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8例AMI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即观察组;与常规治疗后溶栓的29例AMI进行对照,比较两组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和疗效。结果:两组发病至溶栓的平均时间以及冠脉再通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AMI不但能减少发病至溶栓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提高AMI溶栓后的冠脉再通率,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130多家医院入组93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用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纤溶酶厚激活剂(rt-PA)治疗6693例,阻塞相关血管开通5318俐,开通率为79.46%;死亡293倒,病死率为4.38%;出血550俐,出血率勾8.22%,其中重度出血7例,颅内出血21例(0.31%),再次梗塞60例(0.90%)。超过40家医院对rt-PA(50mg)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进行了比较,共计入组3449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t-PA治疗1689例,先静脉推注8mg,其余42mg在30或60和90min滴注;尿激酶治疗1760例,150万U位滴注30min。结果显示,阻塞相关冠脉血管开通率分别为79.40%(1341例)和5733%(1009例),相差非常显著(P〈0.001)。12家医院研究了rt-PA50-9100m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共计入组1054例患者,其中50mg组487例,100mg组567例,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分别为78.85%和82.36%。另有22家医院入组1017倒病人,行rt-PA50mg30rain给药临味试验,冠脉开通率达80.53%;18家医院行rt-PA50mg 60min给药临床试验,入组942例病人,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为77.92%;50家医院用rt-PA50mg 90min给药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组2768例患者,冠脉开通率为77.89%。6家医院对用rt-PA(50mg)与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相关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1.4%和65.2%22家医院比较了小剂量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作不同时间的治疗效果,表明症状发作时间越短,用药的溶栓效果越好。刘光对入院前和入院后用小剂量rt-PA溶栓进行了比较研究,证明入院前溶栓比入院后效果好。对冠脉内输注rt-PA(50mg)和2次静脉推注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也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陈明云  熊莉娟  李新宪  冯杰  庹田 《生物磁学》2013,(26):5115-5118
目的:比较国产重组链激酶(r-SK)与尿激酶(u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中的血管再通率。方法:对68例诊断为AMI并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分组治疗,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治疗给予r-SK,对照组治疗给予UK。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住院并发症、不良反应以及30d病死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血管再通率、小于6h血管再通率以及6-12h血管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用药后轻度出血、皮疹、低血压等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30d病死率方面,观察组为11.11%,与对照组的15.63%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r-SK进行AMI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不良反应明显优于UK,30d病死率与UK相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死亡因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老年AMI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置入术、静脉溶栓、非静脉溶栓组进行治疗,并分析其主要死亡因素和临床特点.结果:106例老年AMI患者中,84例血管再通,22例死亡.结论:年龄因素是决定老年AMI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5,(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43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再通36例,再通率83.7%;32例胸痛缓解,胸痛缓解率74.4%;8例出血,发生率18.6%;36例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83.7%;2例死亡,其中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各1例,死亡率4.7%。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溶栓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任果  蓝洲  李金鹏 《蛇志》2014,(2):186-188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2005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其中溶栓治疗34例,常规治疗68例,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溶栓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溶栓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内溶栓治疗死亡率为8%,超过6h溶栓治疗死亡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有效、安全的,早期溶栓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12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实验组患者给予超选择动脉溶栓,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水平均下显著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NIHSS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较低而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较静脉溶栓更好。  相似文献   

8.
潘信义  叶安丽 《蛇志》2011,23(3):305-30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危重心血管疾病之一,如何缩短发病一心肌再灌注时间对患者的预后有直接的关系。我院于2002年开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为提高治疗效率,本研究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方案和分期治疗方案进行比较。方法:以65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2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对照组33例,进行导管接触溶栓分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以治疗前后患者大腿围、小腿围、血管通畅评分,手术指标(住院时间、住院次数、溶栓时间及穿刺次数),并发症(血栓复发、出血以及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为指标,考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大腿围、小腿围和静脉畅通评分在治疗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两组大腿围、小腿围和静脉畅通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次数、溶栓时间及穿刺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栓复发0例,对照组血栓复发4例,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出血1例,肺栓塞0例,对照组出血2例,肺栓塞0例,两组出血和肺栓塞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PTS发生率为6.25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8 %(P<0.05)。结论:导管接触溶栓同期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方案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我院从 1 996年 1 0月至 2 0 0 0年 8月收集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伴 ST段抬高的患者72例。其中 40例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并与常规治疗的 3 2例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72例伴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的病人。溶栓组 40例 ,均符合 1 996年 7月修订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 [1]的标准入选。其中 ,男 2 8例 ,女 1 2例 ,年龄 43~ 87岁 ,平均 6 4岁。对照组 3 2例中 ,男 2 3例 ,女 9例 ,年龄 47~ 83岁 ,平均 6 2岁。两组性别…  相似文献   

11.
