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探讨蝎毒耐热蛋白(SVHRP)改善MPTP(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小鼠伴有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的机制。方法:给予C57BL/6小鼠颈部皮下注射MPTP(20mg/kg),连续8d,同时设立SVHRP治疗纽,观察小胶质细胞免疫反应活性的改变。结果:与盐水对照组相比,MPTP小鼠脑区OX-42免疫反应阳性小胶质细胞免疫反应活性明显增强。模型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OX-42免疫反应阳性小胶质细胞免疫反应活性明显降低。结论:SVHRP可以抑制MPTP诱发的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减轻脑内神经炎症。  相似文献   

2.
邓广斐  胡景鑫  方亮 《生物磁学》2009,(14):2622-2624
目的:研究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对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nlom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的影响,了解MPTP致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方法:将神经毒素MPTP注入C57BL/6小鼠腹腔内,制备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观察注药后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各时间点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与激活情况,以及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MPTP组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数量随注射天数增加而持续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高,GFAP及TNF-α在模型组黑质内有中强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TP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和增生,启动脑内炎症反应而介导DA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3.
MPTP诱导小鼠黑质区铁摄取和DMT1表达增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Jiang H  Qian ZM  Xie JX 《生理学报》2003,55(5):571-576
铁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探讨PD中铁升高的机制,本实验观察了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处理小鼠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内铁摄取及新的铁转运蛋白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MT1)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1)MPTP处理组小鼠SN内铁染色增高,注射MPTP7d组明显高于3d组。(2)MPTP处理组小鼠,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减少。(3)MPTP处理组小鼠,“-IRE”型DMT1表达在各组中均增加,而“ IRE”型DMT1仅在MPTP处理后7d才出现变化。上述结果提示,这种新发现的哺乳动物跨膜铁转运蛋白表达增加可能是引起MPTP处理小鼠SN中铁升高的关键因素,铁的升高进一步导致DA神经元的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活化规律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的关系。方法脑立体定位注射LPS入大鼠脑黑质后,采用特异性抗体0x.42标记不同时间点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观察DA能神经元损害变化。结果小胶质细胞在LPS注入黑质6h后开始出现部分激活。12h大部分激活,为“灌木丛样”小胶质细胞;24h已完全激活,呈现“阿米巴样”,在随后的30d内,基本维持在此形态。而TH阳性细胞数在第3d开始出现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下降达45%,14d时下降至5~10%,至30d时几乎完全消失。结论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先于DA能神经元变性,其激活介导的炎症反应在PD发病中具有重要的神经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宝仓  陈忻  熊珮  张楠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3,(6):41-45,I0007,I0008
目的观察鱼藤酮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铁积聚脑区胶质细胞是否激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予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2 mg/kg)葵花油乳化液,每日一次,连续注射4~6周制备PD模型,8周时做冰冻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D大鼠铁积聚脑区小胶质细胞(OX42)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结果 PD大鼠黑质致密部、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纹状体苍白球、小脑齿状-间位核及小脑面神经核中铁染色显著积聚区域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染色积分光密度值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鱼藤酮PD大鼠铁积聚脑区小胶质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均呈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的慢性小鼠帕金森病模型,探讨其行为学和黒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将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每日腹腔注射LPS(0.25 mg/kg)一次,连续3 d,最后一次注射LPS 4 h后,每日腹腔注射MPTP(25 mg/kg)一次,连续2 d,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8周后用步态分析和转棒实验评价小鼠的行为学能力,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行为学变化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小鼠中脑黒质区显示出严重的神经元细胞损伤。