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和2014年5—7月,在新疆阜康地区,对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巢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繁殖密度进行了调查,对影响其巢址空间分布的生态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麻雀在研究区内为优势鸟种,平均种群繁殖密度为299.8±163.6只·km~(-2);其中,在白杨(Populus tomentosa)防护林中的种群繁殖密度最高,达491.9±87.8只·km~(-2);家麻雀在研究地区巢址的空间分布距离指数I=4.77,为集聚分布格局;农田、防护林带以及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的巢址分布对家麻雀巢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巢址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影响家麻雀巢址分布格局的主要生态因子是食物资源利用和种间巢址竞争。  相似文献   

2.
农田麻雀繁殖期间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楚国忠  郑光美 《生态学报》1983,3(2):165-172
麻雀(Passer montanus)是世界性分布的食谷鸟类,与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在城市及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引起重视,是广泛研究的鸟类。关于麻雀的种群特性方面的研究工作,曾涉及生殖力(Sell,1964;Pinowski,1968、1979)、死亡率(Pinowski,1968;Sell,1970)、年龄分布(Pinowski,1968;南疆鸟害调查组,1977)、数量变动(钱国桢,1964;郑光美、黄孝镇,1965;南疆鸟害调查组,1977;Anderson,  相似文献   

3.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曾是一种在国内外广泛分布的优势鸟类,其生命力极强,但是30年前却在国内不少地区销声匿迹。本文作者在2015年3月—2015年5月通过对重庆市合川区及近郊一系列野外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发现树麻雀数量自进入21世纪以来正在恢复中,其空间分布有较大改变,主要分布区由农村的居民点及其附近的农田转变为市区。分析发现导致树麻雀空间分布的改变原因极有可能与农药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麻雀染色体的新核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雀(Passer。。,,。,,Linnaeus)是欧亚地 区的一种常见鸟类,已有七个亚种的分化。这 个种的染色体核型已被描述过rssl0最近,我们 对它的一个亚种,分布于我国昆明地区的麻雀 (Passer montanus malaccensis Dubois)作了染色 休观察,发现其核型与原记载不同,现报道如 下。  相似文献   

5.
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冬季麻雀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雀(Passer montanus)与人类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城市和农业生态系统中日益引起重视。1983和1984年的冬季(当年10月—翌年3月),我们在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对麻雀冬季种群动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  相似文献   

6.
上海麻雀生态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erger在我国分布最广(郑作新,1958),是典型与人共居的鸟类。定居欧洲的两种麻雀 P.domesticus,P.montanus学者们都认为有害(布氏,1956:什氏,1956;1944;1952)。我国近年来对麻雀亦颇多研究与讨论,若能逐步搞清它们的生态活动,将有助于对它们数量的控制。潘炯华等1960年曾较详细地研究华南麻雀之生态,但华东地区有关生态资料很少。兹将1960—1962年上海西郊地区麻雀生态初步观察提出报告。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树麻雀地理分布的变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曾是广布于四川各地的优势鸟类。但在20多年以前,人们太发现它在四川盆地、盆周及川西南山地的农耕区和城镇消失了,并持续至今,根据1995年7月-2000年10月在四川省各地搜集的野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文献资料,说明树麻雀在四川各地的消失现象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在整个80年代,消失现象从盆地扩展到周边山地和川西南山地,至90年代,在四川已形成盆地罕见区,盆周山地、川西南山地局部分布区,川西高原广布区的分布格局,分析讨论了引起其地理分布变迁的可能有原因,认为这是由于近20年来四川农耕区普遍存在的滥用有机磷等农药所带来的恶果之一。  相似文献   

8.
山麻雀(Passer rutilans intensior)在乌蒙山系的五莲峰山区,从海拔600米的金沙江河谷至3000米的高山地带较为习见。笔者于1964年及1967年在滇东北永善县对山麻雀的繁殖  相似文献   

