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树干径流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红松代表针叶树,栎树代表阔叶树,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树干径流过程,根据实验结果从机理上构造了模型。树干径流模型为一个方程组用“辗转迭代法”求出了数值解。该方程组基本上揭示了树干径流的规律,从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中得到了佐证。  相似文献   

2.
树干径流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将树干径流过程这一连续系统离散化,编制程序,以计算机直接模拟过程行为,绕过了解微分方程之烦恼,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此举对扩展系统分析概念,研究连续系统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冠分配降雨过程的模拟实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实验发现,降雨通过林冠的穿透过程线、树干径流过程线与电感电容电阻串联电路暂态过程线极为相似。由此启发,用此电路暂态方程拟合穿透降雨与树干径流过程并求出了解析解。进而,根据余项法求出截留强度表达式。此举拓宽了森林水文学理论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龄兴安落叶松树干呼吸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动态红外气体分析法研究了两个不同年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人工林内落叶松树干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并分析了树干呼吸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两个年龄落叶松树干呼吸速率均是从春季到夏季逐渐升高,高峰值出现在7月(成熟林)和8月份(幼林),之后明显下降.幼林落叶松的树干呼吸速率(变化范围是1.99~6.15 μmol*m-2*s-1)显著高于成熟林(变化范围是1.52~3.38 μmol*m-2*s-1)(P<0.05).树干温度对树干呼吸影响较大,树干呼吸速率与树干温度呈指数相关关系;成熟林和幼林树干呼吸的Q10值分别为1.96和3.44.当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时,树干呼吸速率与其关系无明显规律,但当空气相对湿度很高时,能大大促进树干的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5.
树干径流对梭梭\"肥岛\"和\"盐岛\"效应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荒漠灌木个体周围土壤养分和盐分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以荒漠灌木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Bge.)为研究对象,对其周围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的空间异质性以及树干径流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树干周围出现显著的\"肥岛\"效应,且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的\"肥岛\"作用范围发生在距主根大约20—40 cm以内。土壤pH值和电导率在主根周围25 cm以内的值却显著低于外围,而在离主根25 cm处出现了\"盐岛\",即在梭梭主根中心形成了一种高养分、低盐和低pH值的环境。树干径流和自然降雨化学性质的对比研究表明:除pH值和CO23-外,树干径流中其他化学离子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自然降雨中的含量,说明这种高养分、低盐分的环境是由树干径流引起的,也就是树干径流带给土壤养分的同时将盐分带走。  相似文献   

6.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调节特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诗涵  肖洋  方瑜  郑华  肖燚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2016,36(22):7472-7478
径流调节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之一,包含着大气、水分、植被和土壤等生物物理过程,其变化将直接影响区域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状况,是区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器。在区域尺度上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特征,对于科学认识和合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数据为基础,探讨地表径流与降水,径流系数与植被的关系,建立径流系数与植被的回归方程,分析全国森林生态系统地表径流调节特征。结果表明:(1)各森林类型地表径流与降水相关性显著,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为37%—76%。此外,径流系数与植被也显著相关,其对径流系数的解释能力为27%—47%。(2)基于植被覆盖数据,通过植被与径流系数回归方程估算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地表径流调节特征。全国各森林生态系统径流调节能力存在差异,强弱顺序为: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7.
以中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了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可溶性有机质(DOM)浓度的变化,分析了DOM腐殖化程度和芳香性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区米槠次生林穿透雨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杉木人工林,且前者DOC浓度显著高于后者,相比大气降水DOC浓度,分别增加了7.2和3.2倍.杉木人工林树干径流DOC浓度约为米槠次生林的2.5倍,且两种林分树干径流DOC浓度均呈现旱季高于雨季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树干径流DOC浓度均与其相应的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米槠次生林穿透雨DOM腐殖化程度和芳香性均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相反,杉木人工林树干径流DOM腐殖化程度和芳香性均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说明米槠次生林穿透雨中DOM结构较复杂且具有较多的芳香族化合物,而杉木人工林树干径流中DOM结构复杂于米槠次生林.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的DOM数量和质量具有明显差异,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于2006-2008年主要生长季节,利用热扩散技术连续测算得到了华北土石山区30年生栓皮栎人工林液流量(SF),并结合同步测定的太阳辐射(Ra)、空气温度(Ta)、饱和水汽压亏缺(VPD)、风速(V)和降雨量(P)等气象因子、水面蒸发(EV0)及叶面积指数(LAI)等因子,分析了栓皮栎液流对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因子及水面蒸发的响应规律,探索建立长时间尺度水面蒸发与树干液流之间的关系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在主要生长季(4—9月份)期间,栓皮栎单株液流与同期测定的Ra、Ta、VPD和V等气象因子间均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时间尺度为10min、1h、d、旬、月时,决定系数分别为0.388、0.482、0.539、0.654和0.812。说明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相关性越强;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影响SF的最主要气象因子均为Ra。月SF与月Ra变化趋势的同步性尤为明显。(2)日尺度和月尺度上EV0与SF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578和0.876,比同时期、相等样本数条件下SF与Ra、Ta、VPD、V多元线性拟合的决定系数分别高3.6%和3.9%。(3)2006、2007、2008年生长季节降雨量分别为464.8、393.3mm和315.0mm,栓皮栎单株液流分别为2024.1L、1739.2L和1688.7L,年际间SF变化趋势与降雨量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木材结构树干液流对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孙慧珍  李夷平  王翠  周晓峰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434-1439
采用热扩散法,对东北东部山区代表主要木材解剖构造的水曲柳和樟子松树干液流密度动态特征进行研究,并同步测定光合有效辐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土温、土壤容积含水量等因子。结果表明,水曲柳和樟子松在生长季不同时期晴天的树干液流密度日进程一般为单峰型,水曲柳日最高液流峰值为430.53 cm3.cm-2.h-1,明显高于樟子松(142.43 cm3.cm-2.h-1)。晚上及凌晨液流量占全天比例在生长季结束后,明显增加,其他时期低于20%,说明水曲柳和樟子松存在根压。水曲柳和樟子松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平均液流密度分别为12.26、6.49 cm3.cm-2.h-1。影响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的主导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二者对主导因子敏感度相当。  相似文献   