结论 LPS联合MPTP腹腔注射可成功诱导出慢性小鼠帕金森病模型,提示该模型可用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效果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1982年人们发现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能诱发PD,它的有效成分是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目前,MPTP/MPP+广泛的被用作诱导PD实验模型的有效药物,可诱导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性死亡。MPTP/MPP+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牵涉Bcl-2、p53、caspase家族、JNK通路、ERK通路和PARP等多种机制,它们共同参与了MPTP/MPP+诱导的细胞凋亡的调控和执行阶段。本文主要综述MPTP/MPP+诱导的神经元细胞凋亡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预先给小鼠体内注射人参总皂苷(TSPG)后,对帕金森病(PD)模型的建立以及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的影响。方法:实验分5组。1~4组常规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羟吡啶(MPTP)建立PD小鼠模型;第5组建模前体内注射TSPG,干预PD模型的建立。建模前后用行为学指标以及震颤麻痹评分标准对模型进行评判。然后取第9周人胚胎大脑皮层NSCs,经TSPG预处理后植入上述5组PD小鼠纹状体内。移植60d后脑切片,做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SCs的分化状况。结果:体内预先注射TSPG能有效降低由MVFP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在神经干细胞移植后,与其余4组相比,其震颤麻痹、自发活动、记忆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脑切片中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数量以及与相邻神经元建立的联系更为丰富。结论:TSPG的体内用药,可以更好的降低神经系统损害。并在NSCs移植治疗PD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蜜环菌是一种药食兼用真菌,其提取物有多种药用价值,本文通过动物体内实验对其抗神经炎症作用进行探究。利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建立了帕金森病小鼠模型,设置空白组、模型组、蜜环菌粉正己烷提取物高低剂量组(10mg/kg、20mg/kg),连续灌胃给药12d,对小鼠体重、行为学指标、纹状体TH蛋白、Iba-1蛋白、iNOS酶活及相关mRNA表达进行探究。结果发现蜜环菌粉正己烷提取物组能缓解MPTP造模引起的体重减少,对小鼠行为迟缓有显著性改善,增加纹状体TH蛋白表达,抑制Iba-1蛋白过表达,同时对纹状体内炎症因子iNOS及相关mRNA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蜜环菌粉正己烷提取物有良好的抗神经炎症活性,可能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抑制iNOS酶活等途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行为学及组织学变化.方法:C57/BL小鼠腹腔注射MPTP 25 mg/kg,每周2次,连续5周.通过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小鼠的行为变化,分别使用抗酪氨酸羟化酶(TH)单克隆抗体和抗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0S)单克隆抗体、抗精氨酸酶Ⅰ(Arg1)多克隆抗体作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M1、M2两种极化表型的分子标志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旷场实验中,模型组小鼠的活动总路程较对照组小鼠有减少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中央活动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强迫游泳实验中,模型组小鼠在水中的不动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中脑黑质致密部TH阳性神经细胞数目减少约87%,两组TH阳性神经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显著(P<0.01).模型组iNOS所染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约54%,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rg1标志的M2型细胞数量,虽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PTP所致的C57/BL小鼠行为学及神经病理学改变与临床PD患者类似,脑内黑质区小胶质细胞两种极化表型混合存在,但M1型极化较正常有所改变,M2型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急性肺损伤死亡率高且目前尚无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雾化吸入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纯种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n=8):①正常对照组,②生理盐水雾化组,③低分子肝素雾化治疗组。各组分别测定动脉血气、肺干/湿重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和凝血功能。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生理盐水雾化组和低分子肝素雾化治疗组动脉血氧合指数、肺干/湿重比值显著降低(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低分子肝素雾化治疗组较生理盐水雾化组动脉血氧合指数、肺干/湿重比值显著升高(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生理盐水雾化组和低分子肝素雾化治疗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雾化吸入治疗可以改善肺换气,提高氧合,降低肺泡渗出,并且对凝血功能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急性肺损伤。本研究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在体大鼠肝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线粒体游离钙、线粒体转运通道(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及外周血中S-100β蛋白含量的变化,明确异氟烷预处理对大鼠肝部分缺血再灌注时脑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SD大鼠75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 S组);缺血再灌注组( I/R组):肝缺血60 min,再灌注120 min;异氟烷预处理组( ISO组):肝I/R前60 min ISO预处理30 min,后用空气洗脱30 min:CsA+ISO组,CsA50 mg/kg静脉内注射,30 min后同ISO组;CsA组,I/R前30 min CsA50 mg/kg静脉内注射。