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兴华  周晓榕  庞保平  孟庆玖 《昆虫学报》2012,55(10):1178-1184
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是一种危害多种蔬菜和观赏植物的多食性害虫。本研究采用蒽酮比色法、 考马斯亮蓝法、 磷钼酸 磷钨酸比色法、 索氏回流法及丙酮法, 分别测定了南美斑潜蝇1~3龄幼虫不同为害程度(系统受害、 轻度受害和重度受害)对黄瓜叶片内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质、 单宁、 黄酮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南美斑潜蝇幼虫为害后, 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含量随着为害程度的增强而显著降低(P<0.01), 最大降幅分别为62%, 35%和40%; 单宁和黄酮的含量随着为害程度的增强而显著上升(P<0.01), 最高升幅分别为26%和53%; 并且具有系统性影响。结果提示, 南美斑潜蝇幼虫为害导致寄主植物营养物质含量下降、 光合作用降低, 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上升, 从而对植食者产生诱导抗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南美斑潜蝇与其寄主植物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寄主植物与瓜蚜Aphis gossypii相互作用的机理, 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蒽酮比色法、盐酸水解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黄瓜、南瓜、搅瓜、瓢葫芦和哈密瓜等5种寄主植物对瓜蚜体内粗蛋白、脂肪、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主要构成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寄主植物上瓜蚜体内上述主要构成成分均存在显著差异; 瓜蚜体内主要构成成分以粗蛋白含量最高, 占虫体干重的35.40%~45.25%, 其次为脂肪(24.01%~30.33%), 最低为总糖(4.09%~7.91%). 瓜蚜体内含有18种氨基酸, 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5.15~6.97 mg/100 mg), 其次为天门冬氨酸(3.75~5.33 mg/100 mg), 再次为亮氨酸(2.59~3.60 mg/100 mg), 最少为半胱氨酸(0.44~0.49 mg/mg)。瓜蚜体内含有8种脂肪酸。 除瓢葫芦外, 其他4种供试寄主植物上瓜蚜体内棕榈酸含量最高(10.53%~15.55%), 其次为肉豆蔻酸(3.32%~9.93%), 亚麻酸含量最低(0.04%~0.17%)。瓢葫芦上瓜蚜体内肉豆蔻酸含量最高, 为16.20%, 其次为棕榈酸(7.15%)。瓜蚜体内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虫体干重的20.08%~27.72%, 而不饱和脂肪酸只占2.58%~3.84%。结果提示寄主植物对瓜蚜体内主要构成成分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明确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危害对不同寄主体内营养物质及保护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牧草盲蝽偏好度不同的10种寄主植物(6种偏好寄主,偏好性依次为: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4种非偏好寄主:碱蓬Suaeda glauca、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和宽叶独行菜Lepidium latifolium)受其危害后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以及保护酶活性。【结果】结果表明,受牧草盲蝽为害后,不同寄主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反枝苋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最低,仅2.6%;紫花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最高,达26.21%。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各异,木地肤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率最高,达24.05%,且与对照(未受害株)间存在显著差异;灰绿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上升68.92%,与对照差异极显著。除反枝苋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38.87%,其余寄主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各寄主植物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有所下降,反枝苋中下降率最低,仅2.96%。不同寄主中受害后叶片POD活性均呈增强趋势,马齿苋受害后叶片POD活性增幅最高,达74.23%。受害后寄主叶片CAT活性有增有减,灰绿藜、紫花苜蓿和田旋花叶片CAT活性增高,分别增加45.07%,30.95%和22.47%;马齿苋与天蓝苜蓿受害后叶片CAT活性下降显著。反枝苋、天蓝苜蓿受害后叶片SOD活性下降,其余寄主叶片中SOD活性上升,但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寄主受害后,叶片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与牧草盲蝽偏好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变化无规律性或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了十字花科蔬菜上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不同危害程度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的为害显著影响十字花科蔬菜的可溶性糖含量。萝卜接虫2d,甘蓝接虫4d、12d,芥蓝接虫2d、8d、12d,白菜、芥菜、菜心接虫2d、4d、6d、8d、10d、12d时,健叶、轻度为害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对照。但萝卜接虫4d、6d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4d时,重度为害叶升高28.65%,甘蓝接虫2d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升高18.70%、24.40%、30.88%、30.50%,芥蓝接虫2d、4d时,轻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十字花科蔬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植株对害虫胁迫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5.
