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给药对象等给药特征对医药用途发明权利要求是否具备限定作用,在新颖性和创造性评判时是否予以考虑,一直存在不同见解。 通过对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与正大天晴公司专利纠纷一案的缘由、审理过程进行介绍,并对其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给药对象特 征对医药用途发明权利要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早期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华法林、肝素钠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早期应用华法林、肝素钠进行抗凝治疗的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在癌症免疫疗法中,一种PD-L1测试方法是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临床试验如今已经证明在一系列癌症中免疫疗法靶向作用PD-L1或PD-1的潜力,然而相同的临床试验也表明,仅有一部分患者会获益,当药物活性被阻断时依赖于PD-L1的肿瘤或许就会受到影响。默克公司、阿斯利康、基因泰克/罗氏、百时美施贵宝以及诊断公司Ventana和Dako就联合进行了四项临床试验来预测哪些肿瘤表达/不表达PD-L1,以及哪些肿瘤对疗法能够产生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血栓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及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否为其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未应用抗凝药物的中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825例,平均年龄为76.52±11.80岁,其中女性占18.91%,75岁以上患者占64.73%,记录基线特征及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通过Cox生存分析,探讨肾功能不全对各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入选患者中位数随访时间为33.5个月,随访期间发生全因死亡209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61例及血栓终点事件139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各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校正CHA2DS2-VASc评分危险因素及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后,慢性肾功能不全仍是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血栓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未服用抗凝药物的中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蛇志》2020,(3)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6~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7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TIA、体循环栓塞事件及严重出血、轻微出血(包括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血尿、痰中带血)相关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性房颤预防动脉栓塞事件的疗效不劣于华法林,且能降低出血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HA_2DS_2-VASc评分与同型半胱氨酸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228例,根据是否发生血栓事件,分为血栓组146例和非血栓组82例,比较两组CHA_2DS_2-VASc评分、同型半胱氨酸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评估二者结合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CHA_2DS_2-VASc评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2分、同型半胱氨酸15.0μmol/L是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和同型半胱氨酸预测血栓事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2(95%CI:0.654-0.762)和0.797(95%CI:0.709-0.825),二者联合预测血栓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95%CI:0.827-0.918),显著高于二者单用(P0.05)。结论:CHA_2DS_2-VASc评分和同型半胱氨酸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事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CHA_2DS_2-VASc评分≥2分且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是发生血栓事件的极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房内径(LAD)、血清尿酸(UA)水平与老年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60岁以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166例,其中持续性房颤组85例,阵发性房颤组81例,选择同期无房颤的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患者83例作对照组。通过心脏彩超检查检测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40 mm为左房内径增大。并采用生化分析检测患者血清UA水平。结果:(1)持续性房颤组LAD、LVEF、左心房增大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而阵发性房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持续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清U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持续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之间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房内径大小、血尿酸水平与老年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AF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2例(利伐沙班组116例,达比加群酯组86例),平均随访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栓塞事件和临床相关出血事件。结果: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各有4例患者达到有效性终点,两组药物有效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栓塞事件(4/8)。利伐沙班组共有15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达比加群酯组共有10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两组药物安全性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事件(7/25)。结论: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AF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术后中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72例患者,术后随访3至6年,获得患者术后十二导联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结果,并且记录术后药物应用、相关并发症、心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是否改善等情况。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与非窦性心律组,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相关因素是否有差异。结果:截止至随访终点,有效随访的68例患者中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3.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病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是否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病程、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中晚期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能够有效防止血栓栓塞,术前房颤病程长、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的患者术后中远期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对高龄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血浆D-二聚体(D-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46例高龄NVAF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华法林组予以华法林抗栓治疗,利伐沙班组采取利伐沙班抗栓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治疗期间栓塞、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D-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4.1%)低于华法林组(1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浆D-D和NT-pro BNP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浆D-D和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应用利伐沙班抗栓治疗在患者耐受性与预防血栓栓塞方面优势相当,但利伐沙班更能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前瞻性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接受CARTO指导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57例,平均年龄(53.32±9.98)岁,其中男42例,女15例。