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 typeⅡ,AECⅡ)分离、纯化、原代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方法用4.2U/ml的弹性蛋白酶通过气管插管注入肺泡内,消化分离AECⅡ。把细胞悬液接种到包被有大鼠IgG的塑料平皿中纯化细胞。用电镜、碱性磷酸酶显色法、改良巴氏染色法、单宁酸染色法、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AECⅡ。结果细胞纯度达到90%以上,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呈岛屿状生长。电镜下可见细胞内有大量板层小体,包膜上有绒毛结构。碱性磷酸酶染色法(BCIP/NBT)可见胞浆内有蓝色颗粒。改良巴氏染色法、单宁酸染色法可见胞浆内有黑色颗粒。抗大鼠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 A,SP-A)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弹性蛋白酶作用温和,不损伤胞膜,分离所得细胞活力好;IgG免疫粘附纯化法操作简单,纯化效率高。电镜、BCIP/NBT、巴氏染色、单宁酸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等鉴定方法稳定可靠,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T7RNA聚合酶/启动子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JM109(DE3)中表达化学合成的大鼠肝tRNAⅡe基因.经酚抽提、DEAE-52离子交换柱层析及HPLC层析,分离纯化大鼠肝tRNAⅡe.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Northern-blot鉴定表明,大鼠肝tRNAⅡe基因成功地获得表达.氨酸化活性检测表明:纯化后,每1A260单位(40μg)的tRNAⅡe可负载约650pmol的Ⅱe,纯度为54.2%.说明从大肠杆菌中分离纯化出具有一定生物学活性,一定纯度的合成基因表达产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讨一种改良的同时分离新生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方法,以建立良好的原代心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研究模型。无菌状态下取Wistar乳鼠(出生不超过2天)心室,用II型胶原酶消化,控制消化时间及次数、搅拌速度、离心次数和速度等,结合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心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继而用0.2%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波形蛋白(Vimentin)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分别用于鉴定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纯度。结果显示,本方法5次分离的心肌细胞平均存活率达92%,纯度达95%以上,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可见贴壁自发搏动;成纤维细胞平均存活率达96%,纯度达94%。本方法能同时获得新生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很高的产量、存活率及纯度,且操作简便,耗时短,重复性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原代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可满足各种后续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分离培养以及扩增的方法并鉴定。方法:取100g左右雄性SD大鼠后肢股骨、胫骨骨髓,原代全骨髓培养法,多次传代纯化,体外扩增后,观察细胞形态,并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90、cd105细胞因子,鉴定是否为BMSCs。结果:所获取的细胞呈长梭形,呈现特征性的漩涡状生长,CD34阴性,CD90、CD105阳性。结论:利用全骨髓培养法成功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代以内的细胞纯度高,活性好。全骨髓培养较为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5.
人胎肝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mRNA转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大量扩增培养人胎肝干细胞的方法,研究其形态、特性及mRNA转录情况。方法:采用两步灌流法结合链霉蛋白酶消化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12~20周胎龄的胎肝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T-PCR方法对分离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刚分离的细胞活力在80%以上,原代培养3d开始出现小细胞团,2周后即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落,细胞体积小,核质比大;原代、传代培养的胎肝细胞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9(CK19)、卵圆标记蛋白OV-6、细胞分化抗原34免疫染色阳性;RT-PCR分析证明胎肝干细胞中AFP、白蛋白、CK19、CK18和八聚体结合蛋白(OCT)-4mRNA的表达。结论:分离了胎肝干细胞,具有肝细胞、胆管细胞及干细胞表面标志及相应的基因表达,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生小鼠心肌细胞分离培养的改良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进新生小鼠心肌分离及其原代培养方法,提高心肌细胞的活性和纯度,构建了新生小鼠心肌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实验平台.采用低浓度的胰酶和Ⅱ型胶原酶反复消化心脏组织5~6次,然后差速贴壁30 min分离纯化心肌细胞,得到的心肌细胞存活率和纯度高,细胞搏动率高,持续时间久.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单筛过滤法获取脑微血管以培养纯度高、活性好的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 取4周龄SD大鼠脑皮质,经剪碎、单层细胞筛网过滤、收集网上截留组织、Ⅱ型胶原酶消化后,置于CO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 体外培养24 h后,短梭形细胞从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48 h后“岛屿状”的细胞团簇形成;96 h后细胞融合,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贴壁生长。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显示细胞胞质呈现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结论 单筛过滤法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出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小型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穿刺小型猪髂后上嵴抽取骨髓,经密度梯度法离心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后形成单层贴壁细胞。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培养的MSCs。