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茴香薄翅野螟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茴香薄翅野螟是黑龙江省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的一种害虫,幼虫蛀食果荚、籽粒。1年2代,以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羽化。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第一代幼虫危害期,第二代幼虫发生于8月。幼虫有吐丝结网习性,成虫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产卵,卵产在嫩角果或柄上。成虫有趋光性,寿命4—16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新入侵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葡萄花翅小卷蛾在吐鲁番市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周年发生规律,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性引诱剂定点监测、野外网室笼罩饲养以及室内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观察葡萄花翅小卷蛾生活习性及其种群发生规律。【结果】该虫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市1 a发生5代,以蛹在葡萄藤皮下越冬。越冬蛹翌年3月底—4月初(葡萄开墩)开始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清明节前后),中旬为羽化末期。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花芽上,4月中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第1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羽化结束;第2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3代成虫于7月底开始羽化,8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第4代成虫于8月底开始羽化,9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期;越冬代幼虫10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大部分幼虫更趋向于在老树的藤皮下化蛹。成虫的飞行、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多发生在黄昏。越冬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花序萼片以及花蕾上;第1~3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果实表面,第4代成虫将卵产于葡萄二次开的花絮上,卵单产,单雌产卵量为20~40粒左右。第1代幼虫取食葡萄花絮,第2~4代幼虫危害葡萄果实,并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糖醋液(红糖:醋:酒:水=6:3:1:10)对成虫有一定的诱杀效果。【结论】该虫在吐鲁番1 a发生5代,各世代划分明显,越冬代发生数量最大,无世代重叠现象,随温度升高各世代和虫态的发育历期缩短,幼虫在葡萄整个生长季节均造成危害,第3、4代幼虫危害成熟果实,引起果实大量腐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张丽峰 《昆虫学报》1959,(6):540-547
一、大叶黄杨尺蠖(Abraxas miranda Butler)是重要的园林害虫之一,为害卫矛科的两种植物,即:大叶黄杨与爬行卫矛。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贵州及东北等地。 二、大叶黄杨尺蠖在上海一年发生三代,但在室内饲育可完成四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一代成虫自4月上旬开始羽化,幼虫自4月下旬开始为害,至5月下旬进入蛹期。第二代成虫自6月上旬开始羽化,幼虫自6月中旬开始为害、直至8月下旬进入蛹期。第三代成虫自8月中旬开始羽化、幼虫自9月上旬开始至11月中旬进入蛹期。 三、根据室内饲养,成虫的寿命第一代雄虫平均7.8天,雌虫平均9.6天;第二代雄虫平均11天,雌虫平均15.4天;第三代雄虫平均9天,雌虫平均10天;第四代雄虫平均12天,雌虫平均14.5天。卵期第一代为14.5天,第二代8.6天,第三代9天,第四代12天。幼虫期第一代平均34.9天,第二代平均23.4天,第三代平均25天,第四代平均58天。蛹期第一代平均11.4天,第二代平均45.8天,第三代平均15.9天,第四代为越冬蛹。 四、成虫飞行力很弱,白天栖息在大叶黄杨树下或附近草丛中,晚上活动,趋光性不强。成虫羽化多在下午3—5时,羽化后即可交尾,一般交尾时间为6—7小时,最长可达11小时,交尾后7小时即行产卵,每一雌蛾可产卵360余粒。 五、幼虫共五龄,羽化后3、4小时就开始取食,受  相似文献   

4.
厦门市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Ⅰ:生活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2002—2004年在厦门同安设立试验点对松墨天牛进行饲养及观察。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厦门以2a发生3代为主,少数1a发生2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几乎全年可见幼虫,以3—5龄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或以低龄幼虫在韧皮部越冬。2a发生3代的松墨天牛有3个羽化高峰,1a发生2代的有2个高峰期,二者的第1个羽化盛期在4月相叠加,所以4月份的成虫数量最多,占全年羽化成虫总数的31%,此后一直到8月下旬,都有较多的成虫羽化。  相似文献   

