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疗效及治疗经验.结果:22例患者共植入22枚支架,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狭窄率为(11.2±4.5)%,较术前(79±15)%明显改善.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20%.临床随访无TIA发作或脑卒中再发,DSA随访除1例外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住的急性脑梗死(前循环)患者75例,按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成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30%),中度狭窄组(30-69%)和治疗组(70.99%),前三组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搭火柴测验(stickTest),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比较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认知功能的变化,同时利用SPECT/CT对治疗组20例患者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术前比较MoCA总分、MMSE评分、StickTest评分,发现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且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认知功能受损越明显;治疗组在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评分反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SPECT/CT对治疗组术前感兴趣区血流量与同侧小脑平均脑血流量比较,术后再与同侧小脑比较,结果显示术后脑灌注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狭窄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而且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可最终改善认知功能,尤其表现在视空间/执行能力,延迟回忆能力,注意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外治法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管狭窄症是由于腰椎的骨与软组织因某种原因而发生形态与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造成椎管容积变小,导致脊神经根受到机械性压迫而出现特有的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文献的分析、总结,从针刺、推拿、注射、牵引等对腰椎管狭窄症的中医药外治现状进行总结,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我们检测三维CT在气管狭窄的诊断中的作用和纤维支气管镜相比较,用以帮助临床胸外科医生判断气管结构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对怀疑气管狭窄的患者64例及20例正常病例检查螺旋CT,其中52例发现腔内新生物造成狭窄,另外12例为外伤后狭窄,应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技术(VRT)、仿真内镜(VE)等技术进行影像的后处理,结果与纤维支气管镜结果相比较。两名放射科医生双盲对照检测并描述了三维CT检查对气管狭窄位置及狭窄程度诊断的精确性。结果:影像形式的检测显示与软性纤维支气管镜结果相同的狭窄,并能够获得关于狭窄的精确的和非侵袭性的形态学上的特征描述,还能够获得疾病腔外范围的额外信息。支气管镜检测结果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技术(VRT)、仿真内镜(VE)的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15,0.413和0.417)。结论:三维CT对于气管来说和传统支气管镜相比能够提供一个高保真度、非侵袭、可再生的评价。他们在高等级气管狭窄的远端开放气道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无法耐受传统支气管镜的患者是一个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我们检测三维CT在气管狭窄的诊断中的作用和纤维支气管镜相比较,用以帮助临床胸外科医生判断气管结构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对怀疑气管狭窄的患者64例及20例正常病例检查螺旋CT,其中52例发现腔内新生物造成狭窄,另外12例为外伤后狭窄,应用多平面重建(Mr'R)、容积重建技术(VRT)、仿真内镜(VE)等技术进行影像的后处理,结果与纤维支气管镜结果相比较。两名放射科医生双盲对照检测并描述了三维CT检查对气管狭窄位置及狭窄程度诊断的精确性。结果:影像形式的检测显示与软性纤维支气管镜结果相同的狭窄,并能够获得关于狭窄的精确的和非侵袭性的形态学上的特征描述,还能够获得疾病腔外范围的额外信息。支气管镜检测结果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技术(VRT)、仿真内镜(VE)的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15,0.413和0.417)。结论:三维CT对于气管来说和传统支气管镜相比能够提供一个高保真度、非侵袭、可再生的评价。他们在高等级气管狭窄的远端开放气道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无法耐受传统支气管镜的患者是一个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丝素蛋白是天然高分子纤维蛋白,具有良好的物理和机械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因而在组织工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对丝素蛋白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特点、提取方法以及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在组织工程化支架构建中的应用作了概述。总结了丝素蛋白在用于组织工程材料上的性能和优势以及在人工血管、皮肤、骨组织等工程化支架方面的应用情况,探讨了丝素蛋白支架对细胞在其上生长、增殖和功能的影响,同时对丝素蛋白在组织工程化食道支架及其他再生医学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膨式食管金属加膜支架治疗恶性食管狭窄和气管食管瘘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对63例恶性食管狭窄和气管食管瘘患者实施食管支架置入,男45例,女28例;年龄45~81岁,平均69.3岁。支架为MTN型形状记忆钛镍合金食管加膜支架(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支架植入均在DSA监视下操作完成。结果:63例均一次性放置成功,即刻口服造影通过顺利剂。结论:自膨式食管金属加膜支架是治疗恶性食管狭窄和气管食管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由于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见效快、病人恢复时间短等诸多优点,在治疗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堵塞方面,有逐渐替代外科搭桥手术的趋势。虽然血管支架技术在临床已经有广泛应用,治疗效果也有明显的改善,但是依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改进。本文首先回顾了血管支架的发展历程,然后针对血管支架研究中与血流动力学相关的几个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以期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为血管支架的改进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评价可回收式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2003年11月~2012年7月收治的4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DSA透视下行经口可回收食道支架置入,15-90天后将支架取出术。对术后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评价。结果:98%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结论:可回收支架扩张治疗术具有简便、安全和疗效好等优点,并发症少,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Urethral stricture disease (USD) is a progressive scar-forming disease commonly encountered by urologists and is challenging to manage. USD most frequently occurs in the bulbar urethra. Patients typically present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voiding symptoms but may develop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detrusor failure, or renal disease. The authors review the pathophysiology, diagnostic workup, and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of bulbar urethral strictures (BUS). There are multiple surgical options to treat BUS. Endoscopic techniques (eg, dilation and urethrotomy) are suitable for the initial management of short strictures but new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recommend against repeated endoscopic treatment. Urethroplasty is the gold standard treatment for BUS of all lengths, with anastomotic techniques appropriate for strictures <2 cm and tissue substitution performed for longer strictures. New techniques, such as non-transecting urethroplasty, lack long-term data but may represent a paradigm shift in the field. Future treatments may utilize tissue-engineered grafts and agents that inhibit inflammation and scar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不同方案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第463医共入选560例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PR High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300mg/天,氯吡格雷150mg/天,3天后HPR仍未缓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150mg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西洛他唑(50mg,2/日),另一组在标准两联方案即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mg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100mg,2/日,3天后测定HPR的缓解情况。结果:大剂量氯吡格雷治疗3天后HRP的缓解卒为54-3%(304/560),接受不同西洛他唑剂量治疗3天后又有58.6%的患者HPR缓解,但是西洛他唑50mg组和100mg组HRP缓解率无差别(59.4%VS57.8%,P=0.80)。两组患者30天随访均无死亡及卒中事件,无主要及次要出血事件。结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冠脉支架术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且未增加出血风险,但其临床获益还需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进一步明确,两种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改善冠脉支架术后HPR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应用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但现在困扰人们的问题是作为其术后并发症之一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病率仍然很高。大量的研究证实,内膜增生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提高受损内膜再内皮化的速度是防止支架内再狭窄的一个重要措施。新近的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能参与损伤后血管内皮修复,促进受损血管内膜的再内皮化,因此,在防止支架内再狭窄中将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因此,本文就内皮祖细胞在支架术后再内皮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