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林氏按蚊Anopheles lindesayi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及分析,依据已知的线粒体基因组构建并讨论按蚊属蚊虫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林氏按蚊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注释,并对其基本特征和基本组成进行分析。基于串联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用ML法和贝叶斯法构建林氏按蚊和按蚊属其他32种蚊虫的系统发育树,据此探讨按蚊属蚊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系统分类。【结果】林氏按蚊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 366 bp,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一段控制区。林氏按蚊线粒体基因组呈现明显的AT偏斜和GC偏斜,AT偏斜为正,GC偏斜为负。除了COX1使用TCG和ND5使用GTG作为起始密码子以外,其他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遵循ATN原则;终止密码子为TAA或者T。除了tRNASer(AGN)以外,其他的tRNA基因均呈现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控制区AT含量最高,为94.54%。滑窗分析显示蛋白质编码基因是用于构建亚属或属水平系统发育关系的最佳分子标记。系统发育树强烈支持塞蚊亚属Cellia、按蚊亚属Anopheles、徕蚊亚属Nyssorhynchus和柯特蚊亚属Kerteszia均为单系群。小五斑按蚊An. atroparvus和四斑按蚊An. quadrimaculatus A这两个种聚到一起,从传统的形态分类上讲,它们和林氏按蚊均属于按蚊亚属按蚊系蚊虫。但本研究构建的4个系统发育树均显示,(小五斑按蚊An. atroparvus+四斑按蚊An. quadrimaculatus A)和林氏按蚊被属于迈蚊系的中华按蚊分开,这为两个系的分类提供了新的论点。【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林氏按蚊的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探析了按蚊属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蚊科线粒体基因组和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重庆蚊子种类很多,其中与人关系最密切的有中华按蚊、致倦库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等四种,它们如何越冬,在消灭蚊子与疾病防治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关于蚊虫越冬调查以及越冬蚊虫生理的研究,报告得不多,冯兰洲在1937年曾就北京主要蚊种进行研究,观察到以卵越冬者有:仁川伊蚊Aedes(S)chemulpoensis、汉城伊蚊Aedes(F.)seoulensis、朝鲜伊蚊Aedes(F.)koreicus、多斑伊蚊Aedes(O.)maculatus等四种。以幼虫越冬有:帕氏按蚊 Anopheles(M.)pattoni、林氏按蚊Anopheles  相似文献   

3.
应用rDNA-ITS2序列,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法(ML),以按蚊亚属Anopheles的中华按蚊An.(An.)sinensis和赫坎按蚊An.(An.)hyrcanus为外群,对采自中国的按蚊属Anopheles塞蚊亚属Cellia 21种蚊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rDNA-ITS...  相似文献   

4.
1984年4月、1990年10月,我们在南江县海拔最高1525米,最低186米地桃园、正直、玉堂水库、沙河洛坪、金盆、碾盘、城郊、光明、魏家坝等8个乡镇、18个村的不同生境作蚊类调查,采集蚊虫标本4475只,制成雄蚊尾器100张,经培养制作幼虫皮、蛹皮和蚊的标本300份。经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鉴定得蚊类5属,10个亚属,26个蚊种。名录如下:1.林氏按蚊An.(Ano.)lindesayi;2.中华按蚊An.(Ano.)sinensis;3.微小按蚊An.(Cel.)minimus;4.帕氏按蚊An.(Cel.)pattoni;5.刺扰伊蚊Ae.(Adm.)vexons;6.银雪伊蚊Ae.(Fin.)albonivens;7.棘刺伊蚊Ae.(Fin.)elsi…  相似文献   

5.
李凤荪和吴希澄(1934)早期记载了我国的白踝按蚊。邓达等(1974)根据广东海南岛的标本.将我国白踝按蚊改定为巴拉巴按蚊。同年,陆宝麟编著按蚊鉴定手册检索表列出了巴拉巴按蚊的鉴别特征。Peyton和Harrison(1979,1980)对泰国巴拉巴按蚊成虫、蛹和幼虫的标本作了形态特征的鉴定,并与巴拉巴克岛和巴拉望的模式标本比较,将泰国巴拉巴按蚊定为新种——大劣按蚊Anopheles(Cellia)dirus。翌年,他们又对台湾巴拉巴按蚊进行了研究后,将白踝按蚊台湾亚种升为种——台湾按蚊Anopheles(Cellia)takasagoensis(Morishita 1946)。最近,邓达等(1982)又将海南岛巴拉巴按蚊订正为大劣按蚊。  相似文献   