结果经培养存活的MSCs原代和一代呈纺锤型、多边型或星型。至二代起呈均一纺锤型,似成纤维细胞样,长宽比例约为(2~3)?1。体外培养的原代MSCs8~10d达到融合,传代后仍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结论小型猪MSCs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其分离、培养体系的建立为基础研究和组织工程技术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大鼠附睾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方法。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对大鼠附睾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然后用胰酶两步消化法进一步纯化附睾上皮细胞,最后分别利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原代培养的细胞及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酶消化法较组织块法得到的附睾上皮细胞纯度高,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证明所得附睾上皮细胞主要是主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证明培养的附睾上皮细胞中有雄激素受体和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结论利用酶消化法对大鼠附睾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方法简单易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大鼠细小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和鉴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重复性好、培养周期短及传代次数多的大鼠细小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培养方法。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分离雄性SD大鼠肺细小动脉,剥离外膜和剔除内皮细胞,经胶原酶I消化,培养PASMCs。0.4%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活力;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ctin)鉴定。结果: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表明培养细胞为PASMCs;细胞存活率在96.5%以上;原代培养后4~7d即可传代,并且生长特点、细胞形态不易发生改变。结论:采用胶原酶I消化法培养PASMCs,方法简单、酶消化时间易控制、培养周期短、重复性好,培养的原代PASMCs具有数量多和生长迅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MSCs)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的方法,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单核细胞,接种后形成单层贴壁的成纤维样细胞.免疫荧光及PCR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及多能性基因的表达,并鉴定分离细胞的多向诱导分化潜能.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细胞10天达到融合,传代后仍具有成纤维样的形态;免疫荧光结果见波形蛋白(Vimention)和Oct4标记阳性,CD45阴性;PCR分子检测见多能性基因OCT-4,nanog的表达;细胞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的能力.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pMSCs体外增殖能力强,纯度高,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pMSCs分离培养体系的成功建立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探索纯度较高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和原代培养的方法并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2~3周龄的SD大鼠,解剖得到大脑皮质,两次酶消化及牛血清白蛋白或葡聚糖和Percoll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基质的培养皿进行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及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鉴定。结果发现,培养12h即可见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长出,细胞呈短梭形,区域性单层生长,5~7天内皮细胞融合,内皮细胞纯度达90%以上;内皮细胞的贴壁和生长有赖于所涂布的基质,纤连蛋白/Ⅳ型胶原优于鼠尾胶和明胶;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内皮细胞表达阳性,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相邻内皮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结构。提示该方法能成功进行纯度较高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可用于脑微血管内皮的生理、生化及药理学研究,亦可用于构建大鼠血脑屏障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大鼠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为研究大鼠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损伤修复提供简单、可行的细胞培养方法。方法:机械分离大鼠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0.1%Ⅱ型胶原酶消化配合机械吹打,10%FBS的培养基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鉴定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CCK-8法检测大鼠纤维软骨细胞增殖。结果:在不同时间点,细胞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形态,由多角形或短梭形变为梭形,最终呈现出三角形或椭圆形,并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增加。细胞培养48 h和72 h的OD值分别明显高于培养24 h的OD值(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培养48 h和72 h的OD值相比较,72 h的OD值虽有增加,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为阳性。结论:该方法培养的细胞形态稳定,增殖能力强,具有体内纤维软骨细胞的生物学基本特性,可为后续实验提供简单、可靠的原代大鼠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采用N2B27无血清无饲养层的完全已知成份的培养体系,通过机械分离法分离不同阶段的绵羊囊胚,观察不同阶段囊胚对分离绵羊类胚胎干细胞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N2B27无血清无饲养层成份完全已知的培养体系,利用机械分离法对不同阶段的绵羊囊胚进行分离,观察其绵羊类胚胎干细胞的原代集落形成率,以及AKP 染色,多潜能性候选基因Oct-4 和Sox-2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分离早期阶段绵羊囊胚获得的绵羊类胚胎干细胞的形成率显著低于扩张(孵化)阶段囊胚(19.6%(11/56) vs 36.9%(31/84))(P < 0.05),同时早期和扩张(孵化)阶段绵羊囊胚的AKP 染色和多潜能性候选基因Oct-4、Sox-2 的表达呈阳性。