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制作玻片标本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Kuwana)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显微形态特征及蜡泌物的超微形态。结果表明:三格腺是康氏粉蚧最主要的腺体,随着虫体的发育,数量增多,分布变广,每个腺孔分泌一根蜡丝,覆盖体表;管腺只在特定的时期分泌长的空心蜡管构成卵囊;多格腺分泌多棱形卷曲的小蜡丝粘附在卵粒上,防止其相互粘连。  相似文献   

2.
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和南洋臀纹粉蚧P.lilacinus Cockerell是我国有重要检疫意义的有害生物。这两种粉蚧从东盟进口水果口岸检疫中频繁截获,且已在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发现大洋臀纹粉蚧入侵,这对我国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和观赏植物等已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以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在国内外的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 GIS对两种粉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其适生区面积分别占全国面积的22.14%、18.17%,其中高度适生区域集中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四川、台湾、海南等地区,与我国热带水果的主要种植区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洋臀纹粉蚧已成功入侵,一旦南洋臀纹粉蚧传入便可迅速扩散蔓延,并对我国热带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各口岸应加强对东盟进口水果的检验检疫,预防其新的进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3.
南洋臀纹粉蚧作为广州一种新近发现的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为掌握该虫在广州发生分布情况,为其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首次报道了南洋臀纹粉蚧在广州市所辖11个区的发生分布、寄主种类和相关生物学特征。调查表明,该虫在广州市各区均有零星分布,主要寄主为紫荆,在秋枫、杨梅、大花紫薇和番石榴上偶有发生,该虫在寄主树上与蚂蚁具有共生关系,其传播来源可能与宫粉紫荆种苗调运有关。调查结果为该虫制定检疫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杜鹃臀纹粉蚧Planococcus japonicus Cox,1989是一种可危害杜鹃花的蚧害,已在印度、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美国有记录.近些年,该蚧在我国云南的朴属Celtis sp.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上被发现.本文对其鉴别特征、寄主植物、地理分布、经济重要性等进行介绍,以期为其鉴定提供...  相似文献   

5.
角蜡蚧和日本龟蜡蚧蜡泌物的超微结构及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映平  薛皎亮 《昆虫学报》2005,48(6):837-848
采用扫描电镜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角蜡Ceroplastes ceriferus (Fabricius) 和日本龟蜡蚧C. japonicus Green蜡泌物的超微结构及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这2种蜡蚧分泌蜡质和形成蜡壳的过程基本相似。在1、2龄期分泌的蜡质为“干蜡”,蜡壳为星芒状,虫体周缘的蜡芒均为2大节,与其2个龄期发育相对应,每一个大节又分为若干小节。同时,虫体背面中央蜡质堆积成帽状,也分为均匀的多层。由此说明泌蜡过程具有节律性。虫体周缘与蜡芒对应的突起区上分布着密集的刻点状腺孔,每一个腺孔分泌1根蜡丝,这在以往玻片标本中是观察不到的。雌性第3龄幼虫和成虫期,虫体分泌“湿蜡”,形成龟背状蜡壳,泌蜡腺孔主要为三格腺和四格腺。在肛突区发现了密集的泌蜡腺孔,排列为纵条纹状。从角蜡蚧蜡泌物甲酯化处理样品中检测到14个组分,从直接测试 (未经甲酯化处理) 样品中检测到14个组分;而从日本龟蜡蚧则分别检测到10个组分和25个组分。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一系列高级的长链饱和与不饱和的烃、脂肪酸、脂肪醇、酯类、醛类以及杂环、多环或大环状化合物。对它们可能的生物生态学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柿白毡蚧Asiacornococcus kaki(Kuwana)泌蜡腺体、蜡泌物的超微结构与蜡壳形成过程.结果发现,蜡壳形成分3个阶段,即泌蜡发生期、泌蜡增长期和蜡囊形成期,由3种腺体分泌的蜡质构成.锥刺是泌蜡的主要器官,其分泌的粗蜡管形成蜡壳的框架.管腺分泌空心细蜡丝,与框架蜡管紧密交织在一起.单孔腺分泌的细小蜡丝散布虫体表面.雄茧扁平,由空心长丝状蜡编织形成.  相似文献   

7.
