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白念珠菌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免疫受损人群不断增多,该人群念珠菌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分离到的白念珠菌耐药株增多,有关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的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展。就白念珠菌对唑类、多烯类、5-氟胞嘧啶、棘白菌素类等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光滑念珠菌是引起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重要病原体,其对唑类药物敏感性低,棘白菌素常常作为高危人群光滑念珠菌侵袭性感染的首选药物。但目前已有对唑类和棘白菌素类药物均耐药的菌株报道,这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光滑念珠菌的分子分型可为院内感染监测、菌株变异情况等提供信息。现就光滑念珠菌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以及药物敏感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白念珠菌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其耐药问题使临床治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白念珠菌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药物靶点突变或上调、药物外排增加、生物被膜形成等,近年来代谢调节、线粒体功能改变、选择性剪切等机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了解白念珠菌耐药机制有助于探索研究全新结构的抗真菌药物和开发更多有效的抗耐药真菌策略。该文就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白念珠菌生物对多种传统抗真菌药物高度耐药,日益增多的白念珠菌生物膜相关感染引起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失败加重了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这已经成为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旨在阐明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临床重要性,并从多方面阐述白念珠菌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防治现状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白念珠菌的研究及临床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其已日益成为一些重要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其中,白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虽然目前有多种抗真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但其耐药现象愈来愈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来有关白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有了较新的进展.该文就新发现的白念珠菌的耐药机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光滑念珠菌侵入性感染及其耐棘白菌素治疗失败的病例不断增多,深入研究其耐药机制十分有必要。Fks突变在光滑念珠菌棘白菌素耐药发生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与棘白菌素的MIC值及体内治疗结果密切相关,且有很多因素可以对Fks突变的发生及其作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白念珠菌是与人类共生的条件致病真菌,能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皮肤黏膜和全身系统性持续感染.系统性念珠菌病是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临床缺乏念珠菌病的早期诊疗手段、可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有限且毒副作用大、耐药菌株越来越普遍、新药研发难度大等因素,抗真菌治疗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有较多研究者致力于阐明白念珠菌感染的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并试图研发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免疫治疗方法,使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手段.该文将几种抗白念珠菌感染的疫苗和抗体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旨在为新型抗白念珠菌感染疫苗及抗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女性的常见病。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1月-12月苏州地区VVC患者分离的289株念珠菌进行了病原学鉴定和包括棘白菌素类、新三唑类药物在内的9种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分析。本文采用核糖体RNA的D1/D2基因进行念珠菌菌种鉴定。参照M27-A3方法检测其对9种抗真菌药物(包括棘白菌素类及新三唑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表明,289株VVC念珠菌菌株中,白念珠菌259株、光滑念珠菌14株、克柔念珠菌10株、热带念珠菌4株、近平滑念珠菌2株。259株VVC白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体外敏感性好,对米卡芬净敏感性高于另外两种棘白菌素类;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敏感性好;但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性差;对泊沙康唑敏感性好。光滑念珠菌株和克柔念珠菌分离株对卡泊芬净敏感性差,但对米卡芬净、阿尼芬净敏感性好;光滑念珠菌株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体外敏感性好,对伊曲康唑敏感性差,对泊沙康唑敏感性好;伏立康唑对光滑念珠菌分离株MIC50/90为0.5/1μg/mL;克柔念珠菌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0%耐药;4株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50%耐药,对卡泊芬净、氟康唑、伏立康唑100%耐药,对其余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近平滑念珠菌对9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白念珠菌仍为苏州地区VVC的主要病原菌,其次是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它们对临床常用药物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敏感性差。研究结果提示对VVC病人常规进行分泌物培养、菌种鉴定,对苏州地区临床医生制定VVC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尽管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新三唑类药物尚未应用到VVC的临床治疗中,但是这些药物对VVC病原体总体敏感性较好,未来有望成为氟康唑、咪唑类药物治疗失败患者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念珠菌病主要是由白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临床症状错综复杂、急缓不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临床常用的系统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三唑类、多烯类和棘白菌素类等,由于其毒性及耐药现象的日趋严重,加之近年来广谱抗菌药物、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术的大量开展以及免疫缺陷类疾病患病率的上升,导致白念珠菌感染病例急剧增加,上述抗真菌药物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此,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上治疗曲霉感染的药物主要有三唑类、多烯类和棘白菌素类,这些药物对控制曲霉感染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抗真菌药耐药报道逐年增多,为提高临床疗效和避免曲霉耐药的发生,需要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或者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研发新药周期长和成本高,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着眼于联合用药防治曲霉感染。抗真菌药物之间的联合用药,棘白菌素联合三唑类或多烯类药物可产生协同效应,多烯类联合三唑类药物产生拮抗作用,而抗真菌药物和非抗真菌药之间的联合用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3种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多芬净)体外对氟康唑耐药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最小抑制浓度(MIC)。结果微量液体稀释法:59株耐药白念珠菌3种药物MIC50均为0.06μg/mL,米卡芬净、阿尼多芬净的MIC范围均为0.015~0.125μg/mL,卡泊芬净为0.015~0.25μg/mL;8株耐药光滑念珠菌MIC值均为0.063μg/mL。