5.
肾毒蛾Cifuna locuples Walker是2007年在武汉发现危害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 L.)的一种新害虫,幼虫能取食千屈菜叶片和花朵。室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结果表明,肾毒蛾在武汉市1年发生3代,以低龄幼虫越冬,次年3~4月开始为害。5月初越冬代成虫出现,6月下旬第1代成虫羽化,8月中旬第2代成虫羽化。成虫羽化1d后即可分多次产卵于叶背,卵粒数十几到两百多粒。幼虫有5龄,初孵幼虫群集为害,2龄以后分散取食,4~5龄取食量大。幼虫在叶背吐丝结稀疏的薄茧化蛹。  相似文献   

6.
以野外观察、实验地饲养等方法, 详细记述了中华麝凤蝶 Byasa confusa (Rothschild)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在南京地区该蝶1 年发生2 代, 幼虫5 龄, 以绵毛马兜铃Aristolochia mollissima 为食, 卵期8-10 d, 幼虫期23-29 d。老熟幼虫在枝条上化蛹。该蝶以蛹滞育越冬。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4 月中旬至5月中旬; 第二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7 月下旬到9 月上旬, 存在世代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7.
赵锦年  黄辉 《昆虫知识》1998,35(2):83-84
杏丝角叶蜂是杏树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浙江省,年发生2代。4月中旬至5月下旬是第一、第二代幼虫的危害期。本文报道了该虫的生活史、成虫飞翔、幼虫取食及其结茧和孵的分布规律。林间喷洒2.5%功夫乳油4000倍液可有效地杀灭幼虫。  相似文献   

8.
樟树新害虫——窃达刺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窃达刺蛾是樟树新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在叶背越冬。翌年3月上旬化蛹,4月上旬成虫出现并产卵,4月中旬幼虫孵出,5月中旬陆续化蛹.6月上旬成虫羽化,6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出现,8月下旬第三代幼虫出现。在幼虫三龄前,喷洒5%辛硫磷,40%氯化乐果乳剂或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宁夏银川利用室内自然条件比较观察了莱氏脊漠甲Pterocoma reitteri Frivaldszky和洛氏脊漠甲Pterocoma loczyi Frivaldszky的生物学特性。莱氏脊漠甲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化蛹,羽化成虫7月上旬开始出现;洛氏脊漠甲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3月中、下旬出土活动,并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化蛹,羽化成虫6月上旬出现。2种脊漠甲的幼虫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均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相似文献   

10.
2002—2004年在厦门同安进行松墨天牛的饲养及观察。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厦门以2a3代为主,少数1a2代,2a3代的松墨天牛有3个羽化高峰期,1a2代的有2个高峰期,二者的第1个羽化盛期在4月份相叠加,所以4月份的成虫数量最多,占全年羽化成虫总数的31%,此后一直到8月下旬,都有较多的成虫羽化。羽化后的成虫从蛹室向外咬圆形的羽化孔道飞出,有的当天即取食,有的时隔1—2d取食,最初喜食当年生松枝的嫩皮,个别也取食微量松针,性成熟后食1-3年生松枝、树皮补充营养,而且昼夜均取食。成虫补充营养5—7d后开始交尾,可多次重复交配,成虫的产卵与交尾是交错进行的,卵产于刻槽内靠形成层的韧皮部,一个刻槽一般产1粒卵,个别的有2—3粒,大多数无卵,无卵的刻槽约占60%-70%。雌成虫咬啃刻槽后常在树干上留下泪滴状松脂。幼虫孵化后取食松树内皮和韧皮部,在树皮外可见白色纤维状、褐色粉末状排泄物,3龄以后蛀入木质部,老熟后做一椭圆形蛹室化蛹,蛹期8—15d。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几乎全年可见幼虫,以3—5龄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或以低龄幼虫在韧皮部越冬。  相似文献   

