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烟曲霉是侵袭性曲霉菌病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它通过产生无性分生孢子进行感染。孢子的生存能力极强,能在多种微生物培养基上和环境条件下生长。现对烟曲霉无性产孢的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抗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的单克隆抗体,并基于获得的抗体建立用于快速准确检测曲霉菌感染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以期可用于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临床诊断。方法:提取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后免疫BALB/c小鼠,筛选与制备抗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法与Western Blot方法开展单克隆抗体检测性能分析,使用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初步应用于曲霉菌感染血清检测。结果:获得抗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单克隆抗体5株,均可特异性识别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以其中性能最佳的3C9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3C9抗体配对为基础,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通过初步评价确定该方法可应用于临床侵袭性曲霉菌病血清检测,并且该方法与现有商品化试剂盒相比检测背景值较低,可更有效区分曲霉菌感染阴阳性血清。结论:本研究筛选获得针对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该抗体为基础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具有潜在转化应用前景,可为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国产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检测试剂对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四次修订版)[1]收集临床确诊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临床诊断IPA、拟诊IPA、排除IPA四组病例。采用天津贻诺琦公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检测纳入的86例患者血清标本的GM浓度,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86例病例中,临床诊断27例、拟诊12例、排除47例。在3种不同的阳性判断标准下,敏感性:9444%、9630%、6296%;特异性:5625%、4576%、6441%;PPV:4474%、4483%、4474%;NPV:9643%、9643%、7917%。统计学分析证实标准1(即血清GM值〉095μg/L为阳性,〈075μg/L为阴性,075~095μg/L为灰区,未将灰区加入计算)在3种判断标准中最优,故选择其为最终判断标准。结论该血清GM检测试剂盒诊断性能较好,可以用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是一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腐生真菌,属于人类临床常见的三大机会性致病真菌之一,是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主要病原菌。烟曲霉可以产生DHN-黑色素(dihydroxynaphthalene melanin)和脓黑素(pyomelanin)这2种类型黑色素。本综述介绍烟曲霉黑色素产生的遗传代谢途径、功能以及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最新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烟曲霉的病理生理特征,为烟曲霉感染快速诊断技术和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麻与真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麻具有天然的抗霉抑菌属性,其原生植物,纤维及织物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真菌性能。究其抗菌机制,可能与其富含多种特有的大麻酚类物质、抑菌性金属元素及中空多缝隙的纤维结构有关。另一方面,大麻也是一种被广泛滥用的毒品,吸食大麻,尤其对免疫抑制的患者来讲,可能是发生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等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中,确诊7例,临床诊断16例。平均年龄(68.3±4.32)岁。其中22例使用广谱抗生素和15例长期使用激素,12例1年内住院>3次,11例年龄>70岁。病灶出现在双上肺占52.1%,双肺多发占21.7%,双下肺占13.0%,位于右中叶和左舌叶共占13.0%;其中5例(21.7%)出现晕征,4例(17.3%)出现"新月"征。结论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激素治疗、频繁住院等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曲霉菌的危险因素,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患者有危险因素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部CT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实验在白血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集临床诊断为IPA的白血病患者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和GM实验。结果 CT表现出现结节及晕征17例,出现楔形实变影3例,弥漫分布粟粒或小结节模糊影4例;1例表现为两肺散在斑片影伴周围"卫星灶"。15例抗真菌治疗有效,治疗过程中GM值降低至正常;8例进展、GM值升高,之后调整抗真菌治疗方案有效、GM值降低;2例患者感染无法控制,GM值上升或虽有下降但一直处于阳性水平。结论肺部CT检查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实验可监测临床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毛霉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霉菌病是由毛霉菌引起的严重机会性感染,大多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现对毛霉菌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泊沙康唑为新一代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临床主要用于侵袭性曲霉菌病、念珠菌病的预防和难治性口咽念珠菌病的治疗,具有抗菌 活性高、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但其口服后生物利用度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综述泊沙康唑混悬液的药动学影响因素、不同患者 人群的药动学特征以及群体药动学特征、药动学 / 药效学特性、治疗药物监测对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重要影响,以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 提高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肺曲霉菌病(pulmonary aspergillosis,PA)是肺部真菌感染的常见类型,患者多有肺部基础病变或免疫功能异常,其影像学表现呈现多样性,诊断较为困难[1,2]。本文报告1例肺部黄曲霉感染致右上肺反复发生肺不张5年,最后经伊曲康唑治疗后痊愈病例。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术后曲霉的气道定植与侵袭性曲霉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曲霉气道的定植及其发生侵袭性感染的风险。方法回顾2003—2004年南京八一医院和上海长征医院56例肝移植患者进行的连续组织学检查和曲霉培养结果。结果24例患者被分离出曲霉,2例发生侵袭性烟曲霉感染。这2例患者在移植后6个月内都有烟曲霉的定植,并且都死亡,占所有移植后死亡的29%。无曲霉定植者都未发生侵袭性曲霉感染。结论肝移植术后的侵袭性曲霉感染较为少见,但常致死,曲霉定植常见但为一过性,由于气管侵袭性曲霉感染只发生在有烟曲霉定植的移植后6个月内的患者,所以在此期间进行预防性的治疗能否有效降低侵袭性曲霉感染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统评价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维普以及会议论文集等截止至2014年12月所有关于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追查相关参考文献。