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White-browed Piculet, A new bird record for Guangdong Province  相似文献   

2.
3.
同域分布3种啄木鸟冬季取食的生态位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可  司雨蕙  潘麒嫣  王欢 《生态学报》2018,38(23):8314-8323
为了掌握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和大斑啄木鸟的冬季取食行为特征,特别是三者之间取食生态位的差异,于2016年1月5-13日,在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样线法结合样方法对3种啄木鸟的取食生境和取食行为进行了系统调查,收集了15个生境和行为特征变量数据。共布设45条样线,484个对照样方,收集312组啄木鸟取食数据,其中黑啄木鸟73组,三趾啄木鸟97组,大斑啄木鸟142组。多变量回归树和多分类逻辑斯谛分析结果显示,3种啄木鸟在所调查的15项特征上存在显著分异。采用基于利用-可利用方法的Bailey''s方法和双因子方差分析,分别对3种啄木鸟的生境选择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黑啄木鸟和三趾啄木鸟偏好在郁闭度较高的原始云、冷杉林中取食,而大斑啄木鸟则随机地在各种林型、生境中取食。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多在树干取食,黑啄木鸟更常在倒木上取食,而大斑啄木鸟则多在树冠层取食。黑啄木鸟基本只在主干上凿洞,其他两种特别是大斑啄木鸟则可以在侧枝上取食。与黑啄木鸟和大斑啄木鸟凿洞取食昆虫不同,三趾啄木鸟多通过扒去树皮获得食物。黑啄木鸟的取食树基本为死树,单树取食时间最长,大斑啄木鸟多在活树上取食,单树取食时间最短,经常更换取食树,而三趾啄木鸟的取食树则死活参半,单树取食时间也较长。黑啄木鸟的冬季取食行为节律表现为双峰形,日出后和日落前各有一个活动高峰,其他两种则于白天持续取食。3种啄木鸟取食生境和行为生态位的差异,使它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食物资源,共存于同一森林。  相似文献   

4.
啄木鸟Picidae是杨树蛀干天牛Cerambycidae的重要天敌之一,在控制天牛危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对其他森林害虫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本文在对啄木鸟生活习性和特征的观察、对杨树蛀干天牛及其他森林害虫生态控制作用的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用啄木鸟对杨树蛀干天牛及其他森林害虫实施生态控制,是杨树蛀干天牛工程治理和其他森林害虫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6.
王欢  Iram Maqsoo  周苏园  滕威  戎可 《生态学报》2019,39(22):8648-8656
啄木鸟群体共包含254种,但早期对啄木鸟的分类学研究局限于形态学、行为学和鸣唱法等方向,分子研究结果又彼此存在差异,因此啄木鸟分类系统目前还有争议。分子数据的大量累积为啄木鸟系统发育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利用从GenBank获取的ND2基因序列,对啄木鸟科179种啄木鸟采用NJ法、MP法以及ML法分别进行了分子进化树构建,同时用NJ法重建了Picumnus属分子进化树。此外又利用cytb基因序列采用NJ法对Dryobates属和Picoides属进行分子进化树重建。我们的结果显示,姬啄木亚科Picumnus属新大陆物种彼此的进化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而该属唯一一种旧大陆种P.innominatus,种内遗传差异在种间水平依然显著,这说明其种内遗传差异一直被低估了。在啄木鸟亚科内,Hemicircus属和Nesoctites属为姐妹关系,而Geocolaptes olivaceus插入了Campethera属支系中,并非与其构成姐妹群体。此外,一些姐妹群在新旧大陆上的分布,推测这种分布可能与第四纪冰川有关。啄木鸟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在第四纪冰川作用下不断发生分布范围的扩张与收缩,最终形成现存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7.
2007年12月,笔者在广州中山大学标本馆研究黑眉拟啄木鸟(Megalaima oorti)标本时,在其中发现一号雌性黄纹拟啄木鸟(M.faiostricta)标本,经查阅有关文献确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鸟类新纪录。该标本的馆藏编号为“SYSZ0001696”,采集时间为1977年9月,采集地点为广西西南部龙州县境内  相似文献   

