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的结果。在农业生产中,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一个全面高产丰收的局面。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上的单一经营,治理上的顾此失彼,资源上的掠夺性开发,使农田、水体、生活等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各种矛盾突出。尤其是近些年,国家把平原湖区设为商品粮、油、棉、渔、猪、禽、蛋、林等众多的基地,从而探讨湖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对策,显得尤为重要。以著名“四湖”生态经济区所辖市之一的湖北省洪湖市为例,地处江汉平原南部,东南靠长江,北依东荆河,西濒洪湖(湖北省第一大淡水湖泊)与“四湖”水系相连,是典型的平原湖  相似文献   

2.
紫色丘陵地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重庆市紫色丘陵地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的研究,提出紫色丘陵地生态农业建设对策。一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推广应用水土保持耕作法;二是抓好水利建设,提高抗灾能力;三是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四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详细规划;五是发展立体开发型生态农业模式;六是应用旱作节水灌溉生态农业技术;七是采用种植、养殖、沼气池三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八是农业结构调整同旅游资源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王建革  周晴 《生物信息学》2019,26(12):21-27
嘉湖平原传统的圩田开发过程形成的农业模式是中国经典的生态农业模式的代表,其中湖州的桑基鱼塘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SH),通过对本区域内圩田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嘉湖平原的圩田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宋元时期嘉湖平原地区沼泽地开发过程中形成以江南运河为主干河道的河网,以运河为框架进行了圩田水利的开发。宋元时期根据嘉湖平原内部的地势与水环境差异,北部形成以荻塘运河为中心的溇港圩田开发模式,中部形成以运河和塘河为中心的围田开发模式,南部以湖杭运河和杭嘉运河为中心形成桑基鱼塘和桑基稻田圩田体系。  相似文献   

4.
1 准确解读课程目标,理清教材内容脉络 遵照“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的课程设计思路。“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课程定位是“以专题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为此,“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选择了五大专题,即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和生态工程.  相似文献   

5.
经过3年试验,结合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国家荒漠生态-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沙漠腹地建成塔中肉苁蓉人工种植技术产业化试验示范和种源基地,突破了实现沙漠腹地咸水灌溉条件下肉苁蓉接种技术,并证明生态防护工程与生态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推广生态农业,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初论湖北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战略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我省自1983年开始创办村级生态农业试点以来,目前全省已有不同试点81个,其中县级7个,乡镇级39个,村级35个。试点区面积近2666.67ha,其中耕地1.867×10 ̄5ha。1991年我省遭受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但生态农业试点区仍获得全面丰收,与大丰收的199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加8000万元,年人平均纯收入增3.8%,粮食总产量增加6.6×10 ̄7kg,水土流失面积7533ha,森林覆盖率达27.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粮食商品率达46.8%,生态工程和生态技术的抗灾能力和稳产功能得到充分证明。为了使我省生态农业建设“点上出精品,面上有规模”,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湖北省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1指导思想以保护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稳固提高种植业水平为基础,从充分合理开发资源出发,不断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生态、经济双向良性循环,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2技术路线生态区划→系统规划→分区试点→模式优化→推广辐射的滚动扩散。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态农业模式管理信息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和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的经验,利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县有关自然资源背景、农业生产水平、生态环境与工程技术等各种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所推广应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信息数据库,可快速方便地提供各生态农业县相关信息或知识的查询或编辑.在此基础上,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推理方法建立了生态农业模式区域决策的知识库体系模型,并利用Visual C^++语言初步开发出生态农业模式的区域决策支持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区域生态农业模式的决策推荐.  相似文献   

8.
洞察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三生空间的转型规律和空间异质驱动机制,是湖域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和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地区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系统韧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土地覆被遥感影像数据,从“空间结构-分布格局-空间功能”演变视角分析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规律,并定量识别环湖区、近湖区和远湖区格局转型的空间异质机制。结果表明:(1)近40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动态异质性,生产空间持续聚焦于湖滨及河流沿岸平原区,生活空间向各城市建成区蔓延集聚,生态空间存续于湖域及边缘山区丘陵地带。县域尺度格局转型同样呈显著的差异化演进格局,其中生态空间的收缩趋势呈现出由环湖向远湖逐渐衰减的态势;(2)尽管以生态空间为主导的结构基本面未改变,但生态空间在生产和生活空间侵占下持续减损,突出表现为大规模水域和林地生态空间被农业生产、工矿和城镇建设空间侵占;(3)功能指数转型中持续呈现出由环湖区向远湖区的梯度变化过程,证实了三生空间功能转型“湖泊效应”现象的存在;(4)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环湖区和近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关键驱动因...  相似文献   