6.
广西僮族自治区蚊类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为1957年4月到10月,在广西僮族自治区5个市、34个县以及10个集镇对蚊类采集调查的结果。上述地区共发现蚊虫92种(亚种),分隶13个属:巨蚊属(Megar-hinus Rob-Desv,1827),按蚊属(Anopheles Meig,1818.),伊蚊属(AedesMeig,1818.),阿蚊属(Armigeres Theo,1901.),库蛟属(Culex Linn,1758.),费蚊属(Ficalbia Theo,1903.),钩蚊属(Harpogomyia Meij,1909.),哈蚊属(Heizmannia Ludlow,1904.),曼蚊属(Mansonia Blanch,1901.),直脚蚊属(Ortho-podomyia Theo,1904)局限蚊属(Topomyia Leic,1908),杵蚊属(Tripteroi-des Giles,1904.),蓝带蚊属(Uranotaenia Lynch Arrib,1891.)。 在发现的蚊种中,多数库蚊族和巨蚊族的种类,都是该地区的新载,同时,除了一新种和一新亚种外,并有5种(亚种)为我国的新载: Ae.(C.)ibis(Barraud,1931. Ae.(F.)greeni(Theo.),1903. Ae.(S.)mediopunctatus submediopunctatus Barraud,1923. Ar.(Ar.)theobaldi Barraud,1934. C.(N.)tenuipalpis Barraud,1924. 该地区发现的蚊类主要系东洋区的性质,和云南及广东的蚊虫相近似。 我国已知蚊亚科共有14个属,在此次调查中,除赛蚊属(Theobaldia)未发现外,其余在该地区都采集到。  相似文献   

7.
马素芳 《昆虫学报》1965,(6):572-575
对于赫坎按蚊群内(Anopheles(A.)hyrcanus group.)用四龄幼虫的形态来区别不同种型,在国外曾有若干报导,如马来亚(Reid,1953;1963)、日本(Otsuru and Ohmori,1960)、菲律宾(Baisas et al.,1936等)及印澳(Bonne-Wepsrer and Swellengrebel,1953)等,但在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1938年林樑城和姚永政对于南京地区中华按蚊(统称)幼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华按蚊不同地理株间的比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延昌  王玮 《昆虫知识》1993,30(1):56-59
<正> 中华按蚊系1928年Wiedemann根据在中国广州采到的成虫标本命名的,因其近似赫坎按蚊,故当时定名为赫坎按蚊变种Anophe-les hyrcanus var sinensis Wiedemann。之后又由Reid及Ohtsuru等鉴定为独立的种: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Wiedemann。从1934年以来姚永政、冯兰洲、冯鲁柏、马素芳  相似文献   

9.
宜宾地区的按蚊记录,何琦、刘吟龙(1943)曾报道有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潘氏按蚊3种。建国以来,我们又先后发现嗜人按蚊、贵阳按蚊,八代按蚊,林氏按蚊、多斑按蚊、巨型按蚊西姆拉亚种、傅氏按蚊等七种。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孳生地都主要是稻田,但后者多孳生在有水草和遮荫条件较好,水源清凉的稻田或沟渠内,它对生境的选择较中华按蚊严格,故多有狭区性分布特点。微小按蚊、潘氏按蚊、林氏按蚊孳生于山溪缓流。中华按蚊嗜吸牛血,兼吸人血,以成虫在牛房越冬为主,冬季在牛房有吸血活动,嗜人按蚊主吸人血,栖于人房,以卵越冬。微小按蚊,潘氏按蚊、…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关於河北省的蚊虫,过去曾有些报告。在我们所看到的文献中最早的是1902年Marlett氏由北京及天津报告的Culex(C.)pipiens var.pallens。1910年Cazenouve氏报告曾於冬日在秦皇岛冰内採得按蚊幼虫,根据越冬情况1931年冯氏解译该幼虫为潘氏按蚊幼虫。1931年Theobald氏报告自天津採得Aedes(O.)dorsalis(原定为新种名Grabhamia broquettii)。1914年Broquet氏由天津採得Anopheles(A.)  相似文献   

11.
印度雕蚀菌对三带喙库蚊幼虫生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三带喙库蚊幼虫为印度雕蚀菌的寄生宿主,自然界中2—4龄幼虫均可感染印度雕蚀菌,感染后幼虫体肿胀,活动缓慢,对外界抵抗力降低,各龄幼虫虽可蜕皮,但在蜕皮过程中即行死亡。幼虫存活时间各为:2龄的5天;3龄的4—11天;4龄的4—9天,死亡率达100%。印度雕蚀菌的初生孢子囊和休眠孢子囊不同,可充满于幼虫的血腔,二型孢子囊的数量以前者为多,死亡虫体中多为成熟孢子囊,囊内可见有成熟而极为活跃的,带有鞭毛的游动孢子。经1—2小时,成熟游动孢子破囊而出,游动于水体中。 病态蚊幼主要滋生于有机物质丰富,水质清澈的秧稻田中。连续3年观察,其滋生地多为固定而局限,未发现与三带喙库蚊滋生同一地的中华按蚊和它种蚊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12.
用座壳孢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1981年间,为防治北京地区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的危害,自四川省重庆北碚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引入座壳孢(Aschersonia)的寄生菌孢。经分离选出座壳孢的 A6S 菌株。在平均相对湿度 60—70%的春季温室内,对于黄瓜白粉虱1—2龄若虫的寄生率仅30-40%。后来,探索了该菌的生物学,使该菌对白粉虱的寄生率提高到90%,菌剂的材料成本降低到5%。  相似文献   

