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以及BMI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以BMI与PSA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22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有25%的患者PSA水平高于正常,并且年龄,前列腺体积与血清PSA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672.P<0.01,r=0.785.P<0.01),而血清PSA与BMI指数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873,P<0.01)。结论: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清PSA值随患者年龄增长和体积增大而增加,对于PSA轻度升高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要考率到体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碧燕  李友邕  李洁  钟德斌  郑文 《生物磁学》2011,(16):3111-3113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以及BMI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以BMI与PSA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22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有25%的患者PSA水平高于正常,并且年龄,前列腺体积与血清PSA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672.P〈0.01,r=0.785.P〈0.01),而血清PSA与BMI指数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873,P〈0.01)。结论: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清PSA值随患者年龄增长和体积增大而增加,对于PSA轻度升高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要考率到体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生与-临床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将确诊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的78例BPH患者分为单纯性BPH组和BPH合并有高血压组两组,其中BPH组33例,BPH合并有高血压组45例。对两组患者的尿流率、残尿量、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尿发生率、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tPSS)评分、尿潴留次数及不稳定膀胱发生率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间在年龄、尿流率、残尿量、PSA、最大膀胱容量及最大逼尿肌压力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PH合并高血压患者在血尿发生率、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尿潴留次数及不稳定膀胱发生率指标上明显大于单纯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前列腺增生的病例报道越来越多,高血压状态能够促进BPH的发生以及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4.
王应洪  张霞  陈春梅  段晨阳  王燕 《生物磁学》2013,(34):6665-6667
目的:探讨临床上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变化情况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泌尿科接受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64例定义为前列腺增生组(BPH),前列腺癌患者83例定义为前列腺癌组(PCa),另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137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三组患者入院时的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水平变化情况。对比并分析三组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清总PSA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的正常值,而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总PSA比前列腺增生患者增高的更为明显。对照组游离PSA为(2.78±0.94)ng/mL,总PSA(1.05±0.57)ng/mL,游离PSA与总PSA的比值为,(0.38±0.61);前列腺增生患者游离PSA为(6.36+3.24)ng/mL,总PSA为(1.64±0.76)ng/mL,游离PSA与总PSA的比值为(0.26±0.23);前列腺癌患者游离PSA为(12.42±4.97)ng/mL,总PSA为(1.44±0.78)ng/mL,游离PSA与总PSA的比值为(0.12±0.16)。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的PSA进行检测,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比率的变化。方法:选择3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及19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比较其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7和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结果: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分别为1.58±0.71和1.76±0.83,Th17/Treg的比率为0.89±0.42。正常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分别为0.75±0.46和1.83±0.75,Th17/Treg的比率为0.41±0.32。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外周血Th17占CD4~+T细胞的比率和Th17/Treg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者(P0.05)。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体内Th17细胞比率升高,Th17/Treg比率失衡,可能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到2018年10月期间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2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收集所有患者术后12h内的中段尿样,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耐药性分析。结果:32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共有50例术后并发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5.48%,50例术后并发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标本中共分离出5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3株,占43.40%,革兰阴性菌27株,占50.94%,真菌3株,占5.66%。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性较高,粪肠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的耐药性较低。大肠埃希菌对氨曲南、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较低。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并发尿路感染与年龄、前列腺体积、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前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手术时间≧60 min、术后留置尿管时间≧7d、合并糖尿病、术前未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均是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易出现尿路感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临床应根据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药敏实验结果而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增生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反复出现的尿潴留和尿失禁、血尿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多因药物及非手术治疗无效,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但多数老年人对手术不了解,手术能否成功,手术后效果如何,自己的病情是否适合手术等而产生种种顾虑.