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14-3-3信号蛋白质家族是一组高度保守,分布十分广泛的多功能真核生物蛋白质,具有7个亚型,与各种信号肽分子包括激酶、磷酸酶、膜转移受体等结构,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包括有丝分裂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凋亡等,并对朊蛋白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14C-菲在“植物-火山石-营养液-空气”封闭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菲在该系统中降解较快,实验进行到23d时,营养液中的放射性含量仅为施入时的25%,实验结束(46d)时,^14C放射性在该系统各部分间的分布顺序为根(38.55%)>挥发性有机代谢产物(VOCs,17.68%)>火山石(14.35%)>CO2(11.42%0>茎(2%);植物体内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以结合态(根4.68%,茎叶0.68%)与植物组织结合和以极性代谢产物(根23.14%;茎0.78%)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5.
6.
7.
8.
14-3-3 蛋白     
介绍了14-3-3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简要概述了14-3-3蛋白在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以及前体蛋白的折叠与运输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曲霉N1—14‘胞质酶活性与产L—苹果酸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苹果酸(LMA)高产突变株曲霉N1-14’在高产酸状态下,其胞质中催化CO2固定反应的酶有四种:丙酮酸羧化酶(PC)、磷酸烯醇丙酮羧化酶(PEPC)、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激酶(PCK)和苹果酸酶(ME);除ME之外,三种羧化酶的活性与LMA产生速率呈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比PC等酶高2 ̄3个数量级;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则明显低,几种酶只有SDH与发酵醪中LMA含量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将乙脑减毒活疫苗SA_(14)-14-2株以不同疫苗病毒量(3.87PFU/ml和5.87PFU/ml)分别一次免疫豚鼠,观察其对强毒攻击后抑制毒血症和抗体形成的能力。结果显示疫苗(5.87PFU/ml)免疫组豚鼠攻击前虽然中和抗体阴性或很低,但经攻击感染后不同时间内均未出现病毒血症,对照组豚鼠则于第2,3,4天全部出现病毒血症。表明一次活疫苗免疫后能有效地抑制病毒血症的产生。免疫后30天虽然免疫组的豚鼠中和抗体很低,但攻击感染后抗体迅速增长。第四天的抗体滴度为1:8~32,第5天达1:128~256,第14天抗体高达1:512~1024;而对照组抗体则上升很慢,第7天才出现低水平抗体(1:4)。血凝抑制抗体增长的动态与中和抗体近似。表明活疫苗免疫后虽然中和抗体水平不高,但一经感染可迅速产生高滴度抗体达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付立叶变换红外(FT-IR)技术,定量分析了人卵泡促性腺激素释放肽hF-GRP及类似物TF14这两个多肽在重水溶液中的二级结构,结果为hF-GRP有近两分之一的残基处于无规卷曲,其余部分是非典型的伸展结构,TF14则基本上处于伸展和转角结构,无规和螺旋的成分很少,这与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测定的hF-GRP和TF14的溶液构象实验结果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2.
^14—菲在营养液—火山石—小麦有控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14C标记菲在有控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14C-菲在有控降解较快,施入药品24d后仅有0.32%的^14-菲存留在植物、营养液和火山石中,植物吸收的^14C放射性大部分被结合植物组织中,其它^14C主要以菲的极性代谢物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3.
在本实验室已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含乙脑疫苗株SA14-14-2株E蛋白基因主要抗原片段)的基础上用巴斯德毕赤酵母系统表达,该片段长1113bp,编码371个氨基酸残基,将其亚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以电穿孔法转化酵母X-33,用Zeocin平板筛选重组子,经甲醇诱导表达后,SDS-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表达产物.由于糖基化不同,所表达产物有两种,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4kDa和50kDa,表达量较高,约为290mg/L,经Western印迹验证,有较好的抗原性.在ELISA试验中,我们直接以PBS透析后的酵母上清包被,能够很明显地区分出乙脑阴阳性血清,与RT-PCR检测的相符率达95%,为制备JEV的诊断抗原和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1HNMR和FT-IR技术研究了肽激素hF-GRP及其类似物TF14与DMPC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构象变化,^1H-NMR实验结果提示这两个肽与DMPC之间存在静电相互作用,这使其可从水相结合到脂相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人类14-3-3ζ白的相互作用蛋白,为进一步揭示14-3-3ζ的作用机理提供线索。