钟东 《蛇志》2010,22(3):216-217,22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因此,对于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无论是哪一型的房颤,均应进行抗凝治疗。近年来,房颤抗凝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猪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PCI)后无复流(no—reflow)动物模型。方法五指山小型猪26头,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记录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球囊闭塞、微血栓注入造成左前降支无复流,监测体表和冠脉内心电图变化。结果制模共有21头猪成活,19头达到AMI—PCI后无复流动物模型标准,即TIMI血流≤2级,校正的TIMI血流记帧法(CTFC)≥36.2帧,制模成功率73.1%。无复流模型建立成功后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增加,左心室舒张期末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较闭塞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过程中,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内心电图均出现类似人AMI再灌注的心电图演变规律。结论选择性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再灌注、微血栓注入制备的无复流小型猪动物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吴健  刘红兵 《生物磁学》2011,(16):3108-3110
目的:研究评价各种常见诱因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患者误诊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急门诊IAMI患者63例,对其首发症状、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中,以头晕乏力首诊19例(30.16%),以晕厥首诊11例(17.46%),以上腹痛伴恶心呕吐,偶腹泻首诊13例(20.63%),以咽痛或牙痛首诊10例(15.87%),以呼吸困难首诊8例(12.70%),以左心衰竭首诊2例(3.17%)。结论: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是必要的。再结合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指标,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H-FABP快速检测试剂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效果。方法比较H-FABP、CK、CK-MB和cTnT四种心肌标志物在AMI发作后6 h内的敏感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比较H-FABP快速检测试剂盒对AMI患者和非AMI患者诊断的特异性。结果 H-FABP快速检测试剂盒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为100%;在AMI发作后6 h内,H-FABP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优于CK、CK-MB,与cTnT相当。8例肾衰竭患者100%显示阳性,心源性疾病中主动脉关闭不全有1例(2.44%),房间隔缺损有2例(4.88%)显示阳性。结论 AMI发作后6 h内,H-FABP快速检测试剂盒对其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B型钠尿肽(BNP)。结果:AMI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AMI伴心功能III,IV级者血清BNP、CRP显著高于AMI伴心功能I,II级者。结论:血清CR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陈桂兰  陆燕  覃庆开  林永忠  曾光 《生物磁学》2012,(32):6341-6343
目的:评价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6例患者血清Hcy、hs—CRP、Cys—C水平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的4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MI组血清Hey、hs—CRP、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I组血清Hey、hs-CRP、Cys-C两两之间均呈正性显著相关。结论:检测AMI患者血清Hey、hs-CRP、Cys—C水平对患者病情评估及治疗措施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冠脉内常规给予以及必要时给予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两种给药方式对冠脉血流异常的影响,寻找较好的替罗非班用药方式。方法:入选九四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58例,随机分成常规给药组(血管开通前所有患者冠状动脉内均注射替罗非班,n=30)与必要时给药组(血管开通后即时造影显示TIMI血流≤2级者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TIMI血流3级者不给药,n=28),观察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血流、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以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必要给药组冠脉内给药可显著改善冠脉血流(TIMI3级给药前46.4%,给药后75%,P〈0.05),常规给药组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3级获得率高于必要给药组(96.7%比75%,P〈0.05),MACE、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事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血流异常情况,血管开通前冠脉内常规给药方式优于必要时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18.
郑芳  胡孝贞  刘乐斌  高文华 《生物磁学》2011,(20):3927-3929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92例AMI患者经PCI治疗后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96例,分别予早期心脏程序康复训练与传统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在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律失常、心绞痛及死亡率等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多于康复组(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行早期心脏程序康复训练安全、有益,可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