我院泌尿外科从2005~2007年共有5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了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经精心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前列腺增生成为影响中老年男性生活质量的主要干扰疾病之一。关于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治疗方法在科技引领中不断新颖化,激光治疗凭借安全性高、手术便捷及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得到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改变,并对该类患者提出合理的治疗和处理。方法:选取从2010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泌尿外科一病房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增生术前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的患者349例,分为单纯前列腺增生组158例(对照组)及前列腺增生合并Ⅱ型糖尿病组191例(研究组),前列腺增生合并Ⅱ型糖尿病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即空腹血糖≤6.1 mmol/L组(亚1组)96例及空腹血糖6.1 mmol/L组95例(亚2组)。比较各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各项检查结果。结果:1)、比较亚2组和对照组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最大逼尿肌压及顺应性,P值均0.05。2)、亚1组和对照组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最大逼尿肌压及顺应性,除亚1组病程5年的残余尿量、顺应性P值0.05外,其他均0.05。3)、亚1组和亚2组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最大逼尿肌压及顺应性,P值均0.05。4)、亚1组和亚2组不稳定膀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Ⅱ型糖尿病能加重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功能障碍,及早控制血糖能减轻、延缓膀胱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表皮生长因子(EGF)在不同类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低表达意义及其与术后疾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活检结果进行分组,间质结节组(16例)、腺肌性结节组(32例)、纤维腺瘤性结节组(12例)、腺性结节组(30例)和混合结节组(38例),其中以间质增生为主60例、以腺体增生为主68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PSA、EGF的表达水平,以术后6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8分判定为预后良好,分析血清PSA、EGF在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的差异性及与IPSS评分的关系。结果:血清PSA、EGF表达水平在间质结节组、腺肌性结节组、纤维腺瘤性结节组、腺性结节组和混合结节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以腺体增生为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PSA、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以间质增生为主的患者(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PSA联合EGF预测以腺体增生为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敏感度为86.42%,特异度为65.34%,AUC为0.93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个月,预后良好98例、预后不良30例;预后不良组血清PSA、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PSA、EGF表达水平均与IPSS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48、-0.417,P值均为0.000)。结论:血清PSA、EGF在不同病理类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表达差异显著,以间质增生为主的患者,以腺体增生为主的患者血清PSA、EGF表达水平更高,两者均与术后疾病转归密切相关,值得临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雌/雄激素比例对去势大鼠前列腺体积及其脏器系数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7组,分别为:35个不同雌/雄激素比例组、正常和去势对照组。给药组分别注射不同配伍剂量的雌/雄激素、对照组均注射生理盐水各一个月。最后一次注药后24h取血、处死、取材,称取前列腺重量,测量体积,并计算脏器系数。结果当丙酸睾丸酮给药剂量分别为每只鼠0.02、0.5、2.5和12.5mg时,均未见器官增生程度与苯甲酸雌二醇注射剂量呈负相关。丙酸睾丸酮给药剂量每只鼠为0.1mg时,随着苯甲酸雌二醇注射量增加,前列腺体积及其系数均增大,而当每只鼠苯甲酸雌二醇注射量达到50μg/kg时,器官增生程度不再随苯甲酸雌二醇注射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雌激素发挥作用需以雄激素存在为前提,雌激素并非总是呈现对抗雄激素促进前列腺增生的作用,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协同雄激素促进前列腺增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0例前列腺癌患者及3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前列腺组织中BMP-7的表达情况.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BMP-7的表达显著高于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织,且BMP-7的表达随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Gleason分级增高而增加.结论:BMP-7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其表达量与临床分期相关,前列腺癌组织中BMP-7的表达增高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多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超声检查简便,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方法选择以及疗效观察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目的探讨超声对前列腺增生半定量检测的价值。 资料 1988~1993五年间,超声检查前列腺增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上皮钙黏蛋白(sE-cadherin)、早期前列腺癌抗原-2(EPCA-2)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潍坊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50例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组)以及5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增生组)展开回顾性研究。100例研究对象均完善了MRI检查并测定血清PSA、EPCA-2、sE-cadherin水平,分析两组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PSA、EPCA-2、sE-cadherin水平以及各项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差异。结果:前列腺癌的MRI影像学特征为病灶主要位于外周带,外周带T2W呈低信号,病变侵及包膜、膀胱及周围组织具有T1加权消失或者不对称,具有信号异常、肌肉增厚的表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淋巴结部分融合或增大表现;前列腺增生的MRI影像学特征为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并且中央带增生、不均匀信号结节;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前列腺体积增大。