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掌握云南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越冬虫源特征及其与田间种群大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0-2015年,对云南省主要稻区白背飞虱的越冬虫情进行田间调查;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与云南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行程6 000 km联合对滇西、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南等10县20个稻区进行了实地越冬调研。【结果】云南省各稻区白背飞虱越冬种群主要集中在23?57?N以南,海拔高度为1 608 m以下的稻区。同一稻区白背飞虱越冬虫口密度波动较大,一般在1 200头/667 m2之内,以若虫和成虫越冬,且若虫占总越冬虫量的97.33%,主要聚集在有水源的再生稻、稻桩、落粒苗和早稻秧苗上。本地越冬种群密度(越冬虫量)与秧田虫量、移栽期虫量、孕穗期虫量、大田总虫量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结论】云南稻区本地越冬虫源数量对白背飞虱种群大发生的形成贡献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2.
<正> 利用黑光灯作为稻虫测报验证手段,感到有不理想之处。1977年以来;我站采用20瓦蓝光灯和20瓦黑光灯(两种灯管都是上海的产品)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发现蓝光灯比黑光灯诱测效果显著。除能客观地反映田间稻虫数量消长与各代发生期的情况外,而且蓝光灯对主要稻虫,如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yzae Wood-Ma-son、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稻螟岭Narangaaenescens Moore、稻飞虱、稻苞虫、稻叶蝉、粘虫等成虫都能诱到,其结果如表:  相似文献   

3.
回放雄虫第二种鸣声对稻褐飞虱生殖过程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果表明:1. 回放稻褐飞虱雄虫第二种鸣声 (SMVS) 1~12 h可以显著降低雌雄虫的成功交配率,而回放SMVS 24 h则对此无明显影响;2. 回放SMVS对交配率的影响主要在于对试虫相遇前的求偶过程,表现为雌虫鸣叫率显著下降,对雄虫求偶声 (FMVS) 的反应延迟;雄虫对雌虫求偶声 (FVS) 的反应程度有所降低;雌雄虫的相遇前期显著延长;3. 回放SMVS不影响交配试虫的授精率和产卵量,但影响授精的质量, 表现在精包明显变小,卵的发育率下降。  相似文献   

4.
豆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属鞘翅目芫菁科,是我国南方各省发生普遍的害虫,在四川有的地方称此虫为鸡公虫或苋菜虫(因为害苋菜),其成虫主要食害大豆、豇豆、菜豆等豆科作物叶片和花瓣,据报导尚可为害甜菜、雍莱、甘薯、棉、茄、桑、稻、麻等作物,但未见报导为害榿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作者于1959年6月上旬在四川简阳曾在红塔耕区节约大队的沟边上发现大量的豆芫菁成虫,群集于榿木上为害叶片,受害榿木倾食一光,呈现枯黄,当时曾对此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了1961年在湖南滨湖区水稻生长季节中每五日调查稻虫的结果。 查明该地区共有水稻害虫46种。田间虫口密度大小因稻田类型和季节的不同而异, 早稻田和中稻田有7种害虫数量较大, 一季晚稻田有9种, 双季晚稻田有4种。 全年内各种主要稻虫种群数量高峰出现的时间、次数、以及峰态的高低均有不同。种群数量较大的害虫, 依其高峰期出现的迟早顺序, 有稻象虫、稻蝗、二化螟、褐稻虱、黑尾叶蝉、稻苞虫、三化螟和粉白飞虱等。 在不同历史条件的稻田里, 稻虫群体组成及数量互有差异。老稻田稻虫种类较复杂, 主要稻虫虫口密度较高。新开稻田稻虫种类较少(如颤蚓、三化螟等), 而叶蝉和飞虱等较多。 分析了稻田历史条件、稻由生物学特性、还及气候和食料条件, 对于稻虫群体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早(中)稻和晚稻白背飞虱虫源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知识》1992,29(1):1-5
白背飞虱在我国不同地区的迁飞路径和迁入时期不同,从而导致各主要稻区早(中)稻和晚稻的主害代虫源性质也有较大的差异。华南稻区早稻主害代的主要虫源是越冬虫源和早期迁入虫源形成的,南岭及西南稻区主害代虫源以近期迁入为主,前期迁入虫源为辅。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主害代虫量与前期迁入虫量关系最为密切。我国东部地区,8月份本地繁殖虫源为晚稻主害代的主要虫源。回迁虫量对晚稻影响最大的地区在南岭稻区北部。南岭以南地区回迁的影响程度则减少。  相似文献   