琼脂稀释法:59株耐药白念珠菌和8株耐药光滑念珠菌3种药物MIC值均为0.063μg/mL。结论3种棘白菌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治疗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又称耳道假丝酵母,是2009年被发现的一种病原真菌,有"超级真菌"之称,特点是较难在临床中鉴别、易在患者皮肤中定植,大多数菌株在医疗环境中可以持久生存,具有多重耐药性等,致使临床病症难以治疗及流行难以控制.耳念珠菌对三类主要的抗真菌药物——唑类药物、多烯类药物和棘白菌素类药物通常都具有单一或多重耐药性,且耐药性程度不尽相同,这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耳念珠菌在过去十年中迅速流行,在世界多地引发了重大的感染疫情,对全球的公共卫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主要阐述了耳念珠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念珠菌病治疗困难、死亡率高,是临床一大难题。氟康唑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一线用药,但近年来耐药菌株逐渐增多,治疗困难。因此,开发新的有效抗真菌药物或发现可提高现有抗真菌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十分必要。通过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我们发现TOR通路抑制剂ridaforolimus具有抗念珠菌作用。随后我们通过纸片法及微量液基稀释法评价该化合物单独或与氟康唑联合对念珠菌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ridaforolimus对念珠菌有杀伤作用,在与氟康唑联合时增强了氟康唑的抗念珠菌能力,逆转了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并将氟康唑由抑菌剂转化为杀菌剂。本研究为ridaforolimus作为新型抗真菌药及氟康唑增敏剂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白念珠菌生物膜与侵袭及耐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近年来白念珠菌(Candida a lbicans)表面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研究的动向和进展,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白念珠菌表面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生理病理学及其抗真菌耐药性的特征。包括白念珠菌宿主表面黏附、菌丝转换基因、微菌落定量感触调节、外分泌酶降解作用、菌丝地形趋向性和抗真菌耐药形成机制。结论提示,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是其表面生长的重要结构,是临床上医疗植入物发生血源性白念珠菌感染传播的主要诱因,也是抗真菌耐药形成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病理学和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河北地区16家三级教学医院侵袭性酵母样真菌的菌株构成、分布及其体外药敏特点,为临床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河北地区2016~2017年侵袭性酵母样真菌感染患者的菌株,对菌种构成进行分析,采用Sensititre YeastOne显色药敏板对9种抗真菌药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侵袭性酵母样真菌260株,其中白念珠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占42.31%;非白念珠菌占57.69%,主要包括热带念珠菌19.23%、近平滑念珠菌18.08%和光滑念珠菌9.23%。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8%、1.9%和0.9%;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均为12.8%;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4.9%和10.6%;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对棘白菌素类抗菌物的耐药率几乎0%。结论侵袭性酵母样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白念珠菌感染,但是非白念珠菌感染已经超过50%。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仍然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唑类药物的敏感率在不同种的念珠菌中存在差异。棘白菌素类对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死亡率最高达90%,其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nvasive candidiasis,IC)排在首位[1]。随着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在临床的大量应用,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和器官移植等存在免疫缺陷人群的不断增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三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等)出现严重的耐药现象[1-3],常导致抗真菌治疗失败,因此急需研发及寻找新型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刘静  郑秋实  黄广华 《菌物学报》2020,39(11):2014-2024
随着HIV感染患者的增多、器官移植、放疗化疗及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念珠菌感染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除白念珠菌外,光滑念珠菌在临床上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第二常见的侵袭性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通常对一线抗真菌药物高度耐药,由于目前治疗策略匮乏,其造成的系统感染死亡率可高达50%。为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光滑念珠菌的认识,研发遏制其感染的诊疗策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光滑念珠菌的流行病学、毒力因子以及耐药机制等方面的进展,为国内同行深入探究其耐药特性和致病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种类、药敏试验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淄博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住院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念珠菌种类分布、药敏情况及治疗转归。结果住院念珠菌血症患者主要来源于ICU(35.9%),多为老年患者(60岁,75.7%)。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分离菌株(40.8%),其次是热带念珠菌(20.4%)、近平滑念珠菌(20.4%)、光滑念珠菌(10.7%)和克柔念珠菌(3.9%)。2011年到2018年间,白念珠菌的分离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近年非白念菌株检出比例上升。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主要表现在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对唑类的敏感性亦呈现下降趋势。念珠菌血症患者30 d粗死亡率为39.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91,P=0.001)和糖尿病(OR=9.709,P=0.005)是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性抗真菌治疗(OR=0.142,P=0.008)可改善患者预后。结论对住院高危患者采取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减少侵入性操作等措施可减少念珠菌血症的发生,及时针对性应用抗真菌药物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念珠菌菌血症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等广泛应用,念珠菌菌血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除白念珠菌外,由非白念珠菌导致的念珠菌菌血症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同时,由于各种抗真菌药物的大量应用,使患者对部分念珠菌产生耐药,给临床治疗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张浩  刘伟 《菌物学报》2020,39(11):2109-2119
近年来,致病性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多。白念珠菌仍是引起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但是由非白念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比例显著升高。致病性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象呈上升趋势,这是导致临床治疗其所致的侵袭性感染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致病性念珠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以及其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