再灌注24 h迅速断头取前脑,分离线粒体进行线粒体游离钙、MPTP含量检测,各组分别于缺血前及再灌注120 min后抽取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AISA 法测定 S-100β蛋白含量。结果 I/R组(287.32±26.17)线粒体游离Ca2+浓度明显增加,高于S组(198.54±21.02)和ISO组(209.74±29.49)(P <0.05);CsA+ISO(267.31±37.52)明显高于ISO组( P <0.05);CsA(288.63±23.15)组与I/R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05);I/R组(1.73±0.24)的ΔS与S组(2.36±0.35)和ISO 组(2.11±0.32)相比明显减少(P <0.05),既MPTP大量开放,而后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R组与CsA+ISO组(1.72±0.34)和CsA组(1.77±0.35)△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sA+ISO组的ΔS值与ISO组相比明显降低(P <0.05)。外周血液S-100β蛋白I/R组明显高于S组和ISO组(P <0.05);CsA+ISO组与ISO组比较显著升高(P <0.05),I/R组,CsA+ISO组和CsA组与缺血前比较明显升高( P <0.05),缺血前S-100β蛋白含量五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大鼠肝部分缺血再灌注后对脑组织造成了一定程度损伤,而异氟烷预处理对此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异氟烷抑制MPTP开放,降低线粒体游离Ca2+浓度,防止了线粒体Ca2+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通透性改变是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线粒体功能的致命性改变最终引起细胞凋亡,本研究旨在观察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在缺血再灌注及缺血预处理脑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8天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C组),苍术苷+缺血再灌注组(D组),缺血预处理+苍术苷+缺血再灌注组(E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blot检测Bcl-2,Bax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其余四组线粒体膜电位均降低,神经元凋亡率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线粒体膜电位升高,神经元凋亡率升高,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P〈0.05);与c组比较,E组粒体膜电位降低,神经元凋亡率升高,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P〈0.05)。结论:我们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水平对MPTP及缺血预处理的研究后发现,缺血预处理能有效减轻海马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抑制MPTP的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时辰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对氯胺酮成瘾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氯胺酮滥用成瘾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电针治疗组再分为子时(23:00)、卯时(05:00)、午时(11:00)、酉时(17:00)4个电针组,每组8只。每天1次经腹腔注射氯胺酮复制氯胺酮成瘾模型,不同时辰电针组在给药7d后分别选取一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给予低频(2Hz)电针治疗,每次30min,连续治疗7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PFC内TH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mPFC内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多(P〈0.01),细胞平均灰度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午时、酉时电针组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P〈0.01),细胞平均灰度值升高(P〈0.01);子时、卯时电针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氯胺酮成瘾使mPFC内TH的表达明显增加;午时、酉时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可明显下调mPFC内TH的表达,改善氯胺酮成瘾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埃他卡林(IPT)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与血浆中前列环素(PGI2)的关系。方法:SD大鼠经腹主动脉缩窄6周后诱导压力超负荷高血压模型,随机分为5组(n=9):①假手术组;②模型组;③IPT 3mg/kg组(IPT 3);④吲哚美辛2mg/kg(Indo2)组;⑤IPT 3mg/kg+吲哚美辛2mg/kg(IPT 3+Indo2)组。RM-6000八导生理记录仪记录血流动力学改变,称量计算心脏重量指数,HE染色和iassort’s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放免法检测血浆中PGI2含量。结果:腹主动脉缩窄6周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高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心室重构,血浆中PGI2含量也明显降低。而IPT 3mg/kg实验治疗6周可明显改善上述变化。单用吲哚美辛可进一步恶化大鼠的高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心室重构,合用肼可明显改善高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心肌纤维化,明显抑制血浆中PGI2含量的降低。结论:IPT可明显逆转腹主动脉缩窄/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室重构,其机制可能与胛作用于内皮细胞上的KATP通道,恢复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加PGI2的合成和分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陶立生  许亚平  姚俊  薛翠华 《生物磁学》2011,(18):3494-3496