7.
浙江稻田习见的肖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蛸(Tetragnatha)在稻田中结网张捕害虫,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蜘蛛。它也常生活于茭白和荸荠田等处。因它的身体和步足均细长(雄性的足通常较雌性的更长),故亦有人称之为长脚蛛。一般在植株上部结水平状车轮网,蜘蛛则停留在网一角的叶面上,常捕食(虫向)虫、稻纵卷叶螟、螟虫、稻螟蛉等害虫。静止时,前两对  相似文献   

8.
《昆虫知识》2004,41(4):294-294
《中国植保资讯网》由于今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虫量大,6月份的多雨气候条件又有利于迁入虫源繁殖而不利于药剂防治,造成6月下旬稻田稻飞虱及稻纵卷螟残虫量大,渝东南部及南部地区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白背飞虱百丛虫量:渝东南部的秀山县1 62 3 0头,为2 0 0 3年同期的3 1倍。稻纵卷叶螟亩残虫量:秀山县3 5 93 5头,为特大发生年1 986年的3 49倍。根据6月下旬田间残虫量并结合7月份天气预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计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7月上、中旬主害代在东南部地区特大发生,低龄幼(若)虫发生期7月中旬。其余地区为中等至大发生。重…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通过初次虫源调查、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观察、年最早发生世代的饲养等,初步整理出以褐稻虱迁入主峰的迟早、迁入虫量的多少为主要依据,预测中稻上第二代发生趋势的方法以及用当地第一代若虫稳定期(我市为6月25日前后)田间加权平均虫量,预测中稻上第二代田间平均虫量的方法。 一、有关中稻褐稻虱发生的几个问题 1.褐稻虱虫源的调查与分析 1971年冬季直至1975年春季分别在全市12个区剥查了稻飞虱产卵较多的双穗雀稗、千金子、狗牙根、李氏禾、水蜈蚣等十多种禾本科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广西北部湾稻区稻飞虱初迁入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8年2月,我国南方和越南北方普遍遭遇了罕见的低温冻害,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越冬虫量大大减少,而广西北部湾稻区在3—4月却出现了大规模的稻飞虱迁入峰。结合2008年越冬考察、灯下监测以及田间系统调查结果,通过HYSPLIT模型与GrADS软件对此阶段出现的稻飞虱大规模迁入过程进行轨迹模拟与天气学背景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08年广西早期迁入稻飞虱虫源与越南北部虫源关系不大,主要来自越南中部及老挝南部;(2)850hPa高空温度较高,低空急流频繁,以及过早出现的台风是造成钦州4月份稻飞虱大规模远距离迁入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除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外,为我国华南稻区提供早期迁入虫源的越南中部稻区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冀东滨海稻区水稻毛眼水蝇的生物学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勤英  张玉江 《昆虫知识》2006,43(6):844-846,F0004
通过鉴定证实冀东滨海稻区稻的主要寄虫潜叶蝇种类应为稻叶毛眼水蝇Hydrellia sinica FanetXia,而非一直沿用的小灰毛眼水蝇H.griseola(Fall啨n)。该虫以1~2代幼虫在水稻生育前期潜叶危害水稻;适当推迟水稻播种和插秧期、浅水灌溉及喷施乐果和阿维菌素等杀虫剂可有效防治该虫。  相似文献   

