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筛选与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与菌丝相双相转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探讨其双相转换的分子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高特异性的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mycelium,M)和酵母相(yeast,Y)的正反cDNA消减文库,并对其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M+Y文库获得751条表达序列标签,平均长度为690.98 bp,经拼接后获得101条非冗余序列.Y+M文库获得875条表达序列标签,平均长度为575.9 bp,拼接获得249条非冗余序列.经BLASTN比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中,某些结构基因和功能不明的细胞分子类基因可能与双相转换有关.结论 成功构建了高特异性的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正反cDNA 消减文库,为进一步筛选申克孢子丝菌的双相转换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谭静文  刘伟  万喆  李若瑜 《菌物学报》2013,32(2):161-167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近期有研究认为其致病菌是由多个同形种构成的复合体。为明确我国孢子丝菌病致病菌的生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特点,对33株分离自我国孢子丝菌病患者组织的病原菌进行了研究,首先检测其在37℃是否生长以及PDA培养基上生长21d的菌落直径,其次检测其糖同化特点,最后对其钙调蛋白(Calmodulin,CAL)基因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以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全部为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 globosa,说明我国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可能以球形孢子丝菌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吉林省扶余县35例儿童孢子丝菌病进行临床分析并对部分菌株进行基因测定,了解该地区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菌株基因是否发生变异而致致病力增强及发病率增高.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4月30日来自扶余县就诊于我科并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的患儿35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选取8株菌,对其核糖体保守区及内转录间隔区(ITS)、非转录间隔区(NTS)区进行基因测定,了解基因水平上的异同.结果 8株孢子丝菌菌株中5株NTS区可见较大范围的碱基缺失.结论 吉林省扶余县孢子丝菌菌株可能由于NTS区碱基较大范围缺失而致致病力增强,导致该地区短时间内发病率增高.  相似文献   

4.
巩尊洋  罗玮  杜瑶  余晓斌 《微生物学报》2017,57(10):1527-1535
【目的】探究crgA基因在三孢布拉霉合成类胡萝卜素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克隆三孢布拉霉crgA基因并利用split-marker策略敲除该基因;在表型特征、关键酶基因转录水平、类胡萝卜素合成水平等方面将基因敲除株与野生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rgA基因敲除菌产孢能力明显下降,而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转录水平明显提高,在发酵120h后β-胡萝卜素的积累量提高了31.2%。将crgA基因重新导入到敲除菌后,该菌的性状恢复至野生型。【结论】crgA基因调控三孢布拉霉的生长和产孢能力,并通过调控类胡萝卜素关键酶基因表达来调控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是一个负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5.
《菌物学报》2017,(6):671-678
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是一种重要的广谱性杀虫真菌,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应用广泛。研究表明microRNAs在丝状真菌的生长发育中可能发挥重要调控作用。迄今有关miRNAs在绿僵菌产孢过程中的作用还未见研究报道。本文分析了实验室前期鉴定的一个绿僵菌新miRNA(mro-miR-33)在绿僵菌产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绿僵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mro-miR-33的表达量有显著差异,且在孢子发育过程表达量下降。在野生菌株中过表达mro-miR-33后,绿僵菌的产孢量显著下降,qRT-PCR分析表明孢子发育关键调控基因brl A表达显著下调,而敲除mro-miR-33后,绿僵菌的产孢量显著增加。这些变化表明mro-miR-33在绿僵菌的产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山苍子油对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方法纸片扩散法定性检测山苍子油对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抗菌活性,CLSI-M27-A微量液基稀释法定量检测其对14株临床分离申克孢子丝菌(包括固定型和淋巴管型各7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氟康唑作为质控药物。电镜观察山苍子油作用前后申克孢子丝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纸片扩散法1周后可见清晰的抑菌环,山苍子油对皮肤固定型株和皮肤淋巴管型株的MIC范围均为156.25~1250μg/ml,差异无显著性(P>0.05)。电镜观察显示山苍子油作用24h后申克孢子丝菌的菌丝干枯、断裂,孢子壁疏松、碎裂;胞膜及胞壁结构模糊,胞浆皱缩,细胞器及细胞核结构模糊。