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麦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鉴定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抗病大麦种质资源,对本所多年来征集的921份国内外大麦品种资源进行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田间表现高抗品种有181个,占总数19.65%,抗病品种163个,占总数17.70%;表现感病品种有447个,占总数的48.53%,高感品种130个,占总数14.12%。通过品种的全生育期、株高、穗长、穗实粒数、结实率、穗粒重和千粒重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181个高抗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均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本文还对抗病种质木石港3号、植3和S-096等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外引玉米种质对两种穗腐病原镰孢菌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牙签接种技术,2016-2017年连续2年对从美国、加拿大、罗马尼亚、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引进的177份玉米种质资源抗玉米穗腐病原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和禾谷镰孢(F.graminearum)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鉴定的177份玉米种质资源中,对拟轮枝镰孢表现高抗(HR)的资源2份,占总数的1.13%;抗病(R)38份,占总数的21.47%;中抗(MR)75份,占总数的42.37%;感病(S)48份,占总数的27.12%;高感(HS)14份,占总数的7.91%。177份玉米种质资源中,对禾谷镰孢(F.graminearum)表现抗病(R)12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6.78%;中抗(MR)66份,占总数的37.29%;感病(S)64份,占总数的36.16%;高感(HS)35份,占总数的19.77%,未发现对禾谷镰孢菌表现高抗的材料。在177份玉米种质资源中,兼抗两种穗腐病原镰孢菌的种质资源有12份。  相似文献   

3.
绿豆枯萎病是影响绿豆产量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筛选苗期抗性资源,培育抗病品种对枯萎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剪根浸根接种法,对来自全国18个省市及国外的215份绿豆核心种质资源和85份绿豆新品系进行了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种质间的枯萎病抗性水平存在差异。国内产区中,东北、华东、华中地区约50%的种质具有枯萎病抗性;华北地区抗枯萎病种质占比40.4%;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种质抗病水平较高;国外材料抗病种质占比40.0%。本研究共筛选出17份高抗(HR)枯萎病种质资源,并利用部分材料建立了枯萎病抗性研究RIL群体;6份高抗高代品系材料,在田间全生育期表现高抗且农艺性状优异。本研究期望为今后抗枯萎病绿豆新品种选育及抗性遗传相关研究提供优异资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1998~1999年,将1997年筛选出的191个农艺性状表现优良的大麦品种进行大麦黄花叶病、大麦白粉病、大麦赤霉病、大麦条纹病及耐盐等抗性的鉴定评价,结果表明,抗及高抗大麦黄花叶病品种60份,抗大麦赤霉病品种59份,高抗大麦条纹病品种89份,抗大麦白粉病品种19份,芽期耐盐品种17份,苗期耐盐品种2份。  相似文献   

5.
在华南生态稻区鉴定评价2270份国际水稻品种资源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对华南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的抗性,高抗(1级)500个占22.03%,抗(3级)617个占27.18%,中感(5级)355个占15.64%,感(7级)373个占16.43%,高感(9级)425个占18.72%;对华南强毒菌系Ⅴ型菌的抗性,高抗(1级)131个占8.23%,抗(3级)322个占20.23%,中感(5级)292个占18.34%,感(7级)422个占26.50%,高感(9级)425个占26.70%;对Ⅳ和Ⅴ型菌双抗的有411份,占25.82%。 筛选出BG1222、IRBB5、IRBB7、IRBB203等一批抗病兼有较好农艺性状的水稻品种资源抗性遗传分析,发现BG1222携带抗病新基因,并定位于第1染色体上;抗源创新利用,育成一批优质抗病新品系,其中利用IRBB5(xa5)育成华南首个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优质水稻新品种白香占。  相似文献   

6.
玉米种质资源抗南方锈病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玉米南方锈病已成为近几年我国夏玉米生产区间歇性暴发流行的病害,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病害流行年份可造成10%以上的产量损失。目前,已确认的抗病自交系非常有限,而抗病育种急需不同抗性控制背景的自交系。为发掘和丰富可利用的南方锈病抗源,于2008~2012年,在广西南宁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对1589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南方锈病鉴定。通过高病害压力和连续多年的鉴定,从1589份玉米种质中鉴定出高抗(HR)材料26份,占鉴定总数的1.64%;抗病(R)材料137份,占鉴定总数的8.62%;中抗(MR)水平的材料382份,占鉴定总数的24.04%;感病(S)材料489份,占鉴定总数的30.77%;高感(HS)材料555份,占鉴定总数的34.93%。总体上抗南方锈病种质较少,引进种质中抗病类型材料的比例略高。经重复鉴定,筛选出赤556等18份自交系、老来秕等3份地方品种、A69等4份来自津巴布韦的材料、引自CIMMYT的Dr11表现稳定高抗南方锈病,为今后我国玉米抗南方锈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抗性资源。  相似文献   