黄曲条跳甲为害下十字花科蔬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了十字花科蔬菜上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不同危害程度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曲条跳甲的为害显著影响十字花科蔬菜的可溶性糖含量.萝卜接虫2d,甘蓝接虫4d、12d,芥蓝接虫2d、8d、12d,白菜、芥菜、菜心接虫2d、4d、6d、8d、10d、12d时,健叶、轻度为害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对照.但萝卜接虫4d、6d时,中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4d时,重度为害叶升高28.65%,甘蓝接虫2d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升高18.70%、24.40%、30.88%、30.50%,芥蓝接虫2d、4d时,轻度为害叶、重度为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十字花科蔬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植株对害虫胁迫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饲喂不同寄主植物对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分析寄主植物内含物与其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关系,为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栎黄枯叶蛾种群动态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利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山杏Armeniaca sibirica、山杨Populus davidiana、旱柳Salix matsudana饲养该虫,观察幼虫发育历期、蛹历期、蛹重及产卵量等指标,同时测定寄主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水分、单宁及黄酮的含量,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寄主植物饲喂栎黄枯叶蛾幼虫的发育历期、蛹历期、蛹重及产卵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取食沙棘的幼虫历期最短,仅为(74.50?1.76)d,而取食旱柳历期最长,达(106.00?1.51)d。取食山杨的蛹历期最长,为(44.00?1.41)d,最短的是取食旱柳的,仅为(32.70?3.13)d。饲喂沙棘和山杏的雌、雄蛹重和成虫产卵量显著高于饲喂山杨和旱柳的。对不同寄主的营养物质、次生物质和水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寄主间营养物质、次生物质与水分的含量差异显著。回归相关分析表明:幼虫发育历期与寄主植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雌蛹重和产卵量与寄主植物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雌、雄蛹重与寄主植物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蛹历期与单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黄酮含量的高低与栎黄枯叶蛾生长发育等指标无相关性。【结论】沙棘是栎黄枯叶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最适寄主植物;并且寄主植物中可溶性糖、单宁的含量低、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有利于栎黄枯叶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为害对寄主植物番茄营养物质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斑叶螨为害对番茄植株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和防御酶活性均有一定影响,且为害密度和为害时间存在交互作用。二斑叶螨为害后番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幅度与叶螨为害密度和时间呈正比;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在二斑叶螨高密度为害3 d时最低。二斑叶螨为害后番茄叶片防御酶活性普遍增强,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5头/叶密度时与为害时间呈正比;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脂氧合酶LOX活性的变化一致,均在中密度为害时活性最高。以上结果说明番茄叶片通过调节其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和各种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对二斑叶螨的胁迫产生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采用海绵水盘法研究了苹果Malus pumila Mill.、接骨木Sambucus illiamsii Hance、苦楝Melia azedarach L.、火炬树Rhus typhina L.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并分别采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蒽酮比色法、Folin-Denis比色法测定了植物叶片全氮含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单宁含量。结果发现:苹果和接骨木叶片的全氮(分别为2.98%和4.00%)和可溶性糖(分别为19.92%和12.81%)含量较高,有利于二斑叶螨生长发育和繁殖。而火炬树叶片的全氮量(2.60%)、可溶性糖含量(4.98%)最低,单宁含量(11.45%)最高,对二斑叶螨具有较强的抗性。单宁可能是植物抗螨性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次生物质。  相似文献   

9.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禾谷缢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钧  杨惠敏等 《昆虫学报》2002,45(4):477-481
利用开顶式熏气室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和土壤水分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种群动态的影响,并分析了禾谷缢管蚜密度与被处理小麦叶片化学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禾谷缢管蚜种群密度随CO2浓度升高而持续增大并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各CO2浓度下均以60%田间持水量时的密度最大;(2)CO2和土壤水分对小麦叶片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影响,麦叶水分、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含量随CO2浓度和土壤水分含量上升而增加,纤维素含量随CO2浓度上升而增加、随土壤水分含量上升而降低,单宁、丁布(DIMBOA)含量在CO2浓度为550 μl/L时最高,但单宁含量随土壤水分上升而增加,丁布含量在60%田间持水量时最低;(3)禾谷缢管蚜密度与叶片水分、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呈正相关,与丁布、单宁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在未来的气候条件下,随着CO2浓度升高禾谷缢管蚜种群可能会持续增长,这种增长在半干旱区更加突出。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大气CO2和土壤水分条件改变了植物的化学成分构成。  相似文献   