10.
干旱荒漠区银白杨树干液流动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于2012年7月1日至7月25日,在克拉玛依地区农业开发区对银白杨(Populus alba L.×P.talassica)人工林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测定,并对气象、土壤水分等指标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7月份的晴天银白杨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阴天呈多峰型,在测量时期液流速率日平均值为0.6059 L/h;银白杨树干单位边材面积的液流速率与太阳总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绝对值顺序为太阳总辐射>大气温度>水汽压差>相对湿度>风速;银白杨边材面积与胸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34,单位边材面积的液流速率随树干胸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热带林茎流收集及计算方法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热带林茎流收集及计算方法探索周光益,吴仲民,李意德,陈步峰(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州510520)CollectionandCalculationMethodsforStemflowinTropicalForest.¥ZhouGuangyi;W...  相似文献   

12.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模拟试验与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鲜的生活污水作为水样,采用同步培菌法,在培养活性污泥的基础上,模拟一定的条件促进丝状菌生长直至形成丝状膨胀,并探索消除丝状膨胀的控制措施,同时通过对丝状菌进行分析鉴定及生活特性显微观察,确定产生丝状膨胀的丝状菌的种类。因为实验能够较好地接近污水厂的实际情况,其结论对污水厂曝气池的正常运行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A general method for the simulation of factor structures is developed, which contains different possibilities for simulation.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method SIMFAK show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simulate factor structures of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of minres method and of alpha factor analysis. Comput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racticability of SIMFAK.  相似文献   

14.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主要是指基因组的DNA由于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本文介绍SNP的检测方法及其在水稻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A general algorithm for the factor analysis is developed, which contains the alpha factor analysis, the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and the minres method as special cases. This algorithm, which is a multidimensional NEWTON algorithm, uses the partial derivatives of the reproduced communali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inserted ones. The partial derivatives are got by means of the perturbation theory.  相似文献   

16.
人三叶因子3在毕氏酵母中的表达及生物活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PCR方法在人胎儿胎盘cDNA中扩增了人三叶因子3基因(hTFF3),插入到含有AOX1启动子和α-因子信号肽序列的表达载体pPIC9K中,采用毕氏酵母表达系统对其进行了高效的分泌表达,并用G418筛选高拷贝整合转化子。2%甲醇诱导酵母表达48h后,上清经SDS-PAGE和Western印迹证明重组蛋白质以双体的形式分泌表达,占总蛋白质的45%,能被抗hTFF3抗体所识别。表达产物经S-Sepharose、Q-Sepharose离子交换及Sephacryl S-100纯化后纯度达到95%以上。体内生物学活性研究证实hTFF3可有效的防止盐酸诱导的大鼠胃溃疡。  相似文献   

17.
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首次提出了衡量分离纯化效果优劣的定量指标——纯化效益;建立了便于应用推广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和硫酸铵沉淀分离纯化模型,并以海芋过氧化物酶分离纯化为例,对模型进行求解、应用和检验,求解最优实验试剂用量.  相似文献   

18.
从扇贝壳制取活性氧化钙及其抑菌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巍  贺淹才 《生物技术》2005,15(5):77-78
将扇贝壳粉碎、过筛,经高温(1100℃)二次灼烧,制作出活性氧化钙。用钙指示剂测定其纯度平均为97%,所制得的活性氧化钙白色度(〉92%)高于普通生石灰,而且活性氧化钙遇湿发热温度(40℃)明显小于普通生石灰(60℃)。以NaClO及普通生石灰作对照,用活性氧化钙对黄瓜、单环刺缢做抑菌试验,48h后,0.5%活性氧化钙悬液对鲜黄瓜的抑菌率为94.4%、对新鲜的单环刺缢的抑菌率为97.5%,明显高于0.5%生石灰悬液(91.7%、81.5%)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活性氧化钙比普通氧化钙有更好的稳定性及更为明显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饱和试验设计资料,一次最小二乘分析是不合理的,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在选择适当的理论F值前提下,不仅可以检验每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而且能够获得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0.
A simplified Newton iteration scheme for computation of factor loadings in maximum likelihood factor analysis is described. It operates in the space of factor loadings and avoids eigenvalue problems. From this, a comparatively small computational effort results. Besides of the case of positive unique variances, also the Heywood case is considered, where some unique variances vanish. The 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demonstrated in three examples, results and iteration process are compared with data given in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