相比于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癌组患者的PSA、sE-cadherin、EPCA-2水平明显更高(P<0.05)。MRI、PSA、sE-cadherin、EPCA-2四项联合鉴别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诊断符合率为96.00%,明显高于四项单独诊断的88.00%、79%、81%、82%(P<0.05)。结论:MRI联合PSA、sE-cadherin、EPCA-2鉴别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性较高,具有作为临床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指导方案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对前列腺增生上皮BPH-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本研究从人体脂肪组织中分离脂肪来源干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将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和脂肪来源干细胞共培养组。采用Transwell进行共培养,脂肪干细胞与前列腺增生上皮BPH-1细胞共培养组中两者比例为1:1,对照组中不含脂肪干细胞。CCK8检测前列腺增生上皮BPH-1细胞活力;羟脯氨酸法检测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胶原合成能力;流式检测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Wnt3a、Bcl2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酶消化法能够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脂肪干细胞。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与前列腺增生上皮BPH-1细胞共培养能够显著抑制前列腺增生上皮BPH-1细胞的增殖能力,羟脯氨酸检测结果表明,脂肪干细胞能够显著抑制前列腺增生上皮BPH-1细胞胶原合成,流式检测结果显示脂肪干细胞能够显著促进前列腺增生上皮BPH-1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脂肪干细胞能够显著抑制前列腺增生上皮BPH-1细胞Wnt3a、Bcl2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本研究的初步结论表明:脂肪来源干细胞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前列腺增生上皮BPH-1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在我院就诊的 前列腺增生患者64 例,并将其随机分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PKRP)组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组,每组各 32 例。PKRP组患者使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TURP 组患者使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术后观察和比较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URP组比较,PKRP 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导尿管 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腺体切除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IPSS、QOL、RUV和Qmax 均 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PKRP 组患者的IPSS、QOL、RUV均显著低于TURP 组,而Qmax 明显高于TURP 组,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包括前列腺电切综合征、暂时性尿失禁、迟发性出血和尿道狭窄,PKRP组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 TURP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RP 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优于TURP,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 得临床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17.
我院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对55例明确诊断的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症(BPU)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前列腺癌27例,前列腺增生28例。运用B超径腹测量前列腺左右径、上下经和前后径,借助公式:体积=左右径×上下径×前后径×0.52,计算前列腺体积,则PSAD=PSA/v。研究结果表明,前列腺增生组(BPH)血清PSA平均值10.72±2.89μg/L,前列腺癌组(Pca)组血清PSA平均值38.90±2.06μg/L,t=3.99,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前列腺增生组PSAD平均值0.7±3.48,前列腺癌组的PSAD平均值1.10±2.45,t=4.72,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文献相符,表明在鉴别前列腺增生性疾病与前列腺癌PSAD是一项极重要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谷丙甘氨酸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32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治疗前列腺疾病药物谷丙甘氨酸胶囊 (安尿通胶囊 )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 ,口服谷丙甘氨酸胶囊 ,每次 82 0mg ,tid ,一个疗程后观察排尿症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32例患者经谷丙甘氨酸胶囊治疗一个疗程后 ,显效 9例 ,有效 14例 ,无效 9例 ,总有效率 72 %。 32例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谷丙甘氨酸胶囊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D147在还没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接受手术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术中收集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以及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47在前列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14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5.0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2.79%)和前列腺增生组织(1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7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2.79%)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1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7的阳性表达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D14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Gleason病理分级≥5、临床分期T3~4、淋巴结转移N1及远处转移M1均为前列腺癌组织中CD147m RNA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那雄胺联合M受体拮抗剂对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M受体拮抗剂,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非那雄胺。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尿急次数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IPSS及OABSS较低(P0.05);残余尿量较少,最大尿流率较大,尿急次数较少(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非那雄胺联合M受体拮抗剂能够降低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