13.
何桂铭  容瓘 《昆虫学报》1965,(3):257-263
国内外丝虫病之研究资料甚多,其中涉及蚊方面之内容亦屡见不鲜,最近Laurence(1963)更以阳性蚊体内所含各期丝虫幼虫比例推算出蚊之每日死亡率。唯自蚊之生理年龄来分析其与传病关系者甚少,仅见于Samarawickrema(962)及Wharton(1959)。自苏联 Детинва以卵巢小管膨大测定接蚊之生理年龄后,疟疾之有关流行病学研究得以深入发展,为防治该病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其后,学者们将此法应用于其他蚊种,亦证  相似文献   

14.
钱庭玉 《昆虫学报》1959,(3):224-233
1.油桐蓑蛾是油桐主要害虫之一。我国福建、浙江、湖南等省皆有发生,幼虫致害油桐叶片、枝条及桐果表皮,被害严重的植株,往往仅剩枝枒,损失颇大。 2.在福建闽北一带,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枝梢越冬,3月下旬雌、雄性幼虫相继化蛹;5月下旬新一代幼虫开始为害,初龄幼虫皆栖息树梢端,叶的背面;幼虫匿居于蓑囊中,蓑囊圆锥形,纯系丝织成。 3.雌、雄性成虫异态,雌性成虫缺乏翅膀,匿存于幼虫的蓑囊中,雄性成虫皆晚间羽化,白日活动交尾。每一雌虫产卵数为270—430个。 4.冬季修剪幼虫大量集中的枝梢;6、7月间喷用6%可湿性γ-666 300—400倍稀释液,甚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是我国棉花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研究表明在北部棉区作好越冬防治是消灭虫害的重要措施。本试验目的,为利用红外线辐射处理越冬红铃虫,探索直接杀死越冬幼虫的照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许漱壁  谭jing宪 《昆虫学报》1991,34(3):380-382
细胞遗传学是蚊类、特别是按蚊复合种团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十分有用的方法之一(White,1984;Green等,1984)。采用细胞遗传学方法,结合生化、生活习性、生态和形态分类等技术,已经发现了许多按蚊近似物种的存在(Kitzmiller,1976;Coluzzi等,1979;Stegniy,1981),明确鉴别各按蚊近似种,对于制定有效的媒介控制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比较同属赫坎按蚊种团(Anopheles hyrcanusgroup)的两种近似种——赫坎按蚊(An.hyrcanus)和中华按蚊(An.sinensis)的唾腺多线染色体、有丝分裂染色体,确定它们在遗传学上的亲缘关系,为赫坎按蚊种团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7.
油茶传粉蜜蜂的鉴别及地蜂属四个新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燕如 《昆虫学报》1977,(2):199-204
油茶又名茶子树,是我国主要的多年生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区)。油茶一身是宝,茶油不仅是一种质量好的食用油,而且还可做肥皂和机器润滑油等,用途很广。因此,大力发展油茶生产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和巩固集体经济的大事。 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油茶花期有各类昆虫为其传播花粉,如蜜蜂、蚂蚁、胡蜂和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国细柄蕈树林的生态分布,组成结构特点,生长发育和演替动态规律,为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国的细柄蕈树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活血莲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血莲的染色体数目为2n=60,其核型公式为2n=2x=60=46sm+12st+2m,没有观察到带随体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麦叶蜂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叶蜂的胚胎发育在27℃恒温下7天完成。核的分裂迁移与胚盘的形成与一般昆虫相同。胎膜有两层:羊膜形成不久即破裂而退化,不形成背器,浆膜一直保留至孵化前。麦叶蜂的原肠形成由于胚带中央部分细胞的内陷,内胚屋(中肠基)位于两端。胚带一共分为19节,计头部5节(包括原头,但前上颚节不久消失,不具副器),胸部5节,腹部11节。触角最初位于口后,以后移至口前。上唇不成对,非副器。 麦叶蜂的胚带末端初弯向背面,当形成神经节及副器最发达时胚带缩短,以后其末端又弯向腹面,使整个胚带由卵的腹面迁至背面。当进行上述胚动时,胚带同时自首尾两端开始背合。 神经沟自口后开始,至尾端为止,由此而来的神经细胞形成腹面神经索,前脑中脑及视叶由口前的外胚层而来。侧单眼由视叶外面的外胚层发生内陷,形成网膜细胞,而表层的细胞即成为角膜细胞。胃肠神经系由前肠背面两个突起发展而来。 中肠由前肠及后肠末端两群内胚层细胞(中肠基)发育而成,后肠末端的凸起形成马氏管。 外胚层成对的内陷共有14对,头部的4对成为幕骨前臂、上颚内突、幕骨后臂及唾腺,中胸、后胸及腹部第1—8节者形成呼吸系统。酒色细胞为随同气管一起内陷的外胚层细胞,但形成后与体表失去联络。 血球主要来自中间中胚层,脏壁中胚层成为消化管的肌层,体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