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是属啮齿目Rodentia松鼠科Sciuridae旱獭属Marmota的大型地栖性啮齿动物,为青藏高原特有种。2008年8月和2009年7月作者分别在青海海西乌兰县和青海海北门源县进行鼠疫监测工作时发现两个白化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9年采集于青海省互助县北山、循化县孟达和大通县鹞子沟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的65份黏菌标本的鉴定和对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馆保藏的来自青海乐都县、民和县、湟源县、祁连县、乌兰县、门源县和西宁市的29份黏菌标本的复核,共明确青海已知黏菌5目8科22属36种1变种,其中,格斑双皮菌Diderma roanense为中国新记录种,另有19种黏菌为青海省黏菌新记录种,为中国青藏高原及高海拔山地分布的黏菌补充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C型肉毒梭菌毒素杀灭高原鼢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型肉毒梭菌毒素是从肉毒梭菌中培养分离出的一种外毒素。国内外学者对毒素在食品卫生和医疗卫生方面已有较多的研究。作为杀鼠剂,《兽类学报》1987年第2期,曾报道过沈世英首次采用杀灭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取得成功。为了扩大毒素杀灭害鼠的范围,作者于1987年5月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皇城乡岗什卡口地区冬春草场上,对青藏高原上的另一种主要害鼠--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进行了杀灭试验。现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4.
喜马拉雅旱獭(Mermota himalayana)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广泛栖息的野生哺乳动物,研究其饲养与繁殖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该种啮齿动物的生态,并且提供实验条件。国内虽有饲养但未见繁殖的报道,美国成功的把室内饲养的美洲旱獭(Marmota monax)提供医学实验研究。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也在室内饲养成功,且能繁衍后代。现报道如下。 (一)动物来源 于1982年青海湖东北岸热水滩地区的草甸草原捕获活旱獭45只,在现  相似文献   

5.
1964年5月25日至6月1日,中央林业部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了全国重点省区旱獭生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有关各部(外贸部、卫生部、石油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供销合作总社),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办公窒、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五个省区的林业、外贸、供销、卫生厅局及西藏工委农牧处等单位,以及各省部分专、州、县的代表。出席会议的代表共95人。会上,中央林业部与青海省各有关领导同志分别作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完成今年旱獭生产任务”、“青海省1963年旱獭生产的总结和1964年的安排”、“进一步发展狩猎事业”、“青海省狩借事业概况”和“关于早獭生产安全防护问题”的重要报告。代表们分组讨论了这些报告,对组织领导、安全防护和奖售办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原则与具体建议。中国畜产进出口公司和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办公室负责同志分  相似文献   

6.
研究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繁殖生物学特征,对阐明其种群数量变动,进行数量监测以及探索动物流行病学有着实践和理论意义。国内赵中石(1982)对天山旱獭(Marmota baibacina)有过研究,而喜马拉雅旱獭尚无报道。作者于1982-1984年对青海湖东北岸热水滩地区(下称研究区,该区于1960-1979年进行了持续地灭獭工作)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并与未经人群干扰的乌兰脑滩地区(下称对照区)作对比,研究了喜马拉雅旱獭繁殖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动物种群能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阐明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能量的相互关系,我们于1982年4—10月在青海省门源县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测定了艾虎对食物的消化率和同化率,同时统计其密度,初步估计通过其种群的能量流。 艾虎全年平均摄入干物质为0.125克/克体重/日;摄入总能为0.709大卡/克体重/日,同化能、粪便和尿的排出能分别占其80.18%、14.58%和5.25%。全年摄入能为1.157×10~5大卡/公顷,通过种群能流为0.917×10~5大卡/公顷/年。 上述结果表明,通过艾虎种群的能量流是比较少的。因此,保护艾虎,增加其数量,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改造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8.
青海血革螨的雄性描述(蜱螨亚纲:血革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动物分类学报10卷1期,作者记述青海血革螨Haemogamasus qinghaiensis时仅有雌性个体。1986年6月在青海省贵南县高原鼢鼠 Myospalax bailcvi Thoms体及其巢穴中采到4只雄螨标本,现描述如下。文内量度单位均为μm。标本存放在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1只存放在贵阳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  相似文献   