9.
麻雀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麻雀(即树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的繁殖习性,国外Witherby(1938)、Bannerman(1953)、清栖幸保(1954)等,国内寿振黄(1936)、潘炯华(1960),均有零星记载或报导。近几年来,我们在河北省昌黎县凤凰山(1955—1956)、北京南郊和义农场(1957)及河北省大兴县李营(1960)等地,曾经进行了多方面的观察,以补以往工作的不足,令将所得结果,加以分析整理,供有关方面参考。 参加这项工作的,除执笔者外,还有尹达云、刘炳谦、常庆顺等同志。在总结过程中,夏武平先生和钱燕文同志给予很大帮助,王林瑶同志特地供给了麻雀雏鸟食性的材料,这里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在Cd~(2+)处理后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盐皮质激素受体(MR)在麻雀Passer montanus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6只麻雀随机分成2组,每组3只。处理组饮水中添加500μg·L~(-1)Cd~(2+),对照组不添加。用Clustal W2将麻雀的GR和MR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氨基酸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基础水平下麻雀各组织中GR和MR基因的表达水平。Cd~(2+)处理后,测定GR和MR基因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麻雀与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和原鸡Gallus gallus的GR和MR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大于90%;GR和MR基因在麻雀肝脏、肠、心脏、眼球、脑、肺、肌肉、肾脏和性腺9个组织中均有表达;Cd~(2+)处理后,处理组脑组织中GR和MR mRNA表达水平均上调,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R和MR在麻雀各组织中广泛表达;推测GR和MR基因在Cd~(2+)的应激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同时该研究为野外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市园林春秋季鸟类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履冰  苗玉青 《四川动物》2013,32(1):97-102
2011年4~5月、10~11月,用样线法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5个园林鸟类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47种,隶属于9目23科,分布型以古北界为主。其中留鸟、夏候鸟和冬候鸟分别占鸟类总种数的44.68%、34.04%和10.64%,鸟类群落优势种为[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和乌鸫Turdus merula。园林鸟类的平均密度为(11.27±4.3)只/hm2(±S.D.),春季鸟类密度高于秋季,但二者差异不显著(F=0.002,P=0.194)。春季鸟类群落拥有较高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夏候鸟是此时鸟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秋季鸟类群落的多样性低而优势度较高,冬候鸟对群落结构影响不大。各园林样地记录到的鸟类种数和密度差异较为明显,园林的内部生境多样性与鸟类种数呈正相关(R=0.9,P=0.037)。  相似文献   

12.
2013年7月和2014年5~7月,在新疆阜康地区对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的巢址选择进行调查,以分析影响家麻雀巢址选择的生态因子。在研究区内共找到75个家麻雀的自然巢,筑巢生境为农田和防护林带,均在白杨(Populus adenopoda)林和胡杨(P.euphratica)林中的树上筑巢。其中,繁殖成功巢40个,繁殖失败巢20个,15个巢未记录到繁殖结果。在研究区内的居民房屋、墙洞等没有发现家麻雀的巢。采用逻辑斯蒂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筑巢地海拔(m)、筑巢树种、筑巢树高(m)、巢距路距离(m)、巢距地面高度(m)、巢上方盖度(%)、筑巢树胸径(m)、最近邻巢的距离(m)这些家麻雀的主要巢址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新疆阜康地区家麻雀巢址利用的主要因素为巢距地面高度(m)、巢上方盖度(%)和巢距路距离(m)。对家麻雀繁殖成功巢(n=40)和繁殖失败巢(n=20)的巢址参数进行比较,两者差异不显著,因而推测,在研究区域的尺度内,家麻雀的巢址选择并不是影响其繁殖成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麻雀繁殖期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性研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鸟类的食性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通过食物判断种间关系(Anderson,1978,Orians & Horn,1969),分析资源利用(Anderson,1978),结合食量研究生产力及能流(Pinowski,1968),研究食物对种群生育力及死亡率的影响(Anderson,1977;Pinowski,1968)等。我国学者在麻雀(Passer montanus)食性方面曾做了大量工作,报道了除青藏、云贵等地以外,几乎全国各地区的麻雀食性。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农作区,非繁殖期是以谷物及草籽为主食,在繁殖季节取食动物性食物,但成鸟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雏鸟则以动物性食物为  相似文献   