方法以14-3—3ζ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脑cDNA文库得到“猎物”蛋白,通过GSTpulldown技术和哺乳动物细胞内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14-3-3ζ和“猎物”蛋白的特异性结合。结果首次利用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筛选技术发现了14-3-3ζ能够与GTP环化水解酶I(GTP cyclohydrolase1,GCHl)相互作用,并通过了体内和体外的蛋白质结合实验证实了这两个蛋白质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结论发现并验证了14-3-3ζ与GCH1之间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两种蛋白质的功能及所引起的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乙型脑炎 (乙脑 )减毒活疫苗弱毒株SA14 14 2神经毒力的减弱程度 ,本文对弱毒株及其原株SA14强毒株进行了猴体和小白鼠的致病性和病理学变化的比较试验。SA14强毒株病毒 (原始滴度 6 15× 10 8/ml) ,以10 -2 和 10 -4 ~ 10 -7不同稀释度于丘脑两侧合并脊髓注射恒河猴 ,每组除 10 -4 1只外其余均为 2只。另以 10 -4 和10 -6~ 10 -8不同稀释度脑内注射小鼠 ,每组 8只。结果猴子除 10 -4 1只外其余全部发病死亡 ,小鼠则全部死亡。SA14 14 2以 1∶5稀释病毒 (原始滴度为 8× 10 6/ml)按同样方法注射 4只猴和 30只小鼠 ,结果全部存活。另以SA1410 -2 病毒皮下注射 3只猴未死亡 ,而以 10 -1皮下注射 30只小鼠时则全部死亡。SA14 14 2以 1∶5稀释病毒皮下注射小鼠时则全部存活。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二种动物接种SA14株强毒后主要表现为弥散性脑脊髓炎 ,以神经细胞坏死为其主要特征和最突出的病变。猴子的病变以脊髓前角、丘脑和中脑黑质为重 ,小鼠的病变则以大脑皮质、海马部最重 ,脊髓的病变却比脑轻。接种弱毒株的动物则仅有轻微炎症反应、神经细胞坏死极少出现。以上结果表明以脑内接种时恒河猴和小鼠对乙脑病毒均高度敏感 ,以皮下接种时小鼠的敏感性高于猴子。乙脑SA14 14 2弱毒株的神经毒力包括致  相似文献   

17.
用1HNMR和FT-IR技术研究了肽激素hF-GRP及其类似物TF14与DMPC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构象变化,1H-NMR实验结果提示这两个肽与DMPC之间存在静电相互作用,这使其可从水相结合到脂相中。FT-IR实验结果显示它们的构象从水相到脂相确实发生了某些调整变化,hF-GRP趋于更加固定和弯曲,TF14趋于更加伸展。以上工作为进一步从事hF-GRP和TF14受体结合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14C-涕灭威在5种土壤中(4ppm,互.22μCi·50g-1土壤干重)的生物降解.模拟试验为密闭系统,土壤中水分含量为22%,气温20—30C℃在供试的5种土壤中,北京肖家河的土壤降解最快,为施人放射剂量的51.3%,以“CO:形式从土壤进出;26.0%与土壤结合,只有21.6%可以被抽出.取自浙江义乌的土壤降解较慢,收集到的14CO2为施入量的23.3%.土壤中加入杀菌剂红霉素或敌茵丹降解作用明显减慢.土壤提取物中涕灭威亚砜、涕灭威亚砜肟被确认是主要的代谢产物,还发现了少量的涕灭威砜,涕灭威亚砜腈涕灭威砜腈和涕灭威砜肟等降解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不同年份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病毒E蛋白基因稳定性,从分子水平控制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质量,确保疫苗安全性,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年份生产的乙脑活疫苗病毒E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并与该疫苗原始种子、主种子、工作种子、乙脑病毒强、弱毒株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份生产的乙脑活疫苗病毒E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其原始种子、主种子、工作种子和基因库中登录的乙脑病毒弱毒株SA14-14-2的相应序列完全一致,与乙脑病毒强毒株SA14的E蛋白氨基酸序列比较有9个位点氨基酸发生了改变。不同年份生产的乙脑活疫苗病毒E蛋白基因稳定性表明该疫苗质量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四种原核细胞色素P450晶体蛋白P450BM3、P450cam、P450terp、P450eryF模建白色念珠菌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三维结构。序列匹配采用四种晶体结构比较结果基础之上提出的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蛋白基于结构知识的序列匹配方法。以P450BM3晶体结构坐标模建目标蛋白结构保守区主链结构,结构保守区侧链构象来源于四种晶体蛋白与模建蛋白对应残基同源性得分最高残基构象。模建结果用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进行结构优化,模建结果蛋白采用Profile-3D图、Ramachandran图和疏水图分析确证结构的合理性。并根据模型推测与血红素辅基相互作用的残基、与氧化还原偶联蛋白作用和参与电子传递的残基、底物进出通道和活性位点的残基。这些研究结果为定点突变研究、抗多肽抗体结合实验等提供理论依据,为高效低毒抗真菌药物合理设计提供靶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