9.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anaHodgson)是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草原害鼠之一,其皮毛具有经济价值。作者于1985年5—8月对青海同德县河北地区沟谷疏林草原的喜马拉雅旱獭进行数量和繁殖调查。其面积为350平方公里。材料和方法用路线法(每小时5公里速度)目测左右各50米范围内景观植被、土壤与獭数量。5—8月解剖雌獭101只、雄獭110只,检查胚胎及子宫斑,根据臼齿咀嚼面鉴定年龄。结果与讨论一、景观与密度旱獭栖息景观可分五种:(一)高山草甸:主要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植被以嵩草为主,伴有垫状植物,盖度不大,土壤为高寒草甸土,旱獭不多…  相似文献   

10.
恙螨一新种——青海恙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9年7月间,广东省卫生防疫站一些同志到青海省工作,采得6只恙螨标本,交由笔者鉴定,认为是一个新种,定名为青海恙螨Trombicula tsinghaiensis。青海省恙螨之发现,本文尚为首次记录。 青海恙螨Trombicula tsinghaiensis,新种(图1—6)  相似文献   

11.
【目的】青海门源油菜耐寒冷、抗性强,其花粉积累了丰富的类黄酮物质,该研究可为提高黄酮醇含量的基因工程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从青海门源油菜花粉和河南郑州油菜花粉筛选差异表达的黄酮醇合成酶基因,并对BpFLS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RACE-PCR克隆。【结果】(1)筛选出6个差异表达的油菜花粉黄酮醇合成酶基因,BpFLS1-1基因在青海门源油菜花粉中差异最大且表达上调。(2)BpFLS1-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黄酮醇合成酶活性和黄烷酮-3-羟化酶活性。(3)BpFLS1-1基因可能含有新的蛋白质编码区序列,其长度为1 170 bp。【结论】BpFLS1-1基因在门源油菜花粉积累丰富的类黄酮物质及油菜抗逆性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2.
梁静  李秀璋  陈建博  唐楚煜  王涛  李玉玲 《菌物学报》2022,41(11):1772-1785
冬虫夏草是青藏高原的珍稀物种,具有较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然而其资源的数量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适宜度尚不清晰。本研究以青海省冬虫夏草资源生境条件为依据,以海拔、植被、土壤、气温和降水量作为主要指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青海省冬虫夏草资源适宜性及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用野外实地采样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玉树州的玉树市、杂多县、称多县、曲麻莱县;果洛州的玛沁县、达日县、甘德县等区域多处在适宜区;海北州的祁连县、刚察县,黄南州的泽库县、河南县、同仁县,玉树州的治多县、囊谦县,海南州的兴海县、同德县、贵南县及其他产冬虫夏草县的部分区域为较适宜区;西宁市的大通县,海东市的互助县和海西州的低海拔地区为不适宜区。整个青藏高原具有冬虫夏草分布面积占当地县域国土面积的76.2%。在青海省具有冬虫夏草分布的地区(市/州)中,玉树州和果洛州冬虫夏草分布的面积占当地县域国土面积的88.3%-99.6%,海北州、海东市、海南州、海西州、黄南州和西宁市冬虫夏草分布面积占当地县域国土面积的30.2%-96.5%。综合区划图能比较真实地反映青海省冬虫夏草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划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相符,表明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冬虫夏草资源的适宜性分布区域的划分是可行的,该研究为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冬虫夏草野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哺乳类动物的畸胎中,经常遇到的是四肢畸变,本文报道的内脏器官反位类型,在畸胎中则是比较少见的。 外部形态的变异 畸形水貂1只,系笔者于1969年6月在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水貂饲养队获得。雄性,41日龄。其同胎共3只,皆为雄性,发育正常,无  相似文献   