11.
条纹小斑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海敏  黄芳  杨东  薛芳森 《昆虫知识》2009,46(3):411-414
条纹小斑蛾Thyrassia penangae(Moor)是乌蔹莓(Japanese cayratia)的重要害虫,在南昌1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由于该虫各世代总有极少部分个体进入滞育,少数进入越夏的个体1年只发生2代或3代。羽化时间多出现在上午7~10时,羽化后当日或次日下午交配,交配时间集中在下午3~6时,交配一般可持续12个h左右。成虫羽化后需取食花蜜做补充营养才能充分产卵。产配后次日即可产卵。第1代成虫常将卵数十粒聚产于幼嫩叶片的背面,以后各代主要聚产于花蕾上,平均每雌产卵量为43粒。幼虫为4龄。第1代主要取食叶芽、幼枝及嫩叶,以后各代主要取食花蕾。在自然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卵为4~7d;幼虫为10~14d;非滞育的茧期(指幼虫结茧后的预蛹至成虫羽化的日期)为8~11d,越夏茧期为32~40d,越冬茧期为205~224d。成虫寿命为3~13d。  相似文献   

12.
戴贤才 《昆虫学报》1965,(3):274-284
大栗金龟(虫甲)是四川西北部重要农林害虫之一,幼虫为害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玉米、甜菜等作物及森林苗圃中的幼苗,成虫为害杉树、桦树、杨树等森林。1955—1963 年在炉霍虾拉沱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查明大栗金龟(虫甲)在炉霍虾拉沱六年发生—代,幼虫越冬五次,成虫越冬一次。卵于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孵化为幼虫,卵期由于产卵时期的温度和土壤湿度不同而为45—66天。幼虫于10月中旬开始下降至40厘米以下越冬,第二年4月中旬开始上升至5—15厘米的土层为害;五次越冬后,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12—44厘米的土层中化蛹,幼虫期58个月强。蛹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蛹期约两个月。成虫当年不出土,第二年5月上旬开始出土,中下旬最盛:出土后,飞往附近林缘杉树上取食交尾。5月下旬末,雌虫开始飞回田间产卵,成堆产在13—26厘米的土层中,每堆12—28粒。成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死亡,成虫期约10个月。  相似文献   

13.
北京郊区苹果小卷蛾成虫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苹果小卷蛾AdoxophyesoranaFischervonR slerstamm为北京郊区大桃生产中的主要害虫 ,试验采用黑光灯诱杀、糖醋盆诱集 2种方法在不同生态环境果园对其成虫发生期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苹果小卷蛾在北京地区 1年发生 3代 ;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为 5月底至 6月初 ,第 1代幼虫防治适期为 6月1 0~ 1 5日 ;第 1代成虫羽化高峰为 7月中旬 ,第 2代幼虫防治适期为 7月下旬。  相似文献   