结论山苍子油对临床分离的皮肤型孢子丝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其对固定型株和淋巴管型株的抗菌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电镜结果提示山苍子油可能通过破坏菌胞膜,影响其通透性,进而扰乱细胞正常代谢而起到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严重危害养殖业及人类健康。调控蛋白在病原菌的生存及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构建鼠伤寒沙门菌调控基因rtsB缺失株和互补株,分析调控蛋白RstB对鼠伤寒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鼠伤寒沙门菌SAT52的rtsB基因缺失株,并利用互补质粒构建互补株。然后比较分析野生株SAT52、缺失株?rtsB和互补株C?rtsB的生长特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黏附入侵能力、胞内存活能力及致病性的差异。【结果】缺失rtsB基因不影响SAT52的生长速度,但导致运动能力增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减弱。细胞感染试验结果表明,rtsB基因有助于鼠伤寒沙门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入侵及RAW264.7细胞内的存活。动物试验结果表明rtsB基因缺失显著降低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力。【结论】rtsB基因在鼠伤寒沙门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阐释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白念珠茵的致病性与其形态转变相关,白念珠茵的形态转换受各种外界信号和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转录因子Flo8在酿酒酵母形态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将白念珠茵基因组文库导入flo8缺失株中,筛选能够校正flo8缺失株侵入生长缺陷的基因,分离得到一个与酿酒酵母蛋白磷酸酯酶甲基酯酶PPEI同源的基因,命名为CaPPEl。CaPPEl的基因编码区全长1083bp,推测编码一个361氨基酸的蛋白。在单倍体酿酒酵母中,CaPPE1基因的表达可以部分回复flo8缺失株的侵入生长缺陷,但是在MAPK途径缺失株中不能进行侵入生长。在双倍体酿酒酵母中,CaPPEl基因的表达可以部分激活MAPK途径成员缺失株的茵丝生长缺陷,但却只能在flo8缺失株中产生微弱的激活作用。结果表明CaPpel在酿酒酵母的假茵丝生长和侵入生长中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分离自我国南、北方地区50株临床孢子丝菌进行菌种鉴定。方法分离菌株分别进行25℃恒温培养和玻片小培养,肉眼和镜下观察形态特征;同时提取菌丝相基因组DNA,用PCR分别扩增部分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联合β-tubulin基因和ITS区域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结合形态学及系统发育分析,50株菌均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 globosa,S.globosa)。结论球形孢子丝菌是目前我国南、北方地区孢子丝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种,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孢子丝菌病致病菌种的分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申克孢子丝菌DNA提取方法;探索申克孢子丝茵的种特异性引物,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鉴定申克孢子丝菌;从而为临床孢子丝茵病的分子诊断奠定基础。方法用Viscozyme L酶替代液氮研磨破壁提取孢子丝菌的基因组DNA;根据申克孢子丝茵钙调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分别对52株申克孢子丝菌及3种6株普通真茵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用Viscozyme L酶替代液氮研磨破壁成功提取出孢子丝菌的基因组DNA。特异性引物对52株申克孢子丝菌可扩增出一条约430 bp的片段,而对念珠菌、曲霉、黑霉基因组DNA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用Viscozyme L酶替代液氮研磨破壁提取孢子丝菌基因组DNA与传统的CTAB法相比不仅操作更简便,而且避免了液氮研磨过程中难于避免的污染。运用我们所设计的特异性引物,结合PCR方法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不仅该引物对申克孢子丝菌特异、敏感而且该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申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海南岛的土壤中分离出3株链轮丝菌,气生菌丝体呈二级轮辐状生长,孢子链直或波曲,但无螺旋。孢子柱形,表面疣状。细胞壁组份I型。其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不同于链轮丝菌属中的已知种,故认为是一个新种,命名为疣孢链轮丝菌(Streptoverticilliumverrucosporum n.Sp.Hu et Xu)。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的形态学变化并初步研究连续传代后菌株转化为酵母相的百分率。方法将95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株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上连续传代至酵母相,利用显微镜及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菌丝和孢子比例并记录显微镜下形态。结果 95株申克孢子丝菌中,经1次传代即成功转化有23株,经2次传代有14株,经3次传代有10株,经4次传代有6株,4次传代后总计55.8%实验菌株转化为酵母相。结论部分申克孢子丝菌由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需经过连续多次传代,连续传代增加了菌丝相至酵母相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3.