蚧虫蜡泌物的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了国内外对蚧虫蜡泌物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内容包括蜡泌物形成介壳的主要类型 ;蜡泌物的化学研究方法及已涉及的种类 ;蜡泌物的主要化学组成 ,并对 5类物质 ,即蜡、烃类、树脂或萜类、色素类、内蜜露作了重点叙述。最后 ,讨论了研究蚧虫蜡泌物的化学成分具有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包括蜡泌物作为生物资源的利用 ;以蚧虫作为农林、果树和花卉业的重要害虫 ,针对蜡泌物的特点研制相应的新型杀虫剂 ;利用蜡泌物的化学信息素对天敌的诱导作用 ,开展蚧虫生物防治 ;利用蜡泌物作为化学分类性状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8.
云南双蜡蚧蜡泌物的超微形态与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云南双蜡蚧Dicyphococcus bigibbus Borchsenius(同翅目:蚧科)蜡泌物的超微结构和化学成分。结果发现:该虫的若虫与成虫分泌的蜡质从蜡腺排出初期均为湿蜡,在体外凝结形成质地稍硬而脆的玻璃状干蜡壳,蜡壳具有均匀脊和横层。幼期和雄性蜡壳小,船形,周缘带有蜡角,中央隆起。雌成虫蜡壳大,元宝形。蜡泌物的红外光谱吸收峰密集,峰型尖锐,种的特征明显。用红外光谱特征推断蜡泌物的主要基团和化学构成在GC/MS检测中得到印证。用甲酯化和非甲酯化两种处理方法检测证明,该虫蜡泌物主要成分是一系列高级的长链饱和与不饱和的烃、脂肪酸及酯类化合物。化合物的碳原子数从C14~C40,大部分为偶数个,特别是碳链长度在C30~C40的酯类化合物种类多,比例大。还将该蚧虫蜡泌物的特征与蚧科内近缘的蜡蚧属种类及瘤坚大球蚧、朝鲜毛球蚧、背刺毡蜡蚧、白蜡虫等作了对比,阐述了蜡泌物在蚧虫分类、系统学及防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丰富南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lilacinus和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的生防菌资源。【方法】本研究从感病南洋臀纹粉蚧上分离生防菌,采用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并在室内优化其培养条件,评估其对这2种检疫性粉蚧的致病性。【结果】分离得到1株编号为LL-01的虫生真菌,经r DNA-ITS、18S r DNA和Nad1序列分析确定为蜡蚧轮枝菌;该菌的生长和产孢最适的温度为26℃,光周期为6L︰18D,碳源为果糖,氮源为干酪素,此条件下培养10 d的蜡蚧轮枝菌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可达4.66 cm和3.16×108孢子/cm8孢子/cm2;其侵染不同虫龄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10 d后的LC_(50)分别为9.80×102;其侵染不同虫龄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10 d后的LC_(50)分别为9.80×104-9.17×104-9.17×105孢子/m L和5.00×105孢子/m L和5.00×104-5.30×104-5.30×105孢子/m L。浓度为1.00×105孢子/m L。浓度为1.00×108孢子/m L的蜡蚧轮枝菌侵染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后第10天,其累计致死率分别为84.09%-97.62%和89.89%-98.85%,LT_(50)分别为3.70-5.84 d和3.48-5.14 d;在侵染第5天时,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分别达峰值19.44 U/m L和15.01 U/m L,脂肪酶活性在侵染第6天时达到峰值7.68 U/m L。【结论】蜡蚧轮枝菌LL-01生长速度快、产孢量高,对这2种检疫性粉蚧的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粉蚧是一类重要的世界性检疫性害虫,对果蔬产业以及水果的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威胁。通常,口岸截获的粉蚧多为若虫或残体,加之隐存种的存在和较小的近缘种间差异,严重影响了基于形态学特征的粉蚧类害虫识别鉴定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本研究旨在明确DNA条形码技术对重大潜在入侵害虫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Maskell)的鉴定有效性。【方法】以旅检截获的36头大洋臀纹粉蚧为对象、其近缘种柑橘臀纹粉蚧Pl.citri(Risso)为参照,以线粒体COI基因5'端和3'端序列以及核糖体28S r DNA D2-D3区段序列为分子标记进行比对分析,以K-2-P模型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以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进化树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利用Species Identifier物种识别软件评价3种基因片段对大洋臀纹粉蚧的鉴定效果。【结果】当分别以COI基因5'端和3'端序列为分子标记时,截获大洋臀纹粉蚧的碱基序列与NCBI中大洋臀纹粉蚧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9%~100%,而与近缘种柑橘臀纹粉蚧COI基因5'端和3'端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7%~98%和96%~98%;且大洋臀纹粉蚧和柑橘臀纹粉蚧分别存在5个和11个稳定的物种特异性识别位点;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截获的大洋臀纹粉蚧均与数据库中的大洋臀纹粉蚧聚为一支。当以28S r DNA D2-D3区段序列为分子标记时,臀纹粉蚧属各物种间高度保守,无法区分大洋臀纹粉蚧与其近缘种柑橘臀纹粉蚧;种间遗传距离仅为0.004。此外,物种识别软件评价结果显示,基于COI基因5'端和3'端序列的鉴定结果完全正确,而基于28S r DNA D2-D3区段序列的鉴定结果却存在45.2%~61.9%的模糊鉴定。【结论】基于COI基因5'端和3'端的DNA条形码技术完全可用于大洋臀纹粉蚧的快速准确鉴定及检测,对有效阻截其入侵和进一步扩散蔓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洪健  叶恭银 《昆虫学报》1999,42(4):381-386