8.
陈玉泉 《动物学研究》1992,13(4):312-312
黑枕绿啄木鸟(Picus canus)隶属鴷形目(Piciformes)啄木鸟科(Picidae),是典型的森林益鸟。国内有10个亚种,除新疆、西藏外,遍布全国。 黑枕绿啄木鸟的繁殖生态,郑作新(1963),郑光美(1982),刘益康(1984),杜恒勤(1987),张仲信(1990,1991)等,均报道营巢于树洞或侵占斑啄木鸟(Dendrccopos major)树洞巢产卵繁殖。1990年5—6月作者在山东省徂徕山,发现黑枕绿啄木鸟营土洞繁殖,这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鉴于有其生态学意义,并对探讨其巢洞的形成和保护利用有一定价值,特简报如下。 一、巢地生境 徂徕山属鲁中山区,位于泰沂山脉南侧,东经117°16′至117°20′,北纬36°02′至36°07′,最高峰为中部太平顶,海拔1028m。总面积16000公顷。土壤棕色。林木有刺槐(Robinia pseudoacia)、松类(Pinu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n)、板栗(Castanen mollissima)、核桃(Juglans regia)、黄荆(Vitex negundo)、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4月24日、6月9日和6月27日,在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玛可河地区友谊林场(32°40′N,101°2′E,海拔3 240 m)、格日则沟原始林区(32°44′N,101°10′E,海拔3 480 m)针叶树干以及玛可河干流岸边(32°40′N,100°57′E,海拔3 270 m)杨树上共观察到7只?形目鸟类,并拍摄到清晰数码照片。该鸟体形中等,  相似文献   

10.
2011年6~8月,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露天笼舍内,采用瞬时扫描法对笼养条件下的4只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说明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以及研究对象在日间不同时间段行为节律差异.结果显示,笼养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特点和日行为节律.大斑啄木鸟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休息和飞行走动,占全部行为的36.24%和26.96%,其次为觅食行为,占17.69%.除觅食、理羽和其他行为外,雌雄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大斑啄木鸟昼间活动的高峰期出现在上午,中午有午休现象,日间行为节律明显.飞行走动、休息、理羽、跳跃行为的发生频次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雄性觅食的发生频次显著地大于雌性的(P<0.05).  相似文献   

11.
选取大斑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百灵鸟、山雀和戴胜鸟作为样本,其中百灵鸟、山雀和戴胜鸟作为对照,研究啄木鸟颅骨颞部、额部和枕部的显微结构参数.样本经Micro-CT扫描后,在断层扫描图像的基础上,可以得到的显微结构参数包括体积分数、结构模型指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度和骨质密度.通过与其他鸟类的对比分析发现,啄木鸟具有更加独特的颅骨结构,其骨小梁厚度、体积分数和骨小梁数量显著高于其他鸟类,结构模型指数小于其他鸟类,其颅骨所具有的这种特点是啄木鸟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啄木行为所形成的,也是其抗冲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王爱朝 《蛇志》2012,24(2):150-151
目的综合分析心肌酶,以排除CKMB假阳性。方法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确诊病例与正常儿童的心肌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CKMB阳性时其他心肌酶的变化。结果小儿病毒性心肌炎CKMB阳性率为88.3%,αHBDH为91.4%,两者无差异性(P〉0.05),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其他心肌酶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正常儿童CKMB也出现少量的阳性,但与αHBDH及其他心肌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假阳性为多。结论 CKMB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是一个敏感的指标,其他心肌酶若同时升高,特别是αHBDH升高的情况下,CKMB阳性为病理性升高,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确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农田林网条件下大斑啄木鸟夏季和冬季日间行为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利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地区农田林网中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夏季和冬季的日间行为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大斑啄木鸟不同行为的活动次数差异极为显著,主要活动是觅食啄食;夏季具午间休息习性,日间行为节律明显,而冬季没有午休习性,日问行为节律不明显;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之间的日间行为差异不显著,但大斑啄木鸟在不同季节的日间行为差异极为显著,夏季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冬季.  相似文献   