12.
<正> 游草Leersia hexandra(Linn.)是否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寄主植物,长期以来国内外皆有争论。我国自1958年湖南雷惠质等同志发表了褐稻虱在游草上产卵越冬之后,许多单位曾开展了研究。浙江农科院(1975)、广西农科院(1975)根据饲养结果认为:褐稻虱取食游草不能完成若虫期发育,淤草不是褐稻虱的真正奇主。近年来(1978,1979,1980)湖南农科院又根据室内孵化饲养游草上的越冬卵,表明有少量个体可发育至成虫,并由此推论游草上的越冬卵是构成该地区翌年的主要虫源。我们为探求褐稻虱与游草之间的真实关系,于1980年至1981年间做了部分工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0年5月至6月和1980年12月至1981年3月分别在温室工作室和温室内进行。试验分玻管接虫饲养和盆栽接虫饲养两组。养虫用的玻管规格为2.5厘米×21厘米,栽种游草的盆钵面积为0.28平方尺。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兴安地区位于广西东北部是每年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南北往返的必经之路,分析该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灯光诱捕、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和世代虫源性质,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峰期进行了迁飞轨迹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在广西兴安地区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发生6代,于4月底迁入,迁飞活动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8月中旬。在双季早稻田、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均发生3代,且在不同类型田中重叠发生,其在双季早稻田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2)明确了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各世代虫源性质。第2、3代主害双季早稻,均为迁入虫源;第4代数量最多,主害双季早稻,属于迁入虫源在本地繁殖世代;7月中下旬连续降雨天气阻碍第四代稻纵卷叶螟从本地迁出,滞留单季中稻为害。第5代主害单季中稻,虫源性质复杂,主要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型,既有迁入,又有迁出;第6代前期主害单季中稻,后期主害双季晚稻,第7代为害双季晚稻,虫源性质均为本地虫源大部迁出型。(3)2010年广西兴安5月上旬稻纵卷叶螟迁入虫源地来自广东沿海阳江和湛江稻区,6月中旬大规模迁入虫源地主要来自广东沿海雷州半岛稻区。低空激流为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稻纵卷叶螟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10月中旬从本地迁出的稻纵卷叶螟,随东北气流南下可到达广西沿海北海市。  相似文献   

14.
2009—2012年,对滇西、滇西南、滇南、滇东南、滇东和滇东北6个稻区的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种群发生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主要稻区均没有采集到稻纵卷叶螟的各越冬虫态,表明云南稻区的稻纵卷叶螟早期虫源主要来自境外;(2)灯下虫源始见期在4月中旬到7月中旬,不同稻区的虫源迁入期变化较大,相差近3个月。滇西沧源和滇东南富宁虫源始见期最早,在4月中旬—5月下旬,滇西南勐海灯下始见期最晚,为6月上旬—7月中旬;(3)滇西、滇西南、滇东北和滇南为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区,主要在中晚稻上发生危害,田间卷叶率在30%以下,田间发生量少于300头/667m2。滇东和滇东南为中等和重发生区,田间卷叶率在30%以上,高的达80%以上,田间虫量最高可达7 000头/667m2;(4)云南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发生高峰期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9月下旬。滇东南高峰期为6月下—7月中旬,正值水稻孕穗期到抽穗开花期,应做好田间监测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分别测定了8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结果表明:8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LC50为0.671-10171.07mg.L-1,毒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B1)>氟虫腈>氟铃脲>丙溴磷>毒死蜱>三唑磷>杀虫单。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B1)、氟虫腈、氟铃脲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分别为杀虫单的15180.7、5619.3、1611.9、997.2倍。在推荐剂量下,氟虫腈、丙溴磷、毒死蜱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达86.11%、84.73%、83.37%。  相似文献   