14.
刘喜悦 《生态学报》1982,2(1):10-11
麻雀(Passer montanus)成体体重一般在19克左右,而它的羽毛约占0.9克。羽毛主要起热隔离保持体温的作用,飞羽更负有生存所必需的飞翔功能。本文旨在揭示麻雀雏鸟初级飞羽的生长规律及其与体重生长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麻雀 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的为害,是尽人皆知的。它遍布于农田、禾场、粮库等处,结群征逐,啄食榖粒,造成便大损失。据我们饲养试验,以四只体重平均19(18—20)克的麻雀饲养十天,一只麻雀每日所吃的榖子(带皮的小米)平均为51/2克。依  相似文献   

16.
鸟类的咬合力受食性、种内竞争和捕食压力等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可作为其生态适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关于鸟类的咬合力及其影响因素却鲜有研究,为此,我们使用咬合力传感器,对同属的两个近缘鸟种,麻雀(Passer montanus)和山麻雀(P.cinnamomeus)的咬合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山麻雀(n=12)的咬合力显著大于麻雀(n=59)(t=3.754,P0.01),但山麻雀(t=0.449,P0.05)和麻雀(Z=﹣1.198,P0.05)的雌雄个体间咬合力均无差异,同时,山麻雀的头宽(t=﹣3.713,P0.01)、头高(t=﹣5.405,P0.01)和喙宽(t=﹣6.201,P0.01)均显著大于麻雀。尽管个体的咬合力与其身体各参数指标无显著相关性,但在种间,头和喙的大小可能是影响两者咬合力的重要因素,由于两者的一些生态适应特征可通过头大小和喙型体现,推测两者生境和食性的差异可能是影响其咬合力大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顶麻雀Passer ammodendri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所发现的92个黑顶麻雀只营巢于沙枣Elaeagnus angusifolia上,巢位于营巢树树高的1/3处。分析表明,黑顶麻雀偏好在胸径较大且较高的树上营巢,以减少环境的影响,同时选择枝条数最多的位置,增加巢的稳定性和隐蔽性,减少被天敌捕食的机率。黑顶麻雀对巢址特征的选择是其对大风天气环境的适应和减小捕食压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树麻雀代谢率和器官重量在光周期驯化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探讨光周期对树麻雀代谢产热和代谢器官变化的影响,对成年树麻雀 Passer montanus 进行温度为25℃、两种光周期16 L:8 D(LD组)和8 L:16 D(SD组)4周的气候箱驯化后,测定其体重、基础代谢率(BMR)、体脂和水分含量,以及各器官、组织的鲜重和干重.结果 显示,SD组麻雀BMR显著大于LD组,作为代谢活性器官的消化道显著增生是其BMR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麻雀通过增加体重和能量储备物脂肪来实现对较长黑暗环境的适应是其成功的生存策略.SD组麻雀体重的显著增加和水分含量显著降低,说明短光照的刺激引起麻雀能量储备的增加和代谢活性器官消化道增生.光周期驯化的结果验证了"中心限制假说",即麻雀体内存在着与BMR相关的"代谢机器",中心器官(消化道)是改变麻雀BMR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天坛公园鸟类群落结构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在天坛公园进行鸟类调查163次,总计654.4h。共记录到鸟类130种,隶属于13目38科。天坛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最高在5月,最低在8月;均匀度冬、春季最高,夏季最低;优势度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同20世纪60~80年代相比,优势种的种数减少,现今仅有麻雀(Passer montanus)、灰喜鹊(Cyanopi cacyana)和喜鹊(Pica pica)3种。候鸟迁徙和留鸟群落内部种群数量的变化导致了天坛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报道了丝光椋鸟(Sturnia sericeus)在北京地区野外繁殖成功的记录。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10月,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县等地多次发现集群的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雌雄混群。雄鸟羽色与麻雀(P.montanus)相似,眼先、颏、喉部黑色,颊部灰白色,后颈部和颈侧栗褐色,翅上具两道淡色翼斑,下体棕白色。但家麻雀的雄鸟额部、头顶及枕部灰色,耳部无黑色斑块,上胸部黑色,与麻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