14.
啄木鸟科物种作为初级洞巢者与蛀干害虫控制者,对森林高度依赖,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伞护种和环境指示物种。自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范围的栖息地丧失和片段化,啄木鸟科物种的森林生境急剧萎缩,威胁着该类群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为探究啄木鸟科动物濒危情况和研究现状,本研究利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和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在线数据库,检索并整理出1988年到2023年以下内容:(1)全球啄木鸟的物种数、濒危等级及其变化情况;(2)各大洲的啄木鸟物种数及其受威胁物种的比例;(3)啄木鸟的主要威胁因素;(4)通过Google学术搜索等方式检索并统计啄木鸟相关文章的研究内容。结果显示:(1)目前现存254种啄木鸟,33年间全球受威胁啄木鸟由7种增加至18种,受威胁物种数占当年已命名啄木鸟物种数的比例由3.4%上升至7.0%。(2)亚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分布了83种、93种和56种啄木鸟,受威胁物种占比分别为12.0%、6.4%、5.3%。非洲和欧洲分别分布了36种和11种啄木鸟,当前没有受威胁物种。(3)农业和生物资源利用以及放牧是啄木鸟的主要威胁因素。(4)共检索到研究啄木鸟的有关文章1 024篇,研究覆盖了140种啄木鸟,其中,文章数最多的物种是红顶啄木鸟(Leuconotopicus borealis)(162篇)。研究主要集中在巢相关特征(129篇)、生境选择特征(122篇)、取食行为(112篇)、繁殖行为(99篇)和种群状况(66篇)等基础生态学内容。这些研究为啄木鸟生物学、生态学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物种覆盖程度还远远不够。在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的大背景下,亟需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对全球啄木鸟的濒危格局与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后续啄木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斑块质量对大斑啄木鸟冬季觅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冬季对食物斑块的利用对策,2011年1月和2012年2~3月,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农田防护林中,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观察了大斑啄木鸟在食物斑块的觅食行为,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斑块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比较不同质量斑块中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及觅食成功率等指标,分析斑块质量对其觅食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质量斑块中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差异都极显著,但觅食成功率差异不显著;除停留时间外,不同性别间觅食差异不显著。大斑啄木鸟的觅食频次、停留时间、觅食成功频次与斑块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觅食成功率与斑块质量相关性不显著。大斑啄木鸟倾向于在质量水平高的斑块觅食,表现为在这些斑块停留时间更长、往返次数更频繁;但觅食成功率不受斑块质量影响,这可能是大斑啄木鸟适应不同觅食环境的一种生存本能。  相似文献   

16.
三趾啄木鸟的夜间孵卵和抱暖通常由雄性亲鸟承担。我们使用两台数码相机同时对1个三趾啄木鸟巢口和巢室进行了监视,记录了该窝雏鸟的死亡过程。该窝1只雏鸟在孵出的第1天死亡,并在第2天被雌性亲鸟移出巢外。其余两只雏鸟连续两个晚上没有亲鸟的照料,于第9天死亡。在这个巢内,由于雄鸟未归,使得雌鸟不得不连续两个晚上照顾雏鸟;而突发的暴风雨可能是导致雄鸟回巢失败的原因[动物学报52 (2) : 410 -414 , 2006]。  相似文献   

17.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是我国重要林木蛀干害虫,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张星耀、骆有庆,2003)。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L.)是林业蛀干类害虫的重要天敌,关于啄木鸟对蛀干类害虫的控制作用国内已有一些报道,  相似文献   

18.
最近,网上评选出了2006年百姓十大信任危机。其中,医院医德信任危机、食品安全信任危机和药品安全信任危机分别排在前三位。由此可见,事关老百姓生命安全的问题总会引起人们最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6月1日,我们在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23°27'N,111°53'E)调查时发现2只白眉棕啄木鸟(Sasia ochracea)。发现地点生境是常绿阔叶林区(海拔约350 m),2只个体均栖立于钩藤属(Uncaria)植物上,其中1只为幼鸟,另一只雌性成鸟正在取食藤条上的蚁巢(见封4图a),并有饲喂幼鸟的行为,表明其可能在本地繁殖。同年10月初,再次在保护区内记录到1只。白眉棕啄木鸟体型较小,体长不到10 cm,上体橄榄绿色。眼后有一白色眉纹,一直延伸至颈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0月2日上午7时,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泊江海子镇(原)泊江海子国营治沙站背后林地间,见一只白腹黑啄木鸟(Dryocopus javensis)立于杨树梢上。该鸟当时正面示人,其头、颈、及上胸全黑,腹部纯白,尾相对较长而形尖,由于距离较远(超过150 m),隐约似可见其尾羽具V字形纹理,如是,当为尾羽端部具白色或辉闪色羽缘。该鸟甚为机警,远远见人即行飞去。查以往文献,我国学者曾在云南勐海、澜沧、鲁甸和四川盐源有过标本采集记录,故多称该种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