结论:N2B27无血清无饲养层培养体系是一种有效分离绵羊类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基,同时分离绵羊扩张(孵化)阶段的囊胚可以显著的提高原代类胚胎干细胞的建系率,为提高绵羊类胚胎干细胞的建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体外兔肝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法,比较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兔肝细胞培养过程。方法:采用非灌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兔肝细胞,分别采用RPIM1640培养液(含10%新生牛血清),DMEM培养液(含10%新生牛血清),DMEM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培养,计数法观察原代细胞增殖变化,MTF法观察传代细胞增殖情况。培养细膨采用PAS染色法鉴定,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分离的肝细胞细胞活率大于85%;DMEM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培养肝细胞生长状态较另两种培养液中的肝细胞强,DMEM培养液(含10%新生牛血清)中的细胞增殖能力较RPIM1640培养液(含10%新生牛血清)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AS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培养细胞胞质中有大量糖原颗粒。结论:本实验采用的分离方法可获得较纯的肝细胞,而且操作简便实用。DMEM培养液较RPIM1640培养液更加适宜原代培养肝细胞生长,胎牛血清对培养肝细胞的生长促进作用明显高于新生牛血清。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原代大鼠肝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模型的对比来研究维生素A对贫血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13只,分别为Fe+维生素A(Ⅰ组)、Fe+维生素A(Ⅱ组)、Fe+维生素A(Ⅲ组)、Fe+维生素A(Ⅳ组)。实验动物喂养10周后处死并分离肝脏;原代大鼠肝细胞按Seglent二步消化法分离后,分为严重缺乏组(A)、边缘缺乏组(B)、正常组(C)、治疗组(D),依次给予0、0.5、1.0、50 μmol/L 的视黄酸(全反式)培养96 h。用Western-Blot法测量转铁蛋白受体(TFR)、用ELISA方法测量铁蛋白(Fn)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TFR mRNA、Fn mRNA的表达。结果:当维生素A缺乏时,大鼠肝TFR mRNA表达上调,使TFR蛋白增加,而Fn mRNA表达下调,Fn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A补给可显著减轻铁缺乏造成的利用障碍干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构建易调控、接近在体微环境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方法:微流控芯片体外模型采用上下双培养池结构,由多聚碳酸酯膜分隔,两套流路系统控制流体。细胞采用原代分离纯化的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进行鉴定,分别按次序注入微流控芯片上下培养池,按1μl/min的流速进行灌注培养,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原代分离纯化得到两种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纯度达95%以上。共培养3天紧密连接开始形成,5天达到峰值,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内皮细胞之间形成紧密连接,且荧光素钠渗透实验和TEER值测量表明屏障形成良好。结论:成功构建微流控芯片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可成为一个新的平台应用于药物筛选、神经系统基础等多项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陈雪  张培  曹安民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9,17(4):303-305,F0003
目的对经典的原代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体外纯化培养方法进行简单的改良以提高细胞产量。方法在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过程中以McCarthy等的经典方法为基础,寻找适当的初始种植密度,并在初次振荡分离后继续培养以获得多次产出,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进行小胶质细胞纯度鉴定。结果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最宜初始种植密度为1×106/mL,多次分离纯化获得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均达到97%以上的纯度。结论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过程中,以适当的初始种植密度和多次振荡分离方法可在保证有效纯度的基础上提高细胞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Wistar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pericyte,PC)的原代培养和鉴定方法。方法:结合视网膜微血管的消化分离,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选择性培养PC,通过活细胞观察原代PC的形态、生长特性以及与血管碎片之间的关系,同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来鉴定PC。结果:选择性培养获得的PC的纯度达到95%以上,并能连续传代。该细胞呈长梭形或星芒状,漩涡或栅栏状生长,无接触性抑制,单核,偶见双核,核卵圆形,细胞浆丰富,α-SMA、PDGFR-β染色阳性。结论:通过对视网膜微血管的消化分离能够获得较为纯净的PC。  相似文献   

20.
王超智  许继德  白洪波 《生物磁学》2009,(14):2631-2633,2648
目的:建立改进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的体外培养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将组织块连续贴壁进行细胞原代培养,胰酶消化传代培养,差速贴壁进行细胞纯化,形态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进行细胞鉴定。MTT法检测PDGF-BB诱导的ASMC增殖。结果:成功培养大鼠ASMC,以改良组织块消化法最为理想。第四代平滑肌细胞纯度可达95%以上。相差显微镜下培养细胞呈典型“峰谷状”生长。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显示特异性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随着PDGF浓度的升高(2-80ng/ml),MTT比色A490值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较,80ng/ml、20ng/ml PDGF—B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组织块消化法可缩短培养周期,在充分利用标本的基础上获得大量气道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