张明瑞  杨鑫  赵飞  吕莎  龚杰  周盈  李福秋 《菌物学报》2019,38(8):1235-1244
孢子丝菌复合体属于双相真菌,全球分布,可引起人类及动物的慢性深部感染。不同地域的菌株在致病力、传播途径及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孢子丝菌病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出现多次暴发流行。分子分型不仅是明确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的有力手段,同时有助于了解孢子丝菌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在研究其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治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孢子丝菌的分子分型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试验旨在构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gshF缺失株和互补株并研究其在细菌运动和鞭毛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得到gshF缺失株后,测定野生株及缺失株的运动性和体外生长能力;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gshF缺失株中鞭毛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 缺失gshF后细菌在体外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未受影响,但缺失株的运动性及鞭毛形成能力显著降低。此外,缺失株中鞭毛形成重要调控基因gmaR以及鞭毛结构元件基因flaA的转录水平显著低于野生株,而其他鞭毛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研究首次表明单增李斯特菌谷胱甘肽合成酶通过调控鞭毛重要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细菌的运动性和鞭毛形成,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重要食源性胞内菌通过精确调控鞭毛形成以适应外界和宿主环境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真菌,作为一种双相型真菌,室温培养为菌丝相,37℃则为酵母相。哪一种生长状态的药敏试验结果更准确可靠、并能指导治疗尚有争议。就此对其体外药敏试验的影响因素、试验方案的改良以及试验条件的探索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fluG基因在许多丝状真菌中对无性孢子的发育起调控作用,然而在树木病原菌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中,无性孢子的发育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克隆了板栗疫病菌的fluG同源基因cpfluG,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fluG基因缺失菌株ΔcpfluG。相对于野生型菌株,ΔcpfluG突变株几乎完全丧失产孢能力,色素分泌显著减少,但致病性不受影响。cpfluG基因的缺失导致已知的产孢相关基因cls-31表达量显著下调,但不影响pks基因和cls-32的表达。本研究结果揭示,fluG是板栗疫病菌孢子发育调控的一个关键成员,但板栗疫病菌分生孢子发育的调控细节可能有别于已报道的丝状真菌。  相似文献   

17.
红色毛癣菌是最重要的浅表感染真菌.目前对红色毛癣菌分子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应用cDNA芯片技术对红色毛癣菌不同生长阶段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分析,获得了2044个在不同生长阶段差异表达的基因.聚类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可以分为3种不同的表达模式.本研究验证了先前的结论,即在红色毛癣菌中存在预储存的mRNA.对不同生长状态下转录谱和基因功能分析表明,糖酵解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酶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说明在红色毛癣菌的生长过程中,这些酶可能具有共同的调控模式.同时,在红色毛癣菌生长过程中,一些参与诸如小GTPase调控、cAMP依赖的调控途径以及MAPK信号传导途径的基因表达也发生了变化.尽管这些基因和相关的调控途径在红色毛癣菌中的具体生物学功能还不清楚,但它们可能在其生长过程中起了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重要的双相型真菌,其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侵袭性皮肤感染.研究该菌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对于深入了解其致病性及防治该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申克孢子丝菌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水霉拮抗菌的筛选及其拮抗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获得水产动物水霉病病原菌的拮抗微生物,以水霉为靶标,对其拮抗菌进行了筛选,并研究了拮抗作用最强菌株的拮抗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从发生过水霉病害的水体中分离得到了130株细菌,能抑制水霉菌落生长的有三株:LD038、LD057和LD106,其中以LD038的拮抗作用最强,经梅里埃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鉴定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培养基对LD038的拮抗活性影响显著,LD038在PDA平板上表现出的拮抗活性最强,大小依次为PDA>BHI>GY>CA>Sabouraud.进一步对菌株LD038体外拮抗活性进行了研究.平板抑制实验表明,LD038能抑制水霉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琼脂扩散法中,LD038菌落周围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20mm,而无菌水对照组中水霉菌丝蔓过滤纸纸片并长至平板边缘;D38菌线间孢子的萌发与孢子距菌线的距离有关,距LD038菌线22mm范围内,孢子的萌发完全被抑制.无菌发酵上清液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D038无菌发酵上清液对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都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孢子较菌丝对上清液更为敏感,5倍稀释上清液下的孢子萌发率仅为10%,且萌发后的菌丝生长也同样受到抑制,整个实验过程中菌丝均未形成网状,对照组中萌发形成的菌丝在16h后呈网状.无菌上清原液和2倍稀释上清液中孢子均未萌发.对菌丝而言,仅无菌上清原液能彻底抑制菌丝生长,与对照组相比,2倍和5倍稀释上清液显著延缓了菌丝的生长.当对照组中的菌丝铺满整孔时,2倍和5倍稀释上清液中的菌丝长度分别为0和2.6mm.显微观察表明LD038的无菌发酵上清液导致水霉菌丝形态发生变化,较正常菌丝短而粗大,且出现了黑色原生质聚集.本研究为水霉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不同来源的申克孢子丝菌菌株接种于免疫抑制处理后的小鼠皮内及腹腔,造成其实验性感染,观察其感染情况,研究不同菌株及不同接种途径对小鼠孢子丝菌病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小鼠皮内和腹腔注射孢子丝菌菌悬液0.1ml,约含1×107个孢子,观察3周。观察结束时处死小鼠取其血、脑、肺、肝、脾、肾、肠系膜、睾丸、腹膜进行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皮内和腹腔接种不同来源菌株的小鼠各器官感染率各不相同。播散株皮内接种组、固定株腹腔接种组、播散株腹腔接种组的各器官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6.05%、18.89%、58.73%。播散株腹腔接种组与其他二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脾和睾丸是最易受累的器官。结论不同来源菌株可能毒力不同,播散型菌株具有更强的侵袭性。脾脏可能在宿主抗孢子丝菌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