目的:比较埃索关拉唑与兰索拉唑、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渍疡疗效观察。方法:将84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随机分为三组。埃索美拉唑组(28例):埃索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共21天;兰索拉唑组(28例):兰索拉唑15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兰索拉唑15mg,每日一次,共21天;奥美拉唑组(28例):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奥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共21天。疗效结束4周后复查胃镜并检测Hp,观察腹痛缓解率、溃疡愈合率,Hp根治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埃索美拉唑组、兰索拉唑组和奥关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100%,85.7%,82.1%,HP根治率为85.7%,60.7%,64.3%,埃索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高于兰索拉唑组及奥美拉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兰索拉唑组及奥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少,具较好的安全性。结论:埃索关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疗效优于兰索拉唑及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应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的动物模型,通过研究CD4+T细胞亚群表达酪氨酸羟化酶(TH)的变化与作用,探讨CIM+T细胞亚群来源的儿茶酚胺与CIA的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DBA/1小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5天模型组和55天模型组(n=12)。用Ⅱ型胶原(cⅡ)乳剂免疫DBA/1小鼠诱导CIA,在初次免疫后第35天和55天进行关节临床评分并检测血清中抗cⅡ IgG抗体水平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系膜淋巴结中1h1、Th17、Th2和Treg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及其细胞因子以及TH表达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中表达TH的CD4+T细胞亚群数目的变化。结果:CIA小鼠在发病早期(初次免疫后第35天)和发病晚期(初次免疫后第55天)临床评分和血清中抗cⅡ 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CIA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1h1和Th17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表达增加而Th2和Treg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减少。CIA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TH的表达增加,且CD4+T细胞中TH+的细胞数目增多,这主要是来自CD4+T细胞亚群中Thl和rIh17细胞的作用。结论:CIA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存在CIM+T细胞亚群来源的儿茶酚胺的增加,可能在cn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A中毒多巴胺能神经毒性的损伤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分成三个亚组,分为末次给药后1天组、4天组和7天组,n=10)。实验组给予20mg/kg的MA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注射一次,注射时间为20:00,连续注射4天。分别于末次给药后1天,7天,14天处死实验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致密区(SN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前额叶皮质(PFC)以及纹状体(CPu)四个脑区的多巴胺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对神经纤维进行灰度值分析。结果:1、黑质致密区和腹侧被盖区TH阳性细胞图像分析结果与细胞计数分析结果一致: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TH免疫反应阳性降低,差异具显著性(P〈0.05),d1组开始降低(P〈0.05),d7组达到低谷(P〈0.01),d14天组黑质致密区和腹侧被盖区TH免疫反应阳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P〈0.05)。2、纹状体和前额叶皮质TH阳性纤维图像定量分析结果:各实验组TH免疫反应阳性均减低(P〈0.05),d7组阳性反应最弱(P〈0.01),d14组仍未恢复(P〈0.05)。3、黑质致密区、腹侧被盖区、纹状体及前额叶皮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DA递质含量结果:与上述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大鼠各脑区TH阳性表达和DA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低。2、MA中毒大鼠各脑区DA递质含量的变化与TH的变化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如何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更好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30例断指再植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健康成人为参照对象。观察30例断指再植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段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断指患者受伤至术后72h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低分子肝素钙可以显著降低断指再植患者的血液粘度,改善血液不利于断指成活状态,提高断指成活率,降低其坏死率、致残率。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毒副作用小,为防治断指再植术后并发症的一种良药,为临床断指成功再植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