16.
桂东北稻区第七代褐飞虱迁飞规律及虫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在桂东北稻区不能越冬。近年来,作为次害代的第7代褐飞虱在桂东北稻区频繁暴发,桂东北稻区作为褐飞虱南北往返迁飞的重要通道,研究阐明该稻区第7代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及虫源分布,对第7代褐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意义重大。利用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07—2010年桂东北稻区褐飞虱的迁飞动态,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对褐飞虱迁入、迁出峰次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桂东北稻区第7代褐飞虱每年都会出现2—3次迁飞高峰,虫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9月底至10月上旬。(2)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江西中西部和湖南中东部稻区,从本地起飞的部分褐飞虱飞行24 h或36 h后能到达广西南部沿海、越南北部和海南等越冬区。(3)925 hPa的温度高则褐飞虱虫量高;盛行东北气流较多的年份,褐飞虱发生严重;微弱的下沉气流和无雨天气有利于褐飞虱的迁飞。  相似文献   

17.
《环境昆虫学报》2014,(4):487-493
为明确贵州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全年世代尤其主害代发生危害规律,采用灯光诱测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近4年来贵州省4个不同稻区的白背飞虱灯下种群发生动态并进行了区域性对比,结果如下:三都稻区和惠水稻区的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多在4月中下旬,锦屏稻区和道真稻区的灯下始见日稍晚,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各稻区灯下主峰日与始见日和始盛日均呈显著正相关;4稻区年度诱虫量差异较大,三都稻区的灯下虫量最多,而锦屏稻区最少,各稻区灯下种群中,白背飞虱的雌雄性比均大于1;在第3代灯下虫量上,三都与道真存在显著差异,在第6代虫量上三都与惠水、锦屏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各代虫量间不同稻区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小翅稻蝗的精子竞争及交配行为的适应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道弘 《生态学报》2004,24(1):84-88
许多昆虫有多次交配行为 ,因多次交配而引起不同雄虫的精子竞争 ,提供雌虫一种有效的性选择方式。小翅稻蝗 (Oxyayezoensis Shiraki)具多次交配行为 ,雌雄交配时间长 ,且交配后常伴有长时间的抱对行为。利用近缘种的种间交配 ,对小翅稻蝗的精子竞争、交配后抱对行为的适应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小翅稻蝗的 P2 值 (最后交配雄虫子代的比例 )达 94 .3%±5 .3% ,说明最后交配雄虫的精子优先用于卵子的受精 ,交配时存在着精子置换。长时间的交配后抱对行为是为了阻止雌虫与不同雄虫个体的再交配 ,保护精子免被置换。  相似文献   

19.
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幼虫的田间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范仰东  莫小平 《昆虫知识》2003,40(6):552-555
为了筛选替代甲胺磷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幼虫的药剂 ,对毒死蜱及其混配剂、氟虫腈 (锐劲特 )及其混配剂等 1 0多种农药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3 5 %纵卷清 (毒死蜱与乙酰甲胺磷 )可湿性粉剂、3 5 %毒斯威乳油、毒死蜱与敌敌畏混配剂以及高剂量的氟虫腈及其混配剂3 6%雄斯等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中高龄幼虫都有较显著的防治效果。 3 5 %纵卷清 80g 667m2 、3 5 %毒斯威 80mL 667m2 等药剂已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在纵卷叶螟发生量大、虫龄偏高情况下 ,应适当增加用药量。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稻赤斑黑沫虫俗名雷火虫、花腰干虫、花壳虫、火蚊子等。属同翅目、沫蝉科(Cercopidae),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作者于1951—1953年分别在四川省北碚、合川、长寿等地进行稻赤斑黑沫虫生活习性观察和防治试验。兹将三年来的研究结果,整理如下、供防治参考。 据调查,稻赤斑黑沫虫的寄主植物有水稻、玉米、高粱、甘蔗和丝毛草等,其中以为害水稻最重。四川省的江北、巴县、壁山、重庆、合川、邻水、垫江、大竹、长寿、涪陵、江津、长宁、奉节、蓬安、武胜、广安、铜梁、彭水、黔江、武隆、酉阳、泸县等县市;云南省的石屏、开远、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