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虎凤蝶属现有4种雄成虫的外生殖器。结果表明: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 Leech 、长尾虎凤蝶L. longicaudata Lee、乌苏里虎凤蝶L. puziloi Erschoff和日本虎凤蝶L. japonica Leech雄性外生殖器的一般形态结构相似,而其抱器、钩状突、阳茎、阳茎轭片的超微结构存在着差异,这些特征可作为鉴定的依据。通过对雄性外生殖器形态结构的比较,以及有关结构参数的聚类分析,讨论了4种虎凤蝶的亲缘关系。作者认为,中华虎凤蝶具有最原始的结构特征,可能较接近该属祖先,长尾虎凤蝶则与其较近缘;乌苏里虎凤蝶与日本虎凤蝶相对较近缘,与前两种差异略大。  相似文献   

12.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是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成虫和若虫吸食寄主植物嫩梢、花穗和果实.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荔枝蝽雌雄成虫部分体表结构(包括触角、下唇、各足跗节和腹部等)的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共发现7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坛形感受器、钟形感受器和毛点,其中毛形感受器又可分为5种亚型,刺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各有2种亚型.雌雄成虫感受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基本一致.在所观察的结构中,触角上感受器的类型最丰富,分布有除毛点以外的6种感受器;下唇分布有除腔锥形感受器和毛点以外的5种感受器;各足跗节分布有刺形感受器和坛形感受器;腹部分布有毛点;后胸臭腺孔口和挥发域处分布有毛形感受器和坛形感受器.本研究结果为探究该物种昆虫体表感受器与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及信号感受与应答的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基础,从而为进一步基于行为调控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是一种世界性蛀果害虫,主要以幼虫钻蛀蔷薇科果树的嫩梢和果实进行为害.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梨小食心虫幼虫的超微形态和感受器.结果表明,幼虫触角上有3种类型的感受器:2个刺形感受器、6个锥形感受器和1个栓锥形感受器.上唇有6对刺形感受器.上颚的前端有切齿叶.在下颚的轴节和茎节各有1个刺形感受器.每个外颚叶有3个短而尖的锥形感受器、2个大的栓锥形感受器和3个刺形感受器.体节末梢的下颚须有7个锥形感受器、1个栓锥形感受器.下颚须的末端有1个指形感受器和2个板形感受器.每个下唇须末端具有1个尖锥状刺形感受器和1个长的栓锥形感受器.胸足与腹足上也分布有不规则的毛型感受器和刺型感受器.该研究将为进一步阐明梨小食心虫与其寄主的关系提供形态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昆虫学报》2025,68(1)
【目的】明确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的本土寄生性天敌东方平腹小蜂Anastatus orientalis雌、雄成蜂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究东方平腹小蜂各类感器的功能;揭示其化学感受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东方平腹小蜂雌、雄成蜂触角感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东方平腹小蜂成蜂触角呈膝状;由梗节、柄节和鞭节组成;雄成蜂触角的平均长度为1 710.53 μm;雌成蜂触角的平均长度为1 638.67 μm。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东方平腹小蜂成蜂触角上7种类型感器;分别为:Bö>hm 氏鬃毛、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有2种亚型SBⅠ和SBⅡ)、板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耳形感器。其中;耳形感器为雌蜂特有。此外;还在雌蜂触角上发现了表皮孔结构。【结论】东方平腹小蜂雌、雄成蜂触角感器的种类、分布特征均存在典型的性二型现象。不同类型感器拥有不同的形态和分布;且发挥不同功能。