术前及术后5 d连续测定外周血hsCRP和高敏肌钙蛋白T (hs-cTnT)水平,记录体表心电图,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5 d内,32名患者(56.14%)为窦性心律,为未复发组,25名(43.86%)复发房颤,为复发组。结果:未复发组与复发组患者的hsCRP与hs-cTnT日均升高量显著正相关,P=0.044,r=0.268。而两组间基线临床特征、手术前后血浆hsCRP、hs-cTnT水平、血浆hsCRP及hs-cTnT的总升高量(峰值水平-术前水平)、日均升高量(总升高量/达到峰值所用天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hsCRP升高变化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与早期复发无直接关系,尚不能作为预测房颤术后早期复发的高危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瓣膜置换术同期实施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和脑钠肽(BNP)的关系.方法:对6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和射频消融手术,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内房颤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房颤复发组(AF组)和房颤未复发组(SR组).两组患者在性别、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和射血分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七天抽血测定血浆中BNP,分析患者术后BNP水平与房颤复发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房颤复发组患者术后的BNP水平明显高于房颤未复发组,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NP在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上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为临床干预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瓣膜置换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划分为两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行单纯人工瓣膜置管术,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心脏停博时间、术后引流量以及总输血量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均复查彩超,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优,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人工瓣膜置换联合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临床疗效明显,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再发房颤(包括无症状性房颤)发生率及左房容积指数对再发房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起搏器门诊长期随访且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起搏器术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148例,记录基线特征、超声心动图参数及随访期间内房颤发生情况。分别根据左房容积指数及房颤负荷进行分组,应用Cox回归分析探讨起搏器检测的再发房颤及房颤高负荷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2.79个月,期间57.43%的患者再发房颤,22.97%的患者为房颤高负荷,15.54%的患者为无症状房颤。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左房增大分别是再发房颤及房颤高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房容积指数是预测起搏器术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复发及房颤高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B型脑钠肽(BNP)、半乳糖凝集素-3(Gal-3)联合左房容积指数(LAVI)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96例拟行OPCAB患者,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新发房颤将患者分为新发房颤组(36例)和非新发房颤组(160例)。检测两组血清BNP、Gal-3水平和LAVI,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CAB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NP、Gal-3及LAVI预测OPCAB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效能。结果:新发房颤组血清BNP、Gal-3水平及LAVI高于非新发房颤组(P<0.05)。术后IABP辅助、年龄偏大、高水平BNP、高水平Gal-3、高LAVI是OPCAB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BNP、Gal-3和 LAVI预测OPCAB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曲线下面积为0.872,高于BNP、Gal-3、LAVI单独检测的0.773、0.711、0.766。结论:OPCAB术后新发房颤患者血清BNP、Gal-3水平和LAVI均升高,上述指标均可辅助性预测OPCAB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风险,且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血压房颤(HAF)与孤立性房颤(LAF)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高血压房颤患者106例,孤立性房颤患者102例,分别对其性别,年龄,家族史,并发症,持续性房颤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二者相比,LAF组发病年龄轻,左房增大者少,持续性房颤者少;两组中左房增大均与持续性房颤者,并发症呈正相关。高血压程度与持续性房颤者,并发症呈正相关。结论左房增大是房颤发生的主要机制,左房是否增大是判断愈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华法令治疗老年高危栓塞因素心房颤动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腾  牟莉 《蛇志》1999,11(2):66-67
心房颤动(房颤)在老年人心律失常中占8%~10%,在住院心律失常患者中占15.8%~21.8%,慢性房颤患者约10%发生体循环(肺、脑)栓塞[1]。老年非瓣膜病房颤脑栓塞发生率高达5%,为无房颤者6倍[2],二尖瓣疾病伴发房颤年栓塞率4%~6%,较窦...  相似文献   

18.
20 0 4年 5月 2 0~ 2 2日 北京 大观园酒店本次会议特邀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基因表达调控专家AdrianR .Krainer教授 (EukaryoticmRNAProcessing一书的作者 )和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总协调人杨焕明教授为本次会议的主席 ,并邀请RNAi和核酶专家、美国贝克曼研究所分子生物学主任JohnJ.Rossi(IntracellularRibozymeApplications:PrinciplesandProtocols一书的作者 )做关于RNAi的基调发言。届时还有美国癌症研究所、Affymetrix公司、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德国MaxPlanck医学研究所以及百时美…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大约为1%[1]。现将德清县人民医院2002年7月至2004年5月的218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18例房颤患者中男147例,女71例。年龄35~82岁,平均(68.1±10.7)岁。临床表现:胸闷心悸110例、头晕56例、伴焦虑65例,心电图均显示快心室率房颤。其中冠心病73例,高血压病69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48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5例,扩张或肥厚性心脏病6例,心肌梗塞3例,甲亢性心脏病2例,2例为饮酒抽烟过度所致。根据房颤发作时间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2],分别为阵发性房…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及近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4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46例)和非房颤组(94例)。检测两组术前血清GDF-15、hs-cTnT水平,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GDF-15、hs-cTnT与术后新发房颤的关系;随访6个月,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GDF-15、hs-cTnT对术后新发房颤及近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房颤组SYNTAX积分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血清GDF-15、hs-cTnT水平均高于非房颤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YNTAX积分、血清GDF-15、hs-cTnT均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GDF-15联合hs-cTnT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AUC为0.933,大于SYNTAX积分的0.790,预测近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AUC为0.925,大于SYNTAX积分的0.750(P<0.05)。结论:血清GDF-15联合hs-cTnT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及近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