14.
陶元清  王忠东 《四川动物》2007,26(3):704-706,F0003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系啮齿目(Rodentia)松鼠科(Sciuridae)旱獭属(Marmota)的大型地栖性啮齿动物,为青藏高原特有种,是我国和青海省哺乳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对象之一[1]。特别是近年来用该动物制作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2~5],乙肝病毒感染动物模  相似文献   

15.
Wang AZ 《动物学研究》2010,31(6):617-622
鸟类的鸣唱方言是研究非人类文化进化及其与种群遗传分化相互作用的理想素材。该研究通过比较跨度8年的2001年和2009年青海门源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 rufiventris)鸣唱,研究结果显示,青海门源赭红尾鸲的种特异性音节、经典唱段中的部分音节、典型唱段结构和鸣唱方言的基本形式都具有较高的时间稳定性。2009年赭红尾鸲唱段曲目多于2001年,共享唱段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唱段的共享程度和鸣唱的相似性与个体领域间的距离相关,相邻个体的鸣唱相似性程度高于较远距离的个体。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5月12日及13日,在青海省循化县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彩虹瀑布路口(35°48'18″N,102°41'05″E,海拔2449 m)以及距离天池约200 m山路边的树林中(35°47'47″N,102°40'48″E,海拔2469 m)共观察到6只雀形目鸟类,并拍摄到清晰数码照片(图1、图2),经鉴定为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 Swinhoe。发现时,1只在彩虹瀑布路口下方路边临时积水中洗澡,另5只在树林间嬉戏追逐。经检索《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郑光美,2011)、《青海经济动物志》(李德浩,1989)以及以往青海鸟类有关文献资料、观鸟记录,黄腹山雀在青海的分布未被正式报道过,确认该鸟种为青海省鸟类分布新纪录。观察到的黄腹山雀体形稍较其它山雀小。头、喉和上胸黑色;颊白色;腹部黄色,中央无黑色纵带,雄性成鸟额头顶以至上  相似文献   

17.
我国藏鼠兔一新亚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动物病调查队于1983年5-9月在青海东部进行动物病调查时,采到一些藏鼠兔(Qchotona thibetana)标本,鉴定后,发现系一新亚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唐古拉山地区集中了青藏高原的三大动物——藏野驴(Equus hemionus Kiang)藏羚羊(Procapra picticaudata)和野牦牛(Bos grunniens),此外,藏原羚(Pantholops hodgsoni)也是高原地区特有种。了解有关这些动物的数量很有必要。1985年10月22日至11月10日,由林业部组织联合考察队对本区的野生动物进行了初步的数量调查。唐古拉地处青海西南部,行政上属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管辖,平均海拔在4000—5000米。主要的大型有蹄类是野驴和藏羚羊,野驴每群2—71只不等,藏羚羊最大的一群达279只。大部分动物都集中在公路两侧雪较浅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青海海南地区蜱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1985年作者在青海省海南地区,对喜马拉雅旱獭等兽类和家畜,体外寄生蜱类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道于下。调查方法:广泛捕猎旱獭、鼠类等动物,搜集体外、洞道及窝巢的蜱类,也检获家畜体外蜱类进行分类鉴定,大部份标本送检查菌,少部份制作成永久留存标本。调查结果:从20种动物体外、洞巢搜集蜱类16,000只。经鉴定属于1科5属10种(见表)。生物学资料:鼠类是该地蜱类的主要宿主,有7种蜱类寄生。家畜次之,有6种蜱类寄生,其中以绵羊和牦牛寄生最多。草原硬蜱占蜱类总数的91.0%,为优势种,尤以旱獭体外采集的草原硬蜱为最多。从春季到秋季,其獭体…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1月12日,在青海省海西州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可鲁克湖西南岸入水口区域(37°15'07″N,96°51'06″E,海拔2 803 m)监测到小群大型涉禽。根据保护区工作人员监测记录,11月12日有7只停留于此,其与斑头雁(Anser indicus)、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相伴。11月16日记录到3只,并捡到1只缺少头颈的死亡个体(标本现存于青海省林业厅),11月19日1只迁飞,后2只于11月27日飞离,共停留16 d。现场拍摄到的影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