研究认为东方平腹小蜂丰富的触角感器在其感受环境变化、寻找配偶和定位寄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研究该寄生蜂的化学通讯机制和嗅觉行为差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 (Walker)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性信息素释放系统)位置、 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及雄蛾触角感受器(性信息素接收系统)的种类、 形态、 分布及功能,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榆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和雄蛾的触角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榆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尖末端第8~9节节间膜上的背面中央区域, 腺体表面分布着许多饱满的锥状突起, 2日龄处女雌蛾腺体细胞间有明显的胞连接, 细胞基底膜基褶较多, 质膜上分布着微绒毛, 并与内表皮连接, 内表皮上含有多层几丁质, 胞质中含有脂质粒、 大量空泡、 光面内质网、 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 雄蛾触角鞭节上有5种感受器, 为毛形感器、 刺形感器、 锥形感器、 腔锥形感器和曲毛形感器, 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 曲毛形感器最少。柄节和梗节被大量鳞片覆盖, 未观察到感器。榆木蠹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研究为榆木蠹蛾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 性信息素的提取、 鉴定及成虫生殖交配生物学行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北方苜蓿重要害虫——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触角感器类型、形态特征及分布特点。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牛角花齿蓟马雌、雄成虫触角的超微结构,比较雌、雄虫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牛角花齿蓟马雌虫触角长度(314.42±7.21 μm)明显较雄虫(260.58±5.69 μm)长,除柄节和第I鞭节外,其他各节雌虫均较雄虫粗大。牛角花齿蓟马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共有7种,即Bhm氏鬃毛(BB)、刺形感器(SChI, SChII)、锥形感器(SBI, SBII, SBIII)、钟形感器(SCa)、腔锥形感器(SCo)、腔形感器(SCav)和毛形感器(ST),雌虫触角上述7种类型感器均有分布,而雄虫触角上未发现腔形感器。牛角花齿蓟马成虫触角感器在类型、形态特征及分布方面表现雌、雄个体差异。本研究为深入探究牛角花齿蓟马触角感器的嗅觉通讯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Bone marrow-derived (B) and thymus-derived (T) Balb/c mouse lymphocyt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by the immunospecific attachment of one of several kinds of large-molecular-weight markers distinguishable in SEM. These markers (tobacco mosaic virus, 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bushy stunt virus, and bacteriophage T4) could be modified with hapten groups and linked with anti-hapten antibody, in an indirect (sandwich) scheme, to hapten-modified anti-cell-surface antibody bound to the cell surface. Hapten-modified antibodies to B cell antigens (goat anti-mouse-immunoglobulin) or to T cell antigens (rabbit anti-mouse brain) were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se two lymphoid cell types in unfractionated spleen, mesenteric lymph node, bone marrow, and thymus cell populations. The topography of B cells was alway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at of T cells. No surface features were found to be unique to either cell type. In suspension, the majority of B and T cells had one or no microvilli regardless of the tissue source of the labeled cells. Cells in suspension that had microvilli (usually 10% of the total cell population) were always unlabeled. However, after cell contact with a glass surface, approximately half of both the B and T cell populations had a villous top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