·L-1;但对多酚氧化酶的活力则有明显的激活作用,激活程度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用总生物碱LD50剂量(每头0.073 μg)处理棉蚜无翅成蚜后3、6、12和24h,成蚜体内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显著低于对照,而体内的多酚氧化酶活力则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黄荆种子总生物碱对棉蚜无翅成蚜的杀虫作用机制与其对几种酶活力的影响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中国二叉蚜属SchizaphisBruer6种,其中包括3新种:贴梗海棠二叉蚜Schizaphis(Schizaphis)chaenometicolaZhang,sp.nov.香草二叉蚜Schizaphis(Schizaphis)hierochlophagaZhangetChen,sp.nov.和长管二叉蚜Schizophis(Schizaphis)longituberclataZhangetQiao,sp.nov,并附亚属、种检索表。模式标本存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贴梗海棠二叉蚜Schizapais(Schizaphis)chaenometicolaZhang,新种(图1)正模:无翅孤雌蚜,No.8101-1-11,甘肃:天水(北纬34.6°,东经105.7°)1580m,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Sweet),1985-VII-7,23,张广学、钟铁森;副模:7无翅孤雌蚜,其它同上。该种触角约为体长的0.50~0.70倍,腹管略长于尾片,与香草二叉蚜相近,但腹部各节无缘瘤,中胸腹盆两臂分离,寄主贴梗海棠和山丁子,使其不同于本属内任何种。香草二叉蚜Schizaphis(Schizaphis)hierochlophagaZhangetChen,新种(图2)正模:有翅孤雌蚜,No.Y2690-1-1-3,北京(北纬39.3°,东经116.4°)100m,香茅草Cymbopogonspp,1983-VI-2,张向才。副模:1有翅孤雌蚜,1无翅孤雌蚜,No.Y2690-11-2,其它同上。该种触角约为体长的0.64倍,有翅孤雌蚜触角3~5  相似文献   

15.
李川  朱亮  龚豪  张青文  刘小侠 《昆虫知识》2011,48(4):941-947
室内采用水培小麦法饲养禾谷缢管蚜Rhopolosiphum padi(L.),比较了有翅与无翅型禾谷缢管蚜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繁殖力和日均体重增长量.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上有翅型和无翅型若虫发育历期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产若蚜数量、每代产若蚜数和腹中胚胎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而成蚜寿命、产若蚜历期和产若蚜代数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李立  杨佳妮  杨桦  胡海宏 《昆虫学报》2013,56(1):104-110
斑翅肩花蝽 Tetraphleps galchanoides Ghauri是铁杉球蚜 Adelges tsugae (Annand) (hemlock woolly adelgid)的重要天敌。为开展斑翅肩花蝽的人工繁殖, 我们自主研制了一种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的原料配制布丁人工饲料, 所配制人工饲料产率为74.5%, 含水率为8.6%, 感官评定得分为81.7分。为评价斑翅肩花蝽布丁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 在实验室以铁杉球蚜作对照, 用布丁人工饲料饲养斑翅肩花蝽, 测定了斑翅肩花蝽若虫发育历期、 存活率及成虫繁殖力, 并调查了若虫和成虫林间捕食量。结果表明: 用布丁人工饲料饲养的斑翅肩花蝽若虫发育历期(103.2±6.5 d)与对照的若虫发育历期(105.7±8.4 d)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用布丁人工饲料饲养的斑翅肩花蝽若虫存活率(73.2%)略低于对照的若虫存活率(77.4%), 而且第1, 2和3代成虫获得率相近; 取食布丁人工饲料的斑翅肩花蝽成虫, 在产卵前期、 产卵期、 产卵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 但孵化率、 成虫寿命存在显著差异, 取食布丁人工饲料的卵孵化率为85.8%, 成虫寿命为51.9±4.0 d, 而对照组的卵孵化率仅为71.4%, 成虫寿命仅为37.4±2.6 d。林间释放用布丁人工饲料饲养的斑翅肩花蝽, 若虫和成虫均有效捕食铁杉球蚜。因此, 此种布丁人工饲料可用于大量饲养繁殖斑翅肩花蝽, 满足大面积生物防治铁杉球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明确新疆棉田棉蚜 Aphis gossypii 捕食性天敌之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及其对蚜虫数量的控制作用。【方法】本研究以优势天敌昆虫大草蛉 Chrysopa pallens 和七星瓢虫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为对象,以棉蚜为猎物,在温室中利用盆栽棉花,首先观察了2种天敌昆虫之间各虫态及虫龄配对的19个处理在无蚜植株上共存24 h后的存活数,然后观察了2种天敌昆虫配对处理下棉苗上棉蚜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在无蚜棉株上2种捕食性天敌昆虫共存24 h后的存活结果表明:(1)在发育阶段相同的配对组合中,若是成虫则均存活,若是1龄幼虫则大草蛉存活较多,若是末龄幼虫则七星瓢虫存活较多;(2)在有卵的组配中,除七星瓢虫卵不被大草蛉成虫所捕食外,其他5个组配处理中卵均被捕食;(3)在有蛹的配对组合中,除七星瓢虫蛹被大草蛉末龄幼虫捕食外,其他处理下蛹均不被捕食;(4)在成虫与幼虫的配对组合中,七星瓢虫成虫捕食较多的大草蛉1龄幼虫,但不捕食大草蛉末龄幼虫,而大草蛉成虫与七星瓢虫1龄或末龄幼虫之间不发生捕食;(5)在不同龄期幼虫的配对组合中,大草蛉末龄幼虫捕食七星瓢虫1龄幼虫,而七星瓢虫末龄幼虫捕食大草蛉1龄幼虫。在有蚜植株上2种捕食性天敌共存对棉蚜数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1)2种捕食昆虫的幼虫各自单独存在(对照)下,蚜虫密度随时间而降低;(2)大草蛉幼虫与七星瓢虫幼虫或成虫配对处理下,棉蚜密度随时间而增大;(3)大草蛉成虫与七星瓢虫幼虫或成虫配对处理下,棉蚜密度随时间而减小。【结论】研究结果说明,大草蛉与七星瓢虫之间存在集团内捕食,但2种天敌共存对棉蚜的控制作用取决于大草蛉虫态, 若大草蛉为幼虫,可使蚜虫密度增大,若为成虫,则使蚜虫密度减小。  相似文献   

18.
