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给SD大鼠皮下埋植内含17-β-雌二醇硅橡胶管30、60、120天后,发现大鼠垂体重量随给药时间延长呈持续性增加;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催乳素(prolactin,PRL)含量,亦明显依次升高;用Northern印迹杂交方法检测垂体细胞中PRL基因,发现PRLmRNA含量也依次有显著增加,但其增加却远低于血浆PRL含量的增加,提示17-β-雌二醇除了促进PRL基因的转录外,还可能增加PRL mRNA的翻译效率。  相似文献   

2.
应用在同一只雄性SD大鼠中,保留原位垂体并在肾囊内植入一异体垂体,同时背部埋植装有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的药泵,经E2在体作用60 ̄120天后,其原位垂体和异体移植入肾囊的垂体同时形成2垂体催乳素(prolactin,PRL)瘤的动物模型,研究PRL瘤的发病机制。结果表明,E2长期作用可诱发原位垂体和远离下丘脑的移植垂体同时形成PRL瘤,并伴高PRL血症和PRL基因  相似文献   

3.
Wu XM  Xu JP  Zhang R  Xu RK 《生理学报》1999,51(6):675-680
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17β-雌二醇诱致Sprague-Dawley(SD)大鼠原位垂体和异体移植于肾囊的垂体同时形成催乳素瘤的动物模型,采用Northem印迹杂交方法,我们观察了E2长期作用(120d)后诱发的原位与移植垂体PRL瘤中PRL基因和两种转化生长因子TGFα和TGFβ1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表明:在E2长期作用后,原位垂体与异体移植于肾囊,从而远离下丘脑的垂体均可形成垂体PRL瘤;原位  相似文献   

4.
大豆黄酮促进妊娠大鼠乳腺发育和泌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荣庆  韩正康 《动物学报》1995,41(4):414-419
研究大豆黄酮(Da)对妊娠大鼠乳腺发育和泌乳的作用及其与神经内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妊娠期口服大豆黄酮,能显著提高泌乳前期大鼠乳腺重量、DNA、RNA含量和RNA/DNA值,同时极显著地提高大鼠的泌乳量、血清GH和PRL含量及乳腺胞浆雌二醇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相反.妊娠后期口服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能显著降低泌乳前期乳腺重量、DNA和RNA含量及泌乳量,并显著降低血清GH和PRL含量及乳腺雌二醇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但连续两周口服Da后再口服澳隐亭一周,溴隐亭的上述作用被阻断。结果提示:Da促进大鼠乳腺发育和泌乳的作用与其抑制或站抗多巴胺对垂体PRL、GH分泌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大豆黄酮对大鼠乳腺发育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张荣庆  韩正康 《动物学报》1995,41(3):332-338
本文研究了大豆黄酮对大鼠乳腺发育及其对垂体生长激素(GH)和催乳素(PRL)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1)胃饲或皮下注射大豆黄酮能显著提高去卵巢大鼠或正常处女大鼠乳腺重量和乳腺DNA、RNA含量;2)胃饲或皮下注射大豆黄酮能显著提高正常处女大鼠血清GH和PRL含量,3)大豆黄酮能显著提高大鼠乳腺,垂体和下丘脑胞浆雌二醇受体的数目,并显著提高乳腺孕酮受体的数目,体外受体竞争结合试验结果表明:大豆黄酮与大  相似文献   

6.
实验应用雄性SD大鼠,皮下埋植内置10mg雌二醇硅胶管3个月致体催乳素瘤后,取PRL瘤细胞进行外原代培养,并应用原位杂交方法,研究不同剂量的胃泌素释放肽(gastrin-releaingpeptide,GRP)和血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olypeptide,VIP)以及E2对 离体培养的垂体PRL瘤细胞PRL基因转录的,下,GRP,VIP分别与PRL瘤细胞孵育24h后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建立了无血清培养的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内雄激素受体(AR)的测定方法,并研究了催乳素(PRL)对细胞内AR数量和5α-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RL使前列腺上皮细胞内AR数量显著增加,其中10ng/mlPRL的作用最强,但高剂量的PRL则失去对AR的刺激作用。PRL还能拮抗雄激素引起的其自身受体的下调作用,使受体的数量回升至对照组水平。对5α-还原酶的催化产物双氢睾酮(DHT)的测定结果显示PRL对DHT的产生无明显影响,提示PRL对5α-还原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生长激素和催乳素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垂体和血浆中生长激素(GH)和催乳素(PRL)含量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双抗放射免疫测定(RIA)法;研究急性低氧对垂体激素GH和PRL的作用。方法:用氯胺-T法进行抗原放射性碘标记;采用平衡饱和加样程序的双抗RIA法测定。结果:用该方法测定急性低氧(0.5h)时血浆和垂体GH和PRL含量,7km低氧,垂体GH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浆则相反;7km低氧,明显降低垂体和血浆PRL含量(P<0.01);而5km低氧对GH和PRL的作用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双抗RIA法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及简便易行等特性;用该法测定提示急性低氧可抑制大鼠GH和PRL的分泌。  相似文献   