7.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SC3,对大豆产量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室内接种鉴定的方法研究217份大豆资源对SC3的抗性,同时调查田间接种SC3后,SC3对不同抗病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为大豆抗花叶病毒病抗病品种的生产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选育抗病品种提供抗性亲本。2012-2014年连续3年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SC3,在温室鉴定217份大豆种质的病毒抗性,根据分析结果,随机选取不同抗病类型材料30份,其中抗病品种10份,中感品种10份,高感品种10份,于2013-2014年间在藁城堤上试验站进行田间接种鉴定,研究SC3对不同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217份大豆资源SC3的鉴定结果表明:第一类抗病品种,包括免疫品种4份,占1.84%;高抗品种2份,占0.92%;中抗品种35份,占16.13%;第二类中感品种,包括中感品种92份,占42.40%;第三类高感品种,包括感病品种3份,占1.38%;高感品种81份,占37.33%。SC3对不同抗性品种的单株粒重、株高、主茎节数、蛋白和油份影响不同。第一类抗性品种的单株粒重、株高、主茎节数、蛋白和油份含量下降不显著;第二类中感品种的单株粒重、主茎节数、蛋白和油份含量下降不显著,其株高因品种差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三类高感品种的单株粒重、株高、主茎节数、蛋白和油份含量下降显著。研究表明SC3对不同抗性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同,对同种抗病类型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也不同。SC3对抗病品种和中感品种的多数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不显著,这两类品种适合作为育种材料进行抗性育种。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发掘抗缩果病枣种质资源,对保存于河北沧县(2006年~2009年,77个品种)及山西太原(2006年~2007年,53个品种)和山西太谷(2006年,231个品种)的共268个枣品种资源进行了田间缩果病抗性调查。结果表明,枣品种间缩果病抗性差异显著,其中病果率变幅为0%~66.18%、变异系数为2.01,病情指数变幅为0%~55.06%、变异系数为2.46;同一品种的发病程度因年份和地点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根据在发病严重的沧县枣资源圃连续4年(2006~2009)的观测结果,枣品种的缩果病抗性可分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5类,相应的平均缩果率分别为5%以下、5%~10%、10%~15%、15%~25%和25%以上;在沧县的77个品种中,表现高抗、抗病、中抗、感病、高感的品种分别占调查总数的80.52%,2.60%,7.79%,6.49%和2.60%。在我国主栽枣树品种中,金丝小枣、圆铃枣、长红、冬枣等为高抗品种,婆枣、壶瓶枣为高感品种。本研究表明,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抗缩果病枣树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46个烟草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抗烟草普通花叶病(TMV)特性的田间鉴定和分子鉴定,为筛选抗病烟草种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22个品种的烟草抗TMV特性田间鉴定结果与前人鉴定结果基本相同,从24个前人未鉴定的烟草品种中初步筛选出14个中抗品种,8个中感品种和2个感病品种;通过抗TMV基因(CN)的特异引物进行扩增,36个烟草品种的基因组DNA具有特异性片段;通过分子鉴定和田间鉴定的结果比较,62.9%的具有CN或其同源基因的烟草品种田间鉴定表现为中抗或高抗,83.3%的具有CN或其同源基因的选育烟草品种田间鉴定表现为中抗或高抗;结合两种方法,初步确定了3个中感品种和11个中抗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鉴定我国红麻种质资源对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在对120份红麻遗传资源进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的基础上,选择25份有代表性(22份高抗和3份感病)的种质进行盆栽根结线虫病接种鉴定。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果:120份红麻遗传资源中5个高感、19个中感、25个中抗、71个高抗;其侵染的根结线虫主要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ria)的混合种群。进行盆栽接种鉴定的25份遗传资源中,7份为中抗,其余分别为中感和高感品种,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本研究可为红麻种质资源发掘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