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变色龙皮肤各层内,包含着各种特殊的色素细胞,如外层皮肤下面,有一层黄色素与绿色素细胞,接着是一层为蓝、白、红、橙和紫色素细胞,最深一层是具有棕黑色素的黑色素细胞,这种细胞有许多分支,会将黑色素从中央扩大到周围,并达到上层皮肤,从而掩盖了白色素细胞层,使皮肤变黑。其他色素也会扩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2.
<正>"换外套"是变色龙的拿手绝活!它们可以在20秒的时间里迅速"换上"另一种颜色的外套。可是如果你认为它们的这项绝活仅仅用来迎合周围环境、伪装自己,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3.
正小动物糖妹说.她想养只小动物。糖兄隔天就送来了一只。可她上下打量了半天,也没见着小动物的影儿。"你不是在逗我吧?""当然不是。"原来.小家伙正在糖兄的手指头上趴着呢。"天哪.这变色龙……也太小了吧!""你不就是要养一只‘小’动袖吗?"世界上最小的变色龙看看图中这个小家伙,体形是不是太小了?它从头到尾算下来不超过3厘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小的变色龙。正因如此,科学家于2012年首次在马达加斯加的热带雨林中发现它时,便给它起了"迷你变色龙"这个超级写实的名字。  相似文献   

4.
<正>官方大名:变色龙。居住地: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岛、地中海地区、南亚等地的雨林、荒漠。体长:最小的变色龙只有几厘米长,最大的变色龙可长达60多厘米。猎物:昆虫、蜥蜴、小鸟等。  相似文献   

5.
丽棘蜥,鬣蜥科棘蜥属,俗称“蛇王”、“七步倒”、“变色龙”等。非蛇、无毒;其头部呈三角形,似鼠、似蛇,嘴大扁,舌蓝色,眼后长一根棘,颈部长棘6—8根;具四肢,有爪,尾细长,卵生;全身披黄绿色变色鳞片,其貌丑陋吓人,故有“蛇王”等之称。丽棘蜥常栖海拔  相似文献   

6.
拉波德氏变色龙(Furci ferlabordi)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下蛋。 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新闻报道,这种变色龙会用8~9个月的时间来孵化、交配以及产下自己的卵,并在接下来的4—5个月中死去。它也因此成为具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中,成熟期最短的冠军。科学家推测,拉波德氏变色龙被缩短的生命,是为了适应其所生活的马达加斯加岛灌木丛中不可预,棚的灾难。即便如此.依然让人雉以理解的是,生活在该地区的其他一些与它亲缘父系很近的物种至少能够活上好几年。  相似文献   

7.
正一只巨蚊刚刚吸饱了树汁,它拍拍翅膀,嗡嗡嗡地穿梭在森林里。"哦,前面有根树枝不错。"巨蚊收了翅膀停下来小憩。它左右看看,周围很绿很安静,应该没什么危险。突然,一只模仿了老半天树叶的树蛙,从左侧朝着巨蚊伸出了黏腻的舌头与此同时,在巨蚊的另一边,潜伏许久的变色龙  相似文献   

8.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影响与协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体内,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紧密联系,协调配合,相互作用。它们的基本功能都是信息传递,在此功能之上,两大系统几乎调控着机体全部的代谢活动。将以综述的形式,介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两大系统共同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9.
土壤生物与土壤污染研究前沿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越来越广泛深刻的影响,土壤污染已成为危及生态系统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重金属、有机污染化合物、病原菌及抗性基因等各类污染物大量进入土壤后,对土壤生物系统造成毒害作用,影响到土壤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土壤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动物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土壤污染,深刻影响着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在土壤污染修复中具有潜在重要作用。从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土壤生物对土壤污染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技术等三方面综述了土壤生物与土壤污染相关研究前沿,展望了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我室已承担留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7届,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时间安排、教材选用、任课教师遴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考试与成绩评定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了解了留学生教学的特点,同时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使留学生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11.
生物技术与农业——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
13.
正研究和揭示大脑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工作机制,一直是脑与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虽然脑与认知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各国都在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开展多学科交叉、多层次的脑与认知科学研究.2013年美国启动脑科学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理论内容多、错综复杂、抽象难懂,实践性强、涉及技术面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难以理清头绪,学到的知识不容易形成体系,师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难度大,学习效果差的实际情况。为此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强化技能训练为主导,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合于岗位工作任务之中,构建了项目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多措并举,考核方式多元化。结果表明: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和团队合作能力,取得了显著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5.
组织学与胚胎学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胚胎学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微细结构以及人体发育过程和机理,为病理学、妇产科学及生殖工程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条件及资源限制,示教内容多为平面、静止的图片,学生常感抽象和难以理解。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研室应用Dreanweaver、Frongpage、Flash等软件制作了“组织胚胎学本科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组织胚胎学的理论全课程CAI课件、实验课组织切片显微镜图、组织切片制作及胚胎发生过程录像、先天畸形标本图片等教学内容丰富、动静并茂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6.
薇菜,学名叫做紫其(Osmunda japonica),以往误称“薇”,视为巢蕨的一种。蕨类植物,紫其科。多年生草本,由于幼株披有黄色细纤绒毛,所以长白山区俗称“牛毛广”、“牛毛蕨”。我国东北、陕甘等地山区,以及日本、朝鲜等均有分布。生于溪边、林下沼泽,喜湿。嫩叶可供食用,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纤维素、鞣酸和铁、钙等矿物元  相似文献   

17.
肥胖基因产物leptin是调节哺乳动物摄食、能量代谢等生命活动的重要细胞因子。 应用RT-PCR和RACE法获得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lepti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为1 096 bp和1 176 bp,编码173和17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草鱼和鲢鱼的leptin序列与其它鲤科鱼类leptin的同源性较高,而与其他鱼类的leptin同源性很低,但所有鱼类的leptin均含有用于形成二硫键的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草鱼和鲢鱼leptin与其他鱼类leptin聚于一进化分支。应用PCR和Genome Walker方法,进一步获得了草鱼和鲢鱼leptin基因的内含子和5′侧翼区序列。结果表明,获得的草鱼和鲢鱼leptin基因长度分别为2 129 bp和2 192 bp,含有与其他脊椎动物leptin相似的基因结构(含三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本研究为深入研究鱼类肥胖基因结构功能关系与鱼类抗肥胖品系定向遗传选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有机体内一种重要的气体信号小分子,通过介导S-亚硝基化修饰、酪氨酸硝基化修饰等翻译后修饰,影响蛋白的稳定性和活性.在植物中, NO调控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并与植物激素、活性氧等信号分子之间形成复杂的交互调控网络,精细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阶段,以维持植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本文概述了NO的合成与代谢、作用机制,以及NO在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响应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9.
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的兴起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的兴起与前景金城,张树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一、糖生物学与糖工程的兴起近年来糖的研究在国际引起了日益广泛的重视,对糖及糖缀合物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新的热点,一些发达国家尤其重视这一研究。英国牛津大...  相似文献   

20.
程新宽  马龙 《生物工程学报》2020,36(6):1249-1256
微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是“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实验班”和“生物工程国际留学生班”的必修课程。然而,传统授课模式在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及手段和考核形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天津科技大学微生物学教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更加高效地培养国家需要、满足国际需求的创新领军人才,文中对微生物遗传学与育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借助最新科研进展、课前预习体系、视频展示、考核方式多样化等形式对授课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遗传学与育种的相关专业知识,更加锻炼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团队合作意识和专业外语表达水平,培养了学生对微生物遗传学相关科学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