9.
一实验建立了无血清培养的大鼠前列腺上皮细胞内雄激素受体(AR)的测定方法,并研究究了催乳素(PRL0对细胞AR数量和5a-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RL使前列腺上皮细胞内AR数量显著增加,其中10ng/mlPRL的作用最强,但高剂量的PRL则失去对AR的刺激作用。PRL还能拮抗雄引起的其自身受体的下调作用,使受体的数量回升至对照组水平。对5a-还原酶的催化产物双氢睾酮(DHT)的测定结果显示P  相似文献   

10.
由H SD17B1基因编码的人Ⅰ型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ydroxysteroiddehydrogenasetype1简称Ⅰ型17HSD)催化雌酮与雌二醇之间的转化。本文研究环腺苷一磷酸简化(cAMP)对该酶在培养的绒癌胞系(JAR和JEG-3)中表达的调节作用。用8-bromo-cAMP处理两种绒癌细胞后,观察到在伴随1.3kbⅠ型17HSDmRNA表达的同时,I型17HSD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诱致SpragueDawley(SD)大鼠原位垂体和异体移植于肾囊的垂体同时形成催乳素(prolactin,PRL)瘤的动物模型,采用Northern印迹杂交方法,我们观察了E2长期作用(120d)后诱发的原位与移植垂体PRL瘤中PRL基因和两种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TGFα和TGFβ1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表明:在E2长期作用后,原位垂体与异体移植于肾囊,从而远离下丘脑的垂体均可形成垂体PRL瘤;原位与移植垂体PRL瘤中均表现PRL基因的高表达,但移植瘤中的PRL基因表达水平低于原位垂体瘤;此外,仅在原位垂体PRL瘤中发现上述两种转化生长因子呈较高水平的表达,移植垂体PRL瘤与正常垂体中均检测不到这两种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上述结果提示,TGFα和TGFβ1可能涉及E2诱发的原位垂体PRL瘤形成;E2诱发原位与移植垂体形成PRL瘤的机制可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探讨甘丙肽是否参与垂体前叶催乳素和β-内啡肽释放的调节。实验分两部分:(1)在体实验,给清醒自由活动的大鼠第三脑室内微量注射甘丙肽,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催乳素和β-内啡肽的浓度。结果如下:每只大鼠给1μg或3μg的甘丙肽后,都显著兴奋催乳素的静息分泌,3μg甘丙肽对催乳素分泌的兴奋效应显著大于1μg的作用。两种剂量的甘丙肽都不影响限制性应激引起的催乳素的释放;对β-内啡肽的静息分泌和应激  相似文献   

13.
大鼠催乳素基因真核细胞可表达性质粒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735bp的PRLcDNA片段从质粒PRL-SP65#1中回收后,用粘性末端连接法将其重组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上,筛选出正向连接重组体pcDNA3-PRLS和反向连接重组体pcDNA3-PRLAS。将重组体pcDNA3-PRLs和空载体pcDNA3分别转入NIH3T3细胞系,用G418筛选出阳性细胞后与未转染的NIH3T3细胞在加E2和不加E2的情况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用PRLcDNA探针和原癌基因c-H-rascDNA探针进行检测,未转染的NIH3T3细胞在加E2和不加E2时都几乎无催乳素基因的表达,同样,转入空载体的NIH3T3细胞也无PRL的表达,而转入重组体pcDNA3-PRLS的NIH3T3细胞则有大量的PRL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正常和转入空载体的NIH3T3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原癌基因c-H-ras的表达,当分别加入E2和转入重组体pcDNA3-PRLS后,NIH3T3细胞中的c-H-ras基因表达水平都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4.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应激激素反应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急性与慢性应激时,循环血中及脑、心血管、肾腺等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Ⅱ)显著增多;人剧烈运动后血浆AⅡ与皮质醇一样均剧烈增加,在慢性应激性高血压动物循环及组织中,AⅡ含量持续地增高。还发现高浓度AⅡ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而组织AⅡ增多又受肾上腺素能β受体的激发。根据近年来的系列工作,并结合文献,我们认为AⅡ是一种重要的应激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一个应激激素反应系统;它与经典的应激激素反应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训练和非训练大鼠运动前、运动到50%耐力时间(T1/2)和衰竭时丘脑下部和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含量,探索了训练与β-EP对急性运动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训练组大鼠丘脑下部β-EP含量在运动到T1/2和衰竭时分别较安静时提高了4%和15%;对照组大鼠在T1/2时,β-EP的变化趋势同训练组,以后随运动生理负荷的增强而迅速降低,衰竭时较T1/2时降低了26%,较训练组降低了32%(P<0.05)。训练组大鼠血浆β-EP含量随运动开始迅速上升,T1/2时较运动前增加了5.7倍(P<0.01),以后上升的幅度减小;非训练组大鼠血浆β-EP也随运动开始迅速提高(P<0.01),T1/2后趋于稳定,在T1/2和衰竭时分别比训练组低22%和26%。表明非训练组大鼠丘脑下部β-Ep对急性运动呈明显的双相变化,训练提高了大鼠丘脑下部和血浆β-EP对衰竭运动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高原适应过程中大鼠脑内β-内啡肽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由平原(海拔5m,上海)直接运送到高原(2261m,西宁和3460m,天峻)。以放射免疫分折法研究了大鼠在高原24h.急性缺氧期和30d慢性缺氧期中枢脑内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β-EP)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大鼠在两个不同海拔(2261m,3460m)环境24h急性缺氧期与平原对照组相比,脑垂体内β-EP含量降低非常显著(P<0.01),纹状体、丘脑、下丘脑、桥-延脑、海马内β-EP含量均增加非常显著(P<0.01)。2.大鼠在3460m高原30d慢性习服期,垂体及各脑区内β-EP的含量变化呈时相性:即1—3d均呈进行性增加(P<0.01):3-15d呈持续性减少,除中脑、纹状体、丘脑外,均为P<0.01。15-30d垂体、丘脑、皮层、纹状体内β-EP含量仍持续减少(毒体、皮层P<0.01),桥-延脑、下丘脑、海马趋于回升(P<0.01),中脑亦趋于回升(P>0.05)。脑内β-EP的这种变化可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豆黄酮对大鼠肌肉生长和几种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给雄性、雌性和雄性去势大鼠皮下注射大豆黄酮[3mg/(100g体重·天)]16天。结果:雄性大鼠日增重提高14.7%(P<0.05),耗料与增重比降低12.0%,后腿肌重和后腿肌总RNA含量显著增加,而总DNA含量无显著变化;血清脲氮水平显著下降,血清睾酮、雌二醇、生长激素和β-内啡肽含量显著提高。雄性去势大鼠日增重、后腿肌重无显著变化,血清睾酮、生长激素和β-内啡肽水平虽显著高于对照组,但睾酮水平仅为同等条件下完整大鼠的8%左右。雌性大鼠日增重降低19.0%(P<0.01),耗料与增重比提高17.8%,血清睾酮、雌二醇和生长激素水平显著降低。试验结果表明:大豆黄酮对大鼠肌肉生长和几种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呈现性别差异,对雄性大鼠肌肉生长的促进作用依赖于睾丸的内分泌机能。  相似文献   