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运用Review Manager 5.2及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共1 4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泊沙康唑与对照组药物相比,能有效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发生率[RR=0.41,95%CI(0.27,0.63),P0.000 01],尤其在预防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方面,其疗效优于氟康唑(P0.000 1);预防IFI相关死亡的疗效优于对照组[RR=0.32,95%CI(0.15,0.67),P=0.002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因不良反应中止治疗发生率、全因死亡率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显示,泊沙康唑与氟康唑相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泊沙康唑可作为两性霉素B脂复合物、氟康唑、伊曲康唑等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良好替代药物,能更有效地预防真菌感染,减少IFI相关死亡率,而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肺曲霉菌病(CPA)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临床诊断CPA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在诊断为CPA55例患者中,34例诊断为慢性空洞性肺曲霉病,15例亚急性侵袭性肺曲霉菌病,4例单纯性肺曲霉菌球,2例曲霉菌结节。在CPA患者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9例(52.7%),恶性肿瘤6例(10.9%)、肺结核5例(9.1%)、哮喘4例(7.3%)、支气管扩张4例(7.3%)、间质性肺疾病1例(1.8%)。CPA患者最常见症状是咳嗽(94.5%)、咳痰(81.8%)、咯血(54.5%)和发热(36.4%)。最常见胸部CT扫描异常是空腔(96.4%)、结节(63.6%)、渗出或实变(7.3%)和胸膜增厚(5.5%)。结论 CPA患者多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肺结核、哮喘、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疾病,慢性空洞性肺曲霉病是CPA患者最常见的类型。积极寻找病原学和影像学证据,必要时行肺穿刺及肺切除手术,尽早开始抗真菌治疗,改善CPA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免疫低下人群的逐渐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越来越多的引发临床微生物研究人员关注。继念珠菌属(Candida spp.)、隐球菌属(Cryptococcus spp.)、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 spp.)之后,红酵母菌属(Rhodotorula spp.)是引发侵袭性酵母菌感染(invasive yeast infections)的第四位病原体,总体分离率为4.2%(n=8821)~[1]。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检测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G试验在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IC)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患者粒细胞、病原菌、体温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五邑中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55例IC患者、42例侵袭性曲霉菌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患者、30名念珠菌黏膜定植者、50名健康人群,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G试验浓度;采用ROC曲线分析G试验在IC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G试验阳性率与IC患者粒细胞、病原菌、体温之间的关系;结果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患者G试验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念珠菌黏膜定植患者和IA患者(P<0.05)。55例IC患者中,非白念珠菌例数(32例)超过白念珠菌(23例)。分别以非侵袭性真菌组(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和非IC组作为对照组,G试验诊断IC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和0.782。粒细胞正常组IC患者G试验阳性率与粒细胞增高组、粒细胞减少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粒细胞缺乏组(P<0.05);白念珠菌IC组G试验阳性率与热带和光滑念珠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念珠菌感染组(P<0.05);G试验阳性率在不同体温组IC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试验在IC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不仅可区分致病菌和定植菌,还对IC和IA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G试验阳性率与IC患者的粒细胞缺乏和感染的病原菌类型相关,与体温无关。  相似文献   

16.
辅助性T细胞17(Th17)在机体侵袭性肺烟曲霉病中有防御和破坏性作用,一方面经常可以观察到曲霉菌感染后Th17细胞数量的增加,IL-17水平升高、或者Th17细胞促稳定因子IL-23的升高,其机制可能为分泌特异的细胞因子、介导自身免疫反应或者趋化效应性T细胞等几个方面;另一方面体内Th17细胞免疫反应可导致免疫损伤,其机制中主要包含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表现为IL-17在体内外均可以促进烟曲霉生长,间接作用表现为IL-17可通过上调促炎介质、抑制Th1免疫反应或促进Th2免疫反应等机制促进炎症发生发展。Th17细胞对侵袭性肺烟曲霉病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主要与烟曲霉与感染环境如宿主免疫状态、感染时间、真菌细胞壁的特异成分的相互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 85例AIDS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35例,感染率为41.2%,感染部位以消化道为主,占44.4%,致病菌以白念珠菌(白假丝酵母)为主,占57.4%,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主要发生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的患者,占71.8%。35例患者中27例治愈,8例死亡。结论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AIDS患者主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其发生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密切相关,临床上以消化道真菌感染多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8.
张浩  刘伟 《菌物学报》2020,39(11):2109-2119
近年来,致病性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多。白念珠菌仍是引起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但是由非白念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比例显著升高。致病性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象呈上升趋势,这是导致临床治疗其所致的侵袭性感染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致病性念珠菌耐药性的流行病学以及其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2例伴有肺结核史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经伊曲康唑注射剂治疗经过,探讨伴有肺结核史患者的抗真菌治疗经验。方法例1为49岁"支气管肺囊肿合并感染,陈旧性肺结核"男性患者,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感染确诊病例。例2为51岁"右侧自发性气胸,慢性阻塞性肺病,陈旧性肺结核"男性患者,诊断为侵袭性肺念珠菌感染拟诊病例。均予伊曲康唑注射剂治疗2周结合抗细菌治疗,并作临床和真菌学疗效监测。结果治疗两周后两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标本真菌镜检转阴,培养仍为阳性。结论在有肺结核病史存在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时间可能需要延长。合理应用抗生素、激素,严格掌握用药指针、时机、剂量与疗程是控制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艾滋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免疫受损患者日益增多,侵袭性曲霉菌感染逐渐增加,并越来越受到关注.阐明曲霉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从而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者的共同命题.宿主的免疫对于曲霉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宿主对曲霉菌的免疫机制是研究曲霉菌感染的基础,该文就宿主对曲霉菌感染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