韩宝瑜  周成松 《生态学报》2007,27(9):3637-3643
为研究茶蚜蜜露的分泌节律及对蚜茧蜂、中华草蛉、大草蛉、门氏食蚜蝇、七星瓢虫、异色瓢虫二斑变型、显现变种、显明变种和十九斑变种的引诱效应,在21℃、85%RH、3500lx光照和12L∶12D光周期下,把1头无翅胎生雌成蚜在1h内产出的45头无翅胎生雌若蚜分别引至小茶苗上,观测发育,收集蜜露。发现若蚜和成蚜历期为32.4d±5.8d,分泌蜜露325.6滴±35.8滴,体积为41.98μl±6.14μl,质量为45.34mg±8.76mg。1~4龄期间的蜜露量与天数呈Logistic关系。其中1~2龄期分泌的蜜露量较小。成蚜历期22.0d±0.0d,分泌蜜露176.31滴±22.38滴,体积30.38μl±5.32μl,连续分泌5~8h之后间歇2~5h。另取一头雌成蚜在1h内产出的、已发育为成蚜的45头雌成蚜,在13~21℃、85%RH、3500lx光照和12L∶12D光周期下观测,发现室温的升降明显影响蜜露分泌量。蜜露显著延长9种(亚种)天敌昆虫搜寻时间;随着蜜露剂量的增大,搜寻时间显著地延长。蚜茧蜂搜寻时间最长,门氏食蚜蝇最短,异色瓢虫4变种(型)中,显明变种搜寻时间最长。茶蚜蜜露是重要的引诱多种天敌的接触性利它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和萝卜蚜Lipaphiserysimi(Kaltenbach)翅型、发育和生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两种蚜虫的毒力,并计算了实验所需的亚致死浓度LC10;采用微虫笼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桃蚜和萝卜蚜翅型分化、发育和生殖的影响。【结果】在20℃下,烯啶虫胺延长了桃蚜的发育历期;噻虫啉显著增加了桃蚜的产仔数量。在25℃,噻虫啉显著降低萝卜蚜有翅蚜比例;噻虫啉、吡虫啉、阿维菌素和烯啶虫胺延长了萝卜蚜发育历期;噻虫啉、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啶虫脒和噻虫嗪显著降低了萝卜蚜产仔数量。【结论】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桃蚜和萝卜蚜的发育历期及产仔数量均有影响,但仅对萝卜蚜的翅型比例产生影响,对桃蚜的翅型分化比例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棉蚜各型对E-1059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从来没有使用过有机磷制剂治蚜的延庆地区的棉蚜各型对E-1059最敏感。但棉蚜各型对E-1059有自然抗性的差异。以LD50对比,干雌与有翅侨蚜间的抗性差异为3.82:1。 2.北京东郊棉区自1956年使用E-1059治蚜,棉蚜对E-1059有较低的抗性。但各型对E-1059的抗性很不相同,其LD50如下:在上半年,干母,0.0921微克/蚜,干雌,0.0328微克/蚜,迁移蚜,0.00269微克/蚜;下半年,无翅侨蚜,0.234微克/蚜,产卵雌蚜,0.206微克/蚜,性母,0.11微克/蚜,雄蚜,0.0989微克/蚜。因此,干母与迁移蚜间的抗性差异为34.28:1。 山东高密棉区的棉蚜对E-1059的抗性虽然最强,但是棉蚜各型对E-1059的抗性次序却大体上与北京东郊棉区一致。 3.同一蚜型中,有翅蚜与无翅蚜对E-1059的抗性各不相同,一般有翅蚜抗性低,无翅蚜有较高的抗性。 4.棉蚜各型中,以迁移蚜、有翅侨蚜和无翅侨蚜对E-1059依次最敏感,用以作为抗性测定材料,常可表现出地区间抗性的最大差异。 5.棉蚜各型对E-1059抗性的寄主间差异常不显著。 文末还对棉蚜各型的抗性差异在抗性测定和防治工作上的应用、棉蚜对E-1059抗性的消长、棉蚜抗性、指数的初步估计方法和治蚜策略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