18.
褪黑素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阿片肽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u CX  Wu GC  Xu SF  Chen CH 《生理学报》2000,52(3):207-210
本文采用推挽灌流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法,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EL)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推挽灌流液中β-内啡肽(β-Ep)、亮氨酸脑啡肽(L-EK)含量的影响,以探讨MEL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结果显示,给药组大鼠腹腔注射(ip)MEL110mg/kg后30-50min,PAG灌流液中β-Ep含量显著增加,而L-EK含量未见显著变化;在推挽灌流同时用50℃热水刺激甩尾法测定痛  相似文献   

19.
通过酶学手段在β-内酰胺酶启动子间隔序列中造成C-17的缺失突变,以氨苄青霉素为底物,检测突变前后β-内酰胺酶活力变化,并作了细菌的Amp耐受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C-17的缺失突变使启动子强度增加约60%,含有突变启动子的细菌对Amp的抗性明显增强,突变体生长的半抑制浓度为280μg/ml,而在此浓度下野生型菌体吸光度只有突变体的50%左右,对启动子强度增加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Gao L  Yang QH  Xu RK 《生理学报》2005,57(3):319-327
本工作旨在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抑制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诱发的Sprague-Dawley大鼠垂体催乳素(prolactin,PRL)瘤增生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每只大鼠每日定时皮下注射一定剂量的MLT(0.25、0.50mg)能显著抑制E2诱发的大鼠垂体PRL瘤的增生;偏低(0.05mg)或过高剂量(1.00、2.00mg)的MLT也抑制PRL瘤的增生,但无统计学意义。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显示,与正常垂体对照组比较,PRL瘤中PRL基因增强子出现五处突变,-1885bp位点由C突变为G,-1857~-1855由ACA替换为G,-1792~-1791插入G,-1383~-1382插入GGTGTGTG片段,-1265~-1250缺失GTGTGTGTGTGTGTGT片段。0.25mg/dMLT处理组,PRL瘤中的PRL基因增强子上述个别突变部位仍然存在(-1885由C突变为G),突变消失(-1792~-1791无插入G),大部分表现为突变减弱(-1856~-1855缺失AC,-1385~-1384缺失TG,-1250~-1253缺失GTGT)。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PRL基因增强子活性显示,正常垂体、PRL瘤和0.25mg/dMLT处理的PRL瘤三组中,PRL基因增强子的活性分别为(13448.17±3012.74)、(161831.67±60996.01)和(10212.17±2634.71)OD单位。PRL瘤组增强子活性较正常垂体升高11倍(P<0.001),MLT处理组增强子活性较PRL瘤组降低93.69%(P<0.001)。上述三组PRL基因增强子空间结构的分析表明,PRL基因增强子DNA的曲折程度为PRL瘤组>MLT处理组>正常垂体。以上结果证实,MLT抑制大鼠垂体PRL瘤增生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可能是减弱PRL基因增强子的突变,也提示MLT可减弱PRL基因增强子的突变,从而下调PRL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与降低DNA的曲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