9.
以保护珍禽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河湿地、草原生态系统为主的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恰处于中华“雄鸡”的头冠部。 达赉湖被称为“呼伦湖”或“呼伦池”。“达赉”是蒙语中海洋的意思,湖区人民称这个方圆400多公里的大湖为“海一样的湖”真是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0.
生态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是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要途径。1995年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批准由龙岗区农业局、华南农业大学和香港环保组织生态视野有限公司(慈善)合作建设龙岗区生态农业示范场(简称碧岭生态村或龙岗生态村),作为集科学研究、生态教育及生态农业技术示范于一体的综合基地。1996年列为广东省高教厅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经过4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技术示范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我国国家和省科技部门的高度重视。已建成的碧岭生态村占地60hm2,…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模式与实施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剖析了广州市发展生态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都市型生态农业的战略目标模式,重点阐述了“贯彻一个中心、主抓四类工程、设计良性地域布局、形成多种模式、发挥三种功能”的实施方略。  相似文献   

12.
氮、磷对热带浅水湖泊惠州西湖蓝藻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敏  刘正文 《生态科学》2012,31(2):115-120
湖泊富营养化常导致蓝藻生物量的增加,水质恶化.于2011年2月至12月对热带浅水湖泊惠州西湖六个湖区的蓝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以了解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的元妙观湖区与南南湖蓝藻无明显的优势种;平湖蓝藻优势种为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和湖丝藻(Limnothrix sp.),南丰湖、北丰湖和北南湖的主要优势种均为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平湖、南丰湖、北丰湖和北南湖蓝藻丰度及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相关分析显示惠州西湖夏季蓝藻生物量受氮、磷盐控制.冬季温度的影响,蓝藻生物量与氮、磷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业建设的初步实践桂荣福,彭德军(湖北省宜城县农业环保站,湖北省宜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宜城441400)宜城县自1985年开始从事生态农业建设,经过小面积试点和区域性示范之后,于1988年制定了县域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被湖北省农牧厅、环保局定为全省第一家生态农业试点县。现已逐步形成了具有宜城特色的区域性农业经济,即发达的种植业、兴旺的养殖业、崛起的加工业和发展中的食用菌业。实行种养加菌四业并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是人民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变革,也是农业结构和产品质量的革命。几年来,全县干部、群众围绕资源优势、优质高产高效和贸工农一体化,狠抓调整,逐步形成了“四王二一”的经济格局。即四条经济带(汉江滩涂6000ha芦苇经济带、“207”国道沿线6000ha菜藕经济带、百里长渠沿线600ha养殖经济带及蛮河两岸600ha水果经济带)、三大基地(东西两丘3000ha板栗、晋枣和600ha茶叶基地,1万头食草动物基地,以讴乐为中心的食用茵基地)、两大贸工农一体化集团(以璞河无铅皮蛋、板鸭厂为龙头,以全县大规模养鸭为基础的贸工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青海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关键驱动力, 于2011-2012年分4次对青海湖区主体湖、3个子湖和5条入湖河流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8个分类单元, 隶属于3门5纲15科, 主体湖区、咸水和淡水子湖及入湖河流分布有9、5、9和15种; 它们的密度分别为455.8、1562.7、741.3和331.2 ind./m2; 生物量为1.18、3.70、2.75和4.53 g/m2。优势度分析显示, 喜盐摇蚊为主体湖区绝对优势种(占总密度的83.32%)。Surfer模拟显示, 主体湖区东南部沿岸带的密度和生物量最高, 湖心区最低; 高峰值主要出现在布哈河、菜挤河等大型河流入湖的河口附近。CCA分析表明: 青海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水体pH、水深、总氮和盐度等环境因子的驱动。    相似文献   