10.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禾谷缢管蚜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开顶式熏气室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和土壤水分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种群动态的影响,并分析了禾谷缢管蚜密度与被处理小麦叶片化学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禾谷缢管蚜种群密度随CO2浓度升高而持续增大并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各CO2浓度下均以60%田间持水量时的密度最大;(2)CO2和土壤水分对小麦叶片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影响,麦叶水分、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含量随CO2浓度和土壤水分含量上升而增加,纤维素含量随CO2浓度上升而增加、随土壤水分含量上升而降低,单宁、丁布(DIMBOA)含量在CO2浓度为550 μl/L时最高,但单宁含量随土壤水分上升而增加,丁布含量在60%田间持水量时最低;(3)禾谷缢管蚜密度与叶片水分、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呈正相关,与丁布、单宁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在未来的气候条件下,随着CO2浓度升高禾谷缢管蚜种群可能会持续增长,这种增长在半干旱区更加突出。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大气CO2和土壤水分条件改变了植物的化学成分构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蛋白酶抑制剂和葫芦素是两类在植物中具有抗虫活性的化合物,在植食性昆虫与其寄主植物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室内研究了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Blanchard)为害对黄瓜叶片中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及葫芦素B含量的影响,以期揭示南美斑潜蝇与其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为利用诱导抗性控制南美斑潜蝇的为害奠定必要的基础。【方法】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幼虫为害后黄瓜叶片中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葫芦素B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南美斑潜蝇幼虫为害期间(1~9 d),黄瓜叶片中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及葫芦素B含量与健康对照相比显著上升,但上升幅度并不与为害强度和为害持续时间相一致,其中对胰蛋白酶抑制剂具有系统诱导作用,而对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和葫芦素B的系统诱导作用不明显。【结论】南美斑潜蝇幼虫为害可诱导寄主植物体内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葫芦素B含量上升,培育蛋白酶抑制剂或葫芦素含量高或易诱导的黄瓜品种可能是控制南美斑潜蝇为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西花蓟马繁殖力与寄主营养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宇  郅军锐  孔译贤 《昆虫知识》2011,48(3):524-529
研究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在6种蔬菜寄主上的繁殖力,同时测定了寄主植物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西花蓟马繁殖力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叶片的可溶性含糖量、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可溶性含糖量比例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抗蚜的河农16和感蚜品系Tx623B、Tx622B、Tx3197B、千三、晋五及杂交种的物理特性、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基因型高粱理化特性与抗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粱抗蚜品系叶片表面较感蚜品系的细胞排列整齐、致密、表皮细胞直径较感蚜品系小、叶片薄、叶片表面光滑、叶片颜色浅。感虫后各品系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有升高,与蚜虫的诱导存在相关性,但不同品系感蚜前后均不存在趋势性变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感虫前在抗虫的河农16及杂交种中具有高水平表达,并与其他感蚜品系存在显著差异;蚜虫侵害诱导后PAL酶活性均有上升,但抗蚜品系中表现稳定,酶活性变化幅度与叶片损伤程度存在相关性,PAL酶活性与高粱的抗蚜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感虫前后氨基酸含量及其变化与高粱品系抗蚜性间无相关性;在感蚜虫前,抗蚜品系及其杂交种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感蚜品系,接虫后感蚜品系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基因型高粱的理化特性与抗蚜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抗蚜的河农16和感蚜品系Tx623B、Tx622B、Tx3197B、千三、晋五及杂交种的物理特性、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基因型高粱理化特性与抗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粱抗蚜品系叶片表面较感蚜品系的细胞排列整齐、致密、表皮细胞直径较感蚜品系小、叶片薄、叶片表面光滑、叶片颜色浅.感虫后各品系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有升高,与蚜虫的诱导存在相关性,但不同品系感蚜前后均不存在趋势性变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感虫前在抗虫的河农16及杂交种中具有高水平表达,并与其他感蚜品系存在显著差异;蚜虫侵害诱导后PAL酶活性均有上升,但抗蚜品系中表现稳定,酶活性变化幅度与叶片损伤程度存在相关性,PAL酶活性与高粱的抗蚜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感虫前后氨基酸含量及其变化与高粱品系抗蚜性间无相关性;在感蚜虫前,抗蚜品系及其杂交种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感蚜品系,接虫后感蚜品系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显著.  相似文献   

15.