14.
灰胸突鳃金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胸突鳃金龟是沙区的重要地下害虫,以幼虫为害花生等作物的地下部分。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表明:该虫1年多发生1代,以3龄和2龄幼虫越冬。幼虫期326.3天;蛹期24.4天。成虫羽化一般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雄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雌成虫趋光性较弱,成虫寿命20天。每头雌虫产卵8~74粒,散产在5~10cm深的松温沙土中。室内饲养:卵历期平均18.45天,田间观察卵孵化盛期在7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5.
旋花天蛾(Herse convolvuli L.)又名甘薯叶天蛾,群众叫它“花豆虫”,是我区甘薯上的重要害虫。我们进行了发生规律的观察,现将几年来的结果整理如下。 一、生活习性 1.生活史及各虫态历期 旋花天蛾在阜阳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1964年黑光灯下出现了明显的四个高峰,初步认为该年发生不完全的4代(表1)。越冬蛹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羽化最多,6月中、下旬幼虫为害春甘薯,第一代成虫在7月中旬盛发,主要产卵于春甘薯,少数产在旱插的夏甘薯(即麦茬甘薯)上,7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时期,第二代成虫8月上旬盛发,8月中、下旬幼虫严重为害春、夏甘薯,第三代成虫于9月上旬盛发,9月中、下旬又进入暴食为害。从近几年观察来看,旋花天蛾在我区主要以8、9月为害最重,个别年份,7月份也能在局部地区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6.
饰额短须寄蝇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小地老虎幼虫期的重要天敌。它对第一代和第二代小地老虎的寄生效率,分别为10.2%和34.7%。 该蝇在呼和浩特地区一年发生三代。第—代寄生期在5月下旬和6月间,第二代寄生期在7-8月,以第三代(越冬代)幼虫在警纹地老虎或黄地老虎末龄幼虫体内越冬。各世代历期,第一代大致为45天,第二代平均为51天,越冬代约长达8个半月余。 各世代的羽化率,常因蛹的坏死和重寄生等原因而有所减低,第一代羽化率为70.5%,第二代为81.2%:羽化时刻,雌雄两性均以上午6—8时最盛,而羽化期两性亦基本上一致。成虫羽化后,当天就能交配;一头雄蝇一般能交配10余次,一头雌蝇亦可受交2-3次。雌性比率,第一代为58.2%,第二代为56.6%。成虫大多活动在开花的作物上,取食紫花野豌豆、胡萝卜和荞麦等的花蜜。补充营养与成虫的寿命关系很大,用蜂蜜稀释液饲喂,第—代雌蝇平均寿命13.6天比不喂蜜的7.0天增加0.94倍,雄蝇平均寿命12.0天比不喂蜜的5.7天增加1.11倍:第二代在喂蜜的情况下,寿命的延长更为显著。补充营养的重要作用还明显表现在雌蝇的繁殖力上,没有饲喂蜂蜜只给清水的雌蝇概不产卵。本种寄蝇为卵胎生,卵的胚胎在母体内即已发育成熟,这种胚胎卵无卵壳似幼虫。胚胎卵陆续被产出,分散产于寄主活动的土表和寄主的食料植物上。产卵量很大,如能基本上产完,一雌可产1,000多粒。胚胎卵从母体产出后不久即脱下胎皮而成为真正的幼虫,自此开始至侵入寄主体腔这一自由生活阶段,称“闯蚴”。闯蚴寿命的长短与所在的处所有关,在植株上的比在土表上的要长,前者平均寿命为7.5天,后者为4.2天。闯蚴以蠕动方式爬行,活动范围一般在1—3厘米,最远可至8厘来。闯蚴从寄主体皮侵入,在寄主三龄以后侵入的才能寄生发育。侵入时寄主龄期愈大对寄蝇幼虫的发育愈有利,不仅发育期缩短,而且体长也随之增大。在—个寄主体内,只能完成一头寄蝇幼虫的发育。发育成熟后,即钻出寄主体皮,大多附于寄主残体上在土中化蛹。 本种寄蝇遭受一种锤角细蜂Trichopria sp.重寄生,第一代寄蝇的重寄生率为1.97%。该寄生蜂以蛹在第二代本种寄蝇蛹壳内越冬。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19.
2004~2005年,在陕西省南部米仓山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研究了秦岭蝎蛉Panorpa qinlingensisChouetRan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通过饲养,成功获得卵、幼虫、蛹等虫态。结果表明,秦岭蝎蛉在米仓山1年发生2代,以预蛹在土室里越冬,5月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末~6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8月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在室内可存活35~60 d。羽化近1周后开始交尾,交尾4~8 d后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35~180粒,卵期5~9 d;幼虫型,共4龄,历期38~50d;蛹为强颚离蛹,蛹期8~18 d。记述了主要生物学习性。  相似文献   

20.
蔡立君  李军  花保祯 《昆虫知识》2006,43(5):681-683,F0004
2004~2005年,在陕西省南部米仓山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研究了秦岭蝎蛉Panorpa qinlingensis Chou et Ran的年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通过饲养,成功获得卵、幼虫、蛹等虫态。结果表明,秦岭蝎蛉在米仓山1年发生2代,以预蛹在土室里越冬,5月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末~6月上句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8月中句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在室内可存活35~60d。羽化近1周后开始交尾,交尾4~8d后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35~180粒,卵期5~9d;幼虫蝴型,共4龄。历期38~50d;蛹为强颚离蛹,蛹期8—18d。记述了主要生物学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