15.
世界林业生态工程对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李世东  翟洪波 《生态学报》2002,22(11):1976-1982
在全面分析世界20多个著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对其中11个重点工程的建设规模、工程范围、投入资金、建设期限和启动时间进行了单因素对比分析,并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大工程进行了多因素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世界10大林业生态工程及其排序依次是:中国三北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TNYR)、天然林保护工程(NFP)、退饼还林工程(CCF)、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WCNR),美国“罗斯福工程”(RS),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SRN),加拿大“绿色计划”(GP),日本“治山计划”(CMP),北非五国“绿色坝工程”(GDFC),中国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FHTF)。  相似文献   

16.
“生态农业”这个名词,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外国引入我国的,经在我国发展和实践,目前我们所说的生态农业的实际内涵,已远超过原来西方生态农业的概念,实际上已成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生态农业”是针对当前西方以“不可再生能源”为依托的“能源农业”和古老的传统农业而言的一种新兴农业生产类型。它具有较独特的哲学思想基础,认为事物的各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生物种群”,不是自然主宰者,而是管理者。农业生产是一个创造过程,而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起飞期的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持续农业的思想可以追朔到中国古代农业,然而当今持续农业的兴起是生态环境意识高涨的产物。持续农业的核心是把资源与生态环境目标结合到农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之中,消除农业不能持续发展的后患。持续农业尊重自然、注重总体、强调综合、注重信息交流。这些方法与传统的工业化控制模式、深入局部的分析方法和注重物质投入的方法相结合,产生一系列崭新的农业方法。在高速经济增长初期的中国,必须十分注重从宏观政策方面引导农业向持续方向发展。在微观方面,生态农业模式的总结推广将有利于持续农业的具体实施。文章以基塘为例进行分析,表明生态农业随自然条件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调节,是模式得以广泛推广和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2 0 0 3年“爱鸟周”前后 ,四川各地深入开展了“爱鸟周”活动。乐山市在“爱鸟周”来临之际 ,市林业局、市教育局、共青团市委联合建立了“乐山市佛光湖青少年保护鸟类教育基地” ,并于 3月 31日在佛光湖隆重举行了“爱鸟周”宣传活动暨乐山市佛光湖青少年保护鸟类教育基地授牌仪式 ,拉开了全市以“关爱生灵 ,保护鸟类”为主题的“爱鸟周”活动的序幕。佛光湖位于乐山市郊 ,林茂水碧 ,是留鸟、候鸟的一处优美的栖息地。教育基地的建立 ,为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也为促进全市鸟类发展和…  相似文献   

19.
大丰沿海滩涂大匡围高水体养殖生态经济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丰市自1992年至1997年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选择了本市沿海滩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建设。大匡围高水体养殖生态经济模式的建立是一项新的突破,获得了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现概述如下。1 大匡围高水体生态养殖工程大匡围高水体生态养殖工程模式是在全市沿海滩涂区以水改土,粗放型苇鱼养殖模式的基础上,改粗养为精养,提高产出,加速生态演替而成的。它充分利用原有苇鱼养殖的匡格堤埝,抬高水位,进行加土补堤,减少土方工程量,降低投资而设计的一种淡水养殖生态工程模式(图1)。1.1 土建工程圩堤,护坡工程…  相似文献   

20.
“山水林田湖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是中国对复杂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探索。鉴于目前大多数重大生态工程未系统地考虑气候变化对重大生态工程的影响问题,针对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北方林区以及风沙源区生态的影响,以实施了多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重点,分析了重大生态工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解构了重大生态工程与气候的反馈关系和影响程度,指出了中国“山水林田湖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应对建议。结果表明:(1)气候变化对重大生态工程影响研究不足,尤其是涉及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与脆弱性等方面以及气候变化在工程实施效果贡献率的研究。(2)缺乏有效区分气候变化和工程实施效果的评估方法。目前能够定量识别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恢复的试验和方法比较少见,且缺乏对气候变化未来风险预估,导致制订的措施不能有效适应气候变化从而达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今后设计和实施“山水林田湖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时,要充分考虑自然规律、地理地带性差异和气候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且加强建设生态综合监测和工程评价体系,根据未来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制订不同的措施,并依据气候动态预估来适当调整措施,使得生态工程能发挥出最大效益,以保证修复工程的系统性、区域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