角倍蚜对盐肤木叶片物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健  吴振廷 《昆虫知识》1995,32(6):363-366
角倍形成初期,倍子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以几种正常叶片中含量较少的必需氨基酸增长最为明显,而可溶性糖的含量减少,碳氮比下降,有利于角倍蚜的生长繁殖;角倍形成后期,虽然倍子内游离氨基酸总量仍在继续增加,但几种重要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却明显下降,并且可溶性糖含量成倍增加、碳氮比低于叶片,不利于角倍蚜的生长繁殖。角倍中单宁的含量约占干重的56%,而角倍蚜体内单宁含量仅为其寄主的0.84%,角倍蚜的排泄物和蜕中单宁含量分别是虫体的37.5和4.8倍,因此这可能是角倍蚜克服寄主体内单宁伤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2008年于南京地区采集的粽粑竹、美丽箬竹和阔叶箬竹竹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箬竹叶片中总黄酮、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3个竹种叶片的总黄酮、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叶片中总黄酮含量为1.7%~2.7%,春季粽粑竹和美丽箬竹叶片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冬季阔叶箬竹叶片中总黄酮含量最高;茶多酚含量为5.5%~7.6%;可溶性糖含量在1.0%~8.5%,以春季最高.在展叶后3个月内, 粽粑竹和美丽箬竹叶片中各活性成分含量随叶龄的增加而增加.12月至翌年3月为箬竹叶的最佳采叶时期. 3个竹种中,阔叶箬竹叶片的3种活性成分含量均最高,是活性成分利用潜力较大的竹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地红蝽Pyrrhocoris tibiali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植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泛。本研究测定地红蝽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偏好及分析寄主植物物理性状和营养物质在地红蝽成虫寄主选择行为中的作用,以期从寄主理化性状的角度来探讨地红蝽寄主选择行为机制,为指导作物抗虫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由选择方法研究地红蝽成虫对5种寄主植物(谷子Setaria italica、高粱Sorghum bicolor、绿豆Vigna radiata、大豆Glycine max和玉米Zea mays)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使用Y型嗅觉仪进一步检测地红蝽对5种植物叶片气味的趋性反应;测定分析5种植物叶片物理性状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与地红蝽取食选择性的相关性。【结果】地红蝽成虫对5种寄主植物叶片的取食选择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依次为谷子>高粱>绿豆=大豆>玉米,与对这5种寄主植物叶片气味的趋性反应百分率结果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地红蝽成虫的取食选择性与叶片长宽比、含水量和背面茸毛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1, 0.884和0.906,而与地红蝽成虫取食前后寄主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5和-0.951。通径分析表明,寄主植物叶片背面茸毛密度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是地红蝽寄主选择性的重要决定因素。【结论】地红蝽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存在取食选择和趋向性差异,地红蝽成虫取食选择与寄主植物叶片长宽比、背面茸毛密度、含水量以及可溶性糖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5):688-693
本研究比较了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5种主要寄主植物对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ta(Goeze)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瓜蚜寄主植物对多异瓢虫功能反应有显著的影响。在大多数猎物密度下, 1~3龄幼虫对南瓜和黄瓜上瓜蚜的捕食量较瓢葫芦和哈密瓜上的高;在蚜虫密度较低时(≤ 50头/皿),4龄幼虫和成虫对南瓜和黄瓜上瓜蚜的捕食量较高,而蚜虫密度≥ 70头/皿时,对瓢葫芦和搅瓜上瓜蚜的捕食量较高。多异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对5种寄主植物上瓜蚜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反应。随着瓢虫龄期的增大,猎物处理时间缩短,瞬时攻击率增大,最大捕食量增加。多异瓢虫成虫处理猎物的时间较长于4龄幼虫,而瞬时攻击率和最大捕食量小于4龄幼虫。多异瓢虫捕食不同寄主植物上饲养的瓜蚜时,猎物处理时间、瞬时攻击率和最大捕食量不同。  相似文献   

19.
悬铃木叶片对悬铃木方翅网蝽为害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鞠瑞亭  王凤  李博 《昆虫学报》2010,53(9):1009-1014
为了认识近年来入侵中国的外来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刺吸为害对寄主的影响,将室内饲养虫源接入野外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叶片上,利用光合作用仪和比色法,测定了不同受害级别下悬铃木叶片几种生理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受害级别的增高,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总体呈下降趋势。叶片不同受害级别与胞间CO2浓度(Ci)呈正相关(P< 0.01)。悬铃木方翅网蝽刺吸悬铃木叶片组织后, 叶片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都较对照降低,且随着被害级别的增高,降低程度逐渐增大。叶面积受害级别与叶绿体色素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0.01)。随着叶片受害级别的增大,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则无规律性。这些结果说明,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刺吸为害能造成寄主植物光合作用的减弱及叶片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20.
棉花抗蚜性及抗性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从形态抗蚜性、生化抗蚜性和诱导抗蚜性等 3个方面总结了棉花对棉蚜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其中 ,形态抗性来源于叶片茸毛等一些主要物理性状 ,生化抗性则与单宁类、萜烯类化合物等次生物质以及氨基酸、可溶性糖等营养物质有关 ,而诱导抗性主要通过为害胁迫和外源刺激 2种途径诱导产生。文章还对棉花部分形态抗蚜性状遗传机制的研究做了概述。这些研究为深入利用棉